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作者:陈亚旭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口译的质量决定着发言的对外传播效果。
同时,口译与笔译也有所不同,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于译者而言,如何适当地使用翻译技巧,在短时间内使口译更加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如今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国际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其中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和“脱离”假说更是对口译实践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翻译技巧
一、口译的特点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愈发的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外事发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立场、态度、措施等方方面面。
而在这种场合下,口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口译的质量,也与发言的外宣效果紧密相连。
“好的口译质量”定义为:对源语准确的翻译、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对等的意图效果、成功的交际互动(王斌华,2012:49)。
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间具有紧迫性
口译与媒体报道、政府公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笔译有所不同,其是以口译形式出现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译文,且译文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没有时间让译员进行反复推敲。
2、措辞准确
外事发言的措辞十分精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揣摩而形成的。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不能有歧义,不能留有误解,更不能有不恰当的用词。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外事发言的内容多为最新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或者对某一热点问题或重要议题的立场和主张。
所以口译的内容就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口译与笔译相比其对译员的要求更高。
在此类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难点更多。
所以译员在口译中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不同语境下的原文,并表达出合理的译文,使外国听众既全面有精准的理解我们的政策与主张。
二、巴黎释意学派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这是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地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口译教学实践的理论。
也是当今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体系。
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简称释意模型)、“脱离源语言外壳”假说(简称“脱离”假说)和会议口译办学模式。
释意学派认为翻译过程的本质就是源于文本的意义和语言形式的分离,即意义脱离源语言外壳。
口译不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而是一个从源语(理解)到意义(脱离源语言外壳)再到目的语(表达)的过程。
译者首先从源语言中理解(或阐释)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意思与源语言脱离,以一种隐形心理状态存在于脑海里,之后用目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即为释意翻译的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理解,脱离源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思维参与的心理活动,口译的过程和口译内容受译者思维方式、背景知识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同时,口译的对象是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而非承载意义的语言外壳。
与其说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不如说是利用语言来进行意义的传达。
口译是一个意义理解和再表达的过程,有时因语言外壳的结构相似,所以存在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而意思不变的情况。
释意学派认为语言外壳和其承载的意义是可分离的,思维和语言也是可分离的。
意义的理解和储存不需要语言符号的介入。
意义可以与一种非语言的状态存留于大脑之中。
释意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口译的过程中,意义一旦被理解就与语言形式脱离。
这就是Selekovitch的“脱离源语言外壳”的假说。
(张吉良,2008)
释意学派理论是一个大胆的学术创新,转变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重心。
传统翻译研究致力于寻找翻译方法与硬性的规定。
而巴黎释意学派则将重点转移到了口译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加速了口译研究向认知心理学转向。
同时,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这一理论也存在许多质疑的声音。
例如:“意义与语言脱离的绝对化”、对“语言”的定义不明等问题。
而意义可以短时间内以非语言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的观点,又引起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争论。
进而又演进出了“语言决定论”、“认知”假设理论、“思维语”理论等主张。
由这些争论与本文关系并不密切,所以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论述。
但是,巴黎释意学派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是以释意学派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究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三、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根据释意学派的理论,口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阶段、“脱离源语言外壳”阶段和表达阶段。
本节会在释意学派理论的框架下,以杨洁篪在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例,对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进行详细的讨论。
1、翻译技巧概述
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这三个概念由小到大。
概念最大的是翻译策略,指的是翻译中所有依据的原则和采纳的方法。
而翻译方法是指翻译中为达到达成策略而使用的手段或途径。
而翻译技巧的定义则是:“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纵和操控。
(Chesterman,2005:26)通俗一点的说,翻译技巧就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具体运用时所需的技巧。
所以,翻译技巧的概念是最小的,最局部的,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
翻译技巧的种类纷繁复杂,林林总总。
但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五大类,即:增译、减译、分译、合译和转换。
在释意学派的视角下,笔者认为翻译技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翻译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1)理解阶段的减译和合译
在口译活动中,因为时间的限制,译员常常不能将所有的意義全部理解,脱离源语言外壳,并重新表达。
译者在理解阶段可以运用减译和合译的翻译技巧。
在处理源语言时既要删减无用的修饰,又要抓住其核心,将重复的概念合并或总结为更简洁的概念。
在一句话中,会同时出现主要的意义和次要的意义。
而意义之间又存在着逻辑关系。
源语言中出现的主要意义往往是名词,多为观点、术语、最新的主张等内容。
而次要意义多为形容词,主要是修饰内容。
时态主要是由“着”“了”“过”等助词表达。
在理解的阶段中,抓主要的意义,弱化甚至放弃次要的意义,并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关系,确定时态。
这是一个由多变少的过程。
例1:实践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译文:Facts have proven that China is a force for peace, development and world order.
