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讲稿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清·何梦瑶《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
日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其发病概由胃络受损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其中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损伤;以及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等三种情况所致的吐血为多见。
吐血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有无。
吐血初起以热盛所致者为多,故当清火降逆,但应注意治胃、治肝之别;吐血量多时容易导致气随血脱,当急用益气固脱之法;气虚不摄者,则当大剂益气固摄之品,以复统摄之权;吐血之后或日久不止者,则需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入胃肠,随大便而下,或大便色黑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若病位在胃,因其远离肛门,血色变黑,又称远血;若病位在肠,出血色多鲜红,则称近血。
便血的原因多样,但以热灼血络和脾虚不摄两类所致者为多。
故清热凉血、健脾温中为便血的主要治法。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因出血量及病位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或脾肾不固,血入水道而成尿血。
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旺盛。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壹
血证概述
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叁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血证

中医内科血证一、血证的概念及源流中医内科学——血证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血证的源流《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
《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
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鼻腔出血,称为鼻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血证【定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引起血证的原因较多,但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出血,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具体应根据出血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
大便呈暗红色或黑如柏油。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便血有远近之别,远血病位在胃(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肠道(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病,但以女性多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遗传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容易引发血证。
血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方面。
01
病因辨证: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感、内伤、外伤等不同类型。
02
病机辨证: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不同类型。
血证的分类
出血证:包括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等
01
血热证:包括血热、热毒等
04
血瘀证:包括气滞血瘀、血瘀阻络等
02
血寒证:包括血寒、寒凝等
05
血虚证:包括血虚、阴虚、阳虚等
03
血虚证:包括血虚、阴虚、阳虚等
06
血瘀证:包括气滞血瘀、血瘀阻络等
07
血热证:包括血热、热毒等
08
血寒证:包括血寒、寒凝等
01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理,兼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平衡。
02
标本兼顾:既要治疗标证,又要治疗本证,防止病情反复。
03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扶助正气,又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复健康。
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归脾汤: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火上炎证
03
病理辨证:根据病理的不同,可以分为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不同类型。
04
症状辨证: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失眠、乏力等不同类型。
05
体征辨证:根据体征的不同,可以分为舌苔、脉象、面色、形体、二便等不同类型。
06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综合分析,确定证型,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l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渗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 患,统称为血证。
l 证候特征 :血证具有明确的证候特征—出血。包括不 同病症: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斑等。
中医内科学血证
3
1、名称
二、文献摘要
l 《内经》血溢、血泄、血 、咳血、呕血、溺血、 溲血、便血等。
便时或便后出血,常 伴有异物感或疼痛, 做肛门或直肠检查时 可发现内、外痔(出 血)、肛裂
除反复大量的出血外,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 状
中医内科学血证
22
(
疼痛
血淋
六
疼痛与否
)
不痛
尿血
尿
血
尿中夹有砂石
、
血
小便涩滞不畅
淋 、
石淋 尿血伴有 或小便时有中断
中医内科学血证
19
2、咳血与口腔出血
咳血
口腔出血
病史 先兆症状
肺痨、咳嗽、 喘证,心悸、 怔忡
喉痒、咳嗽、胸闷等
鼻咽部、齿龈、口腔等其它部 位病变
无
出血方式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随唾液而出
血的性状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涎 纯血,出血量少
中医内科学血证
