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练习1

【整合】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练习1
【整合】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练习1

【整合】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

建立练习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

B.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

C.“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

D.“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

2.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

A.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B.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3.《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

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限制地方自治

B.加强国家权力

C.避免专制独裁

D.建立世界霸权

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调和了当时美国

A.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6.孟德斯鸠说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下面关于美国三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则无法再通过

B.总统无需国会的批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C.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D.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众议院确认

7.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

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

8.“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他们不能进行贸易,没有统一的货币,无法制定外交政策,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上述材料描述的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1781年的美国B.1789年的美国

C.1861年的美国D.1933年的美国

9.新华网华盛顿2008年11月4日电: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当选为第56届美国总统。下列表格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 )

A.联邦制B.制衡原则

C.两党制D.分权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0.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对政治制度演变发展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请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体形式最早是哪一个国家通过哪一部重要文献确立的?

(2)根据图二,说出美国的政体名称,并简要说明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的?

11.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体现了加强集权与分散权力的双重倾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特别是各州以立法机关为主导的分权体制,是属于美利坚民族的。因为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种体制相对英国而言,它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材料三政府权力的制衡和分散性以及利益集团的多元性等常使联邦政策步履维艰,事倍功半,或因立法软弱无力而治标不治本。同时,各级行政部门作为执法者,不时地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其“一仆侍二主”的性质及彼此间围绕资源和权力所展开的竞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梁茂信《略论美国政府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效用有限性》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的双重影响。基于邦联制的影响,美国此后如何应对?

(2)据材料二,“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美国政府权力结构的分散性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漫画中转盘驴象各占一半,寓意两党轮流执政,但指针受操纵而决定胜出者,表明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故选B;A没有揭示漫画的实质,排除;“驴象之争”是民主共和原则的具体表现,排除C;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矛盾不是不可调和,故排除D。

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为了协调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但与题意不符。

点睛:材料中“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说明大小州在行使权力上存在明显不同,为此宪法规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按照人口分配议席。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的思想,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过大会导致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C。ABD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A项材料中未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主要显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构拥有大权,这保证了联邦政府拥有强有力的国家大权,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体现三权之间相互牵制,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5.B

【详解】

根据材料“参议员每州两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议院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大州利益,是照顾大州利益的体现,因此1787年宪法中该规定调和了当时美国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调和当时美国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南北方之间的矛盾通过保留黑奴制等方法调和,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通过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的方式调和,故C选项错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通过联邦制来调和,故D选项错误。

6.C

【解析】

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体现的是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也可能再通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需国会的批准才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参议院确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

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7.B

【解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表明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故选B;A涉及的是司法权,没有全面揭示材料,排除A;C材料未体现,排除;美国总统享有实权,排除D。8.A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后推行邦联制所产生的弊端,故A项正确;排除BCD。

9.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交替执政,反映了美国的两党制度。A 项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B、D项是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三个部门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故选C。

点睛:美国的两党制,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不管哪个政党执政,都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两党轮流执政,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左手放下权力,又被右手抓起而已。

10.(1)君主立宪制。英国《权利法案》。

(2)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以及图片中“国王是国家主人,国王不在管理其他大事”说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颁布法案的角度回答即可。

【小题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依据图片中三权分立可知道是美国共和制度。,依据所学从“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角度回答。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度·表现

11.(1)积极影响:张扬美利坚民族精神,为赢得独立做出贡献。消极影响: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了国家的统一。应对: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

(2)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3)积极影响:在不违宪的情况下,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中央政府三权分立体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了专制的出现;消极影响:联邦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行政部门滥用职能;权力斗争影响政策的有效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是属于美利坚民族的。因为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应对结合所学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等角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二“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得出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据材料一“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得出大州和小州的矛盾,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解决,结合所学得出,从联邦政府与州权力分配、国会参众议员选举等角度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并结合所学从在不违宪的情况下,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中央政府三权分立体制保障人民权利,防止了专制的出现;以及联邦立法和行政效率低下;行政部门滥用职能;权力斗争影响政策的有效性近代科学的不断进步等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美国共和制·特点与评价