在本例中,译者将次要意义“始终”进行了减译的处理。
虽然如此,但是“始终”的删减并未对句意产生太大的影响。
分析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本句的主要意义应该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
而主语是他们的“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
这三者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推动力的含义,属于同一种,可做合译。
所以译者讲这三者合译为“force”。
例2:很高兴来到水清木华、钟灵毓秀的清华大学出席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
译文: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join you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eventh World Peace Forum in this beautiful campu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句的主要意义为“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和“很高兴……出席”。
而看起来十分复杂的“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则是次要意义。
译者并没有纠结语言的形式,而是将两句复杂的的原文合译为“beautiful”。
这样处理虽然并不能表达“水清木华”和“钟灵毓秀”各自的含义,但是对于整体译文而言无伤大雅。
相反,这样即能快速的形成译文,又能保证译文的逻辑清晰,达到交际翻译的效果。
例3:第五,以可持续发展促安全。
译文:Fif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这是一段话的主题句,也是杨洁篪委员论述处理国际安全问题时的一个分论点。
而它的总论点主要是论述如何才能促进安全发展。
“促安全”是该论述部分的中心词。
在每一个分论点里都有出现。
因为中心词不需要复译,所以在理解时就可以对此做减译。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翻译,口译时需要在理解阶段减译一些次要意义,或者合译一些琐碎的概念。
口译并不是翻译的越多越好,有时减法就是加法,而加法有时会成为减法。
而判断标准则是主要意义是否全面,逻辑是否清晰通顺。
2)“脱离源语言外壳”阶段的转换
“转换”是指把原文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化为目的语中具有类似属性、或对应属性、或异质属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的过程。
(熊兵,2014:87)。
而笔者认为,在释意学派的视角下,“转换”指的是在“脱离源语言外壳”阶段,将源语中的意义转化自己熟知的概念。
而这一概念与源语言中的意义的属性类似。
而在之后的表达过程中,译者会在目的语中表达出自己所熟知的概念。
而这种“转换”的技巧,则抛弃了语言的先后顺序,以语境为依据,来表达出合理的译文。
例4: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译文: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China will be able to do more for global peace and prosperity.
分析原句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发言人想表达两个时间点的概念。
一个是中国已经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另外一个是,中国之后还会继续做贡献。
如果按照顺句驱动的原则翻译,则需要以出两个时态,而且句式也会显得冗长。
而译者很巧妙的使用了“will be able to do more”的译文。
从释意学派的角度看,这是译者思维中由两个复杂的概念转换之后的简单概念。
这样的译
文即能肯定中国为世界做贡献的决心,又能体现中国译做过的贡献,还可以向世界允诺中国会承担更大的责任。
例5:一个看似简单的安全问题,往往并不能简单对待,各种因素“剪不断,理还乱”、“按下葫芦浮起瓢”,单纯靠一种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就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译文:This new dynamic makes them more complicated than what meets the eye. A simplistic,palliative approach may lead to more problems than it attempts to solve.
不难看出本例的译文与原文的语言结构十分不相同。
并且译文相对原文更加简化。
特别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翻译。
其原本的含义为:“被动应付,问题不能彻底根除”同时还有“不考虑全局”等含义。
而译者并没有详细解释,而是结合语境用转换的方法将其译为“lead to more problems than it attempts to solve”。
其结合语境,将原本的意义转化为相对简单的思维,再在表达时用目的语言体现。
即让译文通顺,逻辑清晰,又避免了翻译腔,让听众更好理解发言的内容。
虽然口译的过程很短,但是在翻译一句话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用到多个翻译技巧。
而翻译技巧的使用也有顺序。
例5中就出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样的表达。
但是其意义还是“安全问题复杂,不能简单对待”。
所以译者在理解阶段使用了减译。
之后在“脱离源语言外壳”阶段使用了转换,将句意重新组合提炼成思维。
3)表达阶段的增译
表达阶段是组织目的语言的阶段。
是译者输出译文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会常常用到增译的技巧。
增加逻辑连接词是最常用的一种增译,这样可以使逻辑更加的清晰。
同时增译评论词也是口译中经常使用的。
将这二者相结合,既能更好的表达观点,又能让语言符合听众的需求,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
例6:另一方面,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的因素在增多。
译文: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tru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as become more unstable, uncertain and unpredictable.
在例6的翻译中,译者使用了“it is also true that……”的句型。
而这个明显的肯定意义在原文中是没有的。
在这里增译该句型可以增强所阐述情况的客观性和急迫性,增加了译文语言的色彩。
对原文的传播效果是有增益的。
同时,“also”的也增加了起承转合的效果。
使英语听众并不感到突兀,更容易接受。
四、结语
口译是日常外事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式,可以说,只要有外宣,就有口译的存在。
虽然口译十分普遍,但是对口译的研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释意学派理论是口译研究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转换的角度,从一种心理活动的角度动态地分析口译,对现今的口译实践与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释意学派理论地指导下,本篇论文着重分析了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笔者将口译的过程按照释意学派的思想分成了三个阶段,并在各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并用例子加以举证。
希望本篇论文能为口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9(4):103-108.
[2] 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4-80
[3] 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 [J]外语界,2007(3):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