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07-08-09 10:29 星期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著

●目錄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崇仁吳澄伯清著

夫七十二候,呂不韋載于《呂氏春秋》,漢儒入于《禮記?月令》,與六經同傳不朽。後魏載之于歷,欲民皆知,以驗氣序。然其禽獸草木,多出北方,蓋以漢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師宿儒,亦難盡識。况陳澔之註,多為謬說,而康成、穎達,亦有訛處。予因是廣取諸家之解,并《說文》《埤雅》等書,而又詢之農牧,似得所歸。然後并將二十四氣什之于槀,以俟博識者鑑焉。

○立春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于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遊而近冰,故曰負。

○雨水

雨【去聲】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

獺祭魚。獺,一名水狗,賊魚者也。祭魚,取魚以祭天也。所謂豺獺知報本,歲始而魚上遊,則獺初取以祭。徐氏曰:獺祭圓鋪,圓者,水象也;豺祭方鋪,方者,金象也。

候鴈北【《月令》、《漢書》作鴻鴈北】。鴈,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孟春陽氣既達,候鴈自彭蠡而北矣。

草木萌動。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故草木萌生發動矣。

○驚蟄

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桃始華【《呂氏春秋》作桃李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畱、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癡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復本形者也。

○春分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夏、冬不言分者,蓋天地閒二氣而已。方氏曰:陽生于子,終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為陽中,而仲月之節為春分,正陰陽適中,故晝夜無長短云。

元鳥至。元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猶出也。

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泄時而光生焉,故《歷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陰電,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清明

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桐始華。桐,木名。有三種:華而不實者曰白桐,《爾雅》所謂榮桐木是也;皮青而結實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斷角是也;生于山岡、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詩所謂梧桐不生山岡者是也。今始華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閏年,每一枝生十二葉,閏則十三葉,與天地合氣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為白桐也。

田鼠化為鴽【音如】。按《爾雅》註曰:鼫鼠,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謂之田鼠。《本草》《素問》曰:鴽,鶉也,似鴿而小。《爾雅?釋鳥》:鴽,鴾母。郭註:{酓鳥}也,青州人呼為鴾母。鮑氏曰:鼠,陰類;鴽,陽類;陽氣盛故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也。

虹始見【去聲】。虹,虹蜺也,詩所謂螮蝀,俗讀去聲也。註疏曰:是陰陽交會之氣,故先儒以為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劍視之則暈為虹。朱子曰:日與雨交,倏然成質,陰陽不當交而交者,天地淫氣也。虹為雄,色赤白,蜺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從蟲。《說文》曰:似螮蝀狀。諸書又云:嘗見虹入溪飲水,其首如驢。恐天地閒亦有此種物也,但虹氣似之借名也。

○穀雨

穀雨【去聲】,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脉動,今又雨其穀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故《說文》云雨本去聲,今風雨之雨在上聲,雨下之雨在去聲也。

萍始生。萍,水草也,與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隨風,故又曰漂。《歷解》曰:萍陽物,靜以承陽也。

鳴鳩拂其羽。鳩,即鷹所化者,布穀也。拂,過擊也;《本草》云: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穀。

戴勝降于桑。戴勝一名戴鵀,《爾雅註》曰:頭上有勝毛。此時恆在于桑,蓋蠶將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氣使之然也。

○立夏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螜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飛不能過屋;緣不能窮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說文》稱鼫為五技之鼠。《古今註》又以螻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

蚯蚓出。蚯蚓即地龍也【一名曲蟺】,《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王瓜生。《圖經》云: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糝,又名土瓜,一名落鵶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元註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以辨其謬,謂菝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條,先儒當時如不檢書而謾言者,可笑。

○小滿

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苦菜秀。《埤雅》以荼為苦菜,《毛詩》曰:誰謂荼苦【荼即茶也,故韻今茶註本作荼】。是也。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爾雅》曰:不榮而實,謂之秀,榮而不實,謂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蔡邕《月令》以謂苦蕒菜,非。

靡草死。鄭康成、鮑景翔皆云靡草葶藶之屬,《禮記註》曰:草之枝葉而靡細者。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謂之靡草,則至陰之所生也,故不勝至陽而死。

麥秋至。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芒種

芒種【上聲】,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去聲】矣。

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閒,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

鵙【音局】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溫。故《埤雅》禽經註云:伯勞不能翺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

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復其舌故名,特註疏以為蝦蟆,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驗》亦名為蝦蟆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夏至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鹿角解【音駭】。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蜩【音調】始鳴【《月令》註疏作蟬始鳴】。蜩,蟬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知了是也。按蟬乃總名,鳴于夏者曰蜩,即《莊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蓋蟪蛄夏蟬,故不知春秋。鳴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螿也。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螿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釋其義,然此物生於盛陽,感陰而鳴。

