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金融系统中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金融系统中危机传导机制研究【摘要】金融系统中的危机传导会引起连锁反应,并会向实体经济传导。
文章对风险传导过程进行模型分析,并阐述了会计计量模式和风险传导的关系,认为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系统性风险较大时不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有效地阻断这种系统风险在金融行业间的传导。
【关键词】金融系统;风险传导;公允价值计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如何在金融系统之间传导并扩大为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一种金融产品的损失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上,从而造成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它不但由一国传导至另一国造成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而且通过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世界各国更大领域内的损失和破坏。
一、模型设定基础研究的数理模型是建立在金融危机中系统风险传导的基础之上,全球金融风暴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将关注于银行系统和保险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过程,建立两期模型,时期为t=0、1、2。
在t时点系统中投资者和消费者作出决策。
模型假设银行和保险这两个金融行业在业务上没有竞争关系,而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类型: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在t期投资一个单位,在t+1期收回一个单位。
而长期投资在t=0时期投入,t=2时期收益为R(R>1),初始假设t=1时期没有长期投资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
除此以外,银行对企业贷款进行风险投资,在t=0贷给企业1个单位资金,将有可能在t=2以?茁的概率获得B个单位,1-?茁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收益为零,模型将不考虑银行贷款的交易市场。
同时银行在t=0时期吸收储户存款1个单位,在t=1、2时不吸收存款,储户中有λ的概率为短期储户在t=1时取现,有1-λ的概率为长期储户在t=2期取现,储户的效用函数为U(c)具有一般效用函数性质。
银行以满足储户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保险行业对所有企业出售保险,企业在t=0时期拥有1个单位初始禀赋,用于投资实业可以在t=2时收益A个单位,而企业有?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H比例的损失,修理成本为?浊(?浊<A),有1-?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L比例的损失,企业在t=1时受到损失的风险是随机的,因此企业在t=0时花费?准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使企业财产在t=1时受到保障。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加复杂、多变。
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的传导过程,以及从美国传导至全世界的机制过程,以期为各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时减轻经济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
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
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
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
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
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及其它

根源 是 由于 长 期 的政 策 失 误 导 致 的 资 本投 机性冲击。 20 年 I 0 0 T泡沫 破 灭 进 而 引 发 了美 国经
济从 2 0 年 3 至 2 0 年 l 月 的 短 暂 衰退 。 01 月 01 1
为 了 刺 激 经 济 , 联 储 采
经 济 条 件 下 , 国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可 以 用 支 种 , 蓄 和 投 资 , 时我 们 将 现 金 等 一 些 资 一 储 同 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衡量 , : 即 本 的 “ 储 蓄 ”状 态 归 入 到 储 蓄 中来 。那 亚
铀
国 内生 产总 值 =私人 消 费 + 人投 资 + 私 么 , 们 就 可 以 因 此假 设 金 融 危 机 的 表 现 际 金 融 危 机 。事 实上 , 国 的 财 政 赤 字 也 美 我 政 府 支 出 +出 口一 口 =私 人 消 费 +私 人 储 形 式 或 直 接 原 因 , 由于 储 蓄 一 资 结 构 的 是 20 年 的金 融 危机 的一 个 重 要 因 素 。 进 08 是 投
B l ss E E CH us NE s ^R
R sE c E ^ H
研 究 院
机传导机制及其它
2 0 年 的 金 融 危机 为人 们 提 出了 大 量 08 课 题 。导 致这 场 危 机 的 直 接 原 因是 2 0 年 07 3 美 国 的 次 贷 危 机 , 我 们 发 现 , 机 的 月 而 危
息 的 措施 , 0 1 1 3 日开 始 将 联 邦 基 从2 0 年 月 1 金利 率 由6 厘快 速 推 低 至 2 0 年 l 月6 0 1 1 日的
2 水 平 , 段 利 率 政 策 与美 国经 济 衰 退 周 的 差 额 。 厘 此 这样 就 可 以推 导 出 贸易 平 衡 及储 着 时 间 的推 移 , 种差 距将 会 达 到一 个 高 这 期 吻 合 , 疑 是 解 救 经 济 的 正 确 之 举 。让 蓄 与 投 资 的结 构 关系 。 无 峰。 人诟 病 的 是 ,当2 0 年 l 月 美 国 经 济 已经 01 1 2 金 融 危 机 的 产 生 、 我们 通过 考 察 19 —04 美 国储蓄 率 9 22 0 年 开始 有 所 起 色 并 逐 步 复 苏 之 时 , 联 储 依 美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是指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和危机事件在国际范围内迅速蔓延,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是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体现,暴露了金融市场的内在风险,并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不稳定。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政府的监管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连性是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金融资产和风险的传递速度更快。
外国资本流入和跨国金融交易的增加,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敞口。
一国金融体系发生危机,很容易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传播给其他国家,造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也是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重要原因。
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资本充足率是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旦金融机构存在问题,比如资产质量下降或资本充足率不足,将引发市场对其信心的削弱,导致资金的大规模回笼,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传染。
三、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的监管能力是抑制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和保障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
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对于及早识别和纠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体系存在差异,监管力度和能力不一,导致金融市场出现监管套利行为和漏洞。
一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失效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冲击,造成金融危机的传染。
面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合作与协调,建立更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及早发现和遏制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一、引言:次贷危机的背景和导致原因次贷危机是近年来影响全球经济的重大事件,发生于2007年至2008年,主要指美国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泡沫破裂,导致信贷市场崩塌,金融市场遭遇重创,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低利率政策、政策管制失效、金融创新等因素。
本文将从传导机制的角度对次贷危机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1. 信贷风险的传导次贷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泡沫,在低利率政策的支持下,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被批准,以致低信用质量的借款人也能轻易获得低利率的抵押贷款。
这些抵押贷款被打包成众多的证券化产品,被出售给全球各地的机构投资者。
当房地产市场崩溃、房价大幅下跌时,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这些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价值急剧下跌,导致机构投资者大量亏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2. 流动性压力的传导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流动性压力,因为它们拥有的次贷证券化产品已经价值严重缩水,无法作为抵押品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维持日常经营。
这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失衡,它们面临破产的风险,如果大批量不良贷款得不到妥善解决,金融系统将会遭受可怕的冲击。
3. 扭曲市场化定价机制的传导次贷危机表明,市场化定价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资产价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动荡。
次贷危机的信贷泡沫给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定价带来了扭曲,进而对全球金融资本市场造成负面冲击。
4. 全球经济体系要素的传导次贷危机是一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体现了对全球经济体系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全球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交错、交织不清,当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时,其他国家经济体系中渗入的美国次贷风险亦开始显露,金融体系将受到相应的影响。
