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三维建模规范

合集下载

三维模型数据规范_Skyline

三维模型数据规范_Skyline
盘符:\ZH01\ZH01JZ\ZH01F_1201100027\max\。
1.1.2 外业数据采集
在制作镇海三维模型之前,需要采集建筑物、厂区、设备和地面的实际影像。常用的方 法是使用数码相机到实地进行拍摄。对采集的纹理数据进行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1 拍照工具: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能够反映建筑物全貌。
错误
正确
⑥ 贴图如有眩光的必须对眩光进行效果处理。
效果处理前
效果处理后
⑦ 贴图无缝处理
凡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贴图都需要对贴图进行无缝处理,二方连续贴图根据 UV 方向做 水平或垂直处理,四方连续贴图则需要对水平垂直四个方向做无缝衔接处理。通过位移贴图 来检查是否存在接缝。

未处理接缝
完成处理


平/U
黑面出现原因:
1.1.3.3 贴图材质的制作要求
① 纹理的要求 纹理图像的模式采用 RGB 颜色。 ② 材质规格为 2 的 n 次方,纹理尺寸规格为 4x4 至 2048x2048,推荐尺寸 512x512. 区域内不同建筑立面用到相同或类似纹理贴图时,尽量公用贴图。不可出现同图不同名 或同名不同图的贴图。
垂 直/V
四 方 /UV
⑧ 遮挡严重,模糊,透视较大的招牌与 LOGO 需重新绘制,与原型相符,有真实感。
原始照片
绘制贴图
1.1.3.5 模型贴图
① 解决模型在 Max 里的精度:场景中新建一个 box 转为 poly,用 box attach 基础模型
② 焊接所有的点,注意焊点的参数为 0.001。 ③ Diffuse 通道不得有空材质球。 ④ 环境光设为 0,贴图自发光设为 0
1.1.1.1 模型类别
根据不同三维模型类别,可将模型分为建筑模型、地面模型、石油管道模型、变电所模 型(示例名称,请按专业参照来划分模型类别)等类型,并对该类型模型进行编号。JZ、 DX、GD、BDS。

三维变电站实际场景重构技术

三维变电站实际场景重构技术

三维变电站实际场景重构技术发表时间:2018-12-25T15:57:51.393Z 来源:《河南电力》2018年13期作者:封平欧阳林唐琦蔡小鹏[导读] 三维实景点云技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创建了一种具备空间坐标的精确化的多维矢量信息空间。

(广东电有限责任公司清远连州供电局 511510)摘要:三维实景点云技术,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创建了一种具备空间坐标的精确化的多维矢量信息空间,本文对变压器三维模型重构的实例验证了基于点云数据的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具有高精度、高还原性。

关键词:三维变电站;实景重构;点云数据1 引言为充分发挥基于点云数据的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的高效性及精确性优点,有必要研究基于点云数据构建变电站三维实景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搭建基于点云数据构建变电站三维实景模型的理论体系,实现基于点云数据的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模型的三维重建需做到模型与实际物体之间的组成结构尽可能相同,在满足实际运用要求的基础上,可对无关部件做一些选择性的省略。

三维模型的不同运用场合对模型的完整性要求不同。

2. 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实例验证建模操作中首先将变压器分为冷却器、储油柜、变压器器身、套管均压环、套管引线、高压套管六个主要组成结构以及连接金具等部分。

文中主要介绍了前6个具有结构性代表的部件的建模过程,因为连接金具建模方法具有类似性,本文不再赘述。

1)变压器冷却器变压器冷却器为多个片状结构,可利用阵列功能进行模型重构。

首先利用点云创建立方体特征,如图1(a)所示。

然后选择阵列操作,通过设定行列值,可自动生成多个片状组合,如图1(b)。

最后,构建基本特征体连接不同冷却片,并利用两个圆柱体进行差集变换得到风扇模型,即可形成冷却器的三维模型,如图1(c)所示。

三维建模规范基本知识介绍

三维建模规范基本知识介绍

三维建模规范基本知识介绍
三维建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三维模型的过程,包括建立模型的形状、纹理和材质等方面的细节。

