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风土人情
青海家乡的习俗作文

青海家乡的习俗作文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就是我的家乡——青海。
说起青海,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湛蓝的天空和成群的牛羊。
但对于我来说,家乡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习俗。
每年的春节,是青海最热闹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
大人们会带着我们小孩去集市上采购年货,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集市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有红彤彤的对联、五颜六色的糖果、还有漂亮的新衣。
大人们在摊位前精挑细选,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眼睛里满是对新年的期待。
回到家里,大人们开始打扫房屋,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可不像平日里简单的打扫,而是要把一年的晦气和霉运都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我记得有一次,我也想帮忙打扫,结果不小心把妈妈刚擦干净的桌子又弄脏了,被妈妈笑着数落了一顿。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
妈妈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和水果,说是要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总是好奇地盯着那些糖果,心里想着灶王爷真的会来吃吗?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准备年夜饭的时间了。
青海的年夜饭可丰盛了,有手抓羊肉、酿皮、青海老八盘等等。
其中,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妈妈会提前几天就选好羊肉,然后用独特的调料腌制起来。
到了年夜饭的时候,把羊肉煮得香喷喷的,端上桌的时候,那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羊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鲜嫩的羊肉在嘴里散开,真是人间美味啊!除了美食,青海过年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跳社火。
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各个村子的社火队就开始表演了。
社火队里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舞龙舞狮的、有踩高跷的、还有划旱船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踩高跷的表演了,那些演员们踩着高高的高跷,还能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真是太厉害了!我曾经也想尝试一下踩高跷,结果刚站上去就摔了个大跟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青海省大通县的风俗是什么,作文

青海省大通县的风俗是什么,作文篇1标题:大通县那些有意思的风俗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年8岁,就读于大通县城关第一小学三年级。
今天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下我家乡大通县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是个民族自治县,居住着很多藏族、土族、回族和汉族同胞。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里的风俗习惯就特别丰富多彩。
我最喜欢看藏族同胞穿着盛装时的样子了。
藏族同胞过节日的时候,男人们就会穿上绣着精美图案的长袍,戴上independence貂皮帽。
女人们则穿的是彩色的长裙,上面绣着各种漂亮的花纹。
她们的头上还会戴一顶独特的明绿色绒线帽。
藏族人的服饰颜色十分鲜艳夺目,看上去好漂亮!他们还喜欢佩戴金银首饰,不分男女老少,都爱在身上挂很多挂件儿。
过节的时候,大家就穿着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漂亮的盛装,藏族同胞还有很多别的有意思的习俗。
比如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就是藏族的新年——居·扎西年。
那天一大早,大人们就会在家里焚香念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中午的时候,全家人就会坐在一起,吃一顿美味的年夜饭。
最有趣的是,这顿饭包括108种不同的菜肴,因为藏族人认为108是个吉祥的数字。
年夜饭后,孩子们还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另外,藏族同胞还有转经筒和烧火渣的习俗。
转经筒是一个装满经文的小筒子,大人小孩都会拿在手里随处转动,这样就能驱邪消灾、祈求平安。
而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至正月初四这段时间,藏族家家户户都会在地上堆积木材柴草,然后点燃,烧掉旧的一年里的晦气和不顺心的事情。
很多时候,热闹的烧火渣场面就成了村里最大的"Party"。
除了藏族同胞有意思的风俗外,大通县其他民族的传统也很有特色。
比如说,回族同胞在古尔邦节的时候,就会用美食招待亲朋好友。
据说,那一天回民家家户户的锅灶上都挂着大大小小的锅,里面装满了各种肉菜汤羹。
家家户户还会赠送礼品给来客,非常热情好客。
西宁的风俗

西宁的风俗
西宁的风俗
西宁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民情背景,这也
使得其在风俗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西宁的风俗文化。
一、藏传佛教文化
在西宁,藏传佛教文化是最为突出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市区内的
青海大佛寺,还是郊区的塔尔寺、东关清真寺等,都是西宁市最重要
的宗教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西宁市都会举办盛大的“烟花大会”,这是为了祈求城市平安、国泰民安。
此外,每到七月十五的
“上元节”,寺院内外都会举办各种传统文艺表演活动,游人如织,
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二、独特的民俗与生活方式
西宁作为民族地区,其多民族特点也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当地藏族和回族都会在家里办年夜饭,并在
贴春联、挂红灯笼的同时,还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打麻将、猜灯谜等等。
在西宁市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侗族三月三”,这也是继藏、回族之后的第三个民族节日,各民族都会穿上传统服装,跳起传统的
舞蹈,品尝特色美食等等。
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西宁市的传统手工艺包括青海玉雕、青海绣、马鬃羊毛绒等,这
些手工艺都有着独特的技法和华美的外观。
青海花是当地很有特色的
地方花卉,在城市周边的乡村里,当地的群众会用青海花编制出各种
漂亮的花环、花篮、花帽等等,每到农历正月十五,这些花串也会成
为游人拜年时的佳品。
西宁的风俗文化很独特,它不仅体现着多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且
还融合了藏传佛教文化、多元的手工艺等等。
这些文化古迹、节日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西宁风俗文化。
青海西宁十大特产

