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分析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分析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分析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钳工基本操作和钳工装配工序应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加工件、焊接件的钳工操作和装配。特殊产品或部件的装配应单独制订装配工艺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DZQ 161-2004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通用技术要求

Q/DZQ 162-200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3 钳工基本操作

3.1 錾削(铲削)

3.1.1 錾削时,身体应避开錾削方向,以免錾屑飞出伤人。

3.1.2 錾削脆性材料时应从两端向中间錾削。

3.1.3 錾子的锲角应根据被錾削的材料按表1选用。

3.2 锯削

3.2.1 锯条安装的松紧程度要适当。

3.2.2 装夹时,工件的锯削部位应尽量靠近钳口,以防振动。

3.2.3 锯削薄壁件时,必须选用细齿锯条锯割,薄板两侧还必须加垫木板。锯削时锯条相对工件平面倾斜角应小于45°。

3.3 锉削

3.3.1 根据工件的材质选用锉刀,有色金属选用单纹锉刀,钢件应选用双齿纹锉刀。

3.3.2 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锉刀,见表2。

3.3.3 不得用一般锉刀锉削有氧化皮的毛坯及工件氧化表面。

3.3.4 锉刀不得沾油,若锉刀刃面有油渍,可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后再用。

1

Q/DZQ116-2005

2

3.4 刮研

3.4.1 经过刨、铣和锉削等机械加工的滑动表面,如果平面度达不到0.03mm/m2,表面粗糙度达不到Ra1.6以上时,需进行手工刮研,以提高几何精度和滑动表面接触率。

3.4.2 平面刮研量见表3。

3.4.3 平面刮研接触点的检验要求见表4。

3.4.4 平面刮研注意事项

3.4.4.1 工件刮研前,应先进行检测,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刮研方案。对于结构复杂的零件必须反复检测。

3.4.4.2 刮研时通常以不动面或硬度高的面为基面,再以此基面为准刮研滑动面。3.4.4.3 平面刮研时,必须使用检测合格的平板、平尺,推拉平板和平尺时应沿水平方向施力,严禁在平板、平尺的顶面施力,避免假点现象出现。

3.4.4.4 相关面的两平面需要互研时,首先将两平面按平板或平尺各自刮研合格,然后才可将两件互研。

3.4.4.5 刮研时要特别注意清洁,避免刮研面粘附杂质,刮出沟痕。

3.4.4.6 刮研小件时,将平板固定,工件在平板上研合,并应在整个平板面积上轮番进行,以避免平板产生局部磨损。

3.4.4.7 刮研大件时,将工件固定,平板在工件上移动研合。平板移动时,伸出工件的长度应小于平板长度的1/5。

3.4.4.8 对楔铁首先同基准件表面刮研,合格后再确定加长度。通过尺寸测量,确定二次加量后再刮研。

3.4.4.9 通用平尺和平板的精度标准见表5、表6。

表6 通用平板的精度

3.4.5 曲面刮研

3.4.5.1 刮研圆孔时,一般应使用三角刮刀。刮圆孤面时一般应使用蛇头刮刀(或半圆孤刮刀)。

3.4.5.2 刮研轴瓦时,最后一遍刀迹应与轴瓦的轴线成45°交叉刮削。

3

Q/DZQ116-2005

3.4.5.3 刮研轴瓦时,靠近两端接触点应比中间多;圆周方向上受力的接触角(90°~120°或120°~150°)部位的接触点应比其余部位的点密集。

3.5 研磨

3.5.1 研磨余量

研磨余量的大小应根据零件尺寸大小和精度高低确定,有时研磨余量就包含在零件的公差范围内。研磨余量通常在0.005-0.05mm范围内较适宜。

3.5.2 研磨液

研磨时不能干研,必须使用研磨液,以提高研磨精度。常用研磨液如下:

机油:以10号机油为宜,或用1/3机油加2/3煤油混合使用,用于研磨铜和钢。

煤油:粗精研均可使用。精研时可以用煤油和猪油调制,即用熟猪油与磨料拌成糊状,加约30倍的煤油调匀,用于研磨铸铁和钢。

二硫化钼加润滑脂:主要用于研磨加氢反应器上的钢件阀口。

苏打水乳化液:应用于最细的磨料。

3.5.3 磨料

磨料的种类见表7。

磨料的选择见表8。

4

3.5.4 阀杆与阀孔的研磨

研磨方式:手工与机床互相配合进行。仅在设备条件达不到精度要求时才采用。

研磨孔:开始粗磨,磨料粒度W40,逐渐换成W20、W14,最后用机油研磨。阀孔合格后,以孔配阀杆,如配合间隙要求在0.01mm~0.03mm时,可按阀孔尺寸在磨床上配磨。如配合间隙要求在0.005 mm ~0.008 mm时,在配磨基础上再与阀孔配研达到要求为止。

3.5.5 研磨时应注意的问题

3.5.5.1 研磨轨迹纵横交错成90°角为宜,可使研磨更均匀并更容易去除金属,降低研磨面粗糙度,提高研磨效率。

3.5.5.2 对密封的锥体阀,当接触点少于60%或局部间隙大于0.03mm时,可先用油石、刮刀或细锉修整,然后再研磨。但修整时应注意刀迹不能太深,用力不能太大。

3.5.5.3 有导向套的锥体、阀杆,研磨时应装上导向套,否则研磨时因无定位,研磨后导致不规则。

3.5.5.4 平面研磨的压力选择:粗研时为10~12N/cm2,精研时为1~5 N/cm2。

平面研磨的速度选择:粗研时为40-60次/min,精研时为20-40次/min。

3.6 钻孔

3.6.1 按划线钻孔时应先打冲眼,再试钻,确定中心后再开始钻孔。

3.6.2 在毛坯表面或圆弧表面上钻孔时应先修出一个小平面后再钻孔。

3.6.3 钻盲孔时要事先按钻孔深度调好定位块。

3.6.4 钻深孔时,为了防止切屑阴塞而扭断钻头,应采用较小的进给量,并需经常排屑。用加长钻头钻深孔时,应先用标准钻头钻到一定深度,再用长钻头续钻。

3.6.5 螺纹底孔钻好后必须倒角。

3.7 铰孔

3.7.1 铰孔前应检查刀具,如有缺损,禁止使用。

铰刀应保存在木盒中,或放置在专用工具架上,以保护刃口,防止锈蚀。

3.7.2 铰孔前应预留合适的铰孔余量(见表9)。

3.7.3 在钻床上铰孔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和进给量。

5

Q/DZQ116-2005

3.7.4 图样无规定时,铰孔圆度误差应小于直径公差之半。

3.7.5 铰孔时铰刀不许倒转。

3.7.6 使用风钻、手电钻铰孔时,铰刀中心线应与零件表面相垂直。铰孔过程中不得晃动风钻、电钻或工件,必要时应采用工装定位。

3.7.7 为保证精度,铰孔时应选择适当的润滑液(见表10)。

3.7.8 铰孔完成后,必须先把铰刀退出然后再停车。

3.8 攻丝(攻螺纹)

3.8.1 丝锥切入工件时,应保证丝锥轴线对螺孔端面的垂直度。

3.8.2 攻丝时,应依次使用头锥、二锥、三锥(有时无三锥),按顺序操作(机铰专用丝锥除外)。

3.8.3 攻丝时,应经常倒转,以清除切屑。

3.8.4 攻丝后,螺纹中心线与钻孔中心线之偏心差,应在螺纹直经公差范围内。

3.8.5 攻丝后的螺纹表面不得有乱扣、伤痕及裂口等缺陷。

3.8.6 普通螺纹攻丝前钻底孔直径见表11、表12。

3.8.7 圆柱管螺纹、圆锥管螺纹攻丝前钻底孔直径见表13、表14、表15。

3.8.8 机动攻丝时冷却润滑液的选择见表16。手动攻丝时冷却润滑液的选择见表17。

3.8.9 盲孔螺纹的钻孔及攻丝深度见表18。

6

注:对于紧固螺纹和其它非重要螺纹,为了减少钻头尺寸的规格,可以用适合韧性材料(钢、黄铜)的钻头在铸铁与青铜上钻孔。

攻丝前钻头直径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t≤1时,d z=d-t

t>1时,d z=d-(1.04-1.08)t

t——螺距, d z——钻头直径, d——螺纹公称直径

对于粗牙、细牙普通螺纹均可用下式求内螺纹的小径:

d i=D-1.0825t

d i——内螺纹小径

表14 与圆锥外螺纹配合的圆柱管螺纹(内螺纹)攻丝前钻底孔直径 mm

7

Q/DZQ116-2005

注:(1)圆锥、布锥管螺纹尺寸标记(见图一)