在三维建模中,应遵循一些规范以保证模
型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三维建模规范的基本知识。

首先,三维建模的基本单位是顶点。

顶点是构建三维模型的基本要素,它们定义了模型的形状和结构。

在建模过程中,顶点的位置、法线、纹理
坐标等属性需要精确地定义,并且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也需要正确地建立。

因此,规范的第一条是要确保顶点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三维模型应该具有正确的尺寸和比例。

在建模过程中,应该根
据实际物体的尺寸和比例来确定模型的大小和比例关系。

这样可以保证模
型在渲染和动画等后续处理过程中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此外,模型的比
例关系还与场景的布局和摄像机的视角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这
些因素来确定模型的尺寸和比例。

另外,三维模型的拓扑结构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拓扑结构定义了
顶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它决定了模型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在建模过程中,
应该避免出现多余的顶点、重叠的面和破碎的边等问题,以保证模型的连
续性和完整性。

此外,拓扑结构还与模型的细节和分辨率等因素有关,因
此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3D建模标准规范

3D建模标准规范

3D建模标准规范
关于制作模型制作规范如下:
一.一律使用毫米为单位
二.制作模型要求细致准确,不可拉伸。

模型不能存在破面,叠面,重线等现象。

三.模型实体可运动部分部分一定要分离且实体造型。

四.模型在每个正视图里面线条都是有规则而且排列很整齐。

五.模型上有端子的地方需按照贴图上的名字逐一独立出来并命名。

六. 完成制作后,单个模型的坐标轴要调整在模型最中心位置,如场景里有多个模型组成,则全部成组,并调整组的轴点与原点重合(即是轴点归零)。

如下图:
关于模型材质命名规范如下:
材质球命名:个人名字简写-制作年月-产品名称 -(001~100)例: wsh-20140923-xxxmk-001
如下图:
关于材质贴图尺寸大小:
材质贴图必须为2的n处方,例:16,32,64……,最大不能超过<2048x2048像素,最小不小于16x16
关于模型材质规范存放问题:
模型和贴图放在同一文件夹中。

每个完成的模型必须有max文件和贴图。

Max版本为9.0至2011.。

配电网三维建模分析及应用

配电网三维建模分析及应用

配电网三维建模分析及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数据采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建模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三维建模能够直观,可视化的展现电力线路周围的环境。

本文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力图从配电网络三维建模技术方法入手,提出一整套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建模约束条件和构建方法。

同时也对三维建模在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通过此次研究,将有助于今后配电网领域三维建模的应用,同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服务基于三维地理空间的配电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10kV配电线路;三维建模;信息1 引言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对于配电线路等信息的展示功能应用的主要是基于二维的系统,一般用点状或线状等抽象符号表达电力设备,无法直观地显示设备本身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联,不能为巡视、操作及检修人员提供一个真实的功能环境信息,其空间表现和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三维建模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三维在电网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三维展示具有真实、直观等优越性,又继承了传统二维系统的分析、处理和数据组织功能。

相比较于二维,三维最大的优点是增加了z轴上的表现能力,使空间物体在程序中能够最大程度地真实显现,使操作更加方便,并且能够直观表现地物之间的空间垂向关系,因此在空间分析能力上也较原来的二维系统更胜一筹。

所以,结合配电网运行的实际特点,将电力网络进行三维展示,有着良好的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2 三维建模方法研究2.1 三维建模的注意事项(1)正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三维建模的基本要求,搜集、分析、利用现有资料,对现实性不强或与实际不符的资料及时提出。

(2)模型制作的质量应符合标注。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基础、模型面、模型精度、层级结构、技术要求等质量特性来评定。

模型应去除冗余的点、线、面和虚拟物体,物体模型内部接边处不存在缝隙,在系统平台中不存在闪烁的面等。

(3)文件检查、优化。

整体文件制作完成交验收之前,虽然前期对制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仍需对项目文件进行检查和优化。

