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说课稿

Python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说课稿
Python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实现复杂计算程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

教材是由湖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其中《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第三册的第七单元“Python程序设计(下)”的第26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选择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循环结构作为Python程序设计的三大基本结构之一,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对循环结构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为三种结构的综合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单元学习了Python的变量和输出,对Python程序设计基本语法有了一定的解,在这一单元中又学习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知识难度慢慢提高。随着知识难度的递增或者是说知识的抽象度提升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逐渐减退,可能不情愿将自己埋身于难题当中进而去尽全力的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做中学,在实践中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跟上节奏,学习相关知识。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循环结构的语句、功能,以及如何执行的;

(2)能够编制运行程序,解决真实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理解循环结构的语句和实现;

(2)分析具体实例,探讨出问题相应步骤,并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3)体会用任务分布式进行问题求解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内化这种思维方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和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性和热情;

(2)内化思维,学以致用,从中体验学习算法的乐趣和奥秘。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什么是循环结构,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了解for循环与while循环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两种循环结构。

二、说教法

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法、演示法。

在新课讲解之前,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新课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按照输入、运算、输出的结构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最终使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一是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及时总结与归纳。二是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品质。

四、说教学过程

此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讲解,分别为第十课和第十一课,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十课《循环结构(上)——for循环》

(一)上节回顾

将上节课完成的测量判断程序写出来,巩固选择结构的相关知识,了解到python 语言的用途强大。

(二)任务驱动

以“既然python语言这么强大,那么我们如何用python实现一个计算程序呢?”引导学生思考。

(三)新知讲授

讲授循环结构的概念以及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简单介绍,同时具体讲解for循环语句的格式要求,并提示学生注意要点。

(四)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具体计算案例“计算s=1+2+3+…+100”,并引导学生已知问题要求怎样写出问题解决步骤,进而解决我们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五)巩固练习

提供更多案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并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更多问题。

(六)总结提升

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加以强调,并对整堂课做一个回顾与总结。

第十一课《循环结构(下)——while循环》

(一)上节回顾+任务驱动

上节课通过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将“计算s=1+2+3+…+100”的问题解决了。可是,

同学们,for循环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它要明确的知道循环执行的次数。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不确定次数的循环应该怎么办呢?课堂中以这种问题驱动式的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思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知讲授

讲授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的while循环语句,同时具体讲解while语句的格式要求,并提示学生注意要点,于此同时对上节课的注意要点加以强调和巩固。

(四)案例分析

给出具体计算案例“求计算s=1+2+3+…+n”,并引导学生已知问题要求怎样写出问题解决步骤,进而解决我们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

提供相似案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并从学生的练习中发现更多问题。

(六)总结提升

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加以强调。

五、板书设计

循环结构

一、循环的概念

二、for循环语句(计数循环)

For循环变量in[列表值]:

循环体

三、while循环语句(条件循环)

while条件:

语句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在新知讲解的过程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案例,列举具体数值,最终完成新内容的讲解。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

基础,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耐心,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其他学习和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

重复一句看过的话语,我们教学生写程序的目的不是要培养“程序猿”,而是帮助孩子表达自我和组织观点的新途径,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因此,重点还是在于让学生做中学,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习题及答案 1、循环语句的三要素分别是、、。 2、for语句括号内的3个表达式的作用分别 是、、。 3、在2层循环嵌套中,外层循环语句的每个执行周期中,内层循环语句都要完整 地,只有当时,才结束整个循环。 4、在循环结构中,break语句的作用是;continue语句的作用是。 5、当循环条件一开始就为假时,对于while语句、do…while语句、for语句,分别执行循环体次、次、次。 6、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0; while(a=0) { printf("good\n"); a--; } 7、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0; while(a==0) { printf("good\n"); a--; } 8、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1; while(a=1) { printf("good\n"); a++; } 9、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1; while(a==1) { printf("good\n"); a++; } 10、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i=5;i>=0;i--) printf(“%d “,i); 11、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n=1;n<20;n=n+3) printf(“%d “,n); 12、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 ch='a' ;ch<='e' ;ch++) printf(“%d“,ch-97);