图1

注:H1——螺纹深度, H2——钻孔深度。

4 钳工装配基本要求

8

4.1 装配现场必须保持清洁,无烟火和粉尘,地面不得有油、水,不得堆放杂物。压力试验后的残液应注意收回。

4.2 起吊中小型加工件时,尽量选用纤维吊装带或采用套上夹布胶管的钢丝绳。用钢丝绳直接吊装重型加工件时,要垫上毛毡或其它软质材料。细长轴等易变形件应慎重选择起吊点位置。

4.3 零件进装配现场时,应分类摆放整齐,不得磕碰划伤零件表面。表面粗糙度在Ra1.6以上的零件应垫上软质材料;对易变形零件摆放时应考虑支点位置。

4.4 装配前应对零部件的配合尺寸及形位公差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按程序进行部件装配和总装配。

4.5 装配前零部件必须清除飞边、毛刺和尖角。未标注的螺栓孔、光孔和铰孔的边缘倒角为1345°,零件的加工面与非加工面过渡处的边缘倒角为2345°。

4.6 零件上的油孔、气孔、螺孔和各加工面,装配前必须清洗干净。油孔、气孔要用胶布或塑料封口,防止脏物进入。

4.7 各种密封毡圈和皮碗等,装配前应事先浸油;软钢纸板应用热油泡软;紫铜垫应退火处理(加热到600-650°后在空气中冷却)。

4.8 装配中不得随意在合金钢或含碳量较高的钢件上焊接吊耳和拉筋。必须焊接时应按工艺要求进行预热。

4.9 装配时严禁操作者攀登及踩压工件表面。必须踩压工件时,应在其加工表面和油漆面垫上软质材料。

4.10 装配用的测量工具应定期检测精度。热装、冷装、压装及试压、试车所用的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使用精度。

4.11 使用虎钳夹持工件已加工面时,需用铜、铝等软质材料垫夹。夹持有色金属或有机玻璃等工件时,需用木板或橡胶垫夹。夹持圆形薄壁件时,需用V形或弧形垫块垫夹。夹紧工件时,不得用手锤敲打虎钳手柄。

4.12 重要零部件总装前应进行预装,以检查配合精度。

5 钳工装配工艺

5.1 紧固件装配

5.1.1 紧固螺钉、螺母时应一律使用标准套筒、扳手或专用扳手。尽量不使用活扳手或非标准扳手。

9

Q/DZQ116-2005

5.1.2 螺钉、螺母应对称紧固,力求受力均匀。螺栓与螺母紧固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3个螺距(预紧螺栓除外)。沉头螺钉紧固后应埋入沉孔表面1mm以上。

5.1.3 普通螺栓的预紧力矩数值见Q/DZQ162-2004附录B,高强度螺检的预紧力数值见Q/DZQ161-2004。

5.1.4 双螺母装配时薄螺母应置于厚螺母之内,薄螺母紧固力要达到螺栓预紧力要求,厚螺母则应施加较大的锁紧力。

5.1.5 用镀锌钢丝锁定螺栓时,铁丝缠绕方向应有效防止螺栓松动。钢丝直径的选择见表19。

表19 mm

5.2 销装配

5.2.1 用开口销锁定螺母时,开口销尾部应劈开60°~90°。当对其它零件有影响时,尾部可劈开180°。对开口销尾部不得敲打和横向弯曲,以免折断。

5.2.2 圆锥定位销要保证与孔的接触,采用涂色检查法检查,接触率应达到60%以上(见图2)。

图2

5.2.3 内螺纹圆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要求其大端应沉入孔内,以防止损坏螺纹牙形,便于使用拔销器。螺纹应进入孔内2-3个螺距(见图2)。

5.2.4 圆柱定位销装配后,两端露出长度应大致相等。如果是带螺纹的,则螺纹必须进入孔内2-3个螺距。盲孔定位销需加排气孔。

5.2.5 过盈配合的圆柱销,一经拆卸就应该更换,不宜再继续使用,以保证足够的过盈量。

10

11

5.2.6 装销时应加润滑脂或二硫化钼粉。 5.3 键装配

5.3.1 平键装配时,键与键槽两侧面应接触均匀,用0.05mm 塞尺检查,不应进入。键的底面应接触良好。见图3。

5.3.2 装配双键槽的平键时,轴与孔应预装搭头。检查两个键槽位置度偏差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应根据错位大小进行修配。

A-A

A

A

图3

5.3.3 钩头键、切向键装配时,配研斜面接触率应达到70%以上。钩头键的斜率不应大于1:100。钩头键装配后,露出长度h 应为斜面长度的10%-15%。见图4。

h

图4

5.3.4 键与键槽配合尺寸的极限偏差见表20。

5.3.5 间隙配合的键及花键,要求键槽对称度为7-9级精度,装配后,应保证运动件沿轴向移动时,没有松紧不匀的现象(若图纸无设计要求,则按9级精度检验)。 5.3.6 装配前应注意检查键和键槽两侧面的平行度误差是否符合表21规定的要求。

Q/DZQ116-2005

5.3.7 装配花键时,花键每齿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70%,可用涂色检查,或用油石、细锉修整键的两侧或尖角处,但严禁修整定心面。

5.3.8 装配后,键和键槽的两侧面不得有毛刺、磕碰、划伤。

5.4 铆接

5.4.1 铆钉的材料和尺寸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若需要变动必须经设计人员同意。

5.4.2 铆接时应采用合适的铆接工具,而且用力要均匀;注意,不要打到被铆接的零配件上。

5.4.3 铆接后的铆钉头部应与被铆接的零件紧密接触,不得产生松动现象。

12

13

5.4.4 铆接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以下缺陷:铆头与镦头不在同一轴线上;铆钉头与构件表面未密合;铆钉杆在钉孔内弯曲;铆钉头过小、有伤痕,位置偏移等等。出现上述缺陷,应将铆钉拆除,更换新的铆钉,重新铆接。 5.5 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分普通螺栓连接与高强螺栓连接。 5.5.1 螺母或螺钉拧紧力矩的计算

螺母或螺钉拧紧力矩按下式计算:

M =P 2L =F 2(n 2s/π2d 2+f p )/(1-f p 2n 2s/π2d 2)+f 2F (D 13-d 03)/3(D 12-d 02) 式中,M- 拧紧力矩(N 2m);P- 作用在扳手上的力(N); L- 扳手力臂长度(m);d 0

-螺纹内径(mm);d 2-螺纹中径(mm);s -螺距(mm);t -导程(mm);n -螺纹头数;λ-螺纹升角(°);D 1-螺纹支承面外径(mm);F -螺纹预紧力(N);ρv -当量摩擦角;f -摩擦系数;f p -当量摩擦系数,见表22。

注:矩形螺纹f p =f/cos0°=f ;三角形螺纹f p =f/cos30°=1.115f ;梯形螺纹f p =f/cos15°=1.035f ;锯齿形螺纹f p =f/cos3°=1.001f 。

用上式计算拧紧力矩比较繁琐而不方便,如拧紧力矩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用下面简单公式计算M :

M =K 2F 2d

式中,M- 拧紧力矩(N 2m); K -拧紧力矩系数,见表22;d -螺纹外径(mm);F -预紧力(kN)。

表22

5.5.2 螺栓预紧力大小的选择

5.5.2.1 预紧力大小是根据结合面的紧密性、采用的密封方式和材料、作用于螺栓的工作载荷等条件确定的。预紧力大小可参考表23选取。

表23

Q/DZQ116-2005

注:表中P为作用于螺栓连接的工作载荷,δs为螺栓材料的屈服极限,A为螺栓在螺纹处最小的横截面积。

5.5.2.2 为保证一定的预紧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扳手工作力矩。一般情况下,螺栓直径越大,要求的预紧力越大。

对不重要的螺栓连接,其预紧力可不严格控制,仅凭操作者经验而定。

对于重要的螺栓连接,如高压容器,发动机气缸、气盖的螺栓连接等,在装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预紧力,保证设计或工艺所要求的预紧力,以充分发挥螺栓的工作能力,保证预紧力的可靠性,避免发生预紧力很大,产生螺栓应力过大的危险。