变电站三维参数化设计的研究

变电站三维参数化设计的研究

变电站三维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摘要:三维设计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设计方式,主要是以三维空间技术为基础,数字化模型为载体,将各个专业的设计信息进行融合。

国家电网公司已着力推动“数字国网”建设,在工程项目中也越来越多体现三维设计的应用与价值。

变电站三维设计效率的提升直接影响GIM模型成果等的输出,因此,提升三维设计效率是目前各设计院的的共同研究方向,也是三维正向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三维设计技术,三维设计效率,GIM模型成果。

我国电网工程建设已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展工程设计和数字化移交工作。

在2018年7月,国网基建部便提出了“公司所有新建、改建、扩建35kV 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具备数字移交条件,总体上实现三维设计、三维评审、三维移交”。

201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在“两会”期间,提出了“三型两网”的建设目标,对电网三维设计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网对三维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三维设计推广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一变电站三维应用背景变电站的三维设计采用国网统一规定的Bentley、博超、金曲等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主要工作是设备建模和总装布置。

根据国网发布《QGDW 11810.1—2018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建模规范第1部分:变电站(换流站)》要求,电气三维建模方式采用长方体、圆柱体、椎体等基本图元方式进行模型拼接搭建,形成部件,再由部件进行组装,形成电气设备,模型创建相对复杂,种类较多。

为了提高三维设计效率,规范三维设备模型标准格式,国网公司基建部组织国网经研院及多家省级设计院完成通用模型库的创建工作,形成常用模型设计模板,有效减少了变电三维模型的建模工作。

目前,初步设计阶段利用通用模型来布置,根据变电站设计经验积累与优化,通用模型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变电站的搭建需求,需要完善修改才能使用,而没有通用模型的设备需要重新建模;施工图阶段设计模型更为复杂,根据国网规范要求,施工图的建模需和厂家模型部件保持一致,修改模型所需时间较长。

三维设计技术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的应用及研究

三维设计技术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的应用及研究

三维设计技术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的应用及研究首先,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

传统的二维设计往往只能通过平面图来表示,无法真实地呈现设计方案在空间中的情况。

而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将设计方案通过立体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设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方案的布局、空间关系和尺寸比例。

其次,在进行电缆敷设时,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准确地确定电缆走向和安装位置。

通过三维设计技术,设计者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敷设方案的优化和调整,避免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误判而导致的电缆安装错误和后续维护难题。

同时,三维设计技术还可以实现电缆与其他设备的冲突检测,减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三维设计技术还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二维设计需要设计者进行繁琐的手工绘制,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错误。

而三维设计技术可以通过建模软件快速生成设计图纸,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同时,三维设计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和仿真分析,及早发现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研究方面,三维设计技术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提高建模软件的性能和功能,以满足复杂电缆敷设的需求。

其次,需要与其他相关技术进行融合,如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实现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电缆敷设设计。

此外,还需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保证设计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总之,三维设计技术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它可以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视化、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成熟,相信三维设计技术将在变电站电缆敷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架空输电线路三维设计建模规范(试行)

架空输电线路三维设计建模规范(试行)