20
(四)吐血 咳血 鼻腔 咽喉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11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 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中医血证(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紫斑)病因病机和鉴别诊断

气、火与血的关系《景岳全书· 血证》载“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 “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血证的虚实及其转化关系实热证是基本证候,阴虚证多由实热证演变而成,而气虚证多属变证,三者有时还可错杂并见。
血证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出血的部位与形式可提示病变的脏腑,但一种血证既可以是本脏腑病变产生的结果(燥热伤肺的咳血),也可以是其他脏腑病变损伤本脏腑而产生的出血(木火刑金的可行)。
血/证/诊/断咳血(1)咳血前可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血鲜红,间夹涎沫,或痰血相间,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 疾患的病史。
(3)排查咽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扩、肺脓肿、结核、肺癌等,做血常规、胸片、肺部CT、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 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
(3)排查胃溃疡、肝硬化等疾病,查胃镜、肝脾彩超等。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2)有胃痛、胁痛、积聚及泄泻、痢疾等宿疾;(3)排查痔疮、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做便常规、肛指、肿瘤相关检查、胃镜、肠镜等。
尿血(1)小便中夹有血液或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需要排查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需要做尿常规、免疫学、泌尿系彩超或CT、肾盂造影等。
血证的鉴别诊断鼻衄与外伤鼻衄和逆经鉴别齿衄与舌衄鉴别咳血与吐血及口腔、鼻咽部出血相鉴别便血与痔疮、痢疾的鉴别尿血与血淋、石淋相鉴别紫斑与出疹、温病发斑、丹毒相鉴别内科/ 外伤鼻衄外伤鼻衄:碰伤、挖鼻 血管破裂,多在一侧,局部止血后不再出血.内科/ 经行鼻衄经行鼻衄:倒经、逆经,月经周期 ,经前或经期.齿衄出自牙龈、牙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 教材:田德禄.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章节:各论P135(血证) 上课时间:2007年9月 一、概述 一、概述 (一)含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 (二)别名:在古代医籍中,有“血病”或“失血”之称。 (三)文献简介 《内经》对于血证的生理、病理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猝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篇对吐血,衄血,下血等血证的病机、证治与预后作了重点论述,按寒热虚实及远血、近血分别论述,其中泻火止血的泻心汤与温脾摄血的黄土汤至今仍为治疗血证的常用方剂,沿用至今。 《济生方·吐血》篇指出:“夫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强调了热盛常导致吐、衄血。 《平治会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于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痨,妄返于下则便红。:指出了阴虚可致血证,并主张以四物汤加减来治疗诸血。 《景岳全书·血证》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张氏总结前人对各种出血的论述及治疗方药的采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的大纲。 (四)相关的西医疾病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的,以及造血系统病变,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血证病因病机图 风热燥邪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酒热辛肥 气火逆乱 血证 郁怒忧思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劳欲体虚
说明: 1、引起血证的病因病机很多,究其主要者,有感受外邪、情志过极、嗜食醇酒厚味、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几方面。 2、血证的共同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3、血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并可由实转虚。 4、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滞体内,形成淤血,可致出血反复不止。
三、诊断 (一)鼻衄的诊断要点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齿衄的诊断要点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三)咳血的诊断要点 1、 多有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 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3、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检查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 (四)吐血的诊断要点 1、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 2、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证。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原因。 (五)便血的诊断要点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3、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六)尿血的诊断要点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七)紫斑的诊断要点 1、肌肤出现青紫色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 (一)鼻衄 1、与外伤鼻衄鉴别 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没有全身不适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 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二)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 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三)咳血 1、与肺痈相鉴别 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初期也可见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的,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2、与吐血相鉴别 鉴别点 咳血 吐血
