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研究doc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论文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内容摘要在现代生活中,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状态。
其中,作为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来源,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衔接的一个良好中介,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公共领域,道德调节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道德缺失现象不断出现,使得道德调节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问题被无数人探讨、研究,但是,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研究和了解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建立道德文明的和谐社会。
本文主要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一些表现并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分析其缺失的原因,并对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约束机制的改善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约束机制Study on the moral decline of the public sphereExecutive summaryIn modern life, on the divis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private sphere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basic statuses. Which as a public space for democratic expression and source of public interest, public sphere has become in modern society, the community and the State of convergence between a good intermediary,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moral regu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But as age advances, many lack moral phenomena emerge, makes moral regulation’s role was significantly weakened, had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social development. Long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here by countless people, research, however, lack moral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here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addressed. Research and understand the moral decline of the public domain issues is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nly solved the problem ,we can establish harmonious social mor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some of the moral decline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to the specific causes of case analysis in the form of its lack and moral decline mechanism of improvement on the public domain for some discussion.Keywords: public domain; moral decline; constraint mechanisms目录一、绪论 (1)二、公共领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3)(一)、公共领域的含义 (3)(二)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3)三、公共领域各方面道德缺失的表现 (5)(一)、社会生活方面 (5)(二)、社会经济方面 (5)(三)、虚拟网络方面 (5)四、从地沟油案例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根源所在 (7)(一)、《地沟油事件》的道德缺失 (7)(二)、公共领域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 (7)(一)、教育引导: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 (9)(二)约束机制:加强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法律约束 (9)(三)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一、绪论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必然反映在道德领域,而尤为突出的就是公共领域中的道德问题。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表现、导致原因和应对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道德标准混乱、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不足、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奖惩机制、提高社会责任感等对策。
总结分析了以上对策的可行性,并展望未来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关注,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对策分析、道德教育、奖惩机制、社会责任感、总结、展望未来、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中出现了一些缺乏公德心的现象,典型的表现包括不尊重他人、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诚信意识等。
这种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道德观念相对淡化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引言部分结束。
1.2 问题陈述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比如缺乏公德心、道德品行不端、不遵守社会规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2012级教师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1220801103 郑静[摘要]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部分大学生不讲社会公德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思考这类现象,和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公德;原因;思考;看法一、大学生公德的现状一个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格取向,决定着一个新生代的道德水平。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化的全球开放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必将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坚持以中华美德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和铸造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有了较强的公德观念,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令人堪忧。
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是只关注个人卫生,不关注公共卫生,在食堂、公共汽车、影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在学习中,任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在图书上乱写乱画,在互联网中任意欺诈,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在社会中,随意践踏草坪,乱闯红灯等缺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原因致使当代某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伦理文化是一种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和发展的私德伦理体系,主流学派儒学从“人性本善”作为伦理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个人德性的根据只在自身,孟子著名的“心性说”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公德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备受关注。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
基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根源以期找到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并从政治、立法,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近几年国内几家著名交流平台充斥着帝都雾霾的相关报道,微信朋友圈的一则标题为你不在北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会呼吸的痛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人们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深度思考。
社会公德缺失的病理何在?该如何医治?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社会公德缺失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德建设成果显著,摒弃了一些同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此同时激发出众多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观念。
如人们的公共领域观念和意识有所增强,热心公益事业,如广西的第一书记节目,使众多贫困青少年获得资助,开启新的生活。
这反映出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但是还要看到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如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情冷漠;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损公肥私、损坏公物,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行为比比皆是。
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昭示了对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的紧迫性。
2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2.1主观原因2.1.1人性的扭曲。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即人性。
众多不文明现象显示了人性不是固化在人之初,性本善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巨大的改变。
反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国人似乎处于一种病态,本来是有着道德标准答案的摔倒老人扶不扶问题,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2.1.2个体自身的趋利避害性。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一方面,通过追逐利益,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财富得以累积,社会不断发展。
