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素材 语文版

无法回避的“一九六八”

陈平原作为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关键性的一页,一九六八不可能被轻易抹杀。“六八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

除了迫在眉睫的东亚金融危机、美国总统绯闻、大陆抗洪抢险,一九九八年的中国新闻界和文化界最为关注的历史时刻,莫过于一八九八和一九七八。戊戌变法的“悲壮”,配上改革开放之“明朗”,这一回的历史回顾,总的基调是振奋人心的“一路上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遭遇了另一个同样无法回避的年代——一九六八。八月间,捷克的查理大学(CharlesUniversity)为纪念六百五十周年校庆,举行了一个国际性的汉学会议,我有幸在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布拉格生活了半个月,体味了另一种形式的回眸。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根本无力深入捷克人的历史记忆,借助若干事先的铺垫,我才得以大致理解这个话题的沉重与不可或缺。

这得归功于收拾行李时的“灵机一动”。护照、机票、钱,这出门旅行的“三大件”,一下就收拾停当了。依照惯例,总得带点书,路上可消磨时光。闲书好说,随手就能抓到几册,足以陪伴我“浪迹天涯”。可就是对于即将相遇的“主角”布拉格,我和妻子均一无所知。据说,出外旅行时,最好不要依赖任何本书知识——尤其是“旅游指南”,这样,才能凭自己的眼光去鉴赏,也才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此说更适合于自然风光,而不是历史名胜——对于后者,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真的只能“瞎子摸象”了。不够高雅的我们,还是决定临急抱佛脚,旅途上补补课。

关于布拉格,手头只有一册泽曼(Z.A.B.Zeman)著、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的《布拉格之春——一九六八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纪实》,是八十年代末在海淀的一个旧书店买的,上面盖有某某部队宣传处的章。“文革”中为了“反修防修”,出版了一些有趣的译著,此书即其一。与布拉格关系密切的作家,我只知道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家里明明藏有《城堡》和《卡夫卡短篇小说选》,但一时找不着。再说,旅途上拜读卡夫卡,也未免太沉重了。书架上恰好立着韩少功等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明知昆德拉的笑比哭还难看,不过别无选择,只好带着它上路。

事后暗自庆幸,也幸亏有这两册“内部发行”的旧书,我才不至于在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的梦幻般的布拉格完全“迷路”。

布拉格的一九六八

飞机上读泽曼的书,惊讶地发现,我们到达布拉格的前一天,正好是苏军入侵捷克三十周年!泽曼虽然是史学家,《布拉格之春》却更像出自新闻记者之手。作者一九六八年四月重归布拉格,目睹其发生巨大变化,激赏杜布切克上台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渲染整个社会呈现的自由气氛,顺便回顾捷克苦难的历史以及丰厚的文化传统,力图解释“布拉格之春”的由来。据作者称,书成于七月,八月事变后又添写了几页,属于交代结局,故只有寥寥数语:“像深夜的窃贼那样,他们的军队在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越过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莫斯科的统治者们的关心、忧虑和自我安慰,立即变成令人震惊的极不合适的行动了。”

大概是意识到这方面的缺陷,中译本附录了由两位英国记者撰写的《捷克的胜利与悲剧》,其中“闪电式的入侵”一章,详细描述那一次“虽然是一种军事胜利,在政治上却是全盘的失败”的占领。八月二十日夜里十一点,一架苏联客机因“机械故障”要求在布拉格附近的国际机场紧急降落——那是谁也无法拒绝的借口。客机上冲出来的突击队员,迅速占领了空中交通指挥塔;几分钟后,装载着大批坦克和士兵的苏军运输机源源不断到来。至二十一日拂晓前,布拉格所有重要的政治目标及军事设施,都已在苏联人的掌握之中。一早醒

来,布拉格市民听到的广播,是已经成为阶下囚的总统呼吁国民不要采取“无益的对抗行动”。连同后续部队,在这一次“完美的闪电战”中,苏联人总共投入五十万兵力。也就是说,大约二十六个捷克人就能摊上一个侵略军!军事上的对抗,确实只能是“鸡蛋碰石头”。可这不等于说,作为政治军事大国的苏联,可以为所欲为——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应不在话下,周恩来总理也代表中国政府,于事变后的第三天公开谴责这一强盗行径。当然,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复兴,还是只能寄托在捷克人身上。