半夏生。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小暑

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

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禮記註》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鬬。

鷹始擊【《禮記》作鷹乃學習】。擊,搏擊也。應氏曰: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于擊,迎殺氣也。

○大暑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

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燿宵行。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土潤溽【音辱】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鬱,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立秋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處暑

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鷹乃祭鳥,鷹,義禽也。秋令屬金,五行為義,金氣肅殺,鷹感其氣始捕擊諸鳥,然必先祭之,猶人飲食祭先代為之者也。不擊有胎之禽,故謂之義。

天地始肅秋者,陰之始,故曰天地始肅。

禾乃登。禾者。穀連藁秸之總名。又,稻秫苽粱之屬皆禾也。成熱曰登。

○白露

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鴻【淮南子作候】鴈來。鴻大鴈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詳見雨水節下。元鳥歸。元鳥,解見前,此時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鳥,故曰歸。

羣鳥養羞【淮南子作羣鳥翔】。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羣;羣,眾也。《禮記註》曰:羞者,所羹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

○秋分

秋分,八月中。解見春分。

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蟄蟲坏【音培】戶。淘瓦之泥曰坏,細泥也。按《禮記註》曰:坏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水始涸。《禮記註》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寒露

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鴻鴈來賓。鴈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通書》作來濱。濱,水際也,亦通。

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云: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于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

菊有黃華。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霜降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周語》曰:駟見而隕霜。

豺祭獸【《月令》作豺乃祭獸戮禽】。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

蟄蟲咸俯【淮南子作俛】。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

○立冬

立冬,十月節。立字解見前。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註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註》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閒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况《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註》以謂雉,由于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小雪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虹藏不見。《禮記註》曰:陰陽氣交而為虹,此時陰陽極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質,而曰藏,亦言其氣之下伏耳。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天地變而各正其位,不交則不通,不通則閉塞,而時之所以為冬也。

○大雪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鶡鴠不鳴。《禽經》曰:鶡,毅鳥也。似雉而大,有毛角,鬬死方休,古人取為勇士,冠名可知矣,《漢書音義》亦然。《埤雅》云:黃黑色,故名為鶡。據此,本陽鳥,感六陰之極不鳴矣。若郭璞《方言》:似雞,冬無毛,晝夜鳴,即寒號蟲。陳澔與方氏亦曰求旦之鳥,皆非也。夜既鳴,何為不鳴耶?《丹鉛餘錄》作鴈,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鳱鴠,《詩》註作渴旦。

虎始交。虎,猛獸。故《本草》曰能避惡魅,今感微陽氣,益甚也,故相與而交。

荔挺出。荔,《本草》謂之蠡,實即馬薤也。鄭康成、蔡邕、高誘皆云馬薤,况《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與《本草》同。但陳澔註為香草,附和者即以為零陵香,殊不知零陵香自生于三月也。

○冬至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麋角解。說見鹿角解下。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小寒

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鴈北鄉【去聲】。鄉,向導之義。二陽之候,鴈將避熱而回,今則鄉北飛之,至立春後皆歸矣,禽鳥得氣之先故也。

鵲始巢。喜鵲也,鵲巢之門每向太歲,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陽已得來年之節氣,鵲遂可為巢,知所向也。

雉雊【音姤】。雉,文明之禽,陽鳥也;雊,雌雄之同鳴也,感于陽而後有聲。

○大寒

大寒,十二月中。解見前。

雞乳。育也,馬氏曰:雞木畜,麗于陽而有形,故乳在立春節也。

征鳥厲疾。征,伐也;殺伐之鳥,乃鷹隼之屬;至此而猛厲迅疾也。

水澤腹堅。陳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故云腹堅。腹,猶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附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元吳澄撰。其書以七十二候分屬於二十四氣,各訓釋其所以然。考《禮記?月令》本無七十二候之說,《逸周書?時訓解》乃以五日爲一候,澄作《禮記纂言》亦引《唐月令》分著五日一候之義,然不聞更有此書。其說以經文所記多指北方,非南方之所習見,乃博考《說文》《埤雅》諸書,兼訪之於農牧,著爲此編。然考證名物,罕所發明。又,旣以螻蟈爲土狗,又載鼯鼠五技之說,自相矛盾。旣以虹爲日映雨氣,又引虹首如驢之說,兼采雜書,亦乖解經之法,疑託名也。(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

二十四节气的三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的三候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篇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

