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及专业研究方向一览表

20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及专业研究方向一览表

院系代码院系所名单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

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导师编号导师姓名导师属性

002中医学院1005Z2中医亚健康学01中医亚健康体系与理论研究002004何清湖1 002中医学院1005Z3中医药膳学01药食同源与药膳食疗应用研究002009黄惠勇2 01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05Z4中医药信息学01大数据与计算中医学011080晏峻峰1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1仲景杂病证治思想及经方应用研究002026喻嵘1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2经方临床应用研究002013黄贵华2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3温病学理法及其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002005艾军2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4基于温病学理论的重症肝病防治研究002002毛德文2 002中医学院100503中医医史文献01中医各家学说研究002003戴铭2 002中医学院100504方剂学01方剂配伍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评价002011谭周进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1目诊数字化研究011080晏峻峰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1目诊数字化研究002006彭清华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2心脑血管病中医证候本质与证治规律研究002007胡志希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3中医辨证学与数字中医药研究002009黄惠勇2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4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2001张秋雁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5乙肝与宿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002014曹建中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37刘建和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20陈新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2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的研究002026喻嵘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3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18胡国恒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4心血管疾病研究004021郭志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5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004032陈斌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5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004025孙克伟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6常见病症及疑难病症中医辨治规律研究004022唐农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7慢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23韦艾凌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8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与干细胞研究004017刘柏炎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9中医呼吸病研究004033范伏元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10消化疾病、老年病研究005043朱莹1 012中医药研究院100506中医内科学11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012085柏正平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1皮肤性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87陈其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2中医药防治男科疾病的研究004087陈其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3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的研究004036刘丽芳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4男科疾病及生殖健康中医药干预研究004040周青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5肛肠疾病的防治研究005042何永恒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6皮肤病中西医结合防治005044朱明芳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0507中医外科学07皮肤病学中医药防治艾滋病005063王军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8中医骨伤科学01骨关节与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004039邵先舫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8中医骨伤科学02骨与关节创伤及修复004030卢敏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8中医骨伤科学03骨关节病及骨关节亚健康学004031郭艳幸2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0508中医骨伤科学04筋伤及骨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5029熊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0中医儿科学01小儿科肺系病研究004035王孟清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1中医五官科学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研究004086秦裕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1中医五官科学02中西医结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和眼表疾病的研究002006彭清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1中医五官科学03中医药防治耳鼻喉疾病的研究003015何迎春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1中医五官科学04口腔粘膜病防治、口腔种植与修复004028谭劲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1经脉-脏腑相关004034章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2针灸治疗脑病机理与临床研究004034章薇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3刺法灸法与经穴特异性的研究006051岳增辉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4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机理与临床研究006046张泓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5针灸推拿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006052李江山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5针灸推拿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006051岳增辉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6经脉-脏腑相关规律与机制研究006046张泓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7现代康复生物力学理论对推拿疗法的技能及机理研

006052李江山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8艾灸防治疾病作用机理研究006050田岳凤2 006针灸推拿学院100512针灸推拿学09针灸治病的机理研究006024杨孝芳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Z6临床中药学01临床药理及治疗学研究004080戴冰1 010药学院1005Z6临床中药学02中药、民族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010068顾健2 001人文与管理学院1005Z8中医管理学01中医事业管理与中医医院管理001001周良荣1 003医学院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01感染性疾病病原学及中医药防治研究003016卢芳国1 003医学院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02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规律研究007054葛金文1 003医学院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03中药方剂配伍原理及作用机制007053邓常清1 003医学院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04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007063郑熙隆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1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004079曹建雄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2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007058邓奕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3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007055田雪飞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4脑血管病及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27周德生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5妇产科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007057雷磊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6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007054葛金文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7慢性肝病的基础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007061吕文良2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8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007059梁健2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09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007078商洪才2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10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007053邓常清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11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003016卢芳国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12中西医结合护理004099张月娟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13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007062唐乾利2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14中西医治疗男性病临床与实验研究002004何清湖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1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010070夏新华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2中药药理学010079陈乃宏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3中药资源、功能成分开发与利用010069曾建国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4中药及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研究010072李顺祥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5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和质量评价010074周日宝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6中药制剂与评价010075贺福元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7中药超分子与定量谱学010075贺福元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8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010077王炜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09天然产物生物合成010064占纪勋2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10中药资源与新剂型010078肖小河2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11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010001裴刚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12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关键制备技术010065刘向前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13中药品质评价及有效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010067周小江1 012中医药研究院100800中药学14中药资源、制剂及其质量标准研究013089张水寒1 013科技创新中心100800中药学15中药创新药物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研究013088王宇红1 013科技创新中心100800中药学16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002010蔡雄1

