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中西戏剧双星的“相遇”

作者: 淡洵[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0期
主题词: 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比较
摘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世界顶尖的戏剧家,在戏剧史上书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
如今,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他们的经典作品仍值得细细品读。
本文着眼于两位大师在创作中共同的艺术规律,将差异性和同一性辩证看待,通过作品分析戏剧的主题陈设、话语勾勒、哲思探寻方面的异同,整体感知戏剧呈现出的风格形态与审美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中西方戏剧"相遇"的精彩以及它们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的丰富借鉴。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阅读视角和分析模式向我们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人的解放”这一伟大思想的新的、深层次的意义。
女性主义理论用解构的方式颠覆文化中的父权意识,同时在解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文化。
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存在着种种不足,但由于它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它自身具有进一步深入、拓展和完善的可能。
性别诗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完善和最终归宿。
性别诗学的理想目标是“双性同体”,主张建立保留个性差异的双性文化,寻求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
有机地综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观点和目标准绳是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文本分析的理论基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视角切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研究,并非出自异想天开的生硬嫁接,而是作品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使然。
对女性命运和性别主题的关注成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思考人性,表达人文理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着眼点。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
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题正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基于人文思想对“人”本身重视的观照下而被发现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的解构的阅读方式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女角色对父权传统中性别刻板定型的反叛、对两性特征僵化表述的颠覆,以及剧作家对还原了自然本性的“双性气质”的“人”与平等的两性关系的理想和追求。
尤其是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大打破了父权制的社会和文学传统矗立起的虚假的女性镜像。
她们不愿甘当传统规范所要求的“客体”,不再沉默失语,不再是“他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无论在进步性还是局限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这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中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传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和性别问题的反映、关注和思考是伟大的。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汤显祖的梦与情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汤显祖的梦与情自日本戏剧史家青木正儿始,人们说到汤显祖,总是会谈起莎士比亚。
这一东一西两个剧作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在1616年辞世,距今整整400年。
两人之间确乎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莎士比亚在1594年写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在1598年写作《牡丹亭》,都是关于年轻女子“情死”的故事。
又比如,我们颂扬汤显祖的“情”与“天然”;而莎士比亚让歌德至为称颂的地方,正是“没有人比他更为自然。
”颇有意味的一个现象是,对于较为年轻的一代中国人,莎士比亚是一个比汤显祖更令他们熟悉的名字——即使他们生长在中国。
了解朱丽叶的人,远比了解杜丽娘的人多。
我们能随口说出哈姆雷特的名言,却并不一定知道邯郸卢生的名字。
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汤显祖是陌生的。
这其中有商业文化的浸染,也有文化传承的落差。
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汤显祖画像(聂鸣供图)我之所以做此感慨,是因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在不更事的童年时代,便熟知《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的故事。
而直至长大**,世界观形成之后,才真正接触起汤显祖。
与同辈人交往的经验告诉我,我并不是一个特例。
实际上,令我们陌生的,不唯一个汤显祖。
对于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人,所有传统的“东方”,都是陌生的。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东方”与“西方”的边际在日益消融。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学**了西方种种理论之后,再回看汤显祖,会感到他是现代的。
比如他的“梦”、他的“情”、他的“悲”。
他的“生生死死随人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似水年华,如花美眷。
恁般景致,应人人得见。
《牡丹亭》的故事,因梦而始。
太守之女,爱踏春阳。