另一方,万事皆有度,要学会适可而止,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会照成个人的主体迷失,甚至会处于丧失道德准则的境遇。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共同准则、重要规范。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公民共同认可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一次中明确界定“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1]公德包含了人与群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他认为:“公德者,诚人类之基本哉”。[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公德意识的强弱关乎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公共领域的道德更加收到关注。社会公德不管是内涵和外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所谓现代社会的公德主要是指生活于同一空间下的、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共同“签订”的,并得到共同遵守和正常执行的“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在于“相善其群”。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不良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 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参与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接受教育的理想课堂。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漠,在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大学生相互自发组织去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力合作,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与整个社会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受社会整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会越强。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社会公德的奖励机制等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大环境。 1、加快社会公德法规化进程 “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其法律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法律几乎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6]在当今社会公德失范严重的背景下,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社会公德的权威性,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例如将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买票不排队、电影院内大声喧哗、网上恶意欺诈等行为纳入法律或制度制裁的范围。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着“花园城市”没称的新加坡政府从政治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到旅馆管理、停车规则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和禁令。如“为保持地铁清洁,规定在地铁里不允许吃任何食物和饮料,否则罚款 500 新元。上厕所如果忘记冲马桶,初次罚 1500 新元,再犯罚 500 新元”[7]。 2、加强社会公德的舆论监督 舆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网媒尚未的时代,主流媒体完成其自身的转型,既要在发挥自身的权威、高度和深度飞优势,又要完善民间舆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式的监督的结合,为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完善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 权利与义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对于社会公德的奉献与回报来说,它其实也是一种义务和权利的表现,然而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的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德的义务和内在自律,缺乏社会公德的权利和外在他律。这并不适合社会公德社会环境的营造,也不适合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建立社会公德激励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其实早在2006年的两会上陈丽明代表就开始呼吁尽快建立社会公德的激励机制。公德行为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公德行为的土壤,它有助于社会公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使社会公德行为能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义无反顾地履行社会公德义务。 (二)学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到另外一个城市求学,学校生活占据了其生活的大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学校教育的不懈努力。在自媒体星期、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原来依赖课堂的讲授、传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各高校正在尝试着以一些新的方式、引进一些时代的内容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在网上图书馆宣传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以创办网校来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公德的途径,还可以开辟和引导社会公德论坛。 1、创建社会公德教育网站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库,里面许多健康有益的道德资源,也有很多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具有的心灵创伤。学校应该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呢?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信息排除在学校的信号接受器意外,使我们的大学生免受其害;另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辟蹊径,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会公德教育网站。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红色网站来占领思想道德的网络阵地。要使“德育网站”具有吸引力,点击率高,就必须发挥网络自身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的特点,有效整合和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江苏大学的“江帆网”、西北工业大学的“红土地”等,在学生中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网络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创办网上道德学校 长期以来大家都把道德看成是一种感性的表现,认为道德是人类情感方面的内容,其实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社会教育和灌输的结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灌输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辟道德灌输的新渠道和新途径。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以下简称网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网校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的主动学习,网校可以通过上载道德教育专题片(如中央台《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山东台《道德与法制》及道德典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充实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将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动态化、立体化,增强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以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 3、开辟与引导网上社会公德论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其开放性、自主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这里,多元文化价值并存,不同的道德意识相互交织和碰撞,模糊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开辟网上道德论坛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交流平台,在网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性和民主性气氛很浓。学生可以坦诚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和道德困惑,道德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道德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实效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论坛(聊天)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各种言论和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包括与主流道德相左的非道德、反道德内容,这就要求道德论坛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性,做好大学生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工作。为此,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论题,选择具有社会公德教育典型性、接近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如校园诚信问题、青年志愿者行动、见义勇为行为等,这些能起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当然在讨论中,管理者要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道德价值。此外,网络还要积极传导和褒扬善举德行,谴责和鞭挞缺德行为,以发挥论坛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教化功能。 (三)发挥家庭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影响力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公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应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公德启蒙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树起良好的模范,言传身 教,以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习惯。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从小教会学生的做人的道理,养成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好品质,而不是一味的求学习成绩。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具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要想方设法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其举动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形象,这就要求在掌握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须提高自身公德形象,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提高公德修养,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得当,乐于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爱护集体财产和公共财产,加强环保意识,不随手扔垃圾不践踏草坪,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插队、不乱闯红绿灯、遵守公共场合的各种公约,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与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损害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对策一、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上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众的生活质量,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因此,社会公德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不互帮互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提出了以礼治国,从而实现大治。
后又有孔子将礼仪之道发扬光大,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便是仁义、礼让。
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
但是,现代的公民在文明礼貌方面却屡屡出丑,损害了我国国民的形象。
200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时评——“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文章中谈到:“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