010药学院100800中药学17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中医药防治研究003083庹勤慧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37刘建和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20陈新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2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的研究002026喻嵘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3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18胡国恒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4心血管疾病研究004021郭志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5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004032陈斌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5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004025孙克伟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6常见病症及疑难病症中医辨治规律研究004022唐农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7慢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23韦艾凌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8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与干细胞研究004017刘柏炎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09中医呼吸病研究004033范伏元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1中医内科学10消化疾病、老年病研究005043朱莹1 012中医药研究院105701中医内科学11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012085柏正平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1皮肤性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87陈其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2中医药防治男科疾病的研究004087陈其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3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的研究004036刘丽芳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4男科疾病及生殖健康中医药干预研究004040周青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5肛肠疾病的防治研究005042何永恒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6皮肤病中西医结合防治005044朱明芳1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5702中医外科学07皮肤病学中医药防治艾滋病005063王军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3中医骨伤科学01骨关节与脊柱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重建004039邵先舫2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3中医骨伤科学02骨与关节创伤及修复004030卢敏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3中医骨伤科学03骨关节病及骨关节亚健康学004031郭艳幸2

005第二中医临床学院105703中医骨伤科学04筋伤及骨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5029熊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5中医儿科学01小儿科肺系病研究004035王孟清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6中医五官科学01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研究004086秦裕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6中医五官科学02中西医结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和眼表疾病的研究002006彭清华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6中医五官科学03中医药防治耳鼻喉疾病的研究003015何迎春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7针灸推拿学01经脉-脏腑相关004034章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7针灸推拿学02针灸治疗脑病机理与临床研究004034章薇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5707针灸推拿学03刺法灸法与经穴特异性的研究006051岳增辉1 006针灸推拿学院105707针灸推拿学04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机理与临床研究006046张泓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01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004079曹建雄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02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007058邓奕辉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03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007055田雪飞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04脑血管病及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27周德生1 007中西医结合学院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05妇产科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007057雷磊1

导师研究方向

3、基于CT图像三维反求的模型数字化处理 4、冰模铸造技术研究 24 路阳教授1、新型耐磨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2、铜合金粉体材料涂层性能研究 3、铜合金粉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 25 路文江教授1、表面改性技术及涂层材料 2、快速凝固技术及钎料制备 3、金属焊接性 26 罗永春教授1、汽车动力电池关键电极材料 2、高密度储氢材料与合成 3、储氢材料晶体微结构分析表征及储氢性质的理论计算 与模拟 4、材料电化学。主要研究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 电化学超级电容特性、表面电镀修饰与腐蚀 5、其它新型功能材料 27 喇培清研究员1、块体纳米金属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2、块体纳米陶瓷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3、低镍不锈钢材料 4、纳米金属材料凝固过程的相场法模拟 5、先进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及其应用 28 马颖教授1、镁合金强韧化 2、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3、有色金属微弧氧化表面改性 4、微弧氧化膜着色及后处理 5、镁合金热处理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优先考虑。 29 马跃洲教授1、微弧氧化脉冲电源研制 2、微弧氧化工艺研究 3、微弧氧化成膜机理研究 30 马勤教授1、超高温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2、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表面技术 3、超轻型有色金属材料及其成型技术 4、材料热处理及其新技术 5、材料信息学(计算材料学) 6、材料史学 31 牛显明高级工程师1、铜和铜合金的制备技术,以及在氧枪喷头、高炉风口 研发中的应用; 2、金属耐磨材料及高锰钢改性技术的研究; 3、风电轮毂低温铸态高韧性球墨铸铁件的工艺研究。 32 乔及森副教授1、铝镁合金等温热挤压工艺及材料性能研究 2、铝镁合金等温热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设计 33 石玗副教授1、焊接机器人及焊接过程智能控制 2、焊接自动化设备及高效焊接方法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历史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2001年初,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历史学科现有教师10人,教辅人员1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另本学科拥有兼职教授3人,外籍客座教授1人。在职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2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指导教师罗家祥教授曾获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刘金华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根据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历史学科发挥所有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招收国学、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罗家祥教授同时招收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罗家祥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所所长,除担任本校博士生导师外,还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两宋政治史和学术文化史研究,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11世纪后半至13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等研究课题,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1项,并参与多项重大攻关课题,其《北宋党争研究》、《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北宋王氏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王氏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等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学术带头人雷家宏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所副所长。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参与承担重大攻关课题、省部级社科研究课题多项,在宋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民俗文化史、湖北地方文化史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所著《宋代社会与文化管窥》、《中国古代乡里生活》、《湖北通史·宋元卷》(合著)等均获得学术界的较高评价,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武汉市社科成果优秀奖各一项,湖北地方文化史相关成果曾被武汉市有关部门采纳,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传印教授,现为我校国学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参与承担国务院特批项目《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史学与政治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

