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动化学院导师及研究方向

重大自动化学院导师及研究方向
重大自动化学院导师及研究方向

关于开展东北大学第九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的通知 (终板)

东大学生会发【2013】19号 关于开展东北大学第九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评选活动的通知 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感谢在我校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们,由东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的东北大学第九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现就《开展东北大学第九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背景 教师,是一个名词,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备受推崇;教师,是一个动词,辛勤耕耘,恳挚工作,呕心沥血;教师,又是一个形容词,如灯火,似扶梯,更是一个里程碑;教师,还是一个代词,指代着人性的思考,指代着理性的光辉,指代着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活动目的 体现我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表达广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并大力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开展,努力营造师生共荣的良好风气,不断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活动时间 申报阶段:10月14日—— 11月1日 评选阶段:11月2日——12月2日 表彰阶段:12月31日 四、评选设臵系列设臵 1、公共课系列; 2、专业课系列; 3、教育管理服务系列。 五、评选流程 本次评选过程分为自由申报、资格审查、全校评选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 1.各学院推选优秀教师: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开会讨论,每个班级推选一位专业课系列老师,一位公共课系列老师,一位教育管理服务系列老师,各学院学生会统计班级推选票数:各学院学生会将各学院班级推选表(具体表格请参阅附件1,电子版表格请登录djjwzxadlspx@https://www.360docs.net/doc/da4855675.html,下载,密码wzxadls)和票数汇总表(具体表格请参阅附件2)交至东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委员会,票数统计结果将由校学生会工作人员进行审查。 推选及上交时间:10月15日(周二)——10月20日(周日) 上交方式:班级推选表(电子版)发送到suneuxfjsb@https://www.360docs.net/doc/da4855675.html,,票数汇总表(纸质版)晚上19:00-21:00交至大活104。

导师研究方向

3、基于CT图像三维反求的模型数字化处理 4、冰模铸造技术研究 24 路阳教授1、新型耐磨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2、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性能研究 3、铜合金粉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 25 路文江教授1、表面改性技术及涂层材料 2、快速凝固技术及钎料制备 3、金属焊接性 26 罗永春教授1、汽车动力电池关键电极材料 2、高密度储氢材料与合成 3、储氢材料晶体微结构分析表征及储氢性质的理论计算 与模拟 4、材料电化学。主要研究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 电化学超级电容特性、表面电镀修饰与腐蚀 5、其它新型功能材料 27 喇培清研究员1、块体纳米金属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2、块体纳米陶瓷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3、低镍不锈钢材料 4、纳米金属材料凝固过程的相场法模拟 5、先进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及其应用 28 马颖教授1、镁合金强韧化 2、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3、有色金属微弧氧化表面改性 4、微弧氧化膜着色及后处理 5、镁合金热处理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优先考虑。 29 马跃洲教授1、微弧氧化脉冲电源研制 2、微弧氧化工艺研究 3、微弧氧化成膜机理研究 30 马勤教授1、超高温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2、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表面技术 3、超轻型有色金属材料及其成型技术 4、材料热处理及其新技术 5、材料信息学(计算材料学) 6、材料史学 31 牛显明高级工程师1、铜和铜合金的制备技术,以及在氧枪喷头、高炉风口 研发中的应用; 2、金属耐磨材料及高锰钢改性技术的研究; 3、风电轮毂低温铸态高韧性球墨铸铁件的工艺研究。 32 乔及森副教授1、铝镁合金等温热挤压工艺及材料性能研究 2、铝镁合金等温热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设计 33 石玗副教授1、焊接机器人及焊接过程智能控制 2、焊接自动化设备及高效焊接方法

研究生导师角色的科学分析

研究生导师角色的科学分析 摘要:研究生导师面对的是研究生,在履行其职责的时候扮演着六种角色:领路人;知识的传授者;爱心的提供者;学术偶像;做学生的挚友;心理医生的角色等。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社会角色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相比他们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部分人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选拔的,大多数年龄在23-30岁,智能水平较高,进取心较强,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是较为高深的专门化的科学理论知识,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的自学与科研相结合来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所以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对研究生考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分析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根据这一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这个基本任务,导师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面自我认识,并进行自我塑造,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做出贡献。 2、做学生的领路人 由于研究生是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因此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研究生树立无产阶级政治观。只有拥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研究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这一方法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少走弯路和不走弯路,才能有所创新。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提高道德修养的能力,一是提高研究生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思潮、行为进行道德的判断的能力。二是提高研究生政治、道德行为自我控制和完善的能力,形成内部的调控和发展机制。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这是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3、知识的传授者 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但是他们的深入自学和个人钻研还缺乏经验。因此,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启发诱导是不可少的。有经验的导师既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了解学科前沿中的主要问题,了解学生的世界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因此给研究生因材施教的指导,把真才实学认真的传授给学生,使研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所有研究生导师名录