螺栓等级为8.8级的螺栓预紧力矩见表24。

其它螺栓等级按8.8级的规定乘以相应系数,见表25。

预紧螺栓时要注意均匀对称,第一次施加预紧力40%,第二次施加预紧力到70%,第三次到100%。

5.5.2.3 采用加热法预紧螺栓

螺栓(螺杆)加热伸长,在螺母原始位置上(各连接件贴紧后)再旋转一个角度,达到一定的预紧力。此方法误差小、操作方便。

表24

14

表25

5.5.2.3.1 螺栓伸长量、加热温度和螺母旋转角的计算

螺栓伸长量ΔL 为:ΔL =F 2L/E 2A

伸长ΔL 所需要的加热温度t 为:t =ΔL/α2L

当伸长ΔL 时螺母应旋转的角度Φ为:Φ=360ΔL/P

式中:ΔL -螺栓伸长量,mm ;

F -螺栓预紧力,N ; L -变形部分螺纹长度,mm ;

1-拉伸螺栓接杆和螺母;2-液压拉伸缸;3-垫套;4-产品螺栓和螺母。

Q/DZQ116-2005

16 E-螺栓材料的弹性模数N/mm2(钢为23105N/mm2);A-螺栓在螺纹处最小横截面积,mm2;

t-加热温度,℃;

α-金属材料的线膨胀系数(钢为11310-6/℃);Φ-螺母旋转角;

P -螺距,mm。

5.5.2.3.2 螺栓的加热方法

a、利用热油、电阻炉等整体加热螺栓。

b、在螺栓中心孔中放入电加热元件,或通入蒸汽、火焰等热源使螺栓伸长。

c、对大的螺纹立柱,可在外圆缠绕导线,图5

电感加热。

5.5.2.4 采用液压拉伸法预紧螺栓

利用专用的液压拉伸器使螺栓受轴向拉伸的预紧力,达到规定的伸长量,再拧紧螺母。采用此方法,螺栓不承受附加的力矩,误差较小。在螺栓长度上要考虑留出拉伸器的夹持部分,见图5。

5.6 滚动轴承的装配

5.6.1 装配前认真检查轴颈、轴孔与轴承的配合尺寸,检查轴承型号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5.6.2 毛毡或皮碗等密封件与转动零件之间不应有间隙,但也不应过紧导致转动困难,在装配油毡之前应在80-90℃热机油中浸泡10-15分钟。

5.6.3 装配推力轴承时,注意两片推力环的内径差别。一个与轴是动配合,装在承受轴向力的支承面上,它不转动;一个与轴是过盈配合,装在轴肩处同轴转动。

5.6.4 轴承间隙的调整见Q/DZQ162-2004第9.11条。

5.7 滑动轴承的装配

5.7.1 滑动轴承与轴颈配合间隙

滑动轴承与轴颈配合间隙的大小与转速和润滑油粘度有关。一般滑动轴承的平均间隙为孔径的d/1000。对于公称尺寸大于30mm、小于或等于800mm的孔,可采用抛光的办法达到表26规定的轴承间隙。该间隙适用于轴颈最大圆周速度小于10m/S,润滑油粘度应在16°E50以下。

表26

17

5.7.2 间隙的检查方法

a )用塞尺检查。

b )压铅丝检查。将长度L 小于120°范围的铅丝放在轴颈顶部,与轴线垂直。轴承座与盖把紧后,取出被压的铅丝测量其厚度,即为间隙大小。同时检查轴径两侧间隙是否一致。见图6。

c )用百分表检查。此法比较简单准确,对于轴颈较大

的滑动轴承常用此法。 图6

d )直接测量法。用测量工具分别测出轴颈和轴孔的实际尺寸,测出间隙大小。 5.7.3 轴套的装配

根据轴套过盈量的大小,选择压入、敲打或冷装方法。当轴套装入座孔后,轴套内孔尺寸要缩小。通常在加工轴套内孔时已给出相应的扩大量。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轴套,装配后再进行加工,或用抛光方法达到图纸要求的配合间隙和表面粗糙度。

轴套内孔扩大量的确定方法如下:

a )轴承座孔和轴套外径采用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时,应考虑装配后孔径缩小的因素,将装配前公差尺寸予以扩大,见表27。

b )当轴套采用过渡配合的js 或k 公差与轴承座孔配合时,可以不考虑轴孔扩大量。

c )轴承座孔和轴套外径的配合,推荐优先采用H7/r6。

图九

1-轴承座;2-铅丝;3-轴承盖

Q/DZQ116-2005

18

5.7.4 轴瓦的装配

见Q/DZQ162-2004第10.1条。 5.8 含油轴承的装配

5.8.1 对全部由粉末治金材料组成的含油轴承,可采用压装法装配。压装时应缓缓压入,也可垫上木板或铜板,用手锤轻轻打入。但不得直接锤击,以防破碎。也可采用热装法,将机体加热后装配,但会产生溢油现象,装后需重新浸油。见图7。

5.8.2 对在铜套上有规则的镶装园形粉末冶金块的含油轴承,宜采用冷装法装配。见图8。

粉末冶金块

A-A

A

A

图7 图8

5.9 压装

5.9.1 压入力的计算

见附录A 。

5.9.2 压装零件导向尺寸的确定

a) 为了容易压入,压装零件要有导向部分。如果图纸没有规定,可参照表28规定的尺寸,由钳工修磨好。

b) 如果轴上有键槽,导向部分与键槽必须接通,否则,压装时很难保证轴、孔上的键槽对正。如键槽与导向部分相距较远,须与设计者研究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变结构,使键槽与导向部分接通。

表28 mm

19

5.9.3 压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 、当零件压入到不透孔中时,应有出气孔,见图9。压装时为了顺利压入,配合面应涂润滑油。润滑油选用见表29。

b 、轴与孔导入后,搭头必须牢固,然后用弯尺检查孔的端面与轴必须垂直,轴与孔必须对正油压机中心,不得歪斜。

c 、压装时受力面的单位面压不得超过许用压力,否则须改换垫板,增加受力面积。垫板禁止采用铸铁材料。

d 、带台阶的轴或套其端面应紧密贴合,如图纸无规定时其间隙不应大于0.1mm 。

e 、正常情况压入力是逐渐增加的,当突然增加时应立即停止给压,检查原因,排除后再继续进行。

f 、当过盈量超过直径的1.5%时不得采用压装,只能用温差法进行装配。

A-A

图9 表29

Q/DZQ116-2005

20

5.10 热装

5.10.1 热装工艺见Q/DZQ162-2004第5.2条。

5.10.2 热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油箱加热时零件不应与油箱底接触,以免受热不均。零件的配合表面最好全部浸没在油中。油面距离油箱顶部应大于100mm。油箱周围排除易燃物质、注意防火。

b)在煤气炉中加热的零件,应用石棉板或薄钢板把孔口盖上,防止落入污物。孔口不要正对喷火嘴,可朝向炉门方向。

c)加热炉及油箱都必须配备完善的温度控制装置。零件在加热过程中须严格按照加热曲线图加热。

5.10.3 热装后消除轴向间隙的方法

a)锤击法:另件热装后,在冷却过种中锤击加热零件,直到冷却并消除间隙为止。锤击时要垫铜板或木板,防止损伤零件。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小型零件。

b)压重物法:零件热装后,在冷却过程中用重物压在加热零件上,以消除间隙。

c)压力机加压法:零件热装后,在冷却过程中始终用压力机加压,直到冷却并消除间隙为止。

d)螺栓拉紧法:在零件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法兰盘、螺栓拉紧,在冷却过程中随时拧紧螺栓直到消除间隙。

e)自重法:大型零件热装后,可利用零件自重在冷却过程中造成的下落消除间隙。

5.11 冷装

当包容件尺寸较大、受设备限制而不能采用加热法、配合要求的过盈量又在冷却剂收缩范围之内的情况下,宜采用冷装,例如铜套、耳轴之类的零件装配。

5.11.1 冷装工艺见Q/DZQ162-2004第5.3条。

5.11.2 冷装操作及注意事项

镗床加工工艺守则

镗床加工工艺守则 1、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镗孔和防爆产品防爆面的加工,依据JB/T9168.2—1998《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镗床》。 2、要求 镗床操作员进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图样、技术要求、操作技巧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的培训,镗床工应持岗位操作合格证上岗。 3、设备及工具 镗床、镗刀、钢板尺、活口扳手、游标卡尺、锉等。 4、镗床加工 4.1.镗床操作者应了解和熟悉镗床的结构、性能。 4.2.准备工作 4.2.1. 熟悉图样和工艺要求。 4.2.2.选择磨制好合适的工具。 4.3.工艺要求及工艺过程 4.3.1.工件的装夹 4.3.1.1.在卧式镗床工作台上装夹工件时,工件应尽量靠边近主轴箱安装。 4.3.1.2.装夹刚性差的工件时,应加辅助支承,并且夹紧力要适当,以防工件装夹变形。 4.3.1.3.在落地镗床上加工大型工件时,要考虑工件装夹位置,以保证各加工面都能加工,并使机床主轴尽量少伸出。 4.3.2.刀具的装夹