研究生导师角色的科学分析

研究生导师角色的科学分析 摘要:研究生导师面对的是研究生,在履行其职责的时候扮演着六种角色:领路人;知识的传授者;爱心的提供者;学术偶像;做学生的挚友;心理医生的角色等。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社会角色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相比他们都是从优秀大学生中(部分人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选拔的,大多数年龄在23-30岁,智能水平较高,进取心较强,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是较为高深的专门化的科学理论知识,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的自学与科研相结合来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所以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对研究生考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分析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根据这一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这个基本任务,导师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面自我认识,并进行自我塑造,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做出贡献。 2、做学生的领路人 由于研究生是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因此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研究生树立无产阶级政治观。只有拥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研究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这一方法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少走弯路和不走弯路,才能有所创新。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提高道德修养的能力,一是提高研究生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思潮、行为进行道德的判断的能力。二是提高研究生政治、道德行为自我控制和完善的能力,形成内部的调控和发展机制。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这是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3、知识的传授者 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但是他们的深入自学和个人钻研还缺乏经验。因此,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启发诱导是不可少的。有经验的导师既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了解学科前沿中的主要问题,了解学生的世界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因此给研究生因材施教的指导,把真才实学认真的传授给学生,使研

院系专业研究方向

院系、专业、研究方 向导师 招 生 人 数 初试考 试科目 复试考 试科目 备注 001基础医学院15 100501中医基础理 论 10 01基于中医经典 著作的中医学术 体系发生及演变 规律研究 邢玉瑞 ①101 政治理 论 ②201 英语或203日语 ③307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 02中医体质理论 的实验与临床应 用研究 孙理军 03中医基础医学 学科的分化研究 张养生 04内经理论的临 床应用及多学科 研究 陈震霖 05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李翠娟田丙坤 06中医藏象理论 的实验与临床应 用研究 张景明100504方剂学5 01方剂配伍规律 与辨证论治技巧研究周永学 ①101 政治理 论 ②201 英语或 203日 语 方剂学 该方向不招 同等学力学 生 02配伍与中药功 效的靶向作用研 究 曹兰秀

03脾胃病证的方药研究文颖娟 ③307 中医综 合 002中医临床医学 院 10 100502中医临床基 础 10 01经方治疗肾脏 病的研究 李小会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3日语 ③307中医综合伤寒论 02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何丽云 *胡镜清 03经方治疗妇科 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焦俊英 金匮 要略 04经方辨治糖尿 病及其并发症的 临床与实验研究 杨景锋 05温病方药临床应 用研究 周永学 温病学该方向不招同等学力学生 06中医药防治感 染性疾病的实验 与临床研究 郑旭锐 003中西医临床医 学院 3 100505中医诊断学3 01肝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殷鑫 ①101 政治理 论 ②201 中医 诊断学 02证实质的临床郭小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专业。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专业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的进行交流,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软件工程 研究大型软件工程化方法的基本理论、技术与实施策略;自动程序设计、程序变换、软件设计理论、程序正确性理论、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 研究支撑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各类智能工具及相应环境、智能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及其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软件开发环境。 研究软件规范的形式化的工具、形式语义学、程序逻辑及程序验证以及以上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和实现; 研究软件可靠性模型与理论、软件的评估与测试、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技术。 2.计算语言学 研究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对语言的使用,建立具有自然语言知识的软件系统,包括能理解