学院教职工名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人) 系主任:杨燕 实验室主任:杨斌张新有 教授(5人):诸昌钤曾华燊马永强彭强杨燕 副教授(8人):杨斌戴齐唐慧佳谭献海窦军蒋朝根黄海于张新有 讲师(4人):陈红梅何蓉陈剑波贾真 实验人员(3人):李颖白雅娜(高工)袁霞(高工) 软件工程系(26人): 系主任:周荣辉 实验室主任:郝晓枫 教授(3人):周荣辉尹治本(兼)李天瑞 副教授(11人):陶宏才丁光耀韩丽萍文登敏楼新远黄洪李允朱焱翟东海胡晓鹏赵宏宇 讲师(7人):张跃何太军赵其刚陈帆周杲喻琇瑛胡飞 实验人员(5人):郝晓枫(高工)尹淑倩李勇周晓星王翔宇 通信工程系(26人) 系主任:方旭明(我) 实验室主任:陈红王宏霞 教授(15人):范平志潘炜(光纤)闫连山(编码)何大可(牛)罗斌()方旭明张家树(牛)唐小虎(我) 彭代渊王宏霞尹忠科(0 )邓平(320)王建英郝莉(我)张世昌(320) 副教授(5人):陈红陈庆春刘林马征(320) 讲师(4人):刘浩李晓航张文芳李恒超 实验人员(2人):贾蓓莉王澍 自动化系(13人) 系主任:余立建 实验室主任:王茜杨扬 教授(5人):郭进王长林张翠芳余立建徐志根(兼) 副教授(3人):汪晓宁杨扬侯进 讲师(6人):王茜王小川曾蓉刘利芳王小敏徐图 实验人员(1人):周琴(高工) 电子工程系(15人) 系主任:王丹 实验室主任:杨小雪白天蕊 教授(2人):冯全源陈向东 副教授(5人):杨小雪王丹白天蕊史燕叶文霞 讲师(4人):王平康萍胡香荣张辉波 实验人员(5人):徐安明(高工)贾岱松高洪杰杨磊陈星 院行政办公室(8人) 办公室主任:沈四春 中级职称(7人):陆明向玉兰沈四春徐军夏丽刘明慧 学院党委(3人)

东北大学导师

王太金男,汉族,1950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县。1973年9月入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1975年1月由于组织决定留校,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政治理论师资班学习。1976年12月毕业回东北大学并在职进修。历任助教、讲师,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从1988年开始担任社科系党总支书记,1993年12月,文法学院成立,担任文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1997年2月至1999年7月担任文法学院院长蒹党委书记。 早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扩展为政治、法学研究,主攻财政税收金融法方向。先后在各类刊物、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辽宁省统编教材1部,主编参编其他教材、专著10余部。其中主要有“应该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研究”,“应该讨论清楚的几个问题”,《中国革命史论》等。在几校联合编写的高校学校法学系列教材中担任副总主编,并主持编写《中国税收法》。 讲授过的课程有:中国革命史,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法理学,经济法学,税法学,税收筹划与反避税等。担任辽宁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研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中国革命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北大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法学会常任理事、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曾多次被冶金部、沈阳市和学校授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理论工作者等称号。 张雷教授,男,中共党员,1968年9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1987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1年留校任教,1991年8月??1992年2月在辽中县刘二堡镇进行社教工作。 1992年师从陈昌曙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师从娄成武教授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2003 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开始任文法学院副院长,2002年任文法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任文法学院院长兼政治学系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政治学原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中外文化比较、政治管理等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相关研究领域:网络政治学、政治管理学 著有《政治学原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政治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大连出版社1997年),《虚拟技术的政治价值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社区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1世纪的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政策科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著作和教材。 在《政治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大学文科学术文摘》、《中山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民论坛》、《科技成果纵横》、《香港书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精神文明建设》、《东北大学学报》、《冶金高教研究》、《科学与文化》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民政部、辽宁社科基金、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辽