I


本标准对电网架空输电线路设备材料、设施的建模范围、建模要求、提交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相 应的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首次发布。
II
架空输电线路三维设计建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10(66)kV及以上交流和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三维模型构建的几何信息、属 性信息的要求,明确了输电线路建模的详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材料、设备及设施三维模型构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分类 导、地线(含OPGW) 金具 瓷绝缘子 绝缘子 玻璃绝缘子 复合绝缘子 角钢塔 杆塔 钢管塔 钢管杆 钢筋混凝土杆 基础 说明:杆塔复合材料部分颜色 RGB(156,148,151) 子分类 颜色 RGB(255,255,255) RGB(208,208,208) RGB(183,128,108) RGB(193,255,255) RGB(255,96,96) RGB(255,255,255) RGB(255,255,255) RGB(255,255,255) RGB(192,192,192) RGB(192,192,192)
岩石基础-直锚式岩石锚桩基础
控制参数 H1 L H2 d B
9
岩石基础-承台式岩石锚桩基础
H1 控制参数 D B3 e2 说明: 1——e1 和 e2 为主柱和承台之间的偏心距; 2——若主柱为正方形,则 b 为边长。 H2 b L1 H3 B1 L2 d B2 e1
5.1 参数化模型文件采用*.MOD,结构见附录 B; 5.2 产品模型基于右手空间直角坐标系建模, 模型原点 (X=0,Y=0,Z=0) , 模型比例为 1:1, 长度单位为毫米; 5.3 对于本规范中参数无法描述的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模型,可采用图 形化建模,模型文件格式为*.stl; 5.4 属性信息应存储为扩展性较强的结构化文件,采用*.fam 文件,结构见《输变电工程 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 5.5 应满足 Q/GDW 166.1、Q/GDW 10166.6、Q/GDW 10166.7、Q/GDW 381.4、Q/GDW 381.7、 Q/GDW 381.8 等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5.6 架空输电线路材料、设备及设施的详细属性信息见附录 C; 5.7 通用模型和产品模型应采用统一的配色标准,不同类型模型配色见(表 5-1); 表 5-1 模型配色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悬式绝缘子串
悬式绝缘子串根据材料分为盘形绝缘子串(瓷盘或玻璃盘挂接)和复合绝缘子串(一 体式)。
建立盘形绝缘子串模型应采用圆台并根据盘片轴向直线排列,绝缘子串根据单片盘 的直径、厚度为单位,根据串长计算所需的单元数,直到获得整数的单元数为止。建模 时按照从上向下生成模型。
复合绝缘子串应采用圆台及圆柱按绝缘子轴向组合建模。需要定义圆柱上端的大伞 直径、大小伞片数、总高度,建模时根据圆柱总长等分大小伞间距完成建模。
5.3 接线端子板
接线端子板模型主体板身采用切角(若有)长方体建立,端子板螺栓孔采用圆柱体 对板生布尔减镂空建模。
5.4 法兰
法兰采用不等径圆柱体组合建模。
6 设备建模
6.1 变电站(换流站)设备建模类型
变电站(换流站)设备建模分类见表 6.1-1。
表 6.1-1 变电站(换流站)设备建模类型表
所属系统
1001014 6.2.1-1
13.8kV 变压器
1001015 6.2.1-1
调容变压器
1001016
单级式换流变
1002001 6.2.1-1
多级式换流变
1002002 6.2.1-1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 1003001 6.2.16-1
6.2.4-1 光 CT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1003002 6.2.17-1 有源电
前言
为满足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成果在工程全寿命周期应用的需要,规范细化建(构) 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的建模范围、方法及深度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用于指 导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工作。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Q/GDW 166.2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2部分:110(66)kV 变电站
Q/GDW 166.8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8 部分:220kV 变 电站
Q/GDW 166.9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9部分:330kV~ 750kV变电站
5 基本构件
基本构件是变电站(换流站)各类电气设备、材料的常用部件,本章节对基本构件 的建模提出统一要求,软件厂家提供的参数化模块中应预留属性扩充。 包含基本构件的 设备、材料模型应按照本章节内容建模。
5.1 瓷套
瓷套建模的最小几何单元以圆台表示,整个模型由瓷棒和伞片构成,瓷棒用圆台表
3
示,定义上下面直径,一组大小伞用两个圆台表示作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定义一个高 度;需要定义瓷棒上端的大伞直径、总高度,建模时按照从上向下自动生成模型。
直流断路器 开关充电装置 交流三相隔离开关 交流单相隔离开关 交流接地开关 中性点隔离开关 直流隔离开关 直流接地开关
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维设计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基于工程信息、地理信息数据,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的集成应 用,完成输变电工程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和信息一体化。
3.2
基本图元 fundamental geometry unit 三维建模时使用的最小几何图形单元,包括常规几何体和特殊几何体,由一组控制 参数进行描述。常规几何体包括:长方体、球体、圆柱、圆环、棱台等,特殊几何体包 括:瓷套、绝缘子串、端子板等。
35kV 变压器
1001004 6~1000kV 交流变
10kV 变
1001001
20kV 变压器
1001003
750kV 变压器
1001010
1000kV 变压器
1001011
箱式变电站
1001012
站用变成套柜
1001013 6.2.9-1
15.75kV 变压器
Q/GDW 381.6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6 部分:330~ 750kV 变电站