历史必修一第八课笔记

第八课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背景: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2、表现: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⑴政治前提: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⑵现实原因: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⑶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 2、颁布概况: 1787年,费城的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 (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1)联邦制的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 1、内容: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⑵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2、作用:⑴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⑵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的确立:(中央(政府)内部关系) 1、内容: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⑵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⑶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⑷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⑸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⑹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民主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1、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积极意义:反对专制,防止独裁,促进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3、局限性:⑴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⑵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⑶各部门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美国共和政体的分权与制衡: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是资产阶级政党。 (3)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1课 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为主要目的,B、C两项不正确;民族矛盾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D项错误。故选A 项。 2.(2018·莱芜高一联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D) A.金田起义B.北伐 C.定都天京D.西征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A项排除;根据“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看出,这个事件不是北伐,而是西征,北伐是向北进攻清政府都城北京,西征是向西攻打曾国藩湘军,故B项错误,D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项时间不符。 3.(2018·宿迁高一月考)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B)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D.颁布《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具有革命性,与材料“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信息一致,B项正确。 4.(2018·郑州高一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A)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 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 B. 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 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 D. 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 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C.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3.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很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华盛顿在此地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②《美国联邦宪法》在此地通过③华盛顿在此 地举行首任总统就职仪式④华盛顿就任总统期间美国国会和政府机关在此地办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练习题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设计人孙丽光 1.(10年山东卷)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2、1.(2013全国Ⅰ卷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3.(2013江苏16题)“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4.(10年北京卷)21.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5、(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试题)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 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 是指 A、议会 B、法院 C、内阁 D、总统 6、(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 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A. 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B. 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 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D.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7.(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009年6月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提前选举。”英国首相的权力实际上还有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④任命 议会成员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8.(2013届杭州模拟)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 )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基础 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 9.(2012·龙岩模拟)历史学习中,某同学创作了一幅“思维导图”(下图)。该“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 A.渐进性B.多样性 C.曲折性D.偶然性 10.(2013届南京调研)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11.(2012·烟台高三期末)“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制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12、19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的 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材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①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②内阁行使行政权;③法律权威高于国王权威;④英王是“虚位元首”, “统而不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1课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试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 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 B. 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 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 D. 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 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C.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3.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很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华盛顿在此地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②《美国联邦宪法》在此地通过③华盛顿在此 地举行首任总统就职仪式④华盛顿就任总统期间美国国会和政府机关在此地办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1/ 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渗透,积极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 【板书设计】 一、偶然与必然 1、两种植物的较量:虎门销烟——偶然性 2、两个世界的较量:鸦片战争前夕的西方(英国)与中国——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1、粗观战争 (1)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3、细看战争 (1)外眼看中国——体会中国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大国与弱国——认识清政府大国战败的历史根源 (3)觉醒还是酣睡——反思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拒不反省、愚昧不化的惨痛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战争的危害: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加深 2、听故事,觅启示——客观积极作用: 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开始萌发;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一组动画,由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本课 一、偶然和必然 1、虎门销烟 一找原因——两种植物的较量 展示“中英贸易”示意图,分析中英贸易结构、英国鸦片走私及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鸦片战争爆发 再找原因——两个世界的相遇。如果没有中国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能够避免吗?还必须“换一个视野探原因”,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1)展示《民族复兴》视频片段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和英国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等巨大变化与基本特点。 (2)展示一组历史图片 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战争前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与文明形态等诸方面的基本特点。