自然语言的用于数据库查询的自然语言界面、通用自然语言描述事件或场景的多媒体软件以及进行不同自然语言之间互译的翻译系统。 3.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研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Web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信息安全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及其数据模型与语言。 4.并行计算 研究各种分布式系统的模型、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基于细胞自动机理论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基于网络分布式系统的并行虚拟机(PVM)及信息传递界面(MPI)的分布式计算与并行计算及软件、分布并行语言的形式语法与语义、数值和非数值计算。 5.演化计算 研究演化计算,包括仿生(演化算法、演化软件和演化硬件)与拟物算法,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和模拟退火算法等,及其在智能计算中的应用。 6.移动计算 Agent模型、方法、软件系统;分布并行处理模型、方法、软件系统;计算网格、信息网格、服务网格和数据网格技术、软件系统等。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智能代理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2.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模型库及其管理技术,知识库及其管理技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工具与生成器,网络化决策支持技术,谈判支持系统。 3.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应用,多维数据可视化,视频数据库技术,关系结构可视化。 4.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数据压缩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多媒体数据传输技术。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网络系统工程,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宽带网技术及应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网络计算。 6.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7.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包括知识工程,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非规范知识表示和处理。 8.计算机控制与仿真 9.生物信息工程 10.计算机图形学与CAD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VR技术与虚拟空间。机械工程CAD与CAM,土木、水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城市建筑与规划设计。 (三)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农学院 王建武卢永根刘向东年海张志胜张建国张桂权李小琴陈志强骆世明唐湘如章家恩曾任森解新明蔡昆争谭志远黎华寿 园艺学院 王惠聪刘成明朱世江何业华吴振先张昭其李建国陆旺金陈日远陈国菊陈杰忠陈厚彬陈清华陈维信周碧燕林顺权范燕萍姚青胡开林胡桂兵曹必好黄亚辉黄旭明雷建军 生命科学学院 王晓峰王海洪邓诣群卢少云刘伟刘振兰刘耀光庄楚雄吴鸿张玲华杨跃生陈乐天庞学群易干军侯学文洪梅赵亚华郝刚郭振飞陶利珍黄卓烈彭新湘谢君 林学院 庄雪影吴蔼民李吉跃李凯夫苏志尧陈晓阳黄少伟彭昌操曾曙才薛立资源环境学院 万树青王秀荣方岳平王振中王敏王德汉邓晓玲卢瑛田明义任顺祥许再福何余容吴启堂张炼辉李永涛李华平李华兴李芳柏杨仕平沈宏邱宝利陆永跃陈保善陈宏伟周而勋周国辉郑成姜子德胡美英钟国华徐汉虹崔理华梁广文曾玲曾鑫年温硕洋童晓立谢辉韩日畴解启来廖红廖金铃樊小林潘庆华戴军XingPing Hu 动物科学学院 王翀王修启冯定远孙京臣毕英佐江青艳吴珍芳张永亮张守全张细权李加琪李海云杨琳邹记兴林健荣聂庆华曹阳温小波蒋宗勇谢青梅廖新俤管武太潘庆 兽医学院 丁焕中于康震方炳虎王林川田文儒任涛刘雅红张桂红李玉谷李守军李国清杨增明陈金顶陈瑞爱罗满林唐兆新夏咸柱郭霄峰曾振灵童光志

