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与被遮蔽的汤显祖

合集下载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哈姆莱特(节选)含答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 哈姆莱特(节选)含答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哈姆莱特(节选)一.选择题(共1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是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B.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C.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地球日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目的是唤醒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D.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二.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面节选的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一段,写王子装疯之后,国王让他的恋人奥菲利娅刺探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

拿去吧,殿下。

哈姆莱特哈哈!你贞洁吗?奥菲利娅殿下!哈姆莱特你美丽吗?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哈姆莱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哈姆莱特嗯,真的。

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

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

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

“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

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汤显祖沈璟《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

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

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志趣不同如此。

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善乎,可为定品矣。

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2019-2020学年蜀光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蜀光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蜀光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域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

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

整体而言,李贽主张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也实现了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

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

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

到了公安派,公安三袁与江盈科继承了李贽关于常奇观念、常奇关系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细密、更加体系化,并进一步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诸多领域中。

在人格领域中,他们欣赏遗世独立的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但究其本质,这种欣赏都源于一种对这些人物独立人格与超常才华的钦佩。

竟陵派虽然也推崇奇人,但和公安派赋予奇人以狂者本色不同,竟陵派的奇人更多具有一种狷者的特点。

这表现在奇人在钟惺、谭元春的笔下往往具有严冷的性格底色、深细的性格特征、深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而奇人的生活环境也以幽静为主。

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由于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传统观念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的生成与存在、“奇”的独特功能等进行了颇成体系的言说。

2021年新都一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新都一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新都一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陈从周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

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如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

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

园林之筑,应时而生。

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

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

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

除了园主外,造园必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

明末“乐郊园”就曾经历四次拆改,可见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如果游园者文化修养高,还会吟出几句好诗来,画上几幅清逸的园景。

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

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寓情也,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可见,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

造园之高明者,能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牡丹亭·惊梦【教学目的】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

2、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品味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3、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导入语】《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一、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出生在读书世家,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

21岁中举人。

之后的科考便屡次失败。

爱读“非圣”之书,广交“义气”之士。

两次落第;弹劾权臣(申时行)被贬;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与被遮蔽的汤显祖莎士比亚毕竟是幸运的,他的时代虽然也有“野蛮之处”,但却并不与他为难;而他的天才,也可以像以狂风开道的阳光一样,自由地将自己的灿烂光芒,投射在自己祖国的精神大地上。

相比之下,汤显祖显得更了不起,因为他的时代更野蛮,更摧折人的个性、激情和才华,而他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这可怕的野蛮,写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和美丽诗意的伟大作品。

幸逢其时的莎士比亚写作需要最低限度的自由——安全地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自由。

在一个极端野蛮的时代,只有少数极为勇敢的人,才敢在积极的意义上写作;而大多数人,要么选择沉默,要么满足于虚假的或不关痛痒的写作。

即便那些勇敢的写作者,也不得不选择一种隐蔽的写作方式,例如隐喻和象征的写作方式。

就此而言,汤显祖象征化的“梦境叙事”,就是一种不自由环境下的美学选择;而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极大的自由感和明朗感,则彰显着写作者与写作环境之间积极而健康的关系。

是的,自由度和安全感是文学创作最起码的前提。

只有在作家的生命权和人格尊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正常的文学创作才有可能。

司汤达说:“如果我们从事文学而又安全无虞,我敢预言:法国的新悲剧不久就会出现;我所以要讲到安全,这是因为想象受到威胁,被损害的仍然是想象。

”他说得很对!在以极端恐怖的方式压制思想自由、遏抑创造活力的环境里,不仅作家的人格会受到扭曲,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因为受到威胁和干扰而降低。

如果说,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和人格,会极大地影响普通公民的道德和人格,那么,这种影响对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深入。

在不同的社会,诗人、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因为受到最高统治者不同的对待,会在思想和激情、人格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严酷的专制不仅降低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而且,还不可避免地破坏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而一个智慧、谦逊、仁慈的君主,则不仅让人们普遍感受到做人的基本尊严和自由,而且还会给自己的时代创造最健康的环境和风气。

