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植物为什么喜欢《吃》虫》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食虫植物为什么喜欢《吃》虫》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食虫植物为什么喜欢《吃》虫》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食虫植物为什么喜欢“吃”虫》阅读训练及参考答

食虫植物为什么喜欢“吃”虫

地球上良多处所都散布有食虫植物。食虫植物主要散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依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地球上的食虫植物共有500种摆布。其中,在我国境内的约有30种。这些食虫植物“猎手”身上都拥有特殊的武器:一是香饵或假装,用来诱捕昆虫,像气息、花蜜、色彩等;二是各种圈套,用来捕捉各种昆虫;三是拥有分泌消溶昆虫的消化液。

捕蝇草是一种珍异植物。它有一个标致的名字——孔雀捕蝇草。其叶子是长形的、厚实的,叶面上长着几根尖尖的茸毛,边沿上还有十几个轮牙。每片叶子中间有一条线,把叶子分成两半儿,可随时开合,比开屏的孔雀还要漂亮。

平时,捕蝇草披发出一种香甜的气息,诱惑那些贪婪而笨拙的昆虫上钩。捕蝇草的叶子只要一经昆虫震动,就会迅速地折叠起来,边上的轮牙也相互交错咬合,虫子就被关在圈套里,成了它的食品。它的叶子既是用来捕捉猎物的武器,又是消化器官。圈套里会分泌出消化液,将昆虫消化掉。这个叶子就像一个“临时胃”,虫子越挣扎,叶子就夹得越紧,分泌的消化液就越多,猎物很快就被“吃完”了。然后叶子又设下新的圈套,等待着别的虫子上钩。但是,这个漂亮的猎手一辈子只有3次打猎的机会,然后就逐步枯败,再也不能狩猎。

茅膏草是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大小就像一枚硬币。每片叶子上面竟长着200多根绒毛,它们像一根根纤细的手指,既能伸开又能合拢。在绒毛的尖上有一颗闪亮的小露珠,这是绒毛分泌出来的粘液,披发出蜜同样的香味。昆虫闻到香味禁不住诱惑,就会迅速飞过来,碰到绒毛时,就被粘液粘住了。这时绒毛就像手同样握起来,捉住昆虫,分泌出可以分解昆虫的蛋白酶。然后,茅膏草的叶细胞就把消化后的养料吸到植物体内。

最有代表性的食虫植物要属猪笼草。它是一种糊口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的绿色小灌木,这些处所一般是湿润的山谷。每片猪笼草叶子尖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带盖的小瓶子。因为它们很像南方运猪用的笼子,所以被称为“猪笼草”。它身上的瓶子色彩艳丽,异样标致,有红的、绿的、玫瑰色的,乃至还镶着紫色的黑点。而且,与别的植物猎手同样,这些瓶子能在瓶口和内壁处罚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闻到香味,小虫子就会爬过去吃蜜。正在享受之际,小虫子的脚下骤然一滑,一头栽进了瓶子里,再也爬不出来了。小瓶子里盛的是酸溜溜的粘液,被粘液粘住的小虫子便成了猪笼草的一顿美餐。

为什么这些植物要“吃”虫子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或许跟它们生存的环境有关。食虫植物一般散布在贫瘠的处所,例如生长在酸性沼泽地、泥炭地上、水里、平原、丘陵或高山上。这些食虫植物栖身的处所一般缺乏营养和阳光。它们的生存遭到要挟,但那里一般有良多昆虫,它们学会了捕食昆虫的本领,这类本领使它们能在当地生存下去。固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想,良多问题现在都没法解答。譬如,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感觉无比灵敏?在它们体内又是怎么传递着外界的刺激信息的呢?它们是不是有神经系统和大脑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们进一步钻研。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2017·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

苏州市高新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一语文 第一部分(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各题。(6分)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gē yǒng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A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在中华文明 yōu jiǔ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níng jù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青少年要发扬和继承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②.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1分) ③.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当窗理云鬓,。(乐府民歌《木兰诗》)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入京使》)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晚春》) ⑤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 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③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 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 ...远远的一辆车,