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介绍

“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介绍 学院/专业/导师研究方向代码研究方向 基础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孟庆刚01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临床基础 王庆国01中医临床基础 赵琰02仲景学术思想及经方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中药小分子抗体技 术 中医诊断学 陈家旭01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基础 卢涛01中医药治疗老年病 罗广彬02肿瘤转化医学 史渊源03中医免疫学 徐安龙04中医免疫学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 王伟01中西医结合药理学 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中医内科学 丁霞01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商洪才02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临床 侯丽01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及血液病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 中医内科学

学院/专业/导师研究方向代码研究方向 刘铜华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与作用机制研究 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医外科学 裴晓华01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疮疡 中药学院 中药鉴定学 刘春生01中药分子鉴定 中药化学 李军01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质量评价 林瑞超02中药民族药品质评价、中药活性成分、中药民族药质量控制屠鹏飞03中药活性成分与创新药物研究 中药分析学 乔延江01中药基本理论;中药信息学;中药质量控制 孙毅坤02中药质量评价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肖红斌03中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药剂学 杜守颖01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倪健02中药制剂新技术与体内过程 吴清03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推拿学 李志刚01针刺手法及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研究 于天源02针灸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赵百孝03艾灸作用机理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导师信息表

1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妙龙男1944.06 教授土木学院 2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周炳中男1959.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石忆邵男1963.09 教授土木学院 4 岩土工程孙钧* 男1926.09 教授土木学院 5 岩土工程周健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6 岩土工程杨敏男1960.05 教授土木学院 7 岩土工程袁聚云男1960.09 教授土木学院 8 岩土工程高广运男1961.10 正高工土木学院 9 岩土工程李镜培男1963.12 教授土木学院 10 岩土工程姚笑青女1964.02 副教授土木学院 11 岩土工程赵春风男1964.04 教授土木学院 12 岩土工程楼晓明男1965.02 副教授土木学院 13 岩土工程蒋明镜男1965.03 研究员土木学院 14 岩土工程黄茂松男1965.05 研究员土木学院 15 岩土工程艾智勇男1966.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16 岩土工程熊巨华男1966.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17 岩土工程钟才根男1966.11 副教授土木学院 18 岩土工程马险峰男1972.02 副研究员土木学院 19 岩土工程钱建固男1972.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20 岩土工程陈宝男1973.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21 岩土工程梁发云男1976.03 副教授土木学院 22 结构工程沈祖炎* 男1935.06 教授土木学院 23 结构工程钱若军男1945.10 研究员土木学院 24 结构工程朱慈勉男1947.07 教授土木学院 25 结构工程苏旭霖男1948.03 正高工土木学院 26 结构工程马人乐男1951.06 教授土木学院 27 结构工程许强男1951.11 教授土木学院 28 结构工程金国芳女1952.07 研究员土木学院 29 结构工程吕西林男1955.01 教授土木学院 30 结构工程刘祖华男1955.09 教授土木学院 31 结构工程陈以一男1955.12 教授土木学院 32 结构工程巢斯男1956.11 正高工土木学院 33 结构工程苏小卒男1956.11 教授土木学院 34 结构工程陈世鸣男1957.04 教授土木学院 35 结构工程郑毅敏男1957.06 正高工土木学院 36 结构工程程才渊男1957.08 副研究员土木学院 37 结构工程丁洁民男1957.09 研究员土木学院 38 结构工程罗永峰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39 结构工程李杰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40 结构工程陆洲导男1957.11 教授土木学院 41 结构工程屈文俊男1958.11 教授土木学院 42 结构工程钱江男1960.01 教授土木学院 43 结构工程祁德庆男1960.09 副教授土木学院 44 结构工程邓洪洲男1960.11 教授土木学院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导师介绍