13、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i=1,j=5 ; i100) break; } C、int a=0; D、int x=21; do while(x) { ++a; --x; }while(a>=0); 三、阅读程序,写出程序运行结果。 1、#include"stdio.h" main() { int i=0,sum=1; do { sum+=i; i++; }while(i<5); printf("%d\n",sum); } 程序运行结果: 2、 #include"stdio.h" main() { int a,b;

实验2-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2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循环语句for、while和do-while语句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循环语句实现各种算法,例如穷举法、迭代法等。 3.进一步熟悉C语言集成环境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用while循环实现数据统计问题。:从键盘输入一批任意数量的整数,统 计其中不大于100的非负数数值的个数。 2.编写并调试程序,使用do-while循环控制语句实现上面的数据统计问 题。调试数据仍参照上面给出的几种情况设计使用。 3.编写并调试程序,使用for循环控制语句实现上面的数据统计问题。 4.阶乘累加问题。编写程序,求1+2!+3!+…+n!的值。 三、实验指导 1.用while循环实现数据统计问题。 ?编程分析 由于输入数据个数是不确定的,因此每次执行程序时,循环次数都是不确定的。在进行程序设计时,确定循环控制的方法是本实验的一个关键问题。循环控制条件可以有多种确定方法: (1).使用一个负数作为数据输入结束标志。 (2).输入一个数据后通过进行询问的方式决定是否继续输入下一个数 据。 ?参考程序 参考程序一 /* 使用负数作为数据输入结束标志的程序 */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m,counter=0; while(1) { printf("请输入一个整数:"); scanf("%d",&m); if(m<0) break; if(m<=100) counter++; printf("\n"); } printf("符合要求的整数个数为: %d\n",counter); } 参考程序二 /* 通过进行询问的方式决定是否继续输入下一个数据的程序 */ #include int main() { int m,counter=0; char ask; while(1) { printf("请输入一个整数:"); scanf("%d",&m); getchar(); if(m>=0&&m<=100) counter++; printf("继续输入下一个数据?(Y/N)"); ask=getchar();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练习题 内含答案

第三单元循环结构练习题 选择题: 1、有以下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D )。 main( ) { int i,s=0; for(i=1;i<10;i+=2) s+=i+1; printf("%d\n",s);} A.自然数1~9的累加和 B.自然数1~10的累加和 C.自然数1~9中的奇数之和 D.自然数1~10中的偶数之和 2、以下关于for语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for循环只能用于循环次数已经确定的情况 B. for循环是先判断表达式,后执行循环体语句 C. for循环中,可以用break跳出循环体 D. for循环体语句中,可以保含多条语句,但要用花括号括起来 3、若i和k都是int类型变量,有以下for语句 for(i=0,k=-1;k=1;k++) printf("*****\n"); 下面关于语句执行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循环体执行两次 B.循环体执行一次 C.循环体一次也不执行 D.构成无限循环 4、以下程序程序的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c )。 main() {int i,t[][3]={9,8,7,6,5,4,3,2,1}; for(i=0;i<3;i++) printf(“%d”,t[2-i][i]);} A.7 5 3 B. 3 5 7 C.3 6 9 D.7 5 1 5、以下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A )。 void fun(char*s) { while(*s) { if(*s%2==0) printf(“%c”,*s); s++;} } main() { char a[]={“good”};fun(a);printf(“\n”);} 注意:字母a的ASCⅡ码值为97 A.d B.go C.god D.good 6、已知 int t=0; while(t=1){...} 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B )。 A)循环控制表达式的值为0 B)循环控制表达式的值为1 C)循环控制表达式不合法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设有以下程序段 B int x=0,s=0; while(!x!=0)s+=++x; printf("%d",s); 则 A)运行程序段后输出0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代码

