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的拉康式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子与情人》的拉康式解读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饱受争议的英国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创作“探索人类心灵的黑暗王国、触及人的情感与欲望的心理小说”(侯维瑞,李维屏 504)。《儿子与情人》是其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原形批评等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以期获得对作家和作品的正确阐释。笔者发现,该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保罗从身份破碎到自我完整的转变很像拉康的“镜像”理论。本文拟使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结合文本分析保罗的身份建构过程。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在二十世纪的精神分析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以“重返弗洛伊德”为旗帜对古典精神分析学进行了重构。镜像阶段是拉康理论架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他通过观察发现, 初生的婴儿只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存在。但是在婴儿6—18 个月时, 即达到了其生存史上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在此之前, 婴儿还无法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只是把它看做某种

支离破碎的东西。镜像阶段之后, 他得以初步确定起自己的同一性身份。“镜像阶段”基本经历三个时期:起初,婴儿把镜子中的影像看作一个现实事物, 还不能区分镜像与己身、他人的镜像和他人的差别, 还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其他对象区分开来。婴儿的自我与他人相混淆;稍后,婴儿发现镜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事物, 而仅仅是他

人的影像。其结果是婴儿与母亲的分离, 婴儿不再把自己与母亲视

为一个整体, 从此以后, 他便可以把影像从他人中、从他人的现实性中区分开来;最后, 婴儿终于发现镜像就是自己的影像, 婴儿能够区分自己与自己的镜像, 开始认识自己。在此之后, 婴儿发展出一种想象的能动性和完整感, 初步确认了自己身体的同一性与整体, 并对这个镜像产生自恋的认同, 这就是“镜像阶段”中儿童对自我的辨认。

拉康认为, 镜像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 是认识和确定主体

的关键阶段,也是每个个体的自我本体初步成型的必经步骤。而镜像不只是在婴儿时期发挥作用,它对人类自我的塑造贯穿人生的始终。在此过程当中,主体通过“他者”逐渐认识自己,并发现“自我”。而自我在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的自我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解体,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二、保罗的身份建构过程

根据拉康所述,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他者。按周小仪所说:“拉康的基本观点是,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对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母亲是对婴儿影响最深远的“他者”。通过母亲的提醒,婴儿第一次发现了镜中的自己。保罗出生在一个生活紧巴、父母婚姻不和谐的矿工家庭。父亲沃尔特是一名性格粗鲁、没有文化的煤矿工人;而具有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母亲格特鲁德则是一位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一定志趣的家庭主妇。二人的性格和文化格格不入,夫妻关系紧张,这种家庭氛围给保罗带来了巨大

的影响。他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期望当中,极其想得到母亲的认可,特别依恋她,“凡事没告诉母亲,那就不能算数”(65)。他的家庭观、事业观、宗教观等在他者—母亲的注视下也渐渐形成了。“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理解,而且就此定不下心来。他的心灵似乎总在关注着她”(59)。他在情感上倾向母亲,对父亲冷漠疏远,甚至每天晚上祈祷:“主啊,让我爸爸快死吧!”(63)他也在母亲的安排下接受教育,到大城市从事体面的工作,力图跻身中产阶级。由于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在她的熏陶下,保罗“从小他就暗自抱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63), 而且恪守着清教徒的生活方式,他的兄长威廉就曾叫他“圣徒保罗”, 莫雷尔家的一个朋友比特丽斯也把保罗戏称为“圣徒”。由此可见,此时的保罗处于“镜像阶段”的第一个时期,他不愿也无法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离自我身份的构建相距甚远。

随着保罗人生阅历的增加,他的生活圈、交友圈也随之扩大,视野也开阔起来,他先后结识了生命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女人—米丽安和克莱拉,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对之前的自我镜像有了补充和修正。米丽安生活在宗教气氛浓厚的农场。和米丽安相识时,“保罗刚刚从童年时期进入成年,这儿对一切都赋予一种宗教意义的气氛对他有着说不出的魔力”(154)。她同保罗志趣相投,一样热爱自然,保罗也“和米丽安的接触,使他增强了洞察力,他对事物的领悟更深了。从母亲身上,他汲取了生活的热情,创作的力量。米丽安把这种热情激励成为白热化的激情”(166)。

但是,他们的精神恋爱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她认为:“(米丽安)那种人一定要把男人的魂儿都勾得一点不剩,而他竟听凭自己被他勾引过去,真是个傻瓜。她永远不会让他成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永远也不会。”(169)保罗此时左右为难,他一方面被米丽安深深

吸引,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母亲的烦恼与反对。为了不让母亲生气,他有意无意的疏远了米丽安。而这种疏远恰恰让保罗远距离地审视米利安本人以及自己同她的关系。熊沐清认为,保罗“是在与米丽安交往中开始走上信仰上的‘解放之路’的”(74)。在与米丽安的交往中, 保罗的性意识的慢慢觉醒,心中的宗教意识也渐渐淡去, 已经逐步树立了这样的信仰, 即人应该凭自己的内心来辨别是非, 而且应该有耐心去逐渐认识自己心中的上帝。他对米利安的过度虔诚、性的极度压抑深恶痛绝,在写给她的分手信里,他称她是“一个修女”(265),他写道: “我们的爱不是日常的恋情。我们目前

还是难免一死的凡胎…有你在身边,我就不能长时间平凡度日,可

你知道,要经常超脱这种凡人的状态也就是失掉凡人的生活”(265)。

保罗和米利安分手后,爱上了有夫之妇克莱拉。“他(保罗)跟克

莱拉·道伍斯说话的时候, 一腔热血往往越流越快,越流越猛,胸口特别肚的慌,宛若胸口有团活生生的东西,一个新的自我,一个新的意识中枢,预知他迟早总得像这个或那个女人求爱”(266)。

克莱拉是妇女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她不信仰上帝。但是,激情之后,保罗发现他和克莱拉在灵魂上达不成共鸣。至此,保罗已意识到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