廖明熊惠军 理学院 方明亮乐学义刘英菊刘应亮房少梅 食品学院 王弘孙远明李斌杨公明林俊芳胡卓炎郭丽琼曹庸蒋爱民雷红涛工程学院 马旭区颖刚王卫星王玉兴王红梅张铁民李长友李志伟杨洲肖德琴邹湘军陆华忠罗锡文洪添胜赵祚喜钟南蒋恩臣辜松薛月菊 信息学院 朱同林李康顺胡月明 水利与土木学院 丛沛桐李就好周买春 经济管理学院 万俊毅王浩孙良媛庄丽娟江华张日新张乐柱张岳恒李大胜 必良罗明忠姜百臣高岚傅晨温思美程昆赖作卿熊启泉 人文与法学学院 谢丽 注:1、各学院导师名单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序;2、招生专业及学院以当年招生简章为准。易法敏欧晓明谭砚文罗

哈工大各院系科研实力转

哈工大各院系科研实力(转) 哈工大各院系科研实力(转) 1、哈工大的一系当然是除了理科中最弱的了,现在能一级学科排名第二,进步是最明显的,在学术带头人谭久彬、孙圣和的带领下,无论是工程和学术论文,发展势头都不错,尤其是将精密机械的学科方向,转变为光、机、电结合,传统学科有了很新的学科方面。谭久彬的学科开口较广阔,包容内容较多.从特种加工到光学,以及计算机安全,局域通信,图象处理,照明设备,什么都搞.搞的太多是否使其老本行减弱了?谭的国际声誉比较高,前几天一个早稻田大学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在了谭这里解决,说明谭课题组的理论和工程能力都很强.孙圣和的课题组理论和工程都很强,但是理论是理论工程是工程,二者没有联系.孙工程方面搞VXI总线起家,其弟子彭喜元和付平继承了这项技能,现在还在做总装的大项目.理论方面做图象安全和数字水印,代表人物是孙的两个百名博:牛夏牧和陆哲明.另外,张毅刚编的那本编的一般呀,怎么这么多学校用呢?孙圣和不当院士简直是国家的损失! 2、老二系的汽轮机、工程热物理和锅炉专业,工程热物理SCI论文

和学科建设都不错,谈和平一人之力,就支撑起该专业的发展,年轻教师成长很快。热能工程以秦裕昆院士和陆慧林为代表,前者侧重工程,后者侧重基础研究,如果燃烧研究所能更偏重基础一些,热能工程学科发展可能更快一些。以王仲奇院士为带头人的热能动力工程,已经从传统的汽轮机完全转变涡轮涡扇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等离子发动机方向,研究方向更加结合军工和航天,但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因素,SCI论文很少。希望于达仁领导的等离子发动机能在不久将来取得突破。整体上,以上几个专业发展得不错。2系很多优秀的年轻博士很多留校了,理论工程都不错,有后进,后继有人。 3、哈工大的三系1)以方滨兴、胡铭增和杨孝宗为带头人的计算机机系统结构学科,以前是国内三强,以容错计算为特色,但由于人才流失,计算机系统结构没有评上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中的主要力量转变为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从事并行和系统结构研究的老师较少,部知道当年的MPEC解码芯片方面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可穿戴方面,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突破,不大可能,容错方向,当年工大计算机的看家本领,还应该重视啊。网络信息安全,希望既有大工程造也有好的基础研究。2)以高文、王晓龙、徐晓飞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学科,近年发展不错,国外论文逐步增多,视频编解码、人脸识别、手语识别与合成、自然语言处理、企业智能计算等方向,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生物信息学是新方向,希望引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前身造船系1959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受海军委托而创建。学科点分别于1981年、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一批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1995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面向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众多突出的科研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本世纪将成为海洋的世纪,大力发展船舶海洋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落实“创新、服务、责任”办学思路,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4月新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积极适应船舶与海洋工程高速发展挑战,在更高起点上谋划船舶的研发、海洋的开发。 本学科点目前已形成以下有特色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新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船舶阻力、推进、耐波性、操纵性、水质环境监控以及舰船新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等。主要特色是将兴波理论研究与船型设计相结合,改进与开发新船型,推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代平头涡尾船型;将船舶运动响应与控制相结合,提高船舶的操纵性能;将流体力学与水质环境监控相结合,研究水动力作用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建立赤潮及水华的预测预报模型。建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筹),完成大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船型优化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新船型的工程应用;开发了舰船运动物理仿真系统,解决了舰船操纵系统的陆上联调试验的关键技术,为舰船操纵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逼真的物理环境。本方向研究工作已获得国防预研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级一、二等奖。 2.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与声性能分析、控制与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流固耦合分析,水下爆炸,导弹发射等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构振动的主动、半主动控制,声辐射预测和控制及智能型优化设计方法,新型船用复合夹层结构等。该研究方向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新型抗冲击结构,为新一代舰船的发展构造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型结构形式;深入开展舰船各种特殊部位的结构振动和声辐射机理和工程应用研究,为总体设计提供重要

