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交往的本质属性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高效地对话、互动。

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互动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实现以认知为载体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间、生生间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的交流,形成积极互动,使教学的超常稳定性变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创设特定的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创建“平等、合作、交流”的“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

创设一个认可、接纳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对话互动之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说得对或错都能被老师接纳和重视,十分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敢于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课堂上师生对话互动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那种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二、创建“爱意、自主、创意”的“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

让“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笔者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笔者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笔者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

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笔者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问他们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创建“生活化、应用化、快乐化”的“对话互动课堂”学习情境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在《比万以内数的太小》一课中,其中的例题1:比较1230与965的太小,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大家看了录像,从录像中,孩子们看到了小猴子的精彩表演,小猴子骑车骑得这么快,是每天勤奋训练的结果。一只小猴子每天骑1230米,另一只小猴子每天骑965米。哪一只小猴子训练认真呢?学生陶醉在观看马戏的场景中,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不一会儿就做出来了。有一个小朋友还说:我们要学习第一只小猴子,它很勤奋,所以骑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再联系计数单位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