(3)对比分析,提升认识。通过以上两组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粗看战争”:知识接龙,带领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细看战争”——“多几个角度看过程”,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探究视角,引导学生深入审视这场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教训与启示。 (1)角度一:外眼看中国。展示1862年日本《万国人物图会》里中国抗英英雄画像、侵华英军对中国英雄的敬畏;以及马克思对潍坊“青州兵”的高度赞誉。 思考:外国人为何高度评价中国英雄?我们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2)角度二:大国与弱国。展示中国“世界GDP第一”以及“矛与枪”、“平等与不平等”等图文资料。 思考:“世界GDP排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 (3)角度三:觉醒还是酣睡。展示鸦片战争后清廷和广东民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愚昧依旧、不知反省史料。 思考: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何一败再败?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展示两幅英美19世纪60年代的辱华漫画。 思考:(1)在英文中,瓷器还有何特殊含义?中国的疆土、主权是如何被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掠夺和破坏的? (3)漫画二反映了战后清政府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两幅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两幅漫画我们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沉沦的开端,但这绝非历史的全部。我们还必须“站在一个高点论影响“,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2、听故事,觅启示。讲述晚晴名臣、湘军悍将胡林翼呕血而死、疾呼“天要变了”的故事。 思考:“天要变了”有何寓意?你从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展示三幅图片。思考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出怎样的反应与改变? (2)展示“专家视角”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专家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客观推动作用。 (3)展示幻灯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的救国探索。 小结 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 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佛教影响力较大 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主张自然是木,名教 (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而缺失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 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 “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卬证

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 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 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由此可知,玄学()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 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

必修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总结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前提: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邦联制国家。 2,必要性: (1)贸易: a各州之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对内) b没有统一关税,对外贸易受影响。(对外) 邦联制弊端,越来越多人强烈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 安全:邦联政府无权征税,不掌握军队,导致社会动荡加剧。 (3) 理论基础: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伏尔泰:批判君主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二,1787年宪法 1,特点及表现 (1),联邦制原则:中央与地方关系。 a联邦权高于各州权力 b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武力恢复地方秩序。 c各州可在不违背宪法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具有一定自治权。(2),民主制原则 a确立共和制 b民选政府 c文官政府权高于军权原则。 d“死人不能统治活人”不断修宪原则。 (3),三权分立原则 a国会(立法权)与总统(行政权) 国会可以弹劾总统,总统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但复议时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则法案有效。

b总统(行政权)与法院(司法权) 总统可任命法官,最高法(大法官九人,终身任职)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c国会与法院 总统任命法官要经过参议院批准,最高法宣布国会的法案违宪。2,对1787年宪法评价 (1),进步性: a性质: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 (2),不足:有违背民主原则的因素。 a允许奴隶制存在 b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3,1787年宪法实践。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超过两届,罗斯福例外)三,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1)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形成 (2)19世纪50年代中期,两党对峙最终形成。 2,发展: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两党交替。 3,作用: (1)不仅控制国会,也影响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2)两党交替,美国政体一大特色。 4,本质:资产阶级政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复习检测】 1.《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了解《天朝田亩制度》 2.理解《资政新篇》 【自主学习1】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空前激化。 2.过程 (1)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建制:攻克,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改南京为,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①概况:打到郊区,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②意义: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①概况:→湖北重镇→湖南→。 ②意义:夺取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时期。 【巩固练习1】 1.“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虎门销烟D.太平天国运动【自主学习2】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内容 (1)原则: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平分土地。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3)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1)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巩固练习2】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3.《资政新篇》载:“倘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这是洪仁玕对哪一事件总结的教训() A.安庆失守B.天京陷落C.北伐失败D.天京事变 【自主学习3】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1)原因①领导者进取心逐渐衰退,思想日益滋长。 ②领导集团越来越尖锐。 (2)过程①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继而又被处死。 ②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 (3)结果①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 ②石达开在四川陷入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2.重振国威 (1)措施①提拔、李秀成指挥军事。 ②1858年,二人合力打垮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威胁;在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③让洪仁玕实行政治改革。 (2)结果: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3.《资政新篇》 (1)内容①向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