在《布拉格之春》中,作者落墨最多的,除了杜布切克为首的党中央,便是充当思想解放运动急先锋的文艺界。其中提到作家协会的两个活跃人物,对今日中国人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一是著名剧作家哈维尔,一是《玩笑》等小说的作者昆德拉。苏军入侵后,后者流亡法国,继续坚持独立思考及创作,成为享誉全球的小说家;前者则留在国内,参与发起“七七宪章”运动,后又与其他反对派组建“人民论坛”,并在一九八九年的“天鹅绒革命”后当选为捷克总统。不管是前者的政治行动,还是后者的小说创作,“一九六八”,始终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尽管昆德拉明确表示,不愿意人们把他的小说简单归结为“反斯大林主义”。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人民论坛”发起的全国总罢工,直接针对的便是苏军入侵,并要求为杜布切克领导的改革方向正名。十二月三日,刚刚成立的新政府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出兵捷克及破坏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次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等华沙条约五国首脑在莫斯科联合宣布,为当年的军事入侵道歉。至此,“一九六八”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终于赢得了比较美满的结局。

假如事件发生在上古、中古,二十年不算什么,真的是“弹指一挥间”。可如此巨大的挫折,发生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二十世纪,对于一个民族、对于整整一代人,都是致命的。我不相信捷克人会轻易放过这个题目——即使在事件已经平反的十年之后。果不其然,我们到达的前一天,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半,布拉格有两个大型纪念集会。可惜我们无法亲临现场,只是在英文周报《布拉格邮报》上读到这则消息。

这一期的《布拉格邮报》(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除了若干纪念活动(包括举办摄影展、音乐会以及连续播出有关纪录片)的报道外,更刊载了近十篇谈论一九六八事件的文章(其中哈维尔的《一九九八:进化的三十年》,是从年初的演讲摘录的)。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由AlexFriedrich撰写的报纸头条《作为伟大的分界线的一九六八》,因其直面一个不难想象的难题:年长的一代依然喜欢谈论一九六八,年轻的一代却忙于应付一九八九年“天鹅绒革命”以后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不希望再回忆过去”。文中特别点了查理大学法学院二十一岁的青年学生H君,不愿意参加任何有关一九六八年流血冲突的纪念仪式。作者对国民之“健忘”忧心忡忡——这大概也是编辑部同仁的意见,否则不会故意在B5版的《三十年后:难忘“布拉格之春”》安排两幅如此刺激的照片:一是举着溅血的国旗以示抗议的年轻人,一是查大附近老城广场上架着机枪的苏军。此特辑的“导读”,更见编者的用心:画面的前景是苏军坦克上的大炮,背景则是横眉冷对的布拉格市民,标题为“铭记一九六八”,说明文字则是:“三十年前,苏联的坦克驶过街道,碾碎了起始于‘布拉格之春’的希望。”

不懂捷语和德语,再加上背景知识模糊,对于“布拉格之春三十年祭”,我仍属隔岸观火,不敢谬托知己。即便如此,我还是尽量去感觉与聆听这沉重的历史回声。会议中间有半天休整,和妻子直奔布拉格城堡旁边捷克笔会前面的小广场,那里有一个一九六八年的报纸展。广场不大,用绳子拉成几圈,上面悬挂着许多用塑料薄膜夹着的旧报纸——其中尤以苏军入侵前几天的为主。文字看不懂,图像则历历在目;纸张早已泛黄,愤怒的抗议者音容尤在。三十年前的老照片,早已进入中老年的主角如今安在?是瘐死牢狱,成为烈士;还是驰骋商场,飞黄腾达?全都不得而知。参观的人不多,且年纪偏大,全都一脸严肃,没有大声

喧哗,似乎担心惊醒这历史的幽灵。如此朴素的展览,不见任何“形象设计”的痕迹,全靠事件本身打动人。相对于老桥以及城堡的“士女如云”,这里显得过于寂寞。

朋友告知,查大附近老市政厅里有一“布拉格之春的故事”专题摄影展,值得一看。等到会议圆满结束,游览南波希米亚归来,终于踏进旧市政大厅时,却无论如何找不到影展。询问售票的小姐,方才得知,影展三天前就结束了。微笑的小姐连比带画,建议我参观取而代之的“京都文化周”,说是“日本确实很美”。“我同意。可我还是更愿意看看‘布拉格之春’。”听到我的回答,小姐显然有点感动,当即画了一张简图,说是在某条小街的一个俱乐部里,还有一个性质相同的展览,规模不大,但也不无小补。寻找那小巷深处的“布拉格之春”,对我来说,实在有点艰难,只好辜负了小姐的一片好意。