《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合参与他人的争吵等。
文明礼仪本来是个人修养问题,现在却要由外交部门发文提醒,实在令人汗颜。
近年来,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等陋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形象的问题。
社会公德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社会公德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关于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篇一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1、环境与卫生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
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
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2、文明交通问题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
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
浅析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社会公共道德缺失是指社会成员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养方面出现减弱、偏移或遗失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越发严重,给社会稳定、和谐以及个体幸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认清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幸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失范、道德沦丧、社会压力、经济利益腐化等方面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教育失范是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过分追求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导致学生对道德理念缺乏了解和重视。
而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因此,教育失范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教育失范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准则。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另外,在社区中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道德教育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其次,道德沦丧是导致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的追逐,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不顾道德伦理。
例如,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一些公务员违反职业道德,以权谋私;一些个体违反社会公德,不尊重他人的权益。
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共道德秩序,使公共道德缺失问题加剧。
要解决道德沦丧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政府应加强法治建设,明确法律规范,依法严惩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秩序。
与此同时,应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评价机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舆论谴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研究 学院 政法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 飞天的浮萍 学号 指导教师 吉青 职称 讲师 论文字数 7660
完成日期 2012 年 4 月 5 日 2
目录 一、社会公德的界定.................................................. 4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 4 (二)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 4 二、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4 (一)经济领域中的公德缺失 ...................................... 5 (二)政治领域中的公德缺失 ...................................... 5 (三)文化领域中的公德缺失 ...................................... 5 (四)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公德缺失 .................................. 6 (五)生活领域中的公德缺失 ...................................... 6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6 (一)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个人的公德意识不足,自身利益的驱动 .... 6 (二)社会客观原因:现代社会转型与社会公德机制的不健全 .......... 7 (三)历史传统原因:封建传统的影响 .............................. 7 (四)现实教育原因:公德教育不到位 .............................. 8 四、社会公德缺失的解决途径.......................................... 8 (一)内因方面 .................................................. 8 1.培育主体的公德责任意识,加强责任能力的培养,使内在自律成为公民的内心信念。.......................................................... 8 2.加强公民的传统观念中的优秀思想,形成民族公德精神,协调自身的行为。.................................................................... 8 (二)外因方面 .................................................. 9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约束............................ 9 2.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以及建立与社会公德相适应的道德评价机制...... 9 3.开展教育工作以及建立道德模范为榜样............................ 9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3
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研究 许成萍 政法学院 摘 要: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快速
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我国曾几何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充斥于我们耳膜的,却是一件件有违社会公德的事件。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道德风尚和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好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的公德失范现象时,我们应该引以高度的重视,加强对社会公德的研究和建设。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和缺失原因,并且对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可能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现状、缺失原因、公德建设
Research on the lack of social morality
Xu cheng pi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the reputation of "formal st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conomy,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in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However,once upon a time, all of us, in our eyes filled the eardrum, is one of the social ethics against events. Social morality is each society at least of public life standards. It reflects a national, a local or a unit of morality and people's spirit,also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Good ethics awareness helps us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and public order, also helps to establis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 it is important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o in the face of real life in the repeated occurrence of morality anomie phenomena, we should take the high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This paper uses of scientific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ethics in China and the lack of the reasons, as well as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measures to contemporary China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ublic morality. 4
Key words: social morality, morality of the situation, reason of lack, morality
construction
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曾以她的优良的公德传统为世界所瞩目、所尊敬,其中又以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爱护公物为世界所称颂。盛行于世、竞相学习的雷锋精神正是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但如今让人痛心的是什么?道德滑坡、公德缺失、道德沦丧等词一次次、一遍遍的充斥于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掀起了激烈的讨论热潮。风潮过后的平静更让人深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道德出问题了?在揪心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公德出现缺失。那么,造成我国社会公共道德普遍缺失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来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从中寻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呢?
一、 社会公德的界定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明确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目标,必须首先弄清社会公德的涵义。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认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的性质与特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① (二)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按梁启超的观点,社会道德可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就是“人人相善其群”,私德就是“人人独善其身” ②。公德即公共道德,它主要是调节和处理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具有非组织性、全民性的特征;而私德主要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即私德的行为影响自己与爱人、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由此我们应当注意到,客观又科学的界定社会公德,有助于公民对社会公德进行清楚的认识,树立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从而实现高度社会公德化 。
二、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109)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六卷.专集之四.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