研究生导师自我评价(共8篇)

篇一:自我鉴定及导师评语 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导师对研究生评语 导师审查意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努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她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她根据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在读期间她还研修了很多其他课程,开阔了视野,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 在平时生活中,她为人处世和善、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中的自我鉴定、班组鉴定、导师意见和学院鉴定 毕业研究生登记表中的自我鉴定、班组鉴定、导师意见和学院鉴定 一、自我鉴定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二、班组鉴定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申请表 申请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一级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申请人所在工作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由拟申请增列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二、填表前请仔细阅读填表说明,填写的内容必须实事求是。 三、本表封面上的“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科、专业代码”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1997年编写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进行填写。 四、第3页“主要工作经历”一栏中的“任职”是指当时本人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和行政职务。 五、第4页“Ⅱ-1本人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现状,本人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和意义”栏目应填写本人在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较长期从事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在这些研究方向上与同行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处的学术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水平、对当前与长远的社会、经济、科学及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等。文字应简明扼要,不得超过1页。 六、“Ⅱ—2—1,Ⅱ—2—2近五年来本人主要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Ⅱ--2—3近五年来本人主要科研成果----学术专著”、“Ⅱ—2—4近五年来本人主要科研成果----编著(含教材)或译著”、“Ⅱ--2—5近五年来本人主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专利、鉴定成果”栏目填写时应根据表格要求分别对号入座,不得误填。2006年CSSCI源刊目录请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459646940.html,/.近五年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10月-2015年10月。 七、“Ⅱ--3”栏目应选择3项本人近五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着重介绍本人自己进行的科研工作内容,可填写专著简介、学术论文摘要、科研成果鉴定与社会评价等。 八、“Ⅱ--4本人近五年来科研、教学获奖情况”栏目,应填写获得省部级奖或省部级奖以上等级的科研获奖情况。 九、III-4“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要人员情况”栏目,应填写在指导教师主持下的学术队伍情况,不包括担任研究生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人员。 十、“Ⅲ—5本人指导的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成果或著作出版、鉴定和采用情况”栏目,应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或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奖的优秀研究生论文进行填写。 十一、除已注明的栏目外,一律不得另加附页。 十二、复制或复印本表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A4规格,

院系所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所、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外国语业务课1 业务课2 001法律学院 030101法学理论01法学理论 02法律语言学03法律方法论201英语或203 日语 611法学理论801法学综合611法学理论专业课:《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法理学导论》马长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1法学综合(含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 法)。 02法律语言学方向由外语学院组织复试。 030102法律史 01中国法制史 02中国法律文化03外国法制史 04西方经济法制史201英语或202 俄语或203日语 或240德语 612法律史(中 国法制史、外国 法制史) 801法学综合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法制 史》(第五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外国法制史》(第 二版)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01法学综合(含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 法)。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1中国宪法 02行政法学 03立法学 04教育法学201英语或203 日语 613宪法学与行 政法学 801法学综合61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童之伟、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 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沈福俊、 邹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014年10月1日修订后的《行 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 801法学综合(含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 法)。

法律硕士: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doc.doc

法律硕士 (学科代码: 035101、035102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以法律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是为法律实务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北京交通大学自2009 年成为法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确立了在秉承学 校专业构成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原则。 北京交通大学法律硕士培养分为两个方向: 1. 法律(法学):培养对象为接受过系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2.法律(非法学):培养对象为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非法学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复合 型知识背景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优秀法律人才为总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思想道德层面: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信守并勇于实践 公平正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 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2.学术水平层面: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法 律现状与研究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3.能力水平层面: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和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于专业研究与学 术交流;具备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较全面的法律实务知识以及法律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 构、思维特征和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所需的学术水平和职业技能。 4.成果水平层面:毕业答辩前至少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至少参加一次调研或实践,至少参与一个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金融系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等。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1.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必修环节训练和学位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法 律问题的能力。