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 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短短的56个字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的季节、天文、天气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老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关于天文、气象方面的历法,曾被气象学家誉为第五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人们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投下了阴影,同时,这些影子在一年中随着时辰的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子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就是最早的圭表。根据长期的观测发现,在夏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在冬天的某一天,正午表影最长,之后天气逐渐转热,于是便确立了最早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连续两次测到的表影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先民就测算出一年等于365天。二十四节气产生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时期,人们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公元前139年,刘安所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我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其中,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该体系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气候、物候、时令、天文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分别是一年中最热、最冷时候,出现在大暑、大寒的节气中;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农作物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是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和成语“不违农时”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指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比雅典人的记载早了1000多年。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68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7种气候现象、11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绸”,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七十二物候是古代农业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萌芽,通过对一年中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用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物候的功能主要在于预报天气和时节,对古代准备农事活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链接)

12月21-23日1月5-7日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表(详表)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春孟春 立春 2月3—5日 315°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 2月18—20日 330°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仲春 惊蛰 345°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1日 0°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 清明 4月4—6日 15°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戴 谷雨 4月19—21日 30°苹始生鸣鸠拂其羽胜降于桑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夏孟夏45°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60°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仲夏 芒种 6月5—7日 75°螳螂生鶰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 6月21日—22日 90°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季夏 小暑 7月6—8日 105°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 7月22—24日 120°腐草为蠲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秋孟秋 立秋 8月7—9日 135°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 8月22—24日 150°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仲秋 白露 165°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180°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季秋 寒露 10月8—9日 195°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 10月23—24日 210°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季节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 七十二候 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 冬孟冬225°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七十年代校园经典流行歌曲

七十年代校园经典流行歌曲 1.让我们荡起双桨每回一听到那轻柔嘹亮透明的歌声,就象沉浸在金色的灿烂阳光中,仿佛又回到了最最纯真的年代。每一次都会感动不已。 2.采蘑菇的小姑娘表现欢快气氛的经典歌曲,音乐课必教必唱的曲目。 3.泥娃娃曾经很困惑于干吗教训别人爸爸?——“你爸爸,你爸爸,你呀你爸爸。”然后又说“我是你爸爸,我是****妈”,唱歌骂人也还是不对的。 4.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估计大家捡到钱时都会唱这首歌。不过现在估计不是“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而是“交到老婆手里边”吧。 5.小草最凄惨的,也最坚强的歌。配合“种子的力量”那一课上,效果最好。或者配“离离原上草”也行。 6.小河边有一颗大树桩老师最爱听我唱这歌,原因嘛,我唱这歌时调子已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7.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每每想到这歌,心里总是一阵酸楚,难忘的童年。在当时和这歌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首“等着我,小河”,旋律之优美让我难忘,在网上花了好大的工夫,终于找到了丁小青原唱的这首让我找了20年的歌。之所以没有把这歌单列是因为知道这歌的人并不多,而且好像是与“三月三”同时流行的。 8.小小的我“天地间走来了小小的我,哦,小小的我。”苏红的这首歌真的让人难忘,好像还有个动画片还以此为主题歌来着。 9.捉泥鳅“池塘地水满了,雨也停了”,唉,当年的儿童歌曲多好,真正的儿童歌曲。 10.雨花石“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去年在开往张家港的汽车上居然看到一个年青的妈妈在用美声唱法教自己的女儿唱我首歌。这么久了,还能听到这歌,真是让我唏嘘不已。 11.小螺号“小螺号,嘀嘀吹”,又听到螺号声了吗? 12.我的中国心地理启蒙课,知道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13.东方红每天六点半准时播出,正是我上学出发的时候。最名副其实的歌。确实太阳升了,东方也红了。 14.路在何方最轰动也最无聊的歌。虽然西游记拍的没话说,但歌词很弱智,路不在脚下还在头上吗? 15.古老的棉被店“有一天我经过一家古老的棉被店。”估计就是七十年代的人能知道这首歌的人也不会太多,但当你听到这歌的时候,绝对会被拉到回忆中去。 16.鞋儿破,帽儿破最喜欢这首歌,因为它很搞笑,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鞋破了,这首歌都会被派上用场。在假A联赛之初的赛场上可是都听得到的哦。 17.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已经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了,不用再多说了。 18.年青的朋友来相会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的。“年青的朋友们,再过二十年——”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走进新世纪了。 19.乡恋李谷一老师的这首歌,估计七十年代初的人会更熟悉些。 20.木鱼石的传说八十年代中期一首电视剧里的主题歌。 21.我爱你,中国一首绝佳的美声歌曲,现在也常能听到。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侯,三候为一气,六气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气,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侯。每候相对应一个物侯现象,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侯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现将根据中华民俗通书辑录于《农桑通诀》所载七十二候列出,以飨广大读者。 春季六气十八候: 【立春】春天的第一天,“立”开始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 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蜇虫始震。“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第一候:獭祭鱼。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侯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的气候罢了。 第三候:草木萌动。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第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候: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第一候:玄鸟至。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这时始有了雷声,也就是天上的云层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了。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24节气与72侯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 我国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侯。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气为节气,时为季节,人们常说四时八节,这里的时就是季节,四时即为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八节: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八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