实验五代码: 基础能力落实: 1)编写一个程序,将用分钟表示的时间转化成以小时和分钟表示的时间。使用#define 或者const来创建一个代表60的字符常量。使用while循环来允许用户重复键入值,并且当键入一个小于等于0的时间时终止循环。要求用while语句 #include int main(void) { const int minperhour = 60; int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the number of minutes to convert: "); scanf("%d", &minutes); while (minutes > 0 ) { hours = minutes / minperhour; mins = minutes % minperhour; printf("%d minutes = %d hours, %d minutes\n",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next minutes value (0 to quit): "); scanf("%d", &minutes); } printf("Bye\n"); return 0; } 2)编写一个程序打印一个表,表的每一行都给出一个整数,它的平方以及它的立方,要求用户输入表的上限和下限。使用一个for循环。 #include int main( void ) { int lower, upper, index; int square, cube; printf("Enter starting integer: "); scanf("%d", &lower);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 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初值i=2,j=3,s=0; 2.用n从1到30循环 3.s=s+ i/j; 4.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 clude mai n() { int i=2,j=3, n,c; float s=0; for(n=1; n<=30 ;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 "n%f” ,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 clude mai n()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 n“d' ,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m)能被3整除,且至少有一个数字是5的所有数。 算法分析: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和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实验5_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题目及解答

4.3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 【注意事项: (1)题中页码均为《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中的页码 (2)题后为原程序文件名 (3)仅提交名为【*.c】的源程序文件,可一起提交,也可逐题提交 调试程序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出现死循环时:关闭运行窗口即可。 】 1、按照下面的流程图书程序,用for语句实现。 【提示:参见p97—例4.23 ,并按照下面的左流程图书写007张三511.c,右流程图书写007张三512.c 程序运行结果: s=2550 】 2、用for语句编程,求300~500之间的水仙花数(如135:153=13+53+33)。(007张三52.c) 【程序运行结果: 300~500之间的全部水仙花数如下:??370??371??407 】 3、判断输入的数是否为素数。【提示:素数是只能被1和其自身和整除的数,】(007张三53.c) 【提示:参见p114—例4.36 程序运行时:程序运行结果: 请输入一个正整数:25?25不是素数 请输入一个正整数:12?125不是素数 请输入一个正整数:13?13是素数 】 4、判断输入的一个不超过32767的正整数是几位数。(007张三54.c)【提示:按照右侧的N-S图编程 运行时:运行结果: 请输入一个正整数(1~32767): 135?135是3位数请输入一个正整数(1~32767): 1356?1356是4位数请输入一个正整数(1~32767): 28906?28906是5位数】

附加题: 1、求出100~200间的所有素数。(007张三5附加1.c )。 【 运行结果: 101 103 107 109 113 127 131 137 139 149 151 157 163 16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 2、根据以下公式求π值(直到最后一项小于10 –6 为止)(007张三5附加2.c ) 【 运行结果: pi=3.141590 】 3、百钱百鸡问题中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他的《算经》中提出了著名的“百钱买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翁、母、雏各几何?(007张三5附加3.c ) 【提示:在编程之前,需先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如: 设鸡翁x 只,鸡母y 只,鸡雏z 只 则有下列方程: x+y+z=100 和 5x+3y+z/3=100 因为2个方程,3个未知数,故为不定方程,需用穷举法解题。 运行结果: x=0??? y=25??z=75?? x=4??? y=18??z=78?? x=8??? y=11??z=81?? x=12?? y=4???z=84?? 】 参考解答: 1、~2、略 3、 #include void main( ) { int x, I, k; printf(“请输入一个正整数:”); scanf("%d", &x); k=x/2; while ( i <=k ) { if( x%i ==0 ) break; } if ( i>k ) { printf(“%d is \n”, x); } ??????+???+??+?++=9 4 73523173523152313112π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 初值i=2,j=3,s=0; 2. 用n从1到30循环 3. s=s+ i/j; 4. 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clude<> main( ) { int i=2,j=3,n,c; float s=0; for(n=1;n<=30;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n%f”,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clude<> main( )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n%d”,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课后习题及答案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习题及答案1、循环语句的三要素分别 是、、。 2、for语句括号内的3个表达式的作用分别 是、、。 3、在2层循环嵌套中,外层循环语句的每个执行周期中,内层循环语句都要完整地,只有当时,才结束整个循环。 4、在循环结构中,break语句的作用是;continue语句的作用是。 5、当循环条件一开始就为假时,对于while语句、do…while语句、for 语句,分别执行循环体次、次、 次。 6、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0; while(a=0) { printf("good\n"); a--; } 7、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0; while(a==0)