在装夹镗刀杆及刀盘时,需擦净锥柄及机床主轴孔。装镗刀杆时拉紧螺钉应拧紧,装刀盘时必须事先用对刀装置调整好。 5、镗削加工 5.1.镗孔前,应将回转台及床头箱位置锁紧。 5.2.在镗(扩)铸、锻件毛坯孔前,应先将孔端倒角。 5.3.当孔内需镗环形槽(退刀槽除外)时,应在精镗孔前镗槽。 5.4.镗削有位置公差要求的孔或孔组时,应先镗基准孔,再以其为基准依次加工其余各孔。 5.5. 用悬伸镗刀杆镗削深孔或镗削距离较大的同轴孔时,镗刀杆的悬伸长度不宜过长,否则应在适当位置增加辅助支承或用后立柱支承。 5.6.在镗床工作台上需将工件调头镗削时,在调头前应在工作台或工件上做出辅助定位面,以便调头后找正。 5.7. 在镗床上用铰刀精铰孔时,应先镗后铰。 5.8 .精铰孔时应先试镗,测量合格后才能继续加工。 5.9. 使用带导柱铰刀时,必须注意导柱部分的清洁和润滑,防止卡死。使用浮动铰刀时,必须注意刀体与刀杆方孔浮动要灵活,镗刀杆和镗 套之间润滑要充足。 5.10.镗盲孔或台阶孔时,走刀终了应稍稍停片刻再退刀。 5.11. 平面的技术要求 从加工精度来说,平面本身没有尺寸精度要求,它只有形状精度(平面度)和位置度(其它表面)的要求,而且二者之间有直接关系。对未标公差尺寸的,按GB1804—79极限偏差尺寸公差范围加工,此外还要求平面具有一定的表面

CNC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守则

CNC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守则 一、开机前准备: 1. 机床在每次开机或机床按急停复位后,首先回机床参考零位(即回零),使机床对其以后的操作有一个基准位置。 2. 装夹工件: 3. 工件装夹前要先清洁好各表面,不能粘有油污、铁屑和灰尘,并用锉刀(或油石)去掉工件表面的毛刺。 4. 装夹用的等高铁一定要经磨床磨平各表面,使其光滑、平整。码铁、螺母一定要坚固,能可靠地夹紧工件,对一些难装夹的小工件可直接夹紧在虎钳上。 5. 机床工作台应清洁干净,无铁屑、灰尘、油污。 6. 垫铁一般放在工件的四角,对跨度过大的工件须要在中间加放等高垫铁。 7. 根据图纸的尺寸,使用拉尺检查工件的长宽高是否合格。 8. 装夹工件时,根据编程作业指导书的装夹摆放方式,要考虑避开加工的部位和在加工中刀头可能碰到夹具的情况。 9. 工件摆放在垫铁上以后,就要根据图纸要求对工件基准面进行拉表,工件长度方向误差小于0.02mm,顶面X、Y方向水平误差小于0.05mm。对于已经六面都磨好的工件要校检其垂直度是否合格。 10. 工件拉表完毕后一定要拧紧螺母,以防止装夹不牢固而使工件在加工中移位的现象。 11. 再拉表一次,确定夹紧好后误差不超差。

12. 工件碰数:对装夹好的工件可利用碰数头进行碰数定加工参考零位,碰数头可用光电式和机械式两种,碰当选方法有分中碰数和单边碰数两种, 机械式转速450~600rpm。 13. 认真把工件X轴上零位的机械坐标值记录在G54~G59的其中一个里,让机床确定工件X轴上的零位。再一次认真检查数据的正确性。 14. 根据编程作业指导书准备好所有刀具。 15. 根据编程作业指导书的刀具数据,换上要进行加工的刀具,让刀具去碰摆在基准面上的高度测量器,当测量器红灯亮时把这点的相对坐标值设定为零。 16. 移动刀具到安全的地方,手动向下移动刀具50mm,把这点的相对坐标值再设定为零,这点就是Z轴的零位。 17. 把这点的机械坐标Z值记录在G54~G59其中一个里。这就完成了工件X、Y、Z轴的零位设定。再一次认真检查数据的正确性。 18. 检查零点的正确性,把X、Y轴移动到工件的边悬,根据工件的尺寸,目测其零点的正确性。 二、开机加工: 1. 执行每一个程序的开始时必须认真检查其所用的刀具是否编程指导书上所指定的刀具。开始加工时要把进给速度调到最小,单节执行,快速定位、落刀、进刀时须集中精神,手应放在停止键上有问题立即停止,注意观察刀具运动方向以确保安全进刀,然后慢慢加大进给速度到合适,同时要对刀具和工件加冷却液或冷风。 2. 开粗加工时不得离控制面板太远,有异常现象及时停机检查。

齿轮加工通用工艺守则(报批稿)

Q/SY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 1081-2005 齿轮加工通用守则 2005-07-30发布 2005-08-10实施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Q/SY 1081-2005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JB/T9168.1-1998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总则》和JB/T 9168.9-1998《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齿轮加工》,并结合企业齿轮加工特点,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研究本院提出;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和三一重工研究本院共同起草;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研究本院归口。 本标准2005年7月30日首次发布,自2005年8月10日起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欧少球。 Ⅰ

Q/SY 1081-2005 齿轮加工通用守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齿轮加工应遵守的基本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齿轮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095.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 10095.2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 许值 3 一般要求 3.1齿坯装夹前应检查其编号和实际尺寸是否与工艺规程要求相符合。 3.2 装夹齿坯时应注意查看其基面标记,不得将定位基面装错。 3.3计算齿轮加工机床滚比挂轮时,一定要计算到小数点后有效数字第五位。 4 滚齿工艺守则 4.1本守则适用于用滚切法加工GB/T 1009 5.1或GB/T 10095.2中规定的7、8、9 级精度渐开线圆柱齿轮。 4.2 滚齿前的准备 4.2.1加工斜齿或人字齿轮时,必须验算差动挂轮的误差,一般差动挂轮应计算到小数点后有效数字第五位。 4.2.2加工有偏重的齿轮时,应在相对应处安置适当的配重。 4.3 齿坯的装夹 4.3.1在滚齿机上安装滚齿夹具时,应按表1的要求调整。 4.3.2在滚齿机上装夹齿坯时,应将有标记的基面向下,使其与支承面贴合,不得垫纸或铜皮等物。压紧前用千分表检查齿坯外圆径向圆跳动和基准端面圆跳动,其跳动公差不得大于表2 所规定数值。压紧后需再次检查,以防压紧时产生变形。

