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运用虚静、

“诗言志”:

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 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

“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

“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

“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

“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有密切关系→“夫志,气之帅也”,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是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的表现。

庄子: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人力的天然艺术,而人为造作的艺术会妨害人体悟天然之美,对顺其自然的审美意识有破坏作用。→追求绝对的“全之美”

① 音乐: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 ②绘画:欣赏“解衣般礡”式的画; ③文章:不受语言文字局限,求之于“言意之表”,才能真正体现“妙理”。

→形成原因: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主张回到古朴先民生活去。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事物,则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改变的自然规律,强调尊重规律,人只能消极顺应自然。

→片面性:把尊重自然规律绝对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从认识论角度看,有两重性:①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提出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和“坐忘”; ②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老子“涤除玄览”就有这层意思

强调“心”必须离开人的一切厉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排除知识对它的奴役作用,这时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把“虚静”看做人认识的最高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后,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内在规律即能了如指掌,而不会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影响。

片面性:把“大明”境界的获得与人的具体认识与实践对立起来了。

物化:“心与物化”、“忘适之适”;虚静正为达到物化,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客体完美默契合一。

得意忘言:主张行“不言之教”。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进一步发展此观点,提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无法言传,强调语言文字局限性。 “言”的目的在得“意”,而它本身并非“意”,言是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暗示人们领会意的工具,若拘泥于言,认为意即在此,反而不能得意,故必须“忘言”,而后方能“得意”。 要从有限的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

毛诗序:

毛诗在每篇之前均有题解,而《关雎》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大序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①“发乎情,止乎礼义”:明显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具体发挥了《礼记》中的“温柔敦厚”诗教说,是对“以道制欲”思想的发挥; 突出强调文艺为统治秩序服务,诗歌须起到教化作用; 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主文必谲谏”,以委婉方式,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明确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对文艺的要求也表现出矛盾的两重性; 其基础建立在文艺队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思想上,对文艺和现实关系做了明确论述。

③六义说:全面总结《诗经》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发展为“六义”,其中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诗之四始,以风为先”。 ④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一路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了是个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 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约束。

曹丕→“文气说”: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断。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不同人写作风格的不同。

才能和秉性的关系:主张才性一致,是性决定其才。

①文章中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②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秉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这种看法有明显片面性,但就文章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来讲,则确有不可力强而致的必然性。 “气”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创作个性。

“气”从大的方面分为清气、浊气,并不意味着所有文章仅有这两种特征。

艺术创作论

如何解决 对文学艺术两个重要特征即感情和意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内容要由语言文辞来表现→骨与辞关系密切 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反映了汉魏之交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展实际,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的文学理论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与概括。

陆机:

陆机在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文赋》在涉及文学社会作用时仍持儒家观点,而论创作则主要以老庄思想为指导。《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①“意”指构思过程中的意,亦即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而非文章中已表达出来的意; ②“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 ③“文”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 ④“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 ⑤“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作家知与能的关系(认识和实践)→认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去解决→《文赋》侧重讲文学创作的构思和技巧问题。

如何进行艺术构思:①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针对“意不称物”

②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注重书本知识)→针对“言不逮意”

论艺术构思的过程:强调灵感的作用,称之为“应感之会”,认为文思之通或塞决定于灵感之有

无;灵感的来去非常微妙,非作家自己所能控制→归之于“天机”。

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在《典论·论文》八体四类基础上,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涉及内容形式,并非每类皆涉及)。 “诗缘情而绮靡”:①只讲缘情不讲言志→起到使诗歌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之用; ②绮靡→从儒家传统角度来看是一种背叛,注重诗歌的语言艺术美。 创作风格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①作为描写对象的“物”本身纷繁复杂,体的多变是由物的 多姿决定的; ②和作家的个性、爱好密切联系; ③和文体特点有关。 具体表现技巧问题:①结构布局:“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结构应按表达需要,采取多样形式; 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 ②艺术技巧:“其会意(具体构思)也尚巧,其遣言(辞藻)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语言音乐美),若五色之相宜。”