4、河海中学七(5)班拟举行“书香悠悠伴我行”读书周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星期天上午,班长王东前去邀请老舍先生的儿子、知名作家舒乙于下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大家做名著阅读专题讲座。假设你是王东同学,见到舒乙老师之后,你准备怎么说?(4分) 第二部分(3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5分)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注①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5.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山村哪些特点?(2分) 6.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时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战国策·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②过:经过。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人射箭了。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已,同“以”,因。 ⑥少:过了不久。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⑴以钱覆其口⑵夫射柳叶者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尔安敢轻.吾射

阅读题强化训练10篇(含答案永远的鹤)

永远的鹤 ①太阳渐渐地西斜了,夕阳的余晖洒遍了偌大的一片湿地保护区。水如胭脂,而一小块一小块并不相连的洲土上,萋萋芳草也被染上了一层醉人的嫣红。那些丹顶鹤,或在水边觅食,或在洲土上尽兴地起舞,或振翅高飞,发出一串串清脆的长唳。 ②年轻的谭立,一个人在瞭望竹楼上,整整守望了一天。师傅杜三早饭后,驾着船领给养去了。他要把船划出湿地,三十里水路啊,再泊船上岸,到镇上把给养和报纸挑回船上,然后又划回到这里。回来的时候,天就落黑了。 ③临走的时候,杜三对谭立说:“你给我睁大眼睛,好好地看住这些鹤,得防着那些盗鹤贼。” ④谭立说:“师傅,我都做了三年护鹤工了,你放心吧,保管一根鹤毛也掉不了。” ⑤谭立就这样守了一天,拿着望远镜看了一天,盗鹤贼连个影子也没有,却让他越看越感到孤单、寂寞。公鹤、母鹤成双成对,互相嬉戏,互相唱和,情意绵绵。而他呢,至今还 ⑥忽然,谭立听见有凄厉的鹤唳声传来,拖得很长,带着颤音。谭立大吃一惊,拿起望远镜仔细地搜索起来。他看到在三百米开外的一片浅浅的水面上,一只母鹤的细腿似乎被什么咬住了,正在拼命地抖翅挣扎;旁边的一只公鹤,焦急地胡乱扑打翅膀。是怎么回事呢? ⑦谭立操起一把木桨,顺着竹楼的梯子飞快地奔到地面,再窜到水边,解开船缆,“咚”地跳上船,然后着力地划起桨来。小船绕过一块一块的小洲,迂回着朝母鹤的方向划去。虽是暮春时分,风凉嗖嗖的,不一会儿,谭立的后背就渗出了一层热汗。 ⑧小船划到离母鹤大约十米远的地方,水浅得载不动船了。谭立停下船,把鞋、袜、长裤脱下来,跳到水里,水不深,但很清澄,看得见水底密密匝匝纠结在一起的绒绳般的丝草,像柔软的绿绒毡毯。他突然明白了,肯定是丝草缠住了母鹤的细腿。他一步步朝母鹤靠近。公鹤见有人来,“呼”地飞了起来,母鹤则拼命挣扎,惊惶地鸣叫……谭立知道,此刻母鹤越挣扎,丝草会缠得越紧。 ⑨“怕什么,真不懂事,我是来救你们的!” ⑩水渐渐深了,底下软软的,踩在厚厚的丝草上,脚板心痒痒的,好像被柔软的手指搔着,搔得他一身发软发酥。 ○11终于走到了母鹤的身边。猛地,他感到身子往下沉。水先是没到了膝关节,再往上漫,没到了大腿根,再漫到了腰部。这一切让他猝不及防。他慌了——沼泽地!他想挣挫着把身子往上抬,身子却沉重如铁,依旧往下沉去,他挥舞着双手,想抓住什么……惊骇的母鹤尖利地叫着,凄凄哀哀。他冷静下来,伸出手去抚着母鹤的细腿,从上向下伸向鹤的趾爪,果然是被丝草缠了一道又一道。他迅速地扯断那些丝草。母鹤也似乎明白了这个人是来解救它的,变得很温驯,眨巴着眼睛感激地望着他。丝草都扯断了,谭立双手托起母鹤的身子,往

中考新闻类题目训练及答案修订版

中考新闻类题目训练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考“新闻”类试题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舌尖上的中国2》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012年,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感动无数中国人;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2》回归央视荧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也同步推出。《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8集,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央视相关负责人表示,比起前作,《舌尖上的中国2》在拍摄制作上比第一季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在微博上,网友对《舌尖上的中国2》表示出了极大的欢迎,但对播放时间非常的不满意,认为这是央视“深夜报复社会”的举动,完全就是“逼人吃宵夜”的节奏。 探究结果: 2.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标题: 据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齐中熙、樊曦)2014年4月13日9时30分,自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运送旅客宣告突破2亿人次。2013年2月28日,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年8个月之际,京沪高速铁路运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而仅1年2个月后,这条高速铁路的运送旅客量就实现了翻番,再次展示出其巨大的输送潜能。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10个字)