方明伦 (男),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及应用开发。现任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CIMS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国家“863”计划第一、二、三届CIMS主题中的“质量控制”专题和“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专题专家组成员。主持研制“上海二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上海五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一等奖;“桑塔纳汽车汽缸盖浇注模”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专业” 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至目前已培养20余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五十余名硕士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承担和参与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的制造过程多目标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的“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060; 021‐56331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校办(200072) 龚振邦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机械。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精密工程。现任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是“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PP,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obotics Program)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一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和材料学部机械学科第八届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第二、三、四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微机电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副组长。现是IEEE工业电子系统分会传感器和执行器专委会核心委员,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技术分会理事等。项目获奖有:“高精度大口径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频率控制高精度微细加工技术”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密伺服传动精度概率统计计算方法”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IV号机器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钣材零件柔性制造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留学归国人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等。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超小型飞行器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基金资助课题)、反恐防暴立体监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废墟缝隙搜救机器人系统(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水域水下目标探测多功能扫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课题、上海市反恐办、世博局委托课题)、地面移动目标低空动态跟踪(上海市国际合作课题)等。 联系方式:021‐56331615(O); E‐mall:zhbgong@https://www.360docs.net/doc/da4855675.html, 钱晋武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智能机械与系统。1987年“仿生载重步行机器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1999~2000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负责的课题主要有:“步行训练机器人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课题)、下肢神经康复机器人的人‐机耦合建模和患者主动控制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学术兼职:国际机器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全日制硕士导师信息

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信息 云大信息学院编辑:云大信息学院[20121031] 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技术 刘惟一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海量数据管理、智能信息处理。 徐丹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 究方向:图形绘制技术、图象与视频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 张学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邓世昆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专业方向:网络信息。 王丽珍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信息网络分析。 郝林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密码学)。 蒋慕蓉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图像处理算法与应用。 裴以建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自动识别原理及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物联网信息融合及智能交通。 王顺芳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处理技术、统计机器学习、生物医学中的信息提取和数值计算研究 孔兵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杨军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FPGA技术、计算机硬件设计及应用。 谢戈高级实验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实验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应用。 周丽华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王瑞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混沌保密通信。 周小兵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混沌保

天津大学!自动化导师

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 陈华杰 男,1978年2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动化专业讲师。1997年9月至2006年9月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并分别于2001年7月获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2006年9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9月起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曾开设研究生课程《智能控制》,本科生课程《科学计算与Matlab》等。现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EI 收录等论文多篇。 陈德传 男,1959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现在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控制专业,1994年至1995年在浙大研究生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在职进修。1982年7月至1995年9月在中央某部委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与智能仪表方面的科研工作,1993年11月起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10月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复杂机电装备的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仪表、无线控制。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在软包装材料彩色印刷、复合、检品、分切、制袋等自动生产设备中的多电机同步、张力、纠偏、定位、彩印套准及温度等自动控制;橡胶同步带自动生产线;工业在线PH测控;智能仪表及电能变换装置等方面完成企业委托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新产品开发60多项,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论文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本科教学工作:《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王家军 男,1975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东平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1997年7月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3月于天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6月于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到2005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现任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及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变频技术和伺服控制技术等。当前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项目有国家博士后基金一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基金一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检索10余篇。 冯秀丽

研究生导师自我评价(共8篇)

篇一:自我鉴定及导师评语 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导师对研究生评语 导师审查意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努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她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她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 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中的自我鉴定、班组鉴定、导师意见和学院鉴定 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中的自我鉴定、班组鉴定、导师意见和学院鉴定 一、自我鉴定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二、班组鉴定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

机械电子工程.陆敏恂男1949.03 409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严继东男1949.07 410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乌建中男1953.11 411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王安麟男1954.08 412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奇才男1962.04 413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炯男1963.10 414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訚耀保男1965.02 415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万莉女1965.06 416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米智楠男1967.03 417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爱国男1973.01 陆敏恂教授简介 陆敏恂,男,1949年3月4日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修,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陆敏恂1949年3月4日生于,汉族,籍贯,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目录 1简介 2荣誉表彰 1简介 1973年进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1994年8月1995年3月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公司进修。1997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是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东北大学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