③具体写作方法: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

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

《文心雕龙》神思、风骨、体性:

神思:重要美学概念,指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神思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与客观事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和作家的情感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艺术想象活动特点:“神与物游”

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时,能够专心致志、不受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广度扩展。(受庄子影响) 风骨→审美标准,实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风: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

骨: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

“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①不仅是一种艺术美,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和中国古代文人崇尚高洁的精神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风骨本源于人物品评,讲究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凡是表现出了作者的义正词严的人格力量的文章都认为是有骨力的作品。 ②很具体地体现在《文心雕龙》全书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清风”指一种高尚的精神情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情貌一致。

文如其人,体、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文心雕龙》、《诗品》并誉为文论史上的“双星”,清代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赞前者曰“体大而虑周”,赞后者曰“思深而意远”。 操和人格美而言,“骨峻”多指作品的“事义”所表现的和经典相近的思想力量。

刘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肯定辞采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美的要求,这二者中,风骨居主导地位,辞采起辅助作用。

体性: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体:①文学作品中不同体裁形式;②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性: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形成四因素:才、气(先天)、学、习(后天) 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又受后天学、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后天学、习比先天才、气更加重要。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 八种基本类型和文学风格多样化并不矛盾,也不意味着具体作家作品风格可以简单纳入某一类; 受《周易》影响,认为文学作品以宇宙万物作为描写对象,因此也和卦象一般可分为八种四对。 钟嵘《诗品》: 《诗品》所论是狭义的纯文学——诗歌,可称后代诗话、词话之开山鼻祖。 创作原因:对当时文学批评和创作现状不满,为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尖锐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 内容提要:本名《诗评》,将自汉迄梁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品各一卷,计上品11人(不含古诗)、中品39人、下品72人。 感情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是作者主体心灵、即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物之感人”; 强调“怨”,主张对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朽表现不满和激愤,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批评。

自然论→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诗歌内容上主张自由抒情,表现上要求自然之美,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 不否定人为的努力,认为“巧似”应与自然统一起来;批评当时创作追求堆砌典故、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

风骨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论五言诗以建安文学为最高典范,将“建安风力”作为五言诗的美学标准; 风力、骨力是对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的歌颂; 特别重视以“怨愤”作为体现风骨的重要内容,把曹植作为建安风力最杰出典范。

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一个基本审美范畴; 滋味的来源在于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创作方法。

司空图:

有作品《诗赋》《二十四诗品》,以诗歌意境为核心,总结了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诗歌美学范畴。其诗歌理论主要是对陶渊明、王维一派山水田园诗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对唐代诗人评论中最推崇王维、韦应物。

① 在钟嵘论诗歌“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味外味”的问题→真正醇美的诗其味

在具体的咸酸之外,文学的真正醇美之处在具体意象构成的、存在于具体意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

② 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思与境偕”→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

与形象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对刘勰“神与物游”的进一步发展。

③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对味在咸酸之外、思与境偕的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做出的理论概

括。诗歌意境在有形、具体的情景(实境)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虚幻的艺术境界(虚境)。

《诗品》:“品”指品格,即诗的风貌、艺术境界,分二十四品,不分高下优劣,各品之间平等。 二十四诗品重点描绘诗境,以诗歌形式描绘诗境的特点。

并不否定形

似,

神似是更高层次的要

求,不应拘泥形似,

而以传神为目标。 外枯: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中膏:内在含义之丰富充实。

二十四诗境之共同特征→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二者高度和谐统一,和“思与境偕”一致: ①思想内容→体现着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人格情操,就其超然物外、清静寡欲而言,与佛学提倡的精神境界一致; ②艺术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特征。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的艺术创作方法特点:

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发挥“虚”的作用,以实出虚; ②“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若纳水輨,若转珠丸”→诗境要表现生命活力和具有动态美; ③“离形得似,庶几其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重在传声,不落行迹;