本报青岛4月11日电(记者宋学春)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园村开村仪式11日举行。 世园村总占地约5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紧临世园会园区,位于青岛滨海公路和世园大道交汇处,交通非常便捷。世园村开设了世园会特许产品、青岛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吸引了多家星级酒店和20余家特色餐厅入驻,建设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应急保障设施,集种植加工、科研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茶博园,将为国内外宾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办公、休闲等综合服务。世园村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园艺景观、服务设施等体现了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态理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12日) 4.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拟写恰当的导语。 政府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农村学生个子变高了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董洪亮、赵玲)。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将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把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监测表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三顿饭的比例从2012年度的%下降到2013年度的%;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同比增加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下降和个百分点;西部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了和分。 据介绍,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得到保障,实施规模世界第三,食堂建设完成过半。监测表明,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 整)】含答案 1.重点段落品析。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找出小男孩说的话。 (2)在文中的括号中加上标点符号。 (3)这段话写了胡萝卜先生做的好事是: 【答案】(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课内阅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1)用“要是……”写一句话。 (2)写出描写椅子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这棵树先后被做成了什么?填填看。 树——手推车——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要是我能赶快长大,那该多好啊!

2017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吃虫的植物》教学设计

《吃虫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都是吃虫的能手,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外资料交流世界上奇妙的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4、体会举例说明的作用,通过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茅膏菜、猪笼草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神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吃虫的植物》,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两种吃虫的植物?(师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两种吃虫的植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奇) 这两种植物真的那么神奇、真的可以吃虫子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两种有趣的植物,一起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二、精读课文,感悟神奇 (一)根据读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茅膏菜样子的语句,用“~~~~~”画出它是怎样吃虫的。 (2)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3)读一读这些词句,感受神奇之处。 2.汇报:谁来说说茅膏菜长什么样子?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 (半月形、又嫩又绿、有黏液) 3.茅膏菜的样子这么奇特,它又是怎样吃虫的呢? A.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同时,叶片紧紧地卷起来,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吃虫快、粘得牢、卷得紧)读出你的感受。

过渡:一片小小的叶子竟然能这么快速地把小虫牢牢粘住,并且紧紧地卷起来,你说它神不神奇? (2)读出神奇。 B.有一次……只剩下两片翅膀与六条细腿。 (拼命地、越…越、竟、只剩下) 过渡:其实茅膏菜并不大,直径长约1厘米,最后把苍蝇消化得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可见它真是——吃虫的能手。 4.想象 (1).此时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虫,可以是一只小蜜蜂,可以是一只苍蝇、也可以是一只蚊子,你飞啊飞,来到了一片茅膏菜旁,你会看到什么样的茅膏菜?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2).此时你们就是那一株株的茅膏菜,看到身边有一只小虫飞来飞去,此时你们这些茅膏菜又在想些什么? (3).你们同桌合作,一人是茅膏菜,一人是小虫,表演一下茅膏菜是怎样吃掉小虫的? (4).一组表演,其他同学评价 (5).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茅膏菜到底是怎么吃虫的啊?现在就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茅膏菜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怎样吃虫的? (6)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读出神奇) (7)对比体会举例说明的好处。 两段话同样是描写茅膏菜吃虫,但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段话概括写出茅膏菜怎么吃虫的,第二段用了一个例子写出茅膏菜怎样吃虫)这个例子有什么好处么?(具体、生动地写出茅膏菜到底是怎样吃虫的)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或举例说明。(板书) 5.那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呢?(因为…所以) 它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的呢? ——因为叶子又嫩又绿,黏液带有香味 它为什么能牢牢地粘住小虫呢? ——因为黏液的黏性强 它为什么能紧紧地把小虫紧紧地卷起来呢? ——因为半月形的叶子容易卷紧。 总结:正是因为茅膏菜有这样的结构,所以才能吃到虫子啊! 6.归纳写作方法 ①课文在介绍茅膏菜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样子,再写——怎样吃虫,并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它是吃虫的能手。 ②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围绕哪句话写的?