{ printf("good\n"); a--; } 8、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1; while(a=1) { printf("good\n"); a++; } 9、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 int a=1; while(a==1) { printf("good\n"); a++; } 10、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i=5;i>=0;i--) printf(“%d “,i); 11、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n=1;n<20;n=n+3) printf(“%d “,n); 12、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 ch='a' ;ch<='e' ;ch++) printf(“%d“,ch-97); 13、下列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for(i=1,j=5 ; i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循环程序设计习题及答案

模块三循环程序设计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当在数据处理中要重复执行相同的操作时,宜采用程序结构来实现。 2、循环的3要素是、、。 3、在循环语句体中包含另一个循环语句的用法称为。 4、执行循环语句体中的break语句后将使用包含它的循环语句。 5、要结束当前正在执行循环体语句而直接进入下一循环周期,需要执行语句。 6、在for语句中表达式允许省略,但不能少,语句for( ; ;) ;构成的是循环。 7、在for语句中,省略表达式2时,则循环为循环。 8、执行语句for(i=1;i++<4; );后变量i的值是。 9、要使用循环程序提前结束本次循环周期并开始下一个循环周期,应在循环体内有条件使用语句。 10、在每次循环周期均要执行一次的语句,称为。 11、for语句括号内的3个表达式的作用分别是、和循环控制变量的更新。 二、选择题 1、若k为整形变量,则while循环共循环()。 k=5; while(k>=0) k-1; A、无限循环 B、6次 C、5次 D、4次 2、与while( ! n) ; 中表达式!dn等价的是()。 A、dn>=0 B 、dn!=0 C、dn == 0 D、dn != 1 3、以下程序段,while循环执行的次数是() int k=0;

while( k == 1) k++; A、无限次 B、有语法错,不能执行 C、一次也不执行 D、执行1次 4、在C语言中,当do while语句中的条件为()时,结束该循环。 A、0 B、1 C、TRUE D、非0 5、下面程序段的输出结果是() do { b-=a; a++; }while(b--<0); A、10,-1 B、2,8 C、9,0 D、4,-3 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由于do while循环中循环体语句只能是一条可执行语句,所以循环体内不能使用复合语句。 B、do while循环由do开始,用while结束,在while(表达式)后面不能写分号 C、在do while循环体中,一定要有能使while后面匠值变为零的操作 D、do while循环中,根据情况可以省略while 7、若有如下程序段,其中s、a、b、c均已定义为整型变量,且a、c均已赋值(c大于0)。 s=c; for(b=1;b<=c;b++) s=s+1; 则与上述程序段功能等价的赋值语句是() A、s=a+b; B、s=a+c; C、s=s+c; D、s=b+c; 8、假定a,b,c,d均已定义为整型变量,且a、c均已赋值,a大于0,c大于0,则与程序段for(d=a,b=1;b<=c;b++) d--;功能等价的语句是() A、d=a+b; B、d=a+c; C、d=a-b; D、d=a-c 9、下列关于for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for循环只能用于循环次数已经确定的情况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三种循环语句

一、循环结构(Iteration Structure)的概述 1.目的 为了解决含有重复处理内容的问题,必须采用循环语句(Loop Statement)来编程实现。 2.类型 (1)当型循环结构 (2)直到型循环结构 二、循环语句 1.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while(表达式){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 ④举例:(累加和问题)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while( i <= 100){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 2.do-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直到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do{ 循环体