青海西宁十大特产青海西宁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美味的特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青海西宁的十大特产。
第一大特产是“青海牦牛”。
青海牦牛是西北地区的特产,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闻名。
它们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以野草和天然草料为食,所以肉质纤维嫩滑,口感鲜美。
青海牦牛还可以提炼出很多副产品,如牦牛奶、牦牛毛等。
第二大特产是“青稞”。
青稞是西宁地区的传统农作物,具有很高的抗寒能力。
青稞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被誉为“青海的金谷”。
青稞可以制作成青稞酒、青稞茶等,是当地人民喜爱的健康饮品。
第三大特产是“青海湖鲤鱼”。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鲤鱼以湖中的海藻为食,肉质鲜嫩,味道独特。
青海湖鲤鱼是青海地区的传统食材,可以制作成各种美味的菜肴。
第四大特产是“藏毯”。
藏毯是西宁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以优质的藏羊毛为原料,经过精湛的织造工艺制成。
藏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第五大特产是“藏香”。
藏香是西宁地区特有的香料,由藏族人民采集青海高原上的草原植物制成。
藏香有着浓郁的香气,被誉为“西宁的香气之源”。
它可以用来焚香、泡茶,还具有驱蚊、消炎等功效。
第六大特产是“青海巴旦木”。
青海巴旦木是西宁地区的特有树种,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被誉为“宝石中的木头”。
它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制作和建筑材料。
青海巴旦木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观和纹理,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第七大特产是“青海美人茶”。
青海美人茶是西宁地区的传统名茶,以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青睐。
它以当地优质的茶叶为原料,采用纯手工炒制而成,干茶呈螺旋状,色泽墨绿。
青海美人茶回甘、醇厚,具有很高的陈香度。
第八大特产是“青海海苔”。
青海海苔是西宁地区的特色食品之一,以青海湖北岸盛产。
大美青海介绍

值得一游的美景
美景
特色小吃
• .
肉子发富其佐姜上炉,小烤 等展。肉料粉抹焙放片羊 ,到现嫩,、上烤特,肉 格烤在味并辣酱。制串: 尔蹄烤香翻面油然的穿将 木筋羊,动、、后长于羊 的、肉营铁椒精在方铁肉 烤烤已养扦粉盐羊形扦切 羊腰经丰。等、肉烤上成
特产
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 (柴达木枸杞),青稞酒(七彩互助、神仙酿),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的
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 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的一部分。
青海为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 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东 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
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
湖泊棋布。
青海不是青岛!!!
殿、文昌洞等。
老爷山
• 老爷山自古以“苍松蓊翳,石磴盘梯,川 流萦带,风景佳丽”而闻名遐迩。丹崖翠 壁,腾云走雾;苍松杂树,负势竞上;山 道盘旋,宛如羊肠。景色四时不同而终年 常新:春则山岚缭绕,夏日佳木葱笼,金 秋红叶似火,寒冬银装素裹。有人这样描 绘老爷山的景色的:“奇峰叠叠水汤汤, 林壑森然比武当。身外云烟心上事,偶逢 山鸟语斜阳。”到了“平空虚阁有霞住, 六月深松无暑来”的夏季,游人更是络绎 不绝。
老爷山海拔高度老爷山海拔高度29282928米相对高度米相对高度486486米峭壁凌霄绿树成荫是西宁附近山米峭壁凌霄绿树成荫是西宁附近山势最雄伟风景最优美之山峰自古以苍松蓊势最雄伟风景最优美之山峰自古以苍松蓊翳石磴盘梯川流萦带风景佳丽而闻名遐翳石磴盘梯川流萦带风景佳丽而闻名遐迩
我的家乡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风土人情
羌活,西宁大黄,蕨麻等。
青海民族l--土族-

是消夏度假、休憩疗养的理想之地。
佑宁寺
佑宁寺 原名郭隆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龙王山南麓,距县城30公里,距西宁市60公里。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大批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高僧哲 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圣地,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 响,国内外信士、游人慕名前来朝觐参观者络绎不绝。山下河谷地带,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 族同胞,使宗教文化、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 区。
青海旅游资源—互助土族
土族
民族概况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 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 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 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 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 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 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 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兼 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编辑本段 土族居住地及人口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 等地。人口19万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根据距今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 查(2000年,第五次)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
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 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 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 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 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 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 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 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 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风土人情
青海省乌兰县第一中学八年级(3)班高悦玮青海省位居
青藏高原,是一
个多民族聚居
的地区,在72
万平方公里辽
阔、神秘的高原
大地上,世代生
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
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
青海省世
居少数民族
主要为藏、
回、土、撒拉、
蒙古族。
其中
土族和撒拉
族是青海特
有的两个民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
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
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
族信仰伊斯兰教。
各民族都
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
传统,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
情和习俗。
青海素称“歌舞的海洋”。
当你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情趣盎然的汉族社火,那舞姿婆裟的土族“安昭”,那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那歌喉滋润的藏族“拉伊”,那悠扬动情的蒙古马头琴,还有那飘扬在河湟谷地的“花儿”都让人流连忘返。
茶在青海人的生活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青海虽不产茶叶,但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除有兴奋大脑和心脏作用外,还具在帮助
消化、消热降火的功能。
这自然与
高原上以肉类、青稞为主的饮食结
构有密切关联。
青海人不爱喝碧青
翠绿的绿茶,也不饮色红浓艳的红
茶,而是喜欢用陶瓷罐熬煮的色泽黄褐、浓醇微涩的茯茶。
熬茶时,往往在茶水中加一些盐,使茶味道淡咸,称之为“清茶”。
若在清茶中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越浓,这便是青海人常饮的醇香的奶茶。
在青海,还有一种面食也广受青
睐,这就是狗浇尿油饼,这是一种
由菜籽油煎的薄饼,在制作过程中,
因为需要用尖嘴油壶盘旋把油浇在
面饼上,其动作似狗撒尿一般,就
被戏称为是“狗浇尿”。
青海各个民族不同却又同样精彩的风俗习惯,共聚汇聚起来,构成了青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就当尊重、理解、并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取长补短,使他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