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1-8单元类文阅读+练习+答案解析

2020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类文阅读【答案解析】全册每一课均有对应阅读+练习+答案解析 【建议每周只要花10分钟完成2篇,对于提高语文奇效】 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A.膏药 B.泥土滋润状 晌: 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B 2.雨草花竹笋 3.夏春鞭笋过墙 4.屋后的那片荒地也长满了野花野草,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钻出了嫩嫩的竹笋。 5.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 3.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4.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类文阅读-2 乡下人家 乡下的村庄 村庄不大,却很古老,村庄的后面,是座不太(竣峻)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 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期(份)和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

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豪莎士比亚诞辰4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

宁夏中卫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宁夏中卫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20七上·夏津期中) 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 . 除病毒外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B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 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 (2分) (2018七上·蓟州期中) 含羞草是一种观赏植物,用手碰触其叶,小叶片迅速合拢.这种现象称为() A . 生物的繁殖 B . 生物的运动 C . 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D . 生物的生长 3. (2分) (2015八上·山东期中) 下列语句中,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 南橘北枳 B . 草盛豆苗稀 C . 春江水暖鸭先知 D . 雨露滋润禾苗壮 4. (2分) (2017八下·东莞期中)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开始于() A . 作出假设 B .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C . 制定和实施计划 D . 表达和交流 5. (2分) (2017八上·阳东月考) 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鱼体呈梭形,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B . 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 C .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 . 昆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6. (2分)下表为科学家通过研究获得的一些信息(“√”表示能够存活,“一”表示不能存活)不能由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A . 该实验研究的是水体pH变化对部分生物的影响 B . 上述生物中,牛蛙胚胎在水体pH变化时存活范围最大 C . 水体pH发生变化可能是由酸雨造成的 D . 水体pH为3.0~4.5时,最适合这些生物生存 7. (2分)(2017·青岛模拟)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 大树底下好乘凉 B .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 草盛豆苗稀 D . 春江水暖鸭先知 8. (2分) (2017七下·成都期中)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A . 该食物网共有四条食物链 B . 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 . 该食物网所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 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9. (2分) (2017七上·湛江期末) 下图是某种小麦在不同时期平均每天需水量的柱形图,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发育期是()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故答案为:⑴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解答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完整)五年级阅读训练题10篇(附答案)

深山含笑(五年级阅读训练一)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 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把文中括号里有不合适的字划掉。(5分)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曲线画出两个比喻句。(2分) 4.注意带点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4分)

--------------- (五年级阅读训练二)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闻类文本阅读方法

新闻类文本阅读方法(一) 一、命题角度 1.关键牲语句理解题 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段的?意? 提问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规范回答: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 2.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 该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提问方式:文中第几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规范回答: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结构(思路)类题目 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 提问方式:文章画线部分(第几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鉴赏形象类题目 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规范回答: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5.信息筛选类题目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提问方式:文章写了描述对象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6.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类文阅读训练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类文阅读训练题 类文阅读-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土膏:A.膏药 B.泥土滋润状 晌: 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 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和等。 3.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可以看出。 4.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5.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B B 2.雨草花竹笋 3.夏春鞭笋过墙 4.屋后的那片荒地也长满了野花野草,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钻出了嫩嫩的竹笋。 5.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1.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是() A.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B.妇姑:老妇人和小姑娘。 C.相唤:互相呼唤。 D.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是