Q/GDW 11217-201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1000kV变电站 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Q/GDW XXX—XXXX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35~750kV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 录。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 110(66)~75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 110(66)~750kV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 1000kV变电站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 ±800kV换流站分册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成果数字化移交技术导则 第 1 部分:变电部分
3.8
制造模型 manufacturing model
2
由设备、材料制造厂家提供的三维模型,能真实反映所提供产品的各类细节。
4 总的要求
4.1 变电站(换流站)工程三维设计,应建立关键尺寸准确、属性参数完整的建(构) 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的三维模型。 4.2 通用模型原则上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通用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用途为显示设备的 最大占位与设备的基本设计参数,通用模型在设备具体外形及属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可根 据设计深度要求进行适当简化。 4.3 产品模型是在通用模型建模深度基础上,明确了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 设施的安装信息、参数属性信息、与其他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接口信 息等内容。 4.4 三维模型基于右手空间直角坐标系建模,模型原点(X=0,Y=0,Z=0),模型比例为 1:1, 长度单位为毫米。 4.5 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模型由几何模型及其属性组成,几何模型应 反映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的关键尺寸,属性信息主要包含建(构)筑 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模型的参数信息。
电气一次 设备
设备名称 交流变压器 换流变压器 交流电流互感器 直流电流互感器 交流电压互感器 直流电压互感器 组合互感器 交流断路器 直流断路器 交流隔离开关 直流隔离开关
电抗器 消弧线圈、接地变及成套
所属系统
电气一次 设备
设备名称 电力电容器 串联补偿装置 静态补偿装置 避雷器 负荷开关 高压熔断器 调压器 换流阀 滤波器电阻器 支柱绝缘子 穿墙套管
子式
零磁通式直流电流 互感器
1004001
6.2.18-1
属性表
6.2.1-2
6.2.9-2 6.2.1-2 6.2.1-2 6.2.1-3 6.2.1-3 6.2.16-2 6.2.4-2 光 CT 6.2.17-2 有 源 电 子式 6.2.18-2
5
感器
交流电压互 感器
直流电压互 感器
组合互感器
II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建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换流站)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 竣工图设计阶段站内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物理模型的构建。改扩建工 程等或可研设计阶段的三维建模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规范,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3.3
基本构件 basic component 变电站(换流站)设备、材料中的常用部件,包括瓷套、悬式绝缘子串、接线端子 板、法兰等。
3.4
几何模型 geometric model 描述物理对象的外形、尺寸、位置、结构等几何信息的三维模型。
3.5
物理模型 physical model 描述工程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等物理对象的三维模型,由几何模 型及其属性构成。
3.6
通用模型 universal model 包含输变电工程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主要外形尺寸和主要技术参 数的三维模型。
3.7
产品模型 product model 基于实施工程的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外形,在通用模型建模深度 基础上,体现安装、接口等信息,包含主要技术参数及附属信息的三维模型。
Q/GDW 11216-201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1000kV变电站 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Q/GDW 381.1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1 部分: 110(66)kV 变电站
Q/GDW 381.5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 5 部分:220kV 变电站
变电站(换流站)三维设计建模规范
(试行)
国网基建部 二〇一七年九月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的要求 ................................................................. 3 5 基本构件 ................................................................. 3 6 设备建模 ................................................................. 4 7 设施建模 ................................................................ 81 8 材料建模 ............................................................... 10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建(构)筑物、设备、材料及其他设施模型配色原则.... 114 编制说明 .................................................................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