适逢春日,小姐进得园中,见姹紫嫣红开遍,感怀自己生得花容月貌,却“三春好处无人见”。
遂而生梦。
梦里遇到一书生折柳,是其三世婚配。
游园归来,郁郁难言,至情伤而亡。
后化为魂魄,与书生续未竟之情缘,最终还魂,结为连理。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语 言特点 上还是 存在 着本质 上 的差 异 。
家汤显祖 的优秀代 表作 《 丹亭 》 与 同时代 的西方 牡 ,
文 艺复兴 的文学 巨匠莎士 比亚 的早期 作 品《 密 欧 罗 与朱丽 叶》 者 都是 歌 颂 青年 男 女 反 抗 封建 礼 教 , 两
1 《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的语言特 点差异 : 整体 诗 性 与局 部 诗 性
而 造成 这种 差异 的 主 要 原 因是 由于 中西基 础 文 类 和剧 作 者创 作 心 态 的差 异 , 其 是 中 西基 础 文 类 的 差 异 所 尤
造成 的。所 以这种差异使我们进一步 了解 了中西戏剧语言特点差异的深层原 因, 从而增进 了对 中西不 同的
戏 剧 传 统 与 不 同文 化 的 了解 。
杨深林
( 仰恩大学 中文系 , 福建 泉州 3 2 1 ) 60 4
摘
要: 文章通过把 汤显祖 的《 牡丹亭》 与莎士比亚 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语 言特点进行 比较后得 出《 牡丹
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语言特点最主要 的差异在 于前 者语言 呈现 出整体诗性 , 而后 者呈现 出局部诗 性。
关键词 : 牡丹亭》 《 《 ; 罗密欧与朱 丽叶》 语 言特 点; 础文类; ; 基 比较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6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643 1 (0 0 0 4 0 - 1 0 A 17 . 2 2 1 )4 ) 60 5 3 9
被 誉为 “ 东方 莎 士 比亚 ” 中 国明代 著 名戏 曲 的
剧 ” 以抒情 性为 中心 , 外在 的语 言 、 事 、 奏 到 , 从 叙 节 整个戏 剧 的谋 篇布 局 , 不显 示着 以抒情 性为 其本 无 质特 征 , 以 诗 画交 融 的 写意 为其 审美 追求 , 并 特别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1、全能天才者——苏轼历史上公认的20大才子排行榜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不朽诗仙——李白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3、文学巨匠——曹雪芹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4、史家绝唱——司马迁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5、诗歌之父——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国文《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有删改)李国文⑴东西方这两位戏剧大师,实际上是毫不搭界的,但他们却难得巧合地同在公元1616年逝世。
⑵17世纪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不可能知道世界之大,也不想知道这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
因此,当然不知道有个英伦三岛,有个莎士比亚。
汤显祖若是了解他的这位外国同道如何为英镑奋斗而其乐融融,也许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不活得那么累,也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穷了。
⑶莎士比亚比汤显祖幸运,因为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存在光宗耀祖的想法,这个手套匠的儿子,离开家乡来到伦敦谋生的时候,心态比较从容,要求也不太高。
他只是想挣钱,恰巧17世纪初的伦敦,赶上了资本主义上升期,经济的富足催动了娱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一开始在剧团搭布景跑龙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他的编剧才能胜过了他的演技,遂让他以鹅毛笔为生,源源不断供给剧团以剧本。
他也从此财源滚滚地成为剧团的股东,成为剧场的老板。
当他再度回到家乡,已是衣锦还乡的体面乡绅,很受尊敬的地方显贵,门楣终于镶上他梦寐以求的贵族徽记。
他还向当地的圣三一教堂捐了一笔钱,不但活着的时候教堂里有他的专用祈祷座席,死后还可以很有面子地埋葬在这里。
⑷直到今天,莎翁故居和他的埋葬地,仍是去英国旅游者必看的景点。
⑸汤显祖相比之下,就有点惭愧了。
我们知道他是江西临川人,但那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供凭吊的大师遗迹了。
他这一辈子,按《明史》的说法,“蹭蹬穷老”。
他一生之不得意,第一,在于他自视甚高,开罪了张居正,很晚才得以成进士。
第二,在于他相当自负,在太常寺任礼部主事,上书万历,将万历气得跳起来。
第三,还在于他不甘落寞,“帝怒,谪徐闻典吏,稍迁遂昌知县。
”做了几年小县官,总是想回到京师,以图发展,谁知“主者议黜之,竟夺官”,从此“家居二十年”(《明史》)。
⑹这位大师在他弃官遂昌的那年秋天,完成了他的杰作《牡丹亭》,惊人之笔,名震天下;就在夺官受黜的那年秋天,他的《邯郸记》脱稿。
情与梦:以至性至情之人入戏——中西同时代剧圣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收 稿 日期 :பைடு நூலகம்2 0 1 6—1 2— 2 8
作者简介 : 洪忠煌 ,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 浙江省莎士 比亚学会会长 , 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 士。 英 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兼客座教授。
对 外 扩张 朝 贡 体 系 为 目的六 次 派 遣 “ 三 宝 太 监 下 西 洋” 即其开 端 ) ; 对 内则 历 朝 明 帝视 吏属 为 奴 仆 , 使 官
诗人兼职业艺人身份 终其短暂一生创作 了大量剧本 和 诗 歌 。中英 两 国历 史 的 巨大 差 异 决 定 了两 位 同 时
代 文豪剧 圣 的不 同成就 , 但 二人 在揭 示 人性 奥秘 的制 高 点上都 共 同攀 登 了 中西 文 化 的 巅 峰 。本 文 试 以汤
洪 忠煌
情与梦 : 以至性至情之人入戏
致, —— 就 是 在这 样 严酷 腐败 的官场 秩 序 中度过 了他
少男 少女 、 才子 佳 人 超 凡 出世 的 恋爱 史 , 只 见 她 与 他
的前 半 生仕途 , 直至 4 9岁那 年 ( 1 5 9 8 ) 他 从 遂 昌知 县
这一 小 官位上 弃职 退 隐故 乡临 川 , 算 是从 险 恶 的 官场
幸存下来 , 当年 写了传世名著《 牡 丹亭还魂记》 , ——
之前 他 的主 要作 品 只有 写于 3 0岁的 习作 《 紫箫 记》 与 写于 3 8岁 的 《 紫钗 记 》 。可 以说 “ 玉铭堂 四梦” 的后
三梦 都是 他 后半 生将 近二 十年 的 隐士 生活 产 品。
《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女关系——女性主义文论观照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人