直到握手道别的时候,才猛然间想起一个问题:选择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九日开会,组织者是否有意让我们亲身感受“布拉格之春”的永久魅力?看米琳娜(MilenaDoleelová)教授跑前跑后应付众多客人,忙得不亦乐乎,我悄悄走开,不想再寻根究底。

在归途的飞机上,重读会议文件夹里的《布拉格邮报》,妻子和我一致断言:苏军入侵后远走他乡、两年前才回来出任查理大学访问教授的米琳娜,其会议日程的安排,必定是“寄托遥深”。

镜头下的一九六八

走在布拉格的大街上,随处可见题为“一九六八”的摄影展广告。因而也就不难想象,我是从什么地方起步,开始我的“一九六八之旅”的。组成广告画面的六幅作品,仔细辨认,“布拉格的抗议”只占其一。这正是摄影展所要表达的主旨——尽管东西方社会制度不同,布拉格市民之抵制苏军入侵与美国黑人之抗议种族歧视、法国学生之质疑现存建制,很难相提并论,但都是“一九六八”这大动荡大变革年代的产儿。不用多说,单看广告,展览组织者的思路也一目了然。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呢?正处于“文革”高潮中的中国,是否也被纳入此“世界秩序崩坏”的年代?

位于布拉格城堡区的展厅,面积不大,布置简单,门票却要四十克朗,大概广告花费太大了。但平心而论,展出的照片艺术水准很高,不必精心布置,也都有很强的震撼力。十多位摄影家从不同的角度,用镜头记录并阐发其对于“一九六八”的感觉与印象。正如展览的前言所说的,“一九六八,这是一个在事件和影像方面同样丰富多彩的年度”。借助于摄影家而不是编年史家,直面风云激荡的一九六八,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机会。

展厅的正中,一字排开九幅有关布拉格之春的图片:街头的乐队、老头开朗的笑容、苏军坦克前愤怒的市民、举着自焚学生照片的抗议集会,所有这些,连我都感觉很熟悉,可想而知,并非此展览的特色所在。展厅四周墙上,悬着近百幅黑白照片,奇怪的是,有的打灯,有的没打,理由何在,不得而知。

反对越战乃欧美学生运动的一个主要契机,第一幅必须定调子,故不大受年度限制,选择了M.Riboud摄于一九六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华盛顿)的图片作为开篇:一脸稚气的少女,持一枝鲜花,与全副武装的军警相对抗。这一年,美国发生的大事实在太多了:四月四日,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被枪杀,全美一百多城市因而爆发骚乱;四月二十二日,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会因反对越战和种族歧视,与学校当局发生一系列冲突,最终导致一千警察冲进大学校园搜捕六百九十八名闹事的学生;六月五日,反对扩大越战的美国总统侯选人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所有这些,都在镜头下得到生动的呈现。此外,还有不少一九六八年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画面。

与此相反,英国、德国、墨西哥、古巴、日本的学生运动,都只是一闪而过。只有法国五月风暴的详细报道,足以引起较大的关注。其中学生占领巴黎索邦大学的那张照片,可能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今年十月号的《开放时代》还将其作为配图,可惜文章与此无关。画面中间是跷着二郎腿、横眉冷对的青年学生,两旁的大柱,分别贴着列宁和毛泽东的头像。我对这张照片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这是展览中惟一与红色中国有关系的图像。在“一九六八”的世界图景中,完全漠视“文化大革命”的存在与影响,我以为是不恰当的——具体评价另当别论。

那年的五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发布《重要通知》,批评“世界革命的中心——北京”这一提法,上面有毛泽东的批示:“这种话不应由中国人口中说出。”但毛泽东没有说,如果这话由外国人口中说出,我们是否感觉很受用。经历过“文革”的人,大概都会记得,那时确有以“世界革命的中心”自居的意味。而且,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毛泽东彻底砸烂旧世界的革命宣言,对于西方世界的激进学生,不无吸引力。影展取消了这一思想史线索,实在有点可惜。当然,也可能是无心之过——缺乏合适的图像资料。因这毕竟是若干摄影家的联展,而不是世界史教科书。