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秋立夏同。”立春是正月的节气,立,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天开始了。 雨水:每年阳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木生者必水也,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雨水是二月的中气,雨水以后,我国大部份地区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每年阳历的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月的节气,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我国大部份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有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为之春分。”也就说春分把春季的九十天分为两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二月的中气,此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份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这一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春分以后至秋分前,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三月的节气,我国大部份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这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每年阳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有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是三月的中气,谷雨前后,一般天气较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农谚有“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立夏:每年阳历的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我国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大的意思。《易.家人》:“王假有家。”陆绩注:“假,大也。”立夏是四月的节气,是夏天的开始。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小麦开始吐穗,农谚“有立夏麦呲牙”。 小满:每年阳历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四月的中气,这时我国北方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超好听的歌

超好听的歌 1.辛欣--我一直站在被你伤害的地方(这首歌是经典的代名词。。) 2.邹芮--让爱重来(这首悲情的歌曲,让人心酸不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来。。。) 3.江美琪--想起(美琪最棒的一首歌曲,如淳酒,多听一遍,多一种滋味) 4.王心凌--爱的天国(心凌难得的一首抒情慢歌,但有些悲伤。。) 5.顾莉雅--9月19日(很少听她的歌,不过这一首真的值得一听) 6 aimini--春天的味道(台湾的女子组合,这首也是她们的代表作) 7 aimini--烟雨烟雨(据说是新拍的烟雨蒙蒙的主题曲) 8 钟汶--刺猬(人有时也就像刺猬一样,太近了会扎人,太远了又寂寞) 9 徐捷儿---后悔了吧(有点儿叛逆,有点儿放纵的后现代女孩) 10 戴佩妮--怎样(才女的最经典的一首,非听不可) 11 陈冠蒲---就让你走(超时空生死恋的片尾曲,好听) 12 何润东--没有我你怎么办(小李飞刀的片尾曲,何润东最好听的一首) 13 fir---我们的爱(不论何时听着这首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14 何静--月亮偷着哭(难得一见的好歌,相信大伙儿都听过) 15 蔡依林---我知道你很难过(还是喜欢听依林的抒情慢歌,真的不错) 16 李心洁--爱错(很欢快的一首歌曲,相信听一遍就会喜欢上它了) 17 纪如憬--值得一辈子去爱的女人(经典!) 18 郭凌霞---cos (有点舞曲,有点rap,好听) 19 马郁--一天死去一点(第一次听马郁的歌就是这首,尽管以后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声名雀起) 20 林俊杰--一千年以后(非常浪漫的一首歌,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不能深情地挽着你的手,亲吻你额头) 21 林俊杰--- 美人鱼(美人鱼故事现代版的动人演绎) 22 温岚---眼泪知道(温岚的经典作品,堪比北斗星) 23 苏慧伦--秋天的海(曲风与周传雄的黄昏相似,当然因为也是小刚作的词曲) 24 蜜雪薇琪--独立(台湾女子二人组合难得的亮点,人靓歌也亮)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 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 开始了。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3]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 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惊蛰节气 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 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 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 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 温度。 春分节气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 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 (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 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 卷起的扬沙、高空飘来的浮尘,特别是沙尘暴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每每 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清明节气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中国又将迎 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谷雨节气 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 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 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 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 活动并不消停。 立夏节气 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 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 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小满节气 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 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节气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 谷可播种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太 阳到达黄经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 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谷雨: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四月)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草木黄落;阳气去也。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此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 二、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 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 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 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 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 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 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 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 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 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 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

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

央视编成歌曲的56首古诗

第一期 5首 《明日歌》 明·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期 5首 《声律启蒙》(节选) 清·车万育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字经》(节选) 宋·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枉凝眉》 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第三期 5首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七数九歌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数九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就广为流传“九九消寒歌”。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黄河流域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整整90天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是人们消磨冬季时光、期盼春暖花开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向儿童传授气候知识、物候变化、农事事项的歌谣。 学情分析: 歌谣有韵律,学生较喜欢读这类的儿歌。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感受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熟读并试着背诵《数九歌》,了解冬至过后的数九节气。体会人们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熟读并试着背诵《数九歌》,了解冬至过后的数九节气。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民间有人把他编成一首民谣《数九歌》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简单的谈话从季节入手,轻松自然的进入文本。) 二、阅读欣赏《数九歌》 (一)课件出示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学生自由读一读

