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即著名的“完百山人”。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

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

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张惠芳,包世臣都向他学习书法,是历代书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首选载体。

追古溯今,许多书法家都写过千字文。例如,李阳冰、宋初和尚篆书家梦英、李斯。在历代书法家所流传下来的《千字文》来看,存在着不少的字法问题,在篆法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偏差,邓石如篆书《千字文》中的“姜”“寥”“逍遥”“道”“壁”“磨”“安”“规”“盘”“佐”“从”“刑”“寻”“居”“不已”“耽”等篆法是错误的,导致这些篆书作品篆法偏差的原因固然与书家有密切关系,但我觉得我们对篆书的学习,更需要学习他的是结字、用笔、墨法、章法,这些才是可取之处。

在临邓石如的《千字文》之前,我已经临过一本吴福庵的《说文部目》,两者都是工稳之作,然对于笔法,却有着诸多不同。大家都知道,篆书从秦以后鲜有集大成者,皇家李阳冰等也都是些寥若星辰的篆书高手,清代是碑版金石学研究的高峰,又是篆刻的一个高峰,对于篆书自然有很多研究,邓石如是清代的代表作者,他的皖派书风影响了后来的吴让之、赵之谦等一大批书家,他最大的创造是把方折的

隶书笔意融入到小篆中,但我初读千字文时却看不到吴氏在《白氏草堂记》中的笔法,夸张的方笔是没有的,字形也比较之《白氏草堂记》更为方正。像是一本标注的教科书。这本字帖给我最多的益处是结字的稳定性,当然与我多年学楷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外括的弧线力量十足,整体看来又不激不厉,雍容大度,没有露锋的笔意,更含蓄、温润。我见有人临此贴笔画臃肿、小气,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中锋立骨、疏密有度、取势雅、和谐统一、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

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在临写《千字文》时,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隶意精而密,章务检而便。”其中“篆尚婉而通”足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婉”和“通”虽仅二字,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古法、风格神采所系。要不然,极易写得板滞,用笔的灵活是其关键之处。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此外,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这样起来,整体的势就体现出来了,看的舒服,自然,不会感觉整幅作品中哪个字,哪个笔画会很跳,这容易让人不舒服,特别是影响了效果,这也是当今投展中一眼让评委感觉作品的弊端之处,影响了视觉效果。

“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杨守敬也说他:以柔豪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飞过誉也。他不但能以“隶笔为篆”,且能以篆书笔意写隶,写的体方笔圆,遒劲峭拔。邓石如于此是极有贡献的书家。从邓石如的书法实践艺术和我自己在临写他的《千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是以李斯、李冰阳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以至于深深影响着我。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一)

一、艺术风格

(一)取法高古,广泛涉猎。邓石如出身贫寒,但对书刻极为喜爱。9岁随父读书,10岁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

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至17岁时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自此踏上书法篆刻艺术之路,特别是从32岁到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中,浸淫书艺,直追三代,卓然自立。梅氏为北宋以来江左甲族,家藏丰富,秦汉以来碑版

刻石拓片,无所不备。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在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后,邓石如勤练妙悟,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前人论书常云要“守一体,取百家”。邓石如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创造出了自己的“碑派”。时任左都御史的陆锡熊赞邓的书法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他的学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列其篆、隶书为“神品”,“清代仅此一人”。

(二)同符古初,追求自然。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革命的开创者,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两袖清风,以“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的人格魅力,塑造了立于天地之间的书法篆刻家形象。他“一肩袱被”,靠写字、刻印游食一生。几度北登岱峰,攀居庸关,谒昌平十三陵,南入衡岳。为搜访秦汉石刻,经月不返,攀崖涉岭,忍受风霜烈日之苦。他到江南寒山寺,在古庙空庵里忍饥挨饿,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其篆书用笔不拘泥于“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而是“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他对中锋的理解是审美感觉上的,而不是形质和技术上的,这种用笔方法摒除了文人的矫饰,追求毛笔书写的自然性,可谓“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既顺应了书写迅捷方便的要求,又使篆书变得更加实用。

(三)突破古法,隶法作篆。邓石如“一肩袱被”,我行我素,在篆法创新上,背离了自丞相李斯以来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二李”(李斯、李阳冰)模式,不顾铁线、玉箸成法,不愿在两端均匀的篆书中锋线条中寡居,不愿一笔一画地去描篆书,而是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地去写篆书。时任内阁大学士的翁方纲称其篆书“破古法”“不合李阳冰《三坟记》书之旨”。然而,历史用事实证明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转指绞锋,创新技法。元人赵孟頫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所讲用笔当是指“二王”所开创帖学一路的所谓“古法用笔”。而篆书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