比起面面俱到的教科书来,聚焦于若干重大事件的摄影展,其独特魅力毋庸质疑。假如中国人也能广泛征集照片,选择发生在一九六八的典型场景,办一个专题影展,我相信,其震撼力,必定胜过千言万语的控诉。

中国人的一九六八

一九六八年的元旦,“文革”中领尽风骚的“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这一年,除了将“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外,还有好多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

五月十六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在民主楼后面平房建立了“监改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并打斗大批学者和干部。这种残酷的“游戏”,很快风行全国。

五月二十三日,于会泳在《文汇报》发表文章,首次系统阐发“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这个“文革”中响彻云霄的口号,对文艺界的百花凋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在平息校园武斗的同时,开创了“老大粗”管理高等学府的先例。此举尽管流弊丛生,却一直延续到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方才被正式撤销。

九月五日,西藏、新疆革命委员会成立,《人民日报》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这一事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张没有真正发行、现在已价值连城的“错票”上。

十月五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文章的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五七干校”作为消灭异己、惩罚知识分子的绝佳手段,近年仍未受到深入的批判。

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报道,编者按中引述毛主席的另一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以此为开端,先后有一千六百万知青被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浪费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年华。

“牛棚”“干校”与“知青下乡”,此三大举措,均属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创举”,中年以上者,大概都会有深刻的记忆。年轻一代可就不一样了,对他们来说,此等类似“天方夜谭”的故事,“挺好玩的”。这与回忆录的写作姿态有关——时间的过滤,使得当初之惨

烈,化作“白头宫女话玄宗”般的闲适。比如,提及五七干校,集中关注的是田园风光与文人轶事;回忆上山下乡,又有“青春无悔”之类的大话。不妨换一个角度,让镜头直接说话。镜头所呈现的“画面”,比起三十年后追忆的“文字”,较少受时间的歪曲与侵蚀。锁定若干标志性的事件,让作为事件的“一九六八”在某种程序上复活,并非绝无可能。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相对于“光荣的”一八九八或一九七八,一九六八之浮出历史地表,要艰难得多——重提不堪回首的往事,可能撕开不少“已经痊愈”的伤口,也可能使不少当事人脸面无光,更可能触及不少“已成定论”的历史评价。

季羡林先生有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希望当初把人折磨至死的“造反派”,能够“在灯红酒绿之余,清夜扪心自问”,并将其“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写成书,留给后代阅读研究(《牛棚杂忆》)。在一个基本上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季先生的期待大概只能落空。不管是巴金的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还是季羡林的写作《牛棚杂忆》,都不是一般意义的“我控诉”,而是希望借此话题,认真反省这个民族以及这段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你可以辩解,可以怀旧,可以质疑,当然也可以批判;惟一不能容忍的是遗忘。如我辈初涉世途,既非当事人,又非一无所知者,偶然与之相遇,也都永久不得安宁。