}while(表达式); //注意最后的分号 ③特点:先执行后判断。 ④举例:修改上例。 /*利用do-while语句编程实现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do{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while(i<=100);//注意最后的分号 3.for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使用频率最高。 ④举例:修改上例。 /*使用for语句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for( i = 1 ; i <=100 ; i++ ){//第一个表达式完成循环变量i赋初值;第三个表达式实现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 4.几种循环语句的比较 ①由于while语句和for语句均实现当型循环结构,两者是完全等价的。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2.2.10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_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 1. 实验目的 熟练使用for语句控制循环。 2. 实验任务 (1)实验内容:打印输出所有"水仙花数"。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一个三位的正整数,其各位数字立方和等于该数本身。例如:153是一个"水仙花数",因为153=13+53+33。 (2)实验要求:没有输入,输出所有"水仙花数"。 程序输出以下4个"水仙花数": 153 370 371 407 3. 实验分析 (1)问题分析:用循环语句循环测试每一个三位数是否符合"水仙花数"的规则。即对所有100至999的数,把每个数分解出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再判断是否符合条件。 (2)实现要点:用一次穷举循环就可以了。因为是固定次数的循环,一般采用for语句。对于每个当前的整数,用取余和整除运算分解出各位的数字。对于三位的正整数n,个位数g = n%10,十位数s = (n%100)/10,百位数b = n/100。 4. 参考代码 #include int main(void) { int n, g, s, b; for (n=100; n<=999; n++) { b = n / 100; s = n / 10 % 10; g = n % 10; if ( g*g*g + b*b*b + s*s*s==n) printf("%d ",n); } return 0; } 5. 思考题 什么情况下采用穷举循环是比较合适的? 【教学案例二】 1. 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while 语句和理解该语句的执行顺序,掌握累加和计算的算法。 (2)熟练运用断点调试。 2. 实验任务 74

(1)实验内容:根据下面关系式,求π的值,直到最后一项的值小于epsilon 。epsilon 的值由键盘输入。 12!3!!12335357357n p =++++???????…+…(2n+1) (2)实验要求:改正下面的错误程序,达到满足如下表的运行示例结果。测试用例: /* 1 */ #include /* 2 */ int main(void)/* 3 */ { /* 4 */double sum,item;/* 5 */double epsilon;/* 6 */int i; /* 7 */printf("Enter Epsilon:");/* 8 */scanf("%lf",&epsilon);/* 9 */item = 1; /* 10*/sum = 0; /*调试时设置断点*//* 11*/while (item >= epsilon)/* 12*/{/* 13*/sum += item;/* 14*/i++;/* 15*/item *= i;/* 16*/item /=(2*i-1);/* 17*/} /* 18*/printf("Pi=%.6lf\n",2*sum); /*调试时设置断点*//* 19*/return 0; /* 20*/ } 3. 实验分析 (1)程序分析:这是一个求累加和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抽取出具有共性的算式:sum=sum + item ,其中sum 存放累加和,item 表示第i 项的内容。题目没有显式地给出循环次数,只是提出了精度要求。在反复计算累加的过程中,一旦第i 项的绝对值小于Epsilon ,就达到了给定的精度,计算终止,这说明精度要求实际上给出了循环的结束条件,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5分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来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那下面我将从这五个部分来加以分析和说明。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本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过渡)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形象思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归纳创造,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简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我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确立为重点。而水循环的过程这一内容,考虑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我把它确立为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