师:第一遍带上拼音将《数九歌》读通 第二遍不看拼音,自己快速的读读。第三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便于学生读通读熟儿歌) (三)精读《数九歌》 1.师:谁愿意读给我们欣赏一下。生读 2. 同桌合作读读 师:咱们同桌好伙伴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读读,看看哪两个是最好的伙伴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朗读的能力。) 3.发现儿歌的押韵 师: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是因为有奥秘在里面,看谁最聪明发现了。师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儿歌的节奏感与韵律) 师:押ou 4.男女生比赛读读 5.拍手读 师:用我们的小手来打出节拍读读 6.师生合作拍手读 7.简要理解数九歌的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找到对应的内容 (设计意图:重视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 8. 介绍数九歌的内容。 冬至是我们进入冬天过的第一个节日,同时它也代表着冬天的真正开始。而从冬至过后到来年的春分整整90天,称为“数九歌”也称为“九九消寒歌” 三、唱儿歌 1.师:这首民谣不仅能读,还能唱,想学吗? 2.师生共同学唱 3.学生唱一唱 四、背诵儿歌学生试着背一背。 五、课外延伸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这首民谣就是给我们展示了冬至过后天气的变化,自然界事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 篇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详解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黄鹂也。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

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 上官序:明代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一以“万金统述”为题,概括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以及药性歌、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其中,十二月七十二候歌,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十二月中,每月有节气,有中气,如丑之终,寅 之始,则为节;寅之半,则为中。明·郎瑛<七修类稿>曰: 五日为一侯,积六候而成月,故一岁则有七十二候;三节 为一气,积六气而成时,故一岁则有二十四气也。中医学讲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的生理过程与宇宙相关连,人的养 生之道要符合于自然界的发展及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一年四季发展变化的规律,中 医学认为人身体内生理变化的过程也符合这样的规律,要想健康长寿祛病延年也要尊从这样的规律。因此,掌握十二 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于认识中医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因此向朋友推荐<十二月七十二候歌>,这可是好东东,可别瞎了呀! 十二月七十二候歌 歌曰: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

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芳菲三月报清明,梧桐枝上始含英;田鼠化鴽人不觉,虹桥始见雨初晴;三月中时交谷雨,萍始生遍闲洲渚;鸣鸠自拂其羽毛,戴胜降于桑树隅。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无端坵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小满瞬时更叠至,闲寻苦菜争荣处;靡草千村死欲枯,微看初暄麦秋至;芒种一番新换豆,不谓螳螂生如许;鵙者鸣时声不休,反舌无声没半语。夏至纔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时至褰帘幙;蟋蟀纔居屋璧诸,天崖又见鹰始挚。大暑虽炎犹自好,且看腐草为萤秒;匀匀土润散溽蒸,大雨时行苏枯槁。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谁看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始冻兮折裂开,雉入大水潜为蜃;逡巡小雪年华暮,虹藏不见知何处;天升地降两不交,闭寒成冬如禁锢;纷飞大雪转凄迷,鹖旦不鸣马肯啼;虎始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溪。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去岁小寒今岁又,雁声北乡春去旧;鹊寻枝上始为巢,雉入寒烟时一雊。一年时尽大寒来,鸡始乳兮如乳孩;征鸟当权飞厉疾,泽腹弥坚冻不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立春」是春时地第一天,「立」有见地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地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地方位;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地寒冻. 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地意思,指潜伏在地下地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地句子,陟是上升地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地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地意思,也就是夏小正「农及雪泽」这句所说明,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地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雨水第一候是「獭祭鱼」源于夏小正,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地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是「候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地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地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地气候罢了. 第三候是「草木萌动」,这是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地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惊螫」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地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地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地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惊蛰第一侯是『桃始华』,桃花地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侯是『仓庚鸣』.「仓庚」指地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侯是『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地斑鸠是由秋天地老鹰变化出来地,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地. 春分第一候是「元鸟至」,夏小正则以「玄鸟来降」形容此候.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地候鸟.燕子飞到家地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与第三候「始电」应相联一起同参.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今人认为古人不知光速音速有别,其实非也.先闪电后打雷,因为今人知道光速快过音速.如果古人不知,第二候应该为「始电」. 第三候应该为「雷乃发声」.现在先雷后电,难道古时地闪电是先行雷后闪电吗?所以古时一定知道先闪电后打雷.古人认为阳先 1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