作为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关键性的一页,一九六八不可能被轻易抹杀。今年五月号的《读书》与《天涯》,均载文谈论法国三十年前的五月风潮,而且都提及法国知识界对“六八事件”的直面与不断重读,乃是其学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有点怀疑,近二十年中国学界之所以成就不大,与我们没有紧紧抓住诸如“一九六八”之类关键题目,进行不屈不挠的“思维操练”有关。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二日于京北西三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触摸感悟(27分) 1.下列各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其居,乐其业”是《老子》里的语句。 B.“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是《庄子》里的话。 C.“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是老子说的。 D.“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是梁启超说的。 2.根据课文填空。(8分) (1)《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说:“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试举例加以说明。 (2)《致女儿的信》中,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怎样理解这句话? 3.下列用词造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这次班会经过大家的充分酝酿,组织得非常好。 B.拮据: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C.怂恿: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决定今年暑假去西藏旅游。 D.精致:文具店里摆放着几个精致的笔盒,我很想买一个。 4.同样一句话,说话时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也不一样。按照括号里的要求,下面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说?请你用着重号(·)给它标上重音。(3分) A.你为什么这么高兴?(询问原因) B.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强调程度) 5.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4分)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 修改 (1) 修改 (2) 不超过55字(含标 6.请把下面的一项关于乘飞机的规定压缩为一句话。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55字(含标点)。(5分) 乘坐国际民航班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乘坐国内民航班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 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他们携带的行李物品,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检查时间在登机之前。经过有关部门准许的,可以免予检查。 7.下面的诗句中,体现诗人积极人生追求和无畏探索精神的一句是( )(3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 轻觑.(qù)濡.养(rú)矗.立(zhù)气吞斗.牛(dǒu) B. 麾.下(huī)窗棂.(lín)妖.娆(yāo) 一抔.黄土(pōu) C. 亵.渎(xiè)摇曳.(yè)箴.言(zhēn)惟余莽.莽(mǎn g) D. 恪.守(kè)娉.婷(pīn g)飘逸.(yì)自吹自擂.(lèi)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陨落强聒不舍心无旁鹜红装素裹 B. 愕然十拿九稳怒不可遏形销骨立 C. 遵循鸠占雀巢随机应变相得益彰 D. 嬉闹扭捏作态言行相顾一代天娇 3. 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________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 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寂静敏捷焦躁 B.与众不同沉静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沉静敏捷浮躁 D.标新立异寂静敏锐焦躁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作者是毛泽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词的下片主要议论抒情。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雨果,代表作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我看》选自《穆旦诗文集》,穆旦,原名查良铮,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D.《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作者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 3月,上海(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_____,胡风称他为“________”。 (2)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3)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________________。(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4)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行路难》中借用环境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上升趋势。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导入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 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主要作品: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四、朗诵课文 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关键词:故乡母亲痛苦 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 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关雎》)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沁园春·雪》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困厄,但也有看不完的白桦林。你不必羡mù别人的成功,也不必灰心,丧失了自我。如果一个人终日闲游浪荡,不遵循社会准则,轻觑事业对精神的儒养,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精神小屋就会鸠占鹊巢,李代桃僵,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恪守“敬业乐业”的不二法门,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羡mù( ) 轻觑.( ) 鸠.( )占鹊巢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恪守”的“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代桃僵”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文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艾青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他是以《________________》这一力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敬业与乐业文章分析: 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重要。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分析感知: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背景资料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出现过一股不小“知青文学”热。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知青文学,反映的都是当年知识青年独特的经历和感受。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在《写作点滴》一文中,食指回顾了构思这首诗的过程:“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随着火车开动前的那“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主旨提炼 这首诗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表达了诗人即将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也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重点解析 第1、2节 1、诗歌第一节,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在第一节诗中,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连续出现了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常常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意思或某一种感情,统观全诗,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说明了这一时刻对其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探究】试想我们见到的“参军”或者“退伍”场面:歌声如潮、锣鼓喧天。但这里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3节 1、品读第三节,你知道诗人化用了哪首诗吗? 【探究】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化用了孟郊那首有名的《游 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人曾回忆说:“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2、如何理解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一只风筝” 【探究】 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文学常识归纳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文学常识归纳练习 6《敬业与乐业》语文常识及练习 (一)生字词听写注音。 禅(chán)师征(zhēng)引蛀(zhù)虫赦(shè)免精徽(huī)旁骛(wù)秘诀(jué)佝偻(gōulóu)承蜩(tiáo)羡慕(xiàn mù)亵渎(xièdú)浪(làng)荡骈(pián)进妄(wàng)想杜绝(jué)调和(tiáo hé)敬业乐(lè)群断章(zhāng)取义不二(èr)法门言不及义言行(xíng)相顾强聒(guō)不舍 (二)作家作品填空。 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作者的观点和看法;(2)论据:论述论点的依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论证: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摆事实(举例论证),也可以讲道理(道理论证)。 (三)据意写成语。 1、敬业乐群: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2、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断,截取。章,篇章。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