④“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妙造自然,伊谁与哉”→自然真实,无人工矫揉捏造之弊; ⑤“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深浅聚散,万取一收”→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概括,去芜存菁。

苏轼:

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实在研究文学本身的特殊艺术规律上。

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文学艺术创作两个基本方面→“道”与“艺”(技)

道:事物固有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艺术家应对自己的创作对象十分了解; “知”之深 艺:应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丰富的表现技巧。 善于“能” 艺术构思:①作家主体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排除干扰,对物作深入观察研究,掌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 ②“妙观逸想”:审美意象构成要经过“妙想”的过程,作家在此过程中要把握机遇、捕捉灵感→形象的闪现是艺术家惨淡经营的产物,不排斥艺术家使之深化的过程。 形象塑造:①艺术创作本无固定格式,形象刻画准则应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随物赋②得到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抓住体现创作对象之“神”的“形”,着力刻画描写,使之传神。

“无法之法”:①诗歌妙处正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法度束缚、限制→反对搜索枯肠、堆砌雕琢; ②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却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 ③崇尚“天工”,天工自有其法度,非固定常法,而是自然的无法之法。 艺术意境:①意境须在具体描写之外,给人无穷联想→推崇司空图“味外之旨”;

②发挥梅尧臣平淡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严羽《沧浪诗话》:

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语”、“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诗论中心是探讨宋代是个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方法途径。

→针对江西诗派弊病:运用古文创作方法写诗,有散文化特点,以说理、议论、用事、押韵为工,不重视意象之精妙和意境之深远。

论“别材”、“别趣”:严羽整个诗学理论基本出发点。 ①“别材”:创作要有特别才能,不仅靠书本学问;“别趣”:诗歌有特别趣味,非只发议论、讲道理→并不否定“书”、“学”、“理”,诗歌要不拘泥语言文字,而富有言外之意,并非不要语言文字; ②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三种提法:兴趣、兴致、意兴)→是以诗歌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论“妙语”:①“兴趣”要靠“妙语”来领会和掌握(妙语源自禅宗),以妙语论诗,实质在强调诗歌艺术有自己特殊的特点,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心对物的关系上说,它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直感的默契; ②对于诗家,妙悟高于一切,讲求透彻之悟;

③以禅悟诗,讲究悟人。

论“以盛唐为法”:①盛唐诗歌是体现“兴趣”的最突出典型,其高超艺术成就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盛唐气象; ②其之所以不可及,在于它镜花水月般、富有“兴趣”的、“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诗歌意境,故谓“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③艺术特征/创作要求→a.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 b.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c.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

d.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童心说”:

童心说为明代文艺新思潮奠定了哲学政治思想和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李贽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具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之性”出发,来反对文艺上复古思潮,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性。

核心:提倡“真情”,反对“假理”→集中反映在《童心说》

“童心”即天真无暇的儿童之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故“夫童心者,真心也”,世上只有初生儿童之心是所谓“赤子之心”。童心是指人的自然本性,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凡“天下之至文”,皆出自未经理学“闻见道理”之类污染的童心,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而说的。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即肯定“人欲”而反对“天理”,提倡人性而反对理学“理性”,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决不能变成道学家的“代圣贤立言”,更不是为了进行虚伪的仁义道德说教,而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坚决反对复古模拟之作,认为对古人亦步亦趋必然要丧失“童心”。

与创作体现“童心”的“至文”相对应,在艺术上提出了要求达到“化工”、传神之美,也就算“以自然之为美”的思想。

自己添加: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人籁-人们借助丝竹管弦乐器吹奏出来的声音;地籁-自然界各种不同孔窍,受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天籁-天乐-众窍的自鸣之美,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解衣般礡式的画-主体精神上与道合一

心斋、坐忘-废止人的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

从有限文字中领会无限言外之意-突破语言的局限性

毛诗序:六艺-风赋比兴雅颂

文心雕龙:

神思:虚静-并不否认知识学问、经见阅历的重要性-“言不尽意”:a.作家才能问题;b.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活动内容时是有缺点的。

体性:八类对应:雅-奇、奥-显、繁-约、壮-乖

司空图: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自考资料,自考试题以及答案哪里找?最近在一网站发现资料,如获至宝,自考的朋友若正在寻求《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等自考资料,可以与大家分享一处——可参阅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 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西方文论》《教师能力学》、《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湖南自考《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赵炎秋、;论文写作概论、(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古代文论名篇选读》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冯特君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罗明东、高翔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历年试题答案、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试题答案汇编\胡经之主编、政治学原理、杨光斌、主编。加入QQ群号85783362 ,或联系上面的电话或15087电话004348。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通关星更新资料如下: 中国古代文论(包括张少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皮朝纲、蒲友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解》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铎。) 教师能力学(李洪珍版)、《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2000年版罗明东、高翔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包含胡经之版本北大出版社版本、华东师大出版社版本、西北大学出版社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试题及答案、(比较文学研究)、赵炎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写作概论试题及答案、(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试题及答案(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吴启主、岳麓书社、2002年版 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古代汉语、文艺心理学等资料。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为政》) 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判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_________”,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与“_________”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_________”束缚的巨大作用。 6.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7.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 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 ”论。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 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 ________ 》。 9.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0.明代袁宏道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 ________”说,这是与李贽的“________”说理论一脉相承的。 11.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 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古代文论填空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6.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7.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9. 庄子、《庄子》 10.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1.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2.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3.《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 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 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 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 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 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 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 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 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 传》说,诗序为汉代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 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 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 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 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故诗 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 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 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 文》篇)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 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 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 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 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 指:奏议、书论、铭诔、 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 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 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和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 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 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 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 间先后是《典论·论文》、 《文赋》、《文心雕龙》和 《诗品》。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 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 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 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 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 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 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 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 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 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 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辞藻,“音声 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 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 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 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 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 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 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 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 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 字来表达的文章。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 “道”,具有儒、道、 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 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 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 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 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 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 “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 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 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 家的才能和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 方面因素:才、气、学、 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 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 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 附”、“繁缛”、“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 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 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 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 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 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 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 倡“自然英旨” (见《诗 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 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 《诗品序》),他要改革“雕 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 新自然。 25.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 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 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 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 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 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 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 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 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 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 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讲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 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 新主张的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 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 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 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 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 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 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 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 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 明、语言精警。 4.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 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 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 骨峻之作。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另有《诗仪》一 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 有所引录。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网上习题 > 选择题 > > 第一章:先秦 >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 >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 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 > 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 >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B、“引譬连类” > C、“考见得失” D、“和而不流” >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 - 总结资料

B、“尽美矣,未尽善也” >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善矣,未尽美也” > 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 >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 > 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 >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 > 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 - - 总结资料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 >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 >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 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 - - 总结资料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3、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4、“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5、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6、《》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7、儒家将经籍《诗》《书》《》《》《》尊为五经。 8、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9、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10、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11、梁启超提出了小说的四种力,即:、、、。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以己度物 2、道家 3、言不尽意 4、用心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 2、试述陆机的灵感心 3、概述李贽的“童心说”及他在小说评点上的理论成就 4、明清诗词理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四、论述题(20分) 论述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文赋》 2、、《诗品》 3、、性格 4、《结构第一》 5、、《词论》 6、、《易传》 7、、《礼》《易》《春秋》 8、、阳刚阴柔 9、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 10、韩愈、柳宗元。 11、熏、浸、刺、提。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2、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3、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 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用心——出自《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窍有以得其用心。”从字面上理解,“用心”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心之所在”,二是“心之如何用”。陆机“得其用心”是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命题,它所要深入探讨并努力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的规律。后来刘勰受陆机“得其用心”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并用“文心”作书名。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19 世纪 70~80 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 19 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 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 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 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 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 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 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 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古 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 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 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 专注的描写。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 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 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 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 境界。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 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 /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