加工中心加工工艺规范

加工中心加工工艺规范 一、龙门加工中心加工工艺规范 操作者必须接受有关龙门加工中心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才能具备操作龙门加工中心加工的资格。 1、加工前准备 1.操作者必须根据机床使用说明书熟悉机床的性能,加工范围和精度,并且熟悉机床及其数控装置和计算机各部分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 2.检查各开头、旋钮和手柄是否在正确位置。 2、加工要求 1.进行首件加工前,必须经过程序检查、轨迹检查、单程序段试切及工件检查等步骤。 2.加工时,必须正确输入程序,不得擅自更改别人的程序。 3.加工过程中,操作者必须监视显示装置,发现报警信号时,应及时停机排除故障。 4.加工中不得任意打开控制系统及计算机柜。 5.本工序是关键加工工序,所加工的工件经自检合格后,必须送检验员专检。 3、刀具与工件装夹 1.刀具安装应注意刀具使用顺序,刀具安放位置须与程序要求顺序和位置一致。 2.工件装夹应牢固可靠,注意避免在工作中刀具与工件、刀具与刀具发生干涉。 4、加工参数设定 1.主轴转速定义:N=1000*V/3.14*D N--主轴转速(rpm/min) V--加工速度(m/min) D--刀具直径(mm),加工速度在刀具资料中查出 2.进给速度设定:F=N*M*F’ F-进给速度(mm/min),N-主轴转速(rpm/min),M-刀具刃数值,F’-刀具加工量(mm/刃口) 5、工件碰数 对一件装夹好的工件,可以利用碰数头对其进行碰数定工件的加工零件,步骤如下:(机械式碰数头应在旋转状态下,转数450-600rpm/min) 1.手动移动工作台X轴,使碰数头碰工件的一侧面,当碰数头刚碰到工件,红灯发亮,这时就设定这点相对座标值为零。 2.手动移动工作台X轴,使碰数头碰工件的另一侧面,当碰数头刚碰到工件,记下这时的相对座标值。 3.把这时的相对座标值除以2,所得数值就是工件X轴上的中间值。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工艺规程是生产工人操作的依据 ,在加工过程中操 作 者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随着新技术、新设 备的不断出现 ,作为指导生产活动的工艺规程也必须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笔者就如何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的步骤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 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文件 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 ,经该工艺规程的主管工艺人员更改 并经批准后才能执行 ,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 件的工艺过程是一个整体 ,对过程中任何工序的更改都要从 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 工艺规程是进行生产准备和生产管理的依据 工艺规程是由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的桥梁。为了把零件 的设计图样变成产品 ,必须在物资方面以及生产管理方面做 系列的准备工作。 3. 工艺规程是新厂建设和旧厂改造的重要技术资料 在执行过程中 ,如果发现工艺规程有错误或有好的建议 个零

在建设新厂或在老厂的基础上为某种新产品的投产扩 建车间时,工艺规程可以提供生产需要的机床和其他设备的 种类、规格、数量、各类设备的布局、建筑面积、生产工人的工种、数量以及必须具备的技术等级等数据。 、制定工艺规程所依据的技术资料 制定工艺规程的工作是从研究零件图及其技术条件开 始的。工艺人员在制定工艺规程时,首先要确定其内容,将这 些内容划分成工序,进而为各工序选择适当的设备,并根据零 件图和规定的生产纲领决定取得毛坯的方法。由此可见,制定 工艺规程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技术资料。 1.产品零件图及有关部件图或总装图 产品零件图和与之相应的技术条件是规定对所制零件 要求的唯一文件,是零件制成后进行检验和验收的唯一依据。 因此,产品零件图应当正确而完善。工艺人员在为制定工艺规程而研究产品零件图时,其主要目的是认真领会零件图的各 项技术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产品质量。 2.生产纲领 生产纲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应当出产的产品数量。有

通用工艺守则

1.操作者应仔细看清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各项说明,保持图纸与工艺文件的整洁和完整,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零部件的加工,不得随意自行更改。 2.操作者按照工艺要求查看所借的夹、量、刃辅具是否符合工艺文件的要求,若有疑问,应立即与组长或车间施工员联系。 3.操作者应将夹、量、刃辅具分别整齐地放置在工具箱上或其他适当的地方,但不准直接放在机床上,并应妥善保管好,不得任意拆卸,改变原来形状或尺寸。 4.在加工前,操作者首先应检查毛坯,或上道工序加工和本工序有关的尺寸,以确定余量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5.操作者应按照工艺规程的定位基面安装零件;在装夹工件前应将工件和夹具清理干净。在定位基面处不得有铁屑、毛刺、污物及磕碰现象。 6.加工面已到成品尺寸,以后该加工面不再加工,加工后应达到工艺文件通用技术标准、部标或厂标有关规定的要求。 7.按工艺规程进行压紧,应注意压紧力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用以增强刚性的各种辅助支承压紧后要注意防止变形和磕碰。 8.工件的首件检验,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不得压紧在夹具上或机床工作台面上或其他压紧情况下检验,换刀后的首件应交检。 9. 对连续加工的工序或工步,为避免最后成批报废,操作者应分工序进行自检,并请检查员巡检。 10. 倒角与倒棱,沉割槽,都应按工艺规程加工,保证加工完成

后达到工艺或图纸要求。 11. 图纸中或工艺中未规定倒角倒棱的棱边处一律倒钝,一般情况应在加工有关方面时进行,如机械加工时无法倒钝,则最后由钳工倒钝。车内外螺纹时,口端都要倒成和螺距的大小及螺纹角度一样的成形角。零件倒毛刺应由操作者在本工序完成。 12.工件在各道工序加工后应由操作者保持清洁,到达无屑、无水、无脏物,并在适当的工位器具上存放整齐。经过研磨后的精密配合面必须洗净研磨剂。不立即进行下道工序加工的工件,加工面应采取防绣措施。 13.用磁力台吸住加工的各种工件,在加工后应该进行退磁。 14.工作前应首先检查机床各部位是否正常,机床应空运转5~10分钟,使转速逐渐增高,以消除传动部分的间隙,并保持良好的润滑状况,对于磨床磨头应点动和快速行程4~5次,工作台以最大行程往返10~20次。 15.操作者不私拆机的任何部件,在保险装置和安全罩拆下的情况下,严禁开车工作。 16.机床开动时不得擅离工作岗位,工作是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规定,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17.用作精密加工的机床,严禁强力切削或进行粗加工,一般机床应按规定动作进行操作,杜绝野蛮操作。 18.严格遵守机床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工件加工范围,不允许超规格,超负荷使用机床。

第7章%20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习 题 7-1 T 形螺杆如图7-1所示。其工艺过程如下,请分出工序、安装、工位、工步及走刀。 ⑴ 在锯床上切断下料Φ35×125; ⑵ 在车床上夹一头车端面,打顶尖孔; ⑶ 用尾架后顶尖顶住工件后,车Φ30外圆及T20外圆(第一刀车至Φ24,第二刀车至 Φ20),车螺纹,倒角; ⑷ 在车床上车Φ18外圆及端面; ⑸ 在卧式铣床上用两把铣刀同时铣Φ18圆柱上的宽15的两个平面,将工件回转90°(利 用转台),铣另两个面,这样作出四方头。 图7-1 7-2 如图7-2所示套筒零件,加工表面A 时要求保证尺寸10+0.10mm ,若在铣床上采用静调整 法加工时以左端端面定位,试标注此工序的工序尺寸。 7-3 如图7-3所示定位套零件,在大批量生产时制定该零件的工艺过程是:先以工件的右端 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左端端面、外圆及凸肩,保持尺寸5±0.05mm 及将来车右端端面时的加工余量 1.5mm ,然后再以已加工好的左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右端端面、外圆、凸肩及内孔,保持尺寸60-0.25 mm 。试标注这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7-2 图7-3 2?45?

7-4 如图7-4所示为一锻造或铸造的轴套,通常是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外圆的加工余量较小, 试选择粗、精基准。 7-5 试提出成批生产如图7-5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工序到工步),并指出各工 序的定位基准。 7-6 图7-6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 两个槽。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 图 7-4 图 7-5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

整车装配通用工艺守则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陕汽集团特种车事业部 年月日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装配通用工艺守则适用于特种车事业部各型汽车产品总装配的全过程,规定了特种车事业部各类汽车产品在装配中应当遵守的工艺规定和注意事项,适合于所有从事汽车装配的人员使用。 2 装配要求 2.1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积极遵照工艺纪律及质量管理各项规定要求,以严肃的工作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搞好产品装配生产作业。 2.2 在装配过程中,装配工应遵守“三按”、“三定”、“五字法”规定,其内容如下: “三按”的内容是: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进行生产。 “三定”的内容是:定人、定机、定工种。 “五字法”的内容是:借、看、提、办、检。 借:借阅资料、工艺;看:仔细阅读工艺; 提:对工艺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办:照工艺执行; 检:检查对工艺的执行情况。 2.3 装配工在装配之前,应首先熟悉本工位的工艺文件、图纸及技术要求;并在装配工作中,严格执行工艺及产品图纸等技术要求。 2.4 装配完毕后,装配工应自检所装配的内容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保证质量,最后应及时在质量跟单上签名。 2.5 装配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夹具、量具应符合工艺要求、且具备合格标准及完整性。