颠 覆 文 化 中 的 父 权 意 识 , 示 并 质 疑 女 性 主 体 被 父 权 制 异 揭
化的真相 , 指出女性 是父权社会 中被物化的客体 , 丧失 了决 定 自我命运 的权 力。处于主体地 位的男性将 自己的要 求强
道路 的标 志。 威尼斯商 人 》 《 被公认为莎士 比亚最杰 出的两 部代表 作。它是 莎士 比亚人文思 想成熟 的标志 。 国著名 英
文艺评 论家赫士列特 , 曾针对莎士 比亚 的喜剧 《 就 威尼斯商 人》 的艺术价值 , 作过 以下 估计 :“ 毋庸 质疑 , 尽管 随着岁 月的流逝 , 人们 的生 活习俗和思想认识将 会发生怎样 的变 化, 这个 戏的生命 , 却会永远活跃在舞 台上 ” 3o 威尼斯 ]4《 2 商人 》 一经诞生 , 便富有强劲的活力 , 成为宣扬 人文主义思 想 的一面鲜 明的旗 帜。因此 ,以《 紫钗记 》 和《 威尼斯商人 》 为比较 的重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父权社会的家庭中 , 父亲集父权 、 族权 、 神权 于一身 ,
是父 权制 的代 表。 亲在拥有保 护其家庭成 员生命权力 的 父
同时也具有不 容置疑和 反抗 的绝对权威 。 在 自觉维护 封 他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 是 l 世纪 中国和英 国伟大 的戏 6 剧家。 们在时代背景 、 他 文学创作形式 、 文学成就 以及作 品
的 主题 思 想 等 方 面 有 着极 大 的 相 似 之 处 和 可 比 性 。汤 显 祖
的最 终走 向和 目标 。 西苏等女性 主义学者 主张模糊传统 的 性别界 限, 承认两性有 着共 同的人性体验 , 男性和女性都同 时既有温柔 、 良、 善 细腻 、 软弱 、 温顺 、 依赖和被动性( 阴性 气质 ) 的一面 , 又有坚定的信念 、 勇气 、 力量 、 理性 、 攻击性 、 独立性 、 竞争性 和智慧 ( 阳性气质 ) 的一面。“ 双性 同体 ” 是 人的 自然本性。 本文将 着重考察汤显祖 的《 紫钗记 》 和莎士 比亚 的《 威 尼斯商人 》 同时兼 及他 们的其他作品。汤显祖的人文思 想 , 在《紫钗 记 》 中就 已经发端 并初步得 到较充分 的体现 。 紫 《 钗记 》 是一部认识汤显祖 、 探究汤显祖早期思想的关键性作 品, 是他生命 历程 的一个转折点 和摆脱仕途重新选 择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教两处销魂
有两位剧坛巨星,一位被革命导师马克思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
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
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他们就是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晚明时期
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
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历经伊丽
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
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
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
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
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
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
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
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
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
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
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
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
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
一律”的限制。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
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
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
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期,
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
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
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
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
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
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
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
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
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
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最后,也是很让我感兴趣的一点是两位大师在写“情”上,有很
多相似之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
越,《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
中都经历了死亡,最终也是情超越了生死。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
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
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汤显
祖和莎士比亚都用“柳”来象征被遗弃的爱情,如《紫钗记》和《哈
姆雷特》。这些真实有趣的巧合。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
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他们的戏剧作
品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直到今天还值
得我们不断的挖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