就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写作条件来看,莎士比亚无疑要比汤显祖幸运得多。

莎士比亚已经在“现代语境”中自由地想象和写作;而汤显祖却困在“前现代语境”中,不得不通过一种高度象征化和隐喻形式展开写作。

换句话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身处同一个时代,但却生活在两个世界。

也就是说,从物理时间上看,他们确乎是同时代人;但是,从文明程度上看,他们则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汤显祖的时代落后莎士比亚的时代,何止四百年!莎士比亚确乎是幸运的。

他赶上了英国历史上的崭新而健全的时代——都铎王朝(1485—1603)的最后一个君主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天分极高。

“据说,她在6岁时,已经庄重得像个40岁的中年人的样子。

”她也非常幸运,“出生在文艺复兴热情高涨的时期”,并接受了良好的正规教育。

她把学习变成了一生的习惯,即使做了日理万机的国王,也未曾一日荒废读书:“1562年,阿夏姆每天都和她一道念希腊文和拉丁文。

他说,伊丽莎白在一天之内所念的希腊文的数量比教会中一个受奉牧师一周内所念的拉丁文还要多。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博学多闻,懂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威尔士语等好多种外语,对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数学、音乐等学科都颇有研究。

最高统治者的身体一般都是僵硬的,就像他们的表情大都是冷酷的一样,就像他们的语言大都是无趣的一样。

然而,伊丽莎白女王的身体却是柔软的,语言也是温和的:“她能按照佛罗伦萨跳舞方式跳舞,姿态优美,惊动观众。

她的谈吐,不仅充满幽默情味,而且富有美趣和机智,显示出一种正确的社会见识,一种精细到令人心折的独特感受。

”她有艺术家的天赋:“她也继承了父母对音乐的热爱,不但会弹鲁特琴,有极佳的鉴赏力,甚至有一副好歌喉,还会创作音乐。

”虽然有着如此过人的禀赋和良好的修养,伊丽莎白女王却从不以此骄人,脑海里也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荒谬念头——强制作家按照自己设计的理念和模式来写作。

她懂得尊重知识分子和作家,充分保障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自由。

她知道,精神性的创造活动与个性密切相关;她也知道,良知是无法被强行绑架的:“女王笃信的箴言为‘人的良知无法强迫’,而她‘也不想无谓地探究他人的内心与任何秘密思想’。

”伊丽莎白女王有着异乎寻常、近乎完美的性格,“她的内心没有一般妇女所具有的那种缺点。

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和男子媲美”。

英国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霍利迪则说她“有都铎的勇气;而且既有男人的理智,又有女人的直觉力”。

这显然是一个在性格、感受力和意志品质等许多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和境界的女性政治家。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很善于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她的统治下,“英国的君主统治显得和谐而有效”。

虽然把社会安定看得很重要,对宗教的控制比较严格,但是,总体来讲,她的统治是温和而理性的。

她给人们的心灵生活以较为充分的自由,“她宣称自己既不希望、也不打算‘窥刺人们的内心和隐秘的想法’。

她所要求的是人们在行动上服从其权威和官方的宗教法令”。

尤其是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现代性的曙光已经降临,国家基本摆脱了非理性的野蛮状态。

人们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自由。

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思考,诗人可以自由地歌唱,作家可以自由地写作。

于是,这一时代的文化生活,便显示出一种乐观、理性而强健的精神风貌。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才有可能形成歌德所说的“强有力的创作风气”。

在歌德看来,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有不少“要归功于他那个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文学创作是“不受干扰的”。

历史学家霍利迪也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归因于时代本身的伟大:“在伊丽莎白王朝最后十年中,莎士比亚写了约二十个剧本,包括从《亨利四世》到《哈姆雷特》。

从乔叟以后,英国除了怀亚特以外,没有产生重要的诗人,但这时期却人才辈出,如斯宾塞、查普曼、丹尼尔、德莱登、琼森、多恩都在这一时期从事写作。

”因此,完全可以说,没有伊丽莎白时代的伟大精神,就没有莎士比亚的辉煌成就。

被遮蔽的汤显祖更显非凡汤显祖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一样创造了不朽的杰作,但是,我们却只须感谢汤显祖,而无须感谢他的时代。

从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角度看,汤显祖远远没有希腊人和莎士比亚那么幸运。

他生活在一个落后而野蛮的前现代社会。

恐怖氛围里的静止与和谐,是这个社会的突出特点。

14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一切都生气勃勃,生活处处在发生变化。

“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

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

”汤显祖时代的最高统治者,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这是一个极其平庸和低能的人,一个在很多方面都与伊丽莎白一世大相悬绝的人。