2.6 各零部件及分总成,在装配中应保持清洁干净,不应直接接触地面,装配场地应清洁整齐,做到文明生产。 2.7 对缺少标识,未经检验及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得装配使用,装配前应主动检查零部件的正确性和外观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及零部件不应装配,应及时向质量人员报告。 2.8 装配工作中不得擅自更改装配挂单等工艺文件,防止错装、漏装;工作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以确保正确无误。 3 装配通用工艺守则[电器部分] 3.1 安全操作 3.1.1 线束、电器元件装配完毕后,均要进行自检。以防止出现因装配不合格导致的故障和事故。 3.1.2 起动整车前需确认周围人员处于安全位置。 3.1.3 需在整车上进行焊接作业时,应断开整车电源总开关,以及其它精密控制单元的插接器(如电控发动机ECU,自动变速箱ECU等),焊接用搭铁线应尽量远离整车线束,并且搭铁要牢固、可靠。 3.1.4 应尽量避免对整车进行带电操作作业,若不能避免时应使用带绝缘保护的工具进行工作。 3.2 线束的敷设 3.2.1 电线束应敷设整齐、走向顺畅、各线束之间不能相互交叉、缠绕、扭转。线束应尽量不与尖锐金属、棱边、运动、发热部件接触;线束每隔20cm左右捆扎一塑料紧固带,每隔50cm左右要有固定点,特殊位置需增加固定点,见实例图(1);不允许出现线束杂乱、悬垂、干涉摩擦等现象。

工业锅炉典型工艺规程快装水火管锅炉受压部件总装

工业锅炉典型工艺规程 快装水火管锅炉受压部件总装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快装水火管锅炉受压部件总装的典型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额定工作压力大于0.4Mpa,但不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不小于0.1t/h的以水为介质的钢制固定式快装水火管蒸汽锅炉和额定出水压力dau0.1Mpa的固定式快装水火管锅炉受压部件的装配、检验与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后,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JB/T 1613 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JB/T 4308 锅炉产品钢印及标记移植规定 JB/T 1619锅壳锅炉本体制造技术条件 工业锅炉通用工艺守则胀接 工业锅炉通用工艺守则水压试验 工业锅炉通用工艺守则焊接接头返修 工业锅炉通用工艺守则涂装与包装 3总则 3.1受压部件总装使用的工艺过程卡或工艺卡的内容宜参照本规程编制,也可以根据产品结构相似性编制 典型工艺过程卡或工艺卡。(参见附录A) 3.2本规程涉及的最后一道工艺为涂装(涂防锈底漆)。 4受压部件总装工艺过程及基本要求 4.1受压部件总装工艺过程 4.1.1卧式锅壳水火管锅炉(拱形管板)总装准备 准备→工装校验→锅壳、集箱就位于锅炉本体组装架上→确定集箱上下降管位置线→气割集箱下降管管孔→气割下降管下端马鞍型管端及加工坡口→下降管与锅壳、集箱装配定位焊→下降管与锅壳焊接→管于锅壳、集箱装配定位焊→水冷壁管与锅壳、集箱焊接→装配焊接锅内装置→装配烟管并定位(焊)→烟管与高温管板连接处贴胀→烟管与管板焊接→烟管齐头→装配焊接预焊件(及前后烟箱)→ ↑烟管与管板胀接↑ 清除锅筒、集箱内的杂物→装配人、手孔并密封其他管座→水压试验→涂装 4.1.2卧式锅壳水火管锅炉(平管板)总装 准备→工装校验→左右集箱固定于专用工装上 左右集箱与底座装配定位焊 装配定位焊下降管→下降管与左右集箱、锅壳焊接→水冷壁管、后排污管与前后管板焊接

浅谈机械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QB/HT-RQ-12-07山东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机械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放单位

接收单位 接收人: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1.1 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的通用工艺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1.2 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对于非压力容器的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1.3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切削加工应遵照设计文件的规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的具体要求。 1.4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及国家关于压力容器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 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试验》 GB1801~1804 《公差与配合》 JB4726~4728 《压力容器钢锻件》

JB4707 《压力容器法兰》 GB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GB197 《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 本公司《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管理制度 3 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3.1 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3.1.1机械加工件的下料应遵守QJ/13J09-03中有关规定。 3.1.2压力容器锻件应符合JB4726~4728中有关规定。 3.1.3螺栓、法兰等机械加工件的选材应符合GB150第二章的规定。 3.1.4压力容器法兰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应进行正火或完全退火的热处理: ① 法兰断面厚度大于76mm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 ② 焊制的整体法兰; ③ 锻制的法兰。 3.1.5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1.6要看懂、弄清工艺规程、产品图样及技术要求。有疑问之处应找有关技术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3.1.7按产品图样或(和)工艺规程复核工件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待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加工。 3.1.8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其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3.1.9加工所用的工艺装配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得乱放,更不能放在机床导轨上。 3.1.10工艺装配不得随意拆卸和更改。 3.1.11检查加工所用的机床设备,准备所需的各种配件。 3.2 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3.2.1刀具的装夹

【生产管理】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培训资料(doc 44页)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培训资料(doc 4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钳工基本操作和钳工装配工序应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加工件、焊接件的钳工操作和装配。特殊产品或部件的装配应单独制订装配工艺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DZQ 161-2004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通用技术要求 Q/DZQ 162-200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3 钳工基本操作 3.1 錾削(铲削) 3.1.1 錾削时,身体应避开錾削方向,以免錾屑飞出伤人。 3.1.2 錾削脆性材料时应从两端向中间錾削。 3.1.3 錾子的锲角应根据被錾削的材料按表1选用。 3.2 锯削 3.2.1 锯条安装的松紧程度要适当。

3.2.2 装夹时,工件的锯削部位应尽量靠近钳口,以防振动。 3.2.3 锯削薄壁件时,必须选用细齿锯条锯割,薄板两侧还必须加垫木板。锯削时锯条相对工件平面倾斜角应小于45°。 3.3 锉削 3.3.1 根据工件的材质选用锉刀,有色金属选用单纹锉刀,钢件应选用双齿纹锉刀。 3.3.2 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锉刀,见表2。 3.3.3 不得用一般锉刀锉削有氧化皮的毛坯及工件氧化表面。 3.3.4 锉刀不得沾油,若锉刀刃面有油渍,可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后再用。 3.4 刮研 3.4.1 经过刨、铣和锉削等机械加工的滑动表面,如果平面度达不到0.03mm/m2,表面粗糙度达不到Ra1.6以上时,需进行手工刮研,以提高几何精度和滑动表面接触率。 3.4.2 平面刮研量见表3。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培训文件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钳工差不多操作和钳工装配工序应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加工件、焊接件的钳工操作和装配。专门产品或部件的装配应单独制订装配工艺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DZQ 161-2004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通用技术要求 Q/DZQ 162-200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3 钳工差不多操作 3.1 錾削(铲削) 3.1.1 錾削时,躯体应避开錾削方向,以免錾屑飞出伤人。 3.1.2 錾削脆性材料时应从两端向中间錾削。 3.1.3 錾子的锲角应依照被錾削的材料按表1选用。 表1 錾子的锲角

3.2 锯削 3.2.1 锯条安装的松紧程度要适当。 3.2.2 装夹时,工件的锯削部位应尽量靠近钳口,以防振动。 3.2.3 锯削薄壁件时,必须选用细齿锯条锯割,薄板两侧还必须加垫木板。锯削时锯条相对工件平面倾斜角应小于45°。 3.3 锉削 3.3.1 依照工件的材质选用锉刀,有色金属选用单纹锉刀,钢件应选用双齿纹锉刀。 3.3.2 依照工件的加工余量、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锉刀,见表2。 3.3.3 不得用一般锉刀锉削有氧化皮的毛坯及工件氧化表面。 3.3.4 锉刀不得沾油,若锉刀刃面有油渍,可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后再用。 表2 锉刀的选用

3.4 刮研 3.4.1 通过刨、铣和锉削等机械加工的滑动表面,假如平面度达不到0.03mm/m2,表面粗糙度达不到Ra1.6以上时,需进行手工刮研,以提高几何精度和滑动表面接触率。 3.4.2 平面刮研量见表3。 表3 平面刮研量 mm 3.4.3 平面刮研接触点的检验要求见表4。 表4 接触点的检验要求