第5章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作业参考答案

第5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作业参考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 【第140页】 5-1、请画出课本里5.6中给出的3个程序段的传统流程图。 (1)程序1: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n=0; for (i=1;i<=4;i++) for (j=1;j<=5;j++,n++) { if(n%5==0)printf("\n"); //控制在输出5个数据后换行 printf("%d\t",i*j); } printf("\n"); return 0; } (2)程序2: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n=0; for (i=1;i<=4;i++) for (j=1;j<=5;j++,n++) { if(n%5==0)printf("\n"); //控制在输出5个数据后换行 if (i==3 && j==1) break; //遇到第3行第1列,终止内循环 printf("%d\t",i*j); } printf("\n"); return 0; } (3)程序3: #include int main() { int i,j,n=0; for (i=1;i<=4;i++)

for (j=1;j<=5;j++,n++) { if(n%5==0)printf("\n"); //控制在输出5个数据后换行 if (i==3 && j==1) continue; //遇到第3行第1列,提前结束执行本次内循环体 printf("%d\t",i*j); } printf("\n"); return 0; } (1)程序1流程图(2)程序2流程图(3)程序3流程图 5-3、输入两个正整数m和n,求其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include int main()

实验三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while、do~while、for语句的使用。 (2) 掌握循环体内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的作用。 (3) 掌握循环及嵌套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准备 1.C语言实现循环的方法 ①goto 和if 构成的循环:由于goto是无条件转向,不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所以不建议使用。 ②while循环:实现“当型”循环,首先判断循环条件,当条件为真,执行循环体,再判断循环条件……此种循环有可能一次也不执行循环体。 ③do~while循环:实现“直到型”循环,与while循环的区别是先执行循环体,再判断循环条件,当循环条件为真,再执行循环体……此种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 ④for循环:与while循环类似,一般用于知道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及步长值的循环。 2.break 和continue 语句 ①break 语句:可用在循环体或switch语句中,作用是跳出其所在的控制结构。若是在循环体中,则是跳出其所在的循环,使得循环不止一个出口。 ②continue语句:只能用在循环体中,其作用是结束本层本次循环,注意不是退出循环。 3.阅读以下程序,并分析其功能,调试运行程序后再分析其运行结果。 ①掌握三种方法求1到100的累加和。 文件名为ex3-1-1.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 int sum=0,i=1; while(i<=100) sum+=i++; // 等价于:{ sum=sum+i; i++; } printf("sum is %d\n",sum); } 文件名为ex3-1-2.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 int sum=0,i=1; do sum+=i++; while(i<=100); printf("sum is %d\n",sum); } 文件名为ex3-1-3.c,内容如下: # include main()

实验6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

实验6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 一、实验目的: 1、继续熟悉循环程序设计,掌握不确定次数循环判定条件的设置; 2、掌握多重循环的使用,能够熟悉应用穷举法、迭代法、判定素数、求最大公约定等典型算法; 3、熟悉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在循环中的应用,并区分两者的不同。 二、实验内容 1、(基础题)编写程序,输出从公元2000年到3000年所有闰年的年份,每行输出10个年份。判定闰年的条件是: (1)年份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则是闰年; (2)年份能被400整除也是闰年。 (提示:循环变量从2000变化到3000,然后去判断每一个年份是否为闰年,若是,则输出。由于每行只能输出10年份,还要定义一个整型变量用于计数) 程序运行效果图如下图所示: 2、在全系1000学生中,征集慈善募捐,当总数达到10万元时就结束,统计此时捐款的人数,以及平均每人捐款的数目。请根据题目要求完善代码。

思路:①循环次数不确定,但最多循环1000次:在循环体中累计捐款总数,用if语句检查是否达到10万元,如果达到就不再继续执行循环,终止累加;②计算人均捐款数。 #include ______________//定义符号常量SUM,值为100000 int main() { float amount,aver,total; int i; for (i=1,total=0;i<=1000;i++) { printf("please enter amount:"); scanf("%f",_____);//输入用户捐款数额,存入amount变量 ___________;//用户捐款数额累加进total变量中 if(total>=SUM) //判断捐款数额是否已够 _______; } //计算平均每人捐款的数目 if(i>1000) //循环正常结束 aver=total/(i-1); else //循环提前结束 ________; printf("num=%d\naver=%10.2f\n",i,aver); return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