招聘专业及研究方向

招聘专业及研究方向 学院招聘专业研究方向 教育学院特殊教育、教育经济、发展与教育心理、课程教案论 心理学院网络心理与行为、虚拟仿真实验研究、心理统计与测量、数理心理学或计算行为科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格、社会与管理心理学、 发展、教育、学校心理学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对外汉语、古代汉语 语言所汉语言文字学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基督教史、中国现当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文化 遗产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工程或金融数学、人力资源或产业组织公共管理学院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相关专业法学院知识产权 社会学院社会学、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 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英汉翻译、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类 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教案与训练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大学体育(田径)、大学体育、体育学(不限方向) 音乐学院声乐表演、弦乐专业、西洋管乐器 美术学院设计学、美术学、游戏与新媒体、当代艺术、艺术管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物理、电子与通信系统、电路与系统化学学院化学(无机化学或有机化学)、课程与教案论(化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统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学院招聘专业研究方向 计算机学院物联网、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管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 研究院 区域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或农村社会学) 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 中心 政治学理论、政府经济学、计量政治学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通信与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中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通信、管理、控制、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信息化促进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智能教育技术、计算 机应用等相关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 卧龙岗大学 联合研究院 智能教育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

详解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及就业领域

详解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及就业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 美国大学一般将地理信息系统硕士课程开设在地理系。在地理数据的获取和收集过程中,GIS 主要研究地理数据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地理数据通常通过野外测量、数字化、遥感等手段获得,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该研究方向讨论的便是如何处理、减少这些误差,以及针对数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错误进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数据的获取手段和表达处理方式日渐成熟,但数据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却会永久存在,因此该研究方向被视为 GIS 研究领域中富有永久生命力的方向之一。 随着中国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以及全球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热潮的到来,地理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是当前国内 GIS 领域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有着最为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空间。其中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包括空间认知(Spatial Cognition)海量数据库机构体系(Institutional Aspects of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空间本体论(Spatial Ontologie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时空数据关系及建模(Space and Space/Time Analysis and Modeling)GIS 和 RS 技术的集成(Incorporating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GIS )时空数据语义研究(Geospatial Semantic Web)空间数据共享以及互操作研究(Integration)等。

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VIP专享】

图书馆学专业 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 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 中心主任。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和服务机制建设、文献检索及文献获取途径和模式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文献服务协调组负责人,主持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形成中科院特有的集中-分布相结合的联合服务联合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参与中德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并作为其中跨域信息服务子项目——中德文献传递合作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方三家不同系统图书馆与德国SUBITO 的合作项目China Direct的建设,实现跨域信息服务合作。作为NSTL 信息服务组成员,参与NSTL用户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调研工作,组织NSTL代查代借服务发展研究,推动国家平台文献服务的发展;在上述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近20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综合、多样、新颖、快速已经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探索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为依托的文献提供服务的内容、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及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等。

20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及专业研究方向一览表

20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及专业研究方向一览表 院系代码院系所名单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 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导师编号导师姓名导师属性 002中医学院1005Z2中医亚健康学01中医亚健康体系与理论研究002004何清湖1 002中医学院1005Z3中医药膳学01药食同源与药膳食疗应用研究002009黄惠勇2 01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05Z4中医药信息学01大数据与计算中医学011080晏峻峰1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1仲景杂病证治思想及经方应用研究002026喻嵘1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2经方临床应用研究002013黄贵华2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3温病学理法及其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研究002005艾军2 002中医学院100502中医临床基础04基于温病学理论的重症肝病防治研究002002毛德文2 002中医学院100503中医医史文献01中医各家学说研究002003戴铭2 002中医学院100504方剂学01方剂配伍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评价002011谭周进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1目诊数字化研究011080晏峻峰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1目诊数字化研究002006彭清华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2心脑血管病中医证候本质与证治规律研究002007胡志希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3中医辨证学与数字中医药研究002009黄惠勇2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4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2001张秋雁1 002中医学院100505中医诊断学05乙肝与宿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002014曹建中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37刘建和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1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004020陈新宇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2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的研究002026喻嵘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3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004018胡国恒1 004第一中医临床学院100506中医内科学04心血管疾病研究004021郭志华1