工业锅炉典型工艺规程锅筒制造

工业锅炉典型工艺规程锅 筒制造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工业锅炉典型工艺规程 锅筒制造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锅炉锅筒的制造工艺过程和基本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介质出口压力不大于2.5MPa 的锅炉锅筒的制造和验收 2 引用标准 JB/T 1609 锅炉锅筒制造技术条件 JB/T 1613 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JB/T 1623 锅炉管孔中心距尺寸偏差 JB/T 3191 锅筒内部装置技术条件 JB/T 473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QB/HG J1301 锅炉用材料入厂检验工艺规程 QB/HG J1210 钢印及标记移植 3 总则 3.1 锅筒制造使用的工艺文件宜根据本规程要求编制,可以按产品相似类型、相似结构编制典型工艺过程卡,也可以编制零件及装配工艺卡(一件一卡)。锅筒内部装置等非受压元件应按相应的工艺文件制造和检验(不包括在本规程内),并应符合JB/T3191规定。 3.2 每道工序均应经检验,关键工序、工步应设立停止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4 锅筒各主要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 4.1 封头(图1)制造 材料验收→划线→材料钢印移植→下料→拼接→打焊工代号钢印→修磨→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加工端面及坡口→测量外圆备选配。 4.2 筒节 (图2)制造 图 1

材料验收→划线→材料钢印移植→下料→拼接→打焊工代号钢印→卷圆→纵缝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校圆(→无损探伤)→加工端面及坡口→测量外圆备选配。 图 2 4.3法兰管座(图3)制造 4.4 4.5 4.5.1快装组装出厂锅炉锅筒 筒节与筒节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划筒体中心线及预焊件位置线→筒体与一端封头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筒体与另一端封头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无损探伤→划管座孔位置线及管孔、排孔位置线→加工管孔及排孔→管座装配定位焊→内装预焊件定位焊→焊管座及内装预焊件→打焊工代号钢印→清除毛刺及杂物→待装配。 4.5.2散装出厂锅炉锅筒 筒节与筒节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划筒体中心线及预焊件位置线→筒体与一端封头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筒体与另一端封头装配定位焊→焊接→打焊工代号钢印→无损探伤→划管座孔位置线→加工管座孔→管座装配定位焊→焊接→预焊件定位焊→焊接→水压试验→划排孔位置线→加工排孔→清除毛刺及杂物→内件组装或放置待工地组装→封闭人孔盖→油漆包装。

加工中心操作规范

加工中心操作规范 加工中心操作规范 一、上工件中: 1.上工件前应把x y 方向副板上的铁屑清理干净,工作台面一定要擦干净,应检查是否床身废料过多,中途X Y横向移动会床轴顶死。工件四周倒角去毛刺,避免不平造成错位。 2.压铸模毛料加工程式中刀径前带Z符号,铣座框程式中刀径前带K符号,电极程式中刀径前带J符号,正常刀径不带符号。粗精加工看程式单符号直径选择刀径。 3.上工件时检查工件基准,是否与图纸基准一致,如有异立即与编程者一同检讨,操机者原则上要以基准加工不得随意更改。模框平面,如顶面对刀必须XY校表。原则上一切基准都要检讨后方可加工。 4.毛料产品可用工艺压条,精加工必须用工艺板装夹。工艺板超出工作台,特别是Y 方向,应注意行程,当心工艺板顶死机床。 5.压条应三分之二处为锁螺杆处,压条后头应比前头一般高0.25-0.5之间为宜,以免工件应振动松开,造成工件移位严重报废。 6.装夹靠山,想一想工作时是否会松动,应有十分的把握避免断刀、移位报废。7.每次上工件前,X Y Z 归原点。要养成好的习惯,应避免操作不当,超行程X Y Z 未归原点带来工件报废。 8.修模(二次上机床)应找好基准位,然后X Y水平方向校表,应避免忘了校表,严重错位造成报废。 二、工件加工时: 1.机床工作前,开机热身10分中方可下刀。 2.工件加工时应重新检查程序下刀点,刀具大小是否与程序单符号统一( Z.J.K)应“熊足”检查程序,做到加工规迹心中有数。特别是刀具千万不可拿错,造成报废。如有异立即与编程者一同检讨,操机者不得随意加工,否则后果自负。 3.工件加工时应有意识试刀,特别是大工件(程序单必须写明尺寸)第一刀走完要用卡尺检验座标是否中心,造成错位报废。 4.大镶件或大铜公(100MM以上)加工(一般要按中心分),若有特殊原因要偏座标,一定得考虑工件的垂直度是否在加工范围内,以免加工不出,造成报废。 5.对刀具是否可加工要心中有数,认为不合理可提出改刀路换刀具。深型腔加工特别是精加工要随时检查刀具的磨损度,适时停机转刀片。钨钢刀可听声音、加工光洁度来判别是否要磨刀。 6.毛料中途加工或淬火后加工中连续碰掉刀片(不应超过两片),应立即停机检讨,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加工工艺或改正刀路轨迹。 7.加工中途应适时清理床身铁屑,特别是拖板上铁屑,避免顶死,造成拖板卡死脱节报费,特别是M55型(大桥机床)Y方向与Z方向交汇处空间设计不够高,更应多清理为好。 8. Z 方向对刀基准位应同一点,最好用一个已铣到位的平面来检测是否对刀准确,避免上下刀有台阶发生。 9.刀具长短应加工深度+安全长度一般为3-5毫米,实际操作中可在工件中(已加工)模拟一下,特别是用加长杆的更要谨慎。 10.深型腔加工避免不了用长刀具,因此刀越长越容易中途因刀发弹掉刀,估计情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文件编号:CY/QG03-19-2003 编制: 审核: 标准化: 会签: 批准: 常州液压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 二00三年一月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守则 一、总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切削加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适用于本企业的切削加工。 2、引用标准 GB4863 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 ZB/J 38001 切削加工通用技术条件。 3、加工前的准备 3.1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要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2要看懂、看清工艺规程、产品图样及其技术要求,有疑问之处应找有关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3.3按产品图样或(和)工艺规程复核工件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待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加工。 3.4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3.5加工所用的工艺装备应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得乱放,更不能放在机床的导轨上。 3.6工艺装备不得随意拆卸和更改。 3.7检查加工所用的机床设备,准备好所需的各种附件,加工前机床要按规定进行润滑和空运转。

4、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4.1刀具的装夹 4.1.1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拭干净。 4.1.2刀具装夹后,应用对刀装置或试切等检查其正确性。 4.2工件的装夹 4.2.1在机床工作台上按装夹具时,首先要擦净其定位基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4.2.2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夹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夹紧面擦拭干净,并不得有毛刺。 4.2.3按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定位基准装夹,若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装夹方式,操作者可以自行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 (一)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二)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 (三)粗加工定位基准应尽量选择不加工或余量较小的平整表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 (四)精加工工序定位基准应是已加工表面; (五)选择的定位基准必须使工件定位、夹紧方便,加工时稳定可靠。 4.2.4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找正: (一)对划线工件应按划线进行找正 (二)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需继续加工的表面,找正精度,应保证下道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三)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和位置