东北大学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实施细则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我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东北大学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硕士生导师)实施细则。 一、基本条件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 应为东北大学专任教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技术职称,且身体健康,能承担实际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责任。 3. 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有高水平论文或专著发表,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 4. 具有适合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保证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经费及必要条件(试验条件、仪器设备、学术梯队等)。 5. 已协助指导过硕士研究生,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 二、具体条件 1.以每年的9月1日为基准,年龄不超过58周岁。1977年以后入大学者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的人员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 2. 近5年来的科研业绩应达到下列要求: (1)理学、工学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5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被SCI或EI收录;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5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并具备以下条件:主编并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获得过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排

名前2位)。 (2)人文、管理类: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5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CSSCI刊源期刊;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5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并具备以下条件:独立出版过高水平学术著作或获得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排名前2位)。 (3)艺术类: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或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并出版著作或教材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奖励。 3.近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国家级前3位,省部级前2位)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有较充足的可支配科研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1万元以上;理学、管理类3万元以上;工学类4万元以上;艺术类参加过有影响的艺术设计作品展或举办过有影响的个人音乐会。 4.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开出一门以上(含一门)研究生课程。 三、遴选硕士生导师程序 1.申请者本人填写《东北大学申请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人员简况表》(以下简称《简况表》),同时向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室)提交《简况表》中相应内容的原件证明材料(学位证书、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奖证书、科研立项通知书、校科技处提供的科研经费证明等)。 2. 学院研究生主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者材料进行审核,并于审核结束后将申请人《简况表》在本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一周。公示中发现弄虚作假者取消其申请资格。 3.公示结束后,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成员1/2以上(不含1/2)同意者为通过。对经表决通过的申请者,各单位应将表决结果记入《简况表》(一式一份)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导师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信自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在编教职工 221 人,专任教师 176 人。师资总数 147 人,教辅人员 30 人。教授 20 人,副教授 50 人。师资总数中 35 岁以下教师 66 人, 50 岁以上教师 14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86 人。目前,在职攻读博士 20 人,攻读硕士 25 人。学院拥有云南省学术带头人 4 人,云南省创新人才 2 人,和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与科研带头人 3 人。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柱,对高质量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学院从一九七七年招收第一个专业起,至今已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自动化” 、“ 通信工程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表专业” 四个系、五个本科专业,涉及到信息领域的五个一级学科。学院招生生源情况好,所属的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专业都以重点分数线参加第一批录取。由于专业的优势,学生毕业后有很宽的就业领域和很好的就业机会。经过四年的教育学习,学生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院至今已培养毕业 3000 余名本科生。 学院所属的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工程是正在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有的已具有一定优势。从 1984 年招收“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研究开始,至今,已形成了 2 个自主设置的工学博士点:冶金工程控制和决策科学与决策支持系统; 3 个一级工学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1 个二级理学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 个二级工学硕士点(电路与系统)。至今已培养硕士毕业生二百多名,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最近两年每年均招收 100 名以上全日制研究生。2002 年,学院先后设有“ 控制工程” 、“ 计算机技术” 、“ 仪器仪表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四个工程硕士领域,每年招生人数超过 100 人。硕士点的建设为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学院学术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学院承担了一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为企业工程实际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与此同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在“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 车牌

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VIP专享】

图书馆学专业 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 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 中心主任。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和服务机制建设、文献检索及文献获取途径和模式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文献服务协调组负责人,主持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形成中科院特有的集中-分布相结合的联合服务联合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参与中德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并作为其中跨域信息服务子项目——中德文献传递合作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方三家不同系统图书馆与德国SUBITO 的合作项目China Direct的建设,实现跨域信息服务合作。作为NSTL 信息服务组成员,参与NSTL用户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调研工作,组织NSTL代查代借服务发展研究,推动国家平台文献服务的发展;在上述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近20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综合、多样、新颖、快速已经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探索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为依托的文献提供服务的内容、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及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等。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著名导师研究方向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著名导师研究方向 004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83791291)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生物体植入式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王志功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06 集成电路器件模型和参数提取黄风义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朱恩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08 高精度航天测量电路与系统孟桥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李智群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生物体植入式集成电路与系统 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09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冯军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10 无线通信数字接收机集成电路设计樊祥宁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 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11 超高速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胡庆生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04 生物体植入式集成电路与系统 05 超大规模高速数字集成电路与系统李文渊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01 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 02 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与系统 03 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07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陈莹梅①1210 英语②2480 数值分析③3142 模拟与数字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