3.把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写成现代汉语。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 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3.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4.示例: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以及他们劳动的忙碌。 类文阅读-2 乡下人家 乡下的村庄 村庄不大,却很古老,村庄的后面,是座不太(竣峻)拔的小山。山呈“箕”状,山顶为内弧形的长圆。整个村庄被半月形的山体包围着,就像一位母亲张开温暖的怀抱,轻轻拥着自己心爱的珍宝,不由让人生出风水宝地的联想。 我喜欢这样的村庄,干净利落,整齐有序,保持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和地域特色。一座座房屋错落有(制致),院与院之间或相互(衔衍)接,或留有夹墙,但户与户之间,绝对单门独院。 阳光灿烂,天气和暖。门角的土地平整,阶前的菜园已收获一空。院前院后,大都种着树木,桃树、杏树和槐树,一株株遵规守矩,在主人规定的范围内生枝散叶,就像邻里之间的约定,和睦相处,不(遇逾)半步。那些树木,枝杆圆润饱满,枝条伸展,苞蕾微鼓,年华正轻。可以想象,若有一日枝头盛开,它们的花朵,足以把一座小院点亮,一朵花开,就是一片无限的春光。 这些懂得生活的人们,守护着家园,守护着村庄,点种着自已喜欢的树木、庄稼。乡间的泥土味,清香的庄稼味,和他们身上的汗珠一样,和成一股乡村的气息。夜晚的村庄,月明星稀。各家的院里院外,门楼上,都悬挂着一对新年的大红灯笼,既装饰了门面,照亮了街道,又能让人感受到村庄的温暖、祥和、喜庆。村庄朴素的本性,就在于夜晚的柔美,白天的安宁。 (选自《时文精粹月色中的栀子花香》煤炭工业出版社) 1.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 2.“风水宝地”的意思是。下面的词语与“风水宝地”的“宝”字意思不同的是()。 A.国宝 B.宝藏 C. 宝石 D.宝刀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把村庄比喻成,把小山比喻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4.“院前院后,大都种着树木,桃树、杏树和槐树,一株株遵规守矩,在主人规定的范围内生枝散叶,就像邻里之间的约定,和睦相处”,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村庄、院落。 5.短文通过对描写了哪些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名校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及( 10篇含答案解析)

名校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及( 10篇含答案解析) 1.__________ is from Canada. A.Bill Gates B.Mark Twain C.Thomas Edison D.Celine Dion 2.The_________ was born in 1835. A.inventor B.singer C.doctor D.writer 3.My heart will go on is the name of a ___________. A.book B.song C.story D.film 4.Doctor Bethune worked in China for about ________years. A.2 B.4 C.6 D.8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Mark Twain wrote Business@the Speed of Thought. B.Bill Gates started working for Microsoft Company in 1955. C.Thomas Edison made over 1,000 inventions. D.Celine Dion stopped singing in 1997. 【答案】 1.D 2.D 3.B 4.A 5.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这篇短文的主要信息通过一个表格表达了出来,故阅读中一定要读懂表格信息,分析这些数据表达的含义,对于有关数字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计算。 1.D细节理解题。根据表格中Born in Montreal,Canada.可知Celine Dion 来自加拿大。故选D。 2.D细节理解题。根据表格中Born in 1835 in the U.S.,a writer in the U.S.可知出生在1835年的是Mark Twain。故选D。 3.B细节理解题。根据表格中Born in Montreal,Canada,a singing star,in 1997 sang My heart Will Go on for film Titanic.可知《我心永恒》是一首歌名。故选B。 4.A数据计算题。根据表格中died in 1939 in China,came to China in 193.可知Norman Bethune是1938年来中国,1939年在中国去世的。故选A。 5.C细节理解题。根据表格中made over 1,000 inventions,died in 191.可知Thomas Edison made over 1,000 inventions.爱迪生发明了1000多项发明,是 正确的。故选C。 考点:人物传记类短文阅读。 2.I’m Leo. There is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She is Lisa. Lisa likes drawing a lot. Here are her three drawings (图画). There is an animal in the first drawing. It has two big eyes, a big mouth and two small ears. It has long arms and long legs. It is black and white. There are some apples in its hands. It looks very happy. What is it? I don’t know, but Lisa says it is a panda. There is a woman in the second drawing. She is thin. She has straight blonde hair, a small mouth, a big nose and two big eyes. She looks angry (生气的). Who is she? Lisa says she is our mom. But Mom has curly blonde hair, small eyes and a small nose. There is an animal in the third drawing, too. Its head is an apple. Its hair and tail (尾巴) are leaves (树叶). It has a long mouth, and it is a banana. Its two legs are carrots. What is it? Lisa says it is a horse (马), but it doesn’t look like a horse. Lis a is really a great artist, isn’t she? 1.The animal in the first drawing _______. A.looks very happy B.is eating apples C.has big eyes and big ears D.has short arms and short legs 2.Leo’s mom has _______. A.a big mouth B.curly blonde hair C.two small eyes D.a small nose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Lisa is Leo’s _______. A.mother B.cousin C.sister D.classmate 4.划线单词“it”指代的是“_______”。 A.the hair B.the head C.the tail D.the mou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