不锈钢容器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1. 主题内容及适应范围 1.1本规程对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各零部件和成品的组装程序、组装要求、质量检验、试验等做出通用规定。 1.2本守则如与设计、工艺文件相矛盾之处,应以设计、工艺文件为准。 1.3制造时,除引用标准和有关工艺守则外,还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1.4本守则中引用的法规、标准、守则等如经修改,应以新的版本为准。 2. 引用标准 R000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50《压力容器》 151《管壳式换热器》 4710《钢制塔式容器》 4731《钢制卧式容器》 20584《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 47015《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21433《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 3. 材料要求 3.1材料验收、保管按照《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及程序文件中材料质量控制的规定执行。 3.2不锈钢材料及零部件应防止长期露天存放、混料保管。要求按时投料、集中使用、随时回收、指定区域存放遮蔽保管。 3.3不锈钢与碳素钢等原材料有严格的隔离措施,搁置要稳妥,堆放要整齐,防止损伤(划痕、磕碰、压痕)和弯曲,散装的光亮板材应立放在15°斜度的木架上。 3.4设计图样要求对原材料进行抗晶间腐蚀试验复验的,其复验用试样的形状、尺寸、加工和试验方法,除设计图样另有规定外,应符合21433或设计图样规定的试验方法。 3.5制造压力容器用的不锈钢材料不得有分层,表面不允许有裂纹、结疤等缺陷。用于制造 有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不锈钢板,应经80?100号砂头抛光后,再检查表面质量。 3.6不锈钢钢板表面允许存在深度不超过厚度负偏差之半的划痕、轧痕、麻点、氧化皮脱落后的粗糙等局部缺陷。 3.7经酸洗钝化供应的不锈钢材料表面不允许有氧化皮和过酸洗现象。 3.8不锈钢原材料和不锈复合钢板应按牌号、规格、炉号、批号分类存放,不锈钢材料上应有清晰的入库标识,应采用无氯、无硫记号笔书写,氯含量要w 25,也可用纸质标签粘贴 标识。 3.9钢板或另部件在吊运制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钢板表面的清洁,并防止磕碰划伤。 3.10深度超过规定应清除,清除打磨的面积应不大于钢板面积的30%,打磨的凹坑应与母 材圆滑过渡,斜度不大于1: 3。 3.11打磨后,如剩余厚度小于设计厚度,且凹坑深度小于公称厚度的5%或2 (取小者), 允许不做补焊;如凹坑深度较深,剩余厚度仍满足上述要求,与设计部门联系协商解决。 3.12超出上述界限的缺陷应考虑补焊,但应符合以下要求: (1)低合金铬钼钢,单个修补面积小于或等于1002,总计面积小于或等于300 2或2% (取小者); (2)允许焊补深度不大于板厚的1/5。 (3)钢板边缘的分层长度如不大于25,可免于修补或清除;长度大于25,且深度大于1.5的分层均应打磨消除。打磨深度如不大于3,可免于焊补,否则焊补后使用;同一平面内,间距不大于板厚5%的分层,应作为连续的分层长度。 (4)钢板表面及坡口分层补焊应符合《焊接通用工艺守则》的规定。

加工中心产品加工工序的确定

加工中心产品加工工序如何确定 上海朗烈五金厂 数控加工工艺安排准则工艺安排是机械加工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工艺可以使零件的加工变得容易,节省工时,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能耗,降低加工成本,差的工艺则会使零件加工变得困难,不当会浪费工时、增加能耗,甚至会导致零件根本无法加工。传统加工工艺在制定时,除了首先考虑定位基准的选择外还应该考虑各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工序集中和分散的程度和工序先后顺序的安排等问题。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除了要遵循传统的加工工艺安排原则外,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减少零件装夹次数,尽可能做到一次装夹定位后就能加工出全部待加工的面,避免因装夹次数过多造成零件变形及定位不准确等问题。(2)尽量将刀具更换次数减少到最少。一把刀具换到主轴上后,要尽量做到该刀具把所有能加工到得地方加工完成后再换下一把刀具,以此提高加工精度和缩短加工工时。(3)先内后外的原则,即要先进行内腔内型的加工,后进行外形加工。(4)在同一次装夹中进行的多步工序,应先安排对工件刚性破坏较小的工序,且上道工序的加工不能影响下一道工序的装夹与定位。(5)为了提高机床的使用效率,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合为一道工序。(6)加工中容易损伤的地方(如螺纹等)以及平面度要求较高的面可以放在最后加工。加工工艺制定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零件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加工成本。同时工艺设计既是连接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桥梁,又是指导企业生产的重要文件,因此做这一工作时必须认真仔细,努力减少发生错误的机会。 工艺制定: 毛坯选择毛坯是制定加工工艺的基础。毛坯的获得方法对零件工艺过程影响很大,零件工艺过程中的工序数量、加工工时、材料消耗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毛坯,所以正确的选择毛坯具有无可厚非的重要意义。企业在选择毛坯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毛坯的形状和尺寸越接近成品零件,毛坯材料的利用率就越高,企业花在购买毛坯材料上的成本就会降低 加工阶段划分在加工阶段划分之前必须先确定工件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该工件正面要加工的面有方槽、波纹槽、圆台面及八个圆柱面,这些面可通过铣削方法获得。反面要加工的面有四个埋头孔及四个M4螺纹孔。该工件的加工阶段划分如下:(1)粗加工阶段。该阶段的加工任务是去除工件正面的大部分的加工余量,八个圆柱、波纹槽及方槽基本成形。通常这一阶段会占用大量的工时,因此缩短工时提高生产率可从这一阶段入手考虑。(2)半精加工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正面的加工余量,为精加工做好准备。(3)精加工阶段。该阶段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最为重要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规定的加工质量和技术要求。(4)光整阶段。企业通常把这一阶段放在机外完成,其主要任务是修整各个主要加工面,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数值。在现有的机械加工条件下,零件的加工过程必然要经过以上几个阶段,但是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设备条件和刀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通常会把粗加工和半精加工阶段合为一体,对于粗加工阶段所引起的材料变形问题,可通过精加工前松压来解决。 工序安排企业通常会根据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及设备的数量来安排加工工序。在企业工人人数较多,空余设备足够的情况下,工序可安排的分散一些,这样每台机床完成的加工内容比较单一,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就降低了,可节省工人工资成本。在人手及空余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可将工序安排集中一些,这样在减少了使用设备和加工占地面积的同时,也减少了工件装夹次数,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机械加工的工序安排还应该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基面先行原则。工件的精基准表面,应该安排在起始工序加工,以便为后续工序的加工提供精基准。(2)先主后次原则。先安排主要表面加工,再安排次要表面加工。次要表面的加工量较少,而且和主要表面有位置精度要求,所以一般要放在精加工或半精加工之后进行。(3)先粗后精原则。先安排粗加工,再安排半精加工,然后安排精加工,最后安排光整加工。(4)先面后孔原则。先加工平面,可以以平面定位加工孔、键槽等次要表面,这样可以保证平面和孔的位置精度。

车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车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JB/T9168.2-1998) 车刀的装夹 1)车刀刀杆伸出刀架不宜太长,一般长度不应超出刀杆高度的1.5倍(车孔、槽等除外) 2)车刀刀杆中心线应与走刀方向垂直或平行。 3)刀尖高度的调整: (1)车端面、车圆锥面、车螺纹、车成形面及切断实心工件时,刀尖一般应与工件轴线等高。 (2)粗车外圆、精车孔、刀尖一般应比工件轴线稍高。 (3)车细长轴、粗车孔、切断空心工件时,刀尖一般应比工件轴线稍低。4)螺纹车刀刀尖角的平分线应与工件轴线垂直。 5)装夹车刀时,刀杆下面的垫片要少而平,压紧车刀的螺钉要旋紧。 工件的装夹 1)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工件进行粗车或精车时,若工件直径小于30㎜,其悬伸长度应不大于直径的5倍,若工件直径大于30㎜,其悬伸长度应不大于直径的3倍。 2)用四爪单动卡盘、花盘,角铁(弯板)等装夹不规则偏重工件时,必须加配重。 3)在顶尖间加工轴类工件时,车削前要调整尾座顶尖轴线与车床主轴轴线重合。 4)在两顶尖间加工细长轴时,应使用跟刀架或中心架。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顶尖的顶紧力,死顶尖和中心架应注意润滑。 5)使用尾座时,套筒尽量伸出短些,以减少振动。 6)在立车上装夹支承面小、高度高的工件时,应使用加高的卡爪,并在适当的部位加拉杆或压板压紧工件。 7)车削轮类、套类铸锻件时,应按不加工的表面找正,以保证加工后工件壁厚均匀。 车削加工 1)车削台阶轴时,为了保证车削时的刚性,一般应先车直径较大的部分,后车直径较小的部分。 2)在轴得工件上切槽时,应在精车之前进行,以防止工件变形。 3)精车带螺纹的轴时,一般应在螺纹加工之后再精车无螺纹部分。 4)钻孔前,应将工件端面车平。必要时应先打中心孔。 5)钻深孔时,一般先钻导向孔。 6)车削(Φ10—Φ20)㎜的孔时,刀杆的直径应为被加工孔径0.6—0.7倍;加工直径大于Φ20㎜的孔时,一般应采用装夹刀头的刀杆。 7)车削多头螺纹或多头蜗杆时,调整好交换齿轮后要进行试切。 8)使用自动车床时,要按机床调整卡片进行刀具与工件相对位置的调整,调好后要进行试车削,首件合格后方可加工;加工过程中随时注意刀具的磨损及工件尺寸与表面粗糙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