法律硕士: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doc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法律硕士 (学科代码:035101、035102 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以法律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是为法律实务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北京交通大学自2009年成为法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确立了在秉承学校专业构成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原则。 北京交通大学法律硕士培养分为两个方向: 1.法律(法学):培养对象为接受过系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2.法律(非法学):培养对象为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非法学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优秀法律人才为总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思想道德层面: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信守并勇于实践公平正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2.学术水平层面: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法律现状与研究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3.能力水平层面: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和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于专业研究与学术交流;具备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较全面的法律实务知识以及法律职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所需的学术水平和职业技能。 4.成果水平层面:毕业答辩前至少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至少参加一次调研或实践,至少参与一个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金融系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等。

怎样选择研究生导师

选择导师的一点建议 碰到个好的导师,他会教你很多东西,会设法帮助你,学业甚至就业;但如果你不幸碰到个差的导师,估计这几年痛不欲生的日子会很难熬,仅是学业就够受的,就业就更甭提了。好的导师能让人受益终生,但这类人恐怕凤毛麟角。说句实话,在当今高校里,真正能担得起博导的有几个,很多人都在做着毁人不倦的工作,抛开科研水平不说,有的人品就是个问题,只会为自己想,从来不会为学生想想,其中滋味我想很多人会有同感。所以选择导师时一定要慎重又慎重 先说一下个人情况哈,本人今年跨行业,由理科转工科,考了博士,上线了,分数不高。去参加了复试。被刷,调剂回理科的研究所。经历了这个过程后,个人觉得,博士实际上就是老板招员工。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自己掂量好自己。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这个导师?自己有什么能打动这个导师的? 选择导师的时候,最好要看自己硕士的时候做的是什么方面的,一定要与所选择的导师工作有关联。这样老师才会帮助你。这个是关键!为此老师有可能会刷掉其他分数高的人。 如果没有这层关系,就这只能祈祷这个导师招不到学生了。反正招不到,老师肯定就随便招一个进来先,反正要保证有人干活。不会的人可以慢慢培养,上手慢的可以延期嘛。 所以,请后来者在选择时,考虑清楚。 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导师的重要性。对于应该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的选择,对于硕士博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选对了,将直接有助于人生道路的顺利开启和目标的实现,否则,免不了要走很多弯路。 对于导师的选择,其实,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定位。很多的人都认为导师一定是越有名气越好,这是一种不太理智的做法。我们知道,目前读硕士博士一般可以分为3种想法:第一种当然是希望能够在学术上造就一番事业的,然后在科研院校中为学术奉献终身;第二种是想学到一种做事情的方法,到企业中去闯荡;第三种其实就是想拿个文凭走人,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奋斗的。下面分别讨论,欢迎大家都加入讨论中。 第一种: 这一种人选导师,当然要看导师的学术水平啦。俗话说,明师出高徒嘛。但是,在学术上有名气的人是不是一定可以很好的、无私的为学生考虑,从而为学生量身定课题方向呢?据我的观察,目前中国很少有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可以说是超一流的导师。在我读硕士的时候,听说有一位是,但是当我毕业的时候,他也退休了。找不到超一流的,那找个稍微差一点的吧。这就是学术水平高,人品好的导师,也就是说他不会为你专门设计课题方向,但是他有不少好的方向,而且愿意与你讨论后定下来,同时愿意给你提供很多对你有利的机会。可惜这样的导师现在在高校里面也少了。再差一点的,就是学术水平差点,但是人品好的。还差点的,就是都不太好但是也还过得去的,呵呵。不过这里的前提是:学术水平是真实的那种,不是外面看到的,吹嘘出来的。这些可以通过他的学生或者他周围的人打听得到的。强调一点,学术水平高的人,一般自己比较牛,所以牛的学生和牛的老师在一起,协调能力非常重要。而且,在这样的导师手下,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要想博士也3年刚好就走了,如果你做到了,只能说明你很牛,同时导师也想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