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 4、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5、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 6、心无旁骛:形容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骛,追求。 7、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语言和行为相符。 8、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常识及练习(一)生字词听写注音。 给(jǐ)予赞誉(zàn yù)恍(huǎng)若缀(zhuì)满绸(chóu)缎琉璃(liúlí)珐琅(fàláng)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剪影(yǐng)劫(jié)掠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眼花缭(liáo)乱不可名状(zhuàng)荡然无存(cún)富丽堂皇(huáng)丰功伟绩(jì) (二)作家作品填空。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据意写成语。 1、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2、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敬业与乐业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与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 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学法指导】 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歌鉴赏 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写的就是离别。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之间依次交错,相互迭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一瞬,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一开始,诗人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样富有力度的排比句式,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鉴赏。重重地推出了“四点零八分”这一列车启动的特殊的时刻,给人以深深的印象。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父母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轻轻点到,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开始启动。但人们却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意蕴中想见,在这个亲人即将分离的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干情百态。 第二节紧承头一节,表现列车开动时“我”的感觉。车轮转动了,可“我’真件没有觉得车在动,而是“高大的建筑”在“剧烈地抖动”。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细细地品味一下“吃惊”的眼神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惘然,就不难看出,“我”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感。接下来的几节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化用“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把特定时代的离别之情用“心的骤然疼痛”来形容,并解释为:“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进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心比喻为风筝,把风筝的线绳交给母亲,使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两点一线”的联系中物象化了。但是,“我”很快就觉得:这根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诗歌在此形成了一股蓄势,使人觉出了一种马上就会发生的变异,想要知道到底为什么这根线绳会有“扯断”之虞。但我们马上就觉出——火车要开了! 随着车轮的转动,“我”和“母亲”之间的距离被拉长了,并且还在拉长着,拉长着。同亲人分离已成事实,尽管这真让人难以接受。处在这种矛盾煎熬中的“我”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在“一阵阵告别的声浪”中,他“挥动手臂”,他要“抓住”母亲的衣领!他要尽其所能来弥补感情上的缺憾:“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只能用“挥动手臂”这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是呵,车已经开了,对于一个坐在开动了的车厢里的人来说,他对于自己与亲友们的分离又能做些什么呢?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把一切的愿望和希冀都熔融于“想”,因为只有“想”才是现实的,可以做到的。 诗歌结尾处,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一系列富于动作感的形象意蕴中得到了有力的升华。列车缓缓地离开了车站,“我”离故乡北京和亲爱的妈妈越来越远了,“我”实在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于是,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以期改变这一事实。但这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这是一种近似“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宽慰;“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自我宽慰。从这种急切的语气中,从这种紧紧抓住了什么的手势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和失落,我们的心也被紧紧地抓住了,(张克平) (责任编辑:诗歌鉴赏网)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九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运用???分?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分? ?.瞥见???←?麾下??◆↘????? 矗立???????? 随机应变??↗??? .汲取??↙??????? 游弋??←?????? 窗棂?●↙????? 间不容发???→?? .广袤??→??????? 坍塌??↓?????? 解剖???????? 自惭形秽??◆↗? .宽宥???◆?????? 困厄?→??????? 几案???????? 抽丝剥茧??↓??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分? ?.旁鹜赃物富丽堂皇杉杉有礼 .亵渎灰烬疲惫不堪附庸风雅 .忘想赞誉金戈铁马不可明状 .惊骇赦免形消骨立不知所错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圆明园昔日宏伟壮丽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 ?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玻璃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分? ?.新建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高新黑科技成就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的?北京 分钟?。 .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分?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精品教案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面对离别时复杂且鲜活的情感; 2、带领学生赏析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3、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教学难点: 1、对诗歌细节描写的赏析; 2、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我手写我心” 【学时】一课时 【相关资料】 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记住本单元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优美句段。 2.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3.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重点讲解】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与其他直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将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或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我们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学习本单元,我们既要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陌生,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傅雷家书两则》这两封家书,分别写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致女儿的信》写了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是前有暗示,后有点睛;二是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难点点拨】 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在语境中注意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的含意及其主旨;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诗人独特地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4、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善于把握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2、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组是 ( )。(2分) A.狡黠.(jié)强聒.(ɡuō)不舍黎.民百姓(lí) 媚.上欺下(mèi) B.参.(cān)差恪.(kè)尽职守恼.羞成怒(nǎo)气吞斗.牛(d?u) C.栖.(qī)息重蹈覆辙.(chè) 弥.留之际(mí) 孤.军奋战(ɡū) D.造诣.(yì)矫.(jiǎo)揉造作刻骨铭.mínɡ心涕泗. (sì)横流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符。 B.枘凿:比喻两不相容。 C.亵渎:轻视,瞧不起自己。 D.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雨果的演讲,是对人类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 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 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4、从下边的句子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1分)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在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蕴函有哲理的忧伤。 (1)______改为______ (2) ______改为______ 5、在下边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1)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百姓。 (2)做一个人,我们要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3)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 (4)人能从自己职业中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6、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一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7、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8.按要求填空。(4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 (3),悠然见南山。 (4)《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 (5)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 9、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第六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20分) 1.根据拼音填空。(3分) 涕sì( )横流 kuò( )然无累 ruì( )智 一póu( )黄土怒不可è( ) 灵jiù( )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符。 B.枘凿:比喻两不相容。 C.亵渎:轻视,瞧不起自己。 D.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雨果的演讲,是对人类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 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 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4.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和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常常书中的学说。 A.修正评判辩论 B.辩论评判修正 C.评判修正辩论 D.修正辩论评判 5.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熊能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舀滔不绝。 6.填空。(3分) (1)《敬业与乐业》体裁为,文章选自,作者, 字,是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2)伏尔泰是法国家、家、家。 7.下列诗句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2分)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检测卷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课改实验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文积累。(22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汉字。(2分) mò不关心断zhāng 取义一代天jiāo 鳞次zhì 比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格,然后改正。(4分) 陨落欺下媚上各尽职守重蹈覆辙怒不可歇 3 有人读完《水浒传》后出了一句上联,请你结合《西游记》内容接一句下联。(不要求严格对仗)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扬善惩恶逼上梁山不归路。 《》。 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做4题)(4分) ⑴气蒸云梦泽,。 ⑵沉舟侧畔千帆过,。 ⑶,西北望,射天狼。 ⑷,铁马冰河入梦来。 ⑸落红不是无情物,。 ⑹,思而不学则殆。 5.按提示默写句子。(5分) ⑴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 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是:,。 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 是:。 ⑶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 啡,,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二、阅读(53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写到天堂的信(15分)