病史 多有肺痨、久咳、喘证等病史 多有胃痛,积聚等病史 出血前征兆 喉痒、胸痛、口有 血腥味、咳嗽 恶心、胃脘部不适、头晕、心慌
血液性状 血色鲜红,常混有泡沫痰涎 血色暗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出血后情况 可有数天痰中带血,但大便颜色正常(若咳血被吞入,则大便亦可黑色
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呈黑
色
3、口腔出血相鉴别 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鉴别。 (四)吐血 1、排除鼻腔、口腔及咽下部出血 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有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五)便血 (六)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 血淋和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于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者为血淋。 2、与石淋相鉴别 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沙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者,或伴腰腹绞痛等证,若沙石从小便而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七)紫斑 1、与出疹相鉴别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须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两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临床应注意鉴别。 2、与瘟病发斑相鉴别 紫斑与瘟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区别不大。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 瘟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
鉴别点 便血 痢疾 痔疮 起病 一般多缓 急 缓 病程 或短或长 大多数短 长 便血特点 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血色大多呈暗红、或黑色,无里急后重,无内、外痔发现 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有粘液、脓液,大便次数增多,量少 血在大便后滴下,不与大便相混,肛门有异物感或疼痛,检查可发现内、外痔。
全身症状 随证候的不同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表现 初期有恶寒、发热,全身疼痛等外邪入侵的症状 除反复大量出血者外,一般无全身症状 杂病发斑(紫斑)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瘟病传变之证。 3、与丹毒相鉴别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表现—出血,一般不容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痢疾、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详见参考鉴别诊断的内容。
2、辨脏腑病变之异同 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及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齿衄有病在胃及病在肾之分;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证候之虚实 (1)实证—病势急,病程短,量多,血涌,血鲜红,深红,或紫红,质浓稠,斑色深红,深紫,体质多壮实,且伴有热证,实证的表现。 (2)虚证 ①阴虚证:病势缓,病程长,时发时止。血色鲜红或淡红,质稠,斑色紫红,形体偏瘦,伴有阴虚内热的证候。 ②气虚证:病多久延不愈,血量较少,但亦可暴出,量多,血色暗淡,质稀薄,散漫,斑色淡紫,稍劳则发,体质虚弱,伴有气虚的证候。 (二)治疗原则 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血 出血是重要的主证,故首应见血治血。针对血溢、血热、血瘀、血虚分别采用。 (1)收敛止血(收涩止血):出血量多不止者,当收敛止血治标为主,但须结合病理表现用药,忌单纯见血止血,而致蓄积成瘀。一般多取炭类药或酸涩药,如侧柏炭、棕榈炭、藕节炭、莲房炭、地榆炭、蒲黄炭、百草霜及大、小蓟、白芨、仙鹤草、紫珠草、乌梅、乌贼骨等。 (2)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因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自能归经。药用水牛角、丹皮、赤芍、鲜生地汁、紫珠草、大、小蓟、白茅根等。 (3)祛瘀止血 用于离经之血淤滞在体内,血脉涩滞,气血不能循经畅行,血出不止者。因淤祛则血能循经运行,出血则自止。药用郁金、蒲黄、三七、花蕊石、血竭、五灵脂、童便等。 (4)养血止血 用于营血亏虚,络空不守之出血,或出血而致营血耗损,血不能藏者。药用当归、白芍、熟地、阿胶、龙眼肉、鸡血藤等。 2、治火 出血原因多因火热所致,故当重视治火。但需辨其实虚火分别采用, (1)清热泻火 用于火热炽盛的实热证。因血热由于火盛,火降则血自宁静。药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羊蹄根等。 (2)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之出血,因阴虚不能制阳,则火炎动血,滋阴可以制火,使血不妄行。药用生地、白芍、旱莲草、阿胶、龟板胶、藕汁等 3、治气 “治血必先理气,气不妄动,血乃自安”(陈士铎)。但气病有虚实之分,须根据气热、气逆及气虚而采用。 (1)清气 因气分热盛则血热妄行,故凉血必先清气,气凉则血自循经。药用石膏、知母、芦根等。 (2)降气 用于气郁化火,火随气升,血随气逆,上部阳络损伤所致的咳血、吐血。因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是降火,气降则血自己下行。药用旋复花、苏子、竹茹、降香、沉香等。 (3)补气 用于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出血。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则血失统摄而外溢,气旺则自能帅血循经。药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 (4)温气 用于阳虚血寒不得归经之出血。因阳虚不能温运血脉,血行涩滞,则阳不统阴,血不归经而妄行。故“温血必先温气,气暖而血自运动”(《证治汇补》)。药用附子、肉桂、炮姜、艾叶、鹿角胶(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