他虽然不像几乎与他同时代的俄国沙皇伊凡雷帝那样残暴,但却心理病态,行为古怪,修养极差。

在黄仁宇的描述中,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胸襟开阔足以容物、并以恕道待人的皇帝,他的自尊心受到损伤,就设法报复。

报复的目的不在于恢复皇帝的权威而纯系发泄。

发泄的对象也不一定是冒犯他的人,而是无辜的第三者”。

像他的祖先们一样,朱翊钧喜欢用阴险而冷酷的方式来管理国家。

他统治下的国家,是一个绝对依赖厂卫特务和酷吏的“警察国家”。

它貌似强大,自夸为上国,但却乱象已萌,险象环生。

从法治文明来看,明代是一个空前酷虐的时代。

统治者治国以猛,视人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严刑峻法,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明代自朱元璋开始,“文字狱”迫害,就极为严酷:“明代的文字祸呈波浪式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两个浪头:第一个浪头见之于明代开国初年,第二个浪头见于明代由盛而衰的嘉靖、万历年间。

这两个浪头之间百余年内,自然地形成了文字风波的低谷。

”统治者深文周纳,锻炼成罪,手段极其阴毒残忍,在知识分子内心造成极大的恐慌。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读书人想存活下来,就得出卖自己的人格,就得放弃做人的尊严,恰如汤显祖所言:“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行俯立,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

不然,则如海母目虾,随人浮沉,都无眉目,方称盛德。

”就想象力和才华而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去,亦不甚远,在伯仲间,然而,他们的境遇和命运,却全然两样。

汤显祖怀抱利器,无由伸展,处处碰壁,一生偃蹇。

他将自己的满腹牢骚、一怀愁绪,都在给好友的信函中发泄了出来。

他在给梅禹金的信中说:“半百之余,怀抱常恶。

”这样的情绪,他在《答李乃始》中也有宣泄:“仆年未及致仕,而世弃已久。

平生志意,当遂湮灭无余。

”他被黑暗的官僚体制窒息欲死,又挣脱不得。

1609年,在致丁长孺的信中,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弟今耳顺,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

吾辈得白头为佳,无须过量。

长兴饶山水,盘阿寤言,绰有余思。

视今闭门作阁部,不得去,不得死,何如也。

”1612年,他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得知素未谋面的邹迪光给自己作传,竟然感动得“咽泣”。

在写给邹迪光的致谢信函中,汤显祖将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比譬,倾诉了郁积已久的愤懑:“弟之阅人不如承福,通物不如橐驼,雅从文行通人游,终以孤介迂蹇,违于大方。

槁朽待尽,而明公采菲集榛,收为菀藻。

百世珉璆,岂在今日。

”他本来志在兼济利民,却沉于下僚,游宦不达,无可如何;转而想寄情楮墨,以写作为业,却同样困难重重。

就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写作环境里,他始终努力不懈,这才创造出了“临川四梦”这不朽的伟大成就。

哈兹里特在评价莎士比亚的时候说:“他的野蛮之处是他那时代的产物。

他的天才却是他个人的。

”莎士比亚毕竟是幸运的。

他的时代虽然也有“野蛮之处”,但却并不与他为难;而他的天才,也可以像以狂风开道的阳光一样,扫却厚厚的乌云,自由地将自己的灿烂光芒,投射在自己祖国的精神大地上。

相比之下,汤显祖显得更了不起,因为他的时代更野蛮,更摧折人的个性、激情和才华,而他却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这可怕的野蛮;通过象征主义的形象体系,批判了权力的腐败和世道的险恶,也写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和美丽诗意的伟大作品。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作家都是他的时代之子。

我们评价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一定不能脱离他们生活的时代。

正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的文明程度不同,所获得的自由空间不同,所以,他们的戏剧写作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把握生活的深度和批判生活的强度等很多方面,都大有差异。

汤显祖珠玉般的莹洁和金子般的光芒,被时代黑暗的尘土,严重地掩蔽和埋没了。

(本文摘自《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李建军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6年10月第一版,定价:50.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