英国一座小城有位叫弗雷德的邮局职员,是个送死信的高手,凡地址不详或字迹不清的信,经他之手投送无一不中,死信就变成活信。弗雷德每天下班回到家,总是喜形于色地把一些新发现告诉妻子。吃过晚饭,他总是点了烟斗,牵了小儿子、小女儿的手到院子里讲故事,他像一个成功的侦探那样快活。 可就在一个不幸的日子里,他的小儿子病了,送进医院抢救无效,死了。 弗雷德的灵魂也死了,他每天早早起床,梦游者似的上班,默默地办公,下班回到家,默默无闻地吃饭,然后早早上床。只有他妻子知道,他是整夜整夜地望着天花板,但是家人所有的安慰和劝说都无济于事。 圣诞节将近,周围的欢乐气氛也不能冲淡这一家的悲痛。弗雷德的小女儿玛丽安本来是和弟弟一起从年初就盼着节日的,但现在她不了,她不想过节了,因为爸爸会在节日更加想念弟弟,也会更加悲痛。 这天弗雷德在办公桌前发信件,他捡起一个深蓝色的信封,只见上面写着“寄交天堂——奶奶收”几个大字。他想这真不是凡人所能把它投寄到的,即使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先生来也会一筹莫展的。弗雷德摇摇头,正想把它放到一边,又想何妨打开看看呢,也许我能帮上忙。他拆开信,里面写到——“亲爱的奶奶:弟弟死了,我和爸爸妈妈都很难过。妈妈说,好人死了会到天堂,弟弟跟你在一起,弟弟有玩具吗弟弟的木马我也不骑了,积木也不玩了,怕爸爸看了伤心。爸爸烟也不抽了,话也不说了,我爱听故事也不要爸爸讲了。有一次妈妈劝爸爸别太难过了,爸爸说只有主才能救他。奶奶,主在哪里呢我一定要找到他,请他来解救爸爸的痛苦,叫爸爸重新抽烟斗,重新说话讲故事。孙:玛丽安写” 这天下班后,街灯已亮了。弗雷德快步回家,他没有再注意到自己在地上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因为他已把头抬起来向前看了。他踏上家门前的台阶,没有立刻推门,他站着,摸出烟斗,装上一袋,点燃了,这才推门进去。他向迎上前来的妻子和女儿像以前那样笑着,徐徐吐出一口烟,那种久违了的温暖气息重又回来了。 7.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写到天堂的信”的理解。(3分) 8.第一段中“死信”是指:;“活信”是 指:。(2分) 9.为什么读完小女儿的信后,弗雷德的态度发生了变化(3分) 10.文中多次写弗雷德抽烟这一细节,其作用至少有两点:(4分)① ② 11.结合文章主旨,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解救弗雷德的“主”(3分) (二)傅雷家书一则(16分)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

5[1].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5.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b)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 c)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a)学习本诗形象可感的语言。 b)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c)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