5. 政策作用的传导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仅是金融、信贷和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也是一种政策的失灵,使得监管者难以监控整个金融水平,而市场化机制又无法有效地提供参考标准。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放缓脚步,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我国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是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进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也不例外的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牵连: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受到打击,广东东莞等地私营经济体破产数量庞大,另外一方面,除了实体经济以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被激发出来。
因此,本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同时,更着重强调突出我国经济政策重点取向,寻找拉倒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中国经济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传导机制是:美国金融自由化过度,政府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利,金融衍生产品出现损失,导致其他与之相连的金融产品出现损失,进而导致金融体系混乱,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靠相互影响,顾金融危机很快从一国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以加速效应或者乘数效应的方式从虚拟经济导向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多国多产业损失惨重。
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危机,而非某一个因素能推动其传导的危机,爆发似乎不可避免。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条件和传导机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外来资金流入,外表一片繁荣,房地产经济泡沫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美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只推手。
使得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体系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
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研究,美国民众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方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而金融自由化和衍生品的泛滥,把资产证券化推到了极端,为这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生存条件,并将风险逐步转向全世界。
(二)金融传导机制的深层次原因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摘要]金融危机从经济活动开始的那一天就存在于人们身边,没有人希望金融危机的到来,一旦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人们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将有数以万计工人面临失业,无数企业倒闭,但它在来临以前几乎毫无征兆。
美国属于国际中经济最为发达国家,世界上的很多企业都与美国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在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致使全球范围很多国家受影响,随后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发展。
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就成为现代社会关键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与我国建立起良性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影响总的来说并不大,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正是如此使得我国备受世界各国瞩目。
但我国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忽视。
我国作为国际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体系难免会存在危机性。
因此,需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防范金融危机爆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危机传导的概述所谓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主要是指在社会金融系统中所出现的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中,金融指标将在短时间内出现重大变故的现象,而其中所指的金融指标不仅有货币汇率和证券价格,还包括倒闭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房地产价格等。
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整个金融系统进入重度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样也会致使国际经济出现不良震动,形成经济危机[1]。
对于金融危机传导,由于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也就对其设定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都将金融危机传导认定为是在平稳期或危机期使传导方式受到冲击,进而发生了改变。
随后有学者从狭义方面对传导进行概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传导就是在一定路径中传输危机,也有学者从广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认为传导就是将各个国家及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运动路径[2]。
但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传导应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讲,金融危机传导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发生的危机传输给另一国家或地区,从狭义角度讲,则是将金融危机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使被传导国家在毫无防备中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也逐渐增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将面临金融危机传染的风险,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并提出了我国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措施。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一)贸易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
贸易传染机制一般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贸易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对于其贸易对手而言,也可能会引发竞相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的蔓延。
(二)金融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国由于危机所致的金融市场非流动性,进而导致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另一国金融市场的非流动性,从而导致另一国爆发金融危机。
金融传染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高联动性等特征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系统关联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传染模式,其传染路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核心金融渠道。
(三)净传染机制传染主要是由市场预期所导致的,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
净传染的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来解释,净传染机制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发生作用的。
净传染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和文化净传染。
(四)季风效应传染机制季风效应的传染机制是由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和共同的外部冲击形成的,当今全球经济格局由发达国家主导,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不断加强,互相投资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之间的经济影响日益密切,2007年底以来,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底以来,国际金融形式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究其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金融危机的产生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那就是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存在漏洞或缺陷。全球金融大危机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国际中心货币的全球储备与货币投放和头寸的国家管控之间存在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主要也就是受以下传导机制影响不断升级以至最后集中爆发。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贸易溢出效应,季风效应,金融溢出效应,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地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最重要的媒介体是:收入分配(主要是改变收入者实得货币收入或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货币供应与价格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的分析,来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 贸易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贸易溢出效应是指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宏观基本面,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国家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它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实现,一般分为直接双边型的贸易渠道和间接多边形的贸易渠道。其中,直接双边型的贸易渠道指两国为直接的贸易伙伴关系,因此高度相关;间接多边形的贸易渠道指高度相关的竞争同一国际市场的贸易联系。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的,即一国货币危机造成的货币贬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内经济(国民收入减少)而减少了向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 2
关于国际贸易传导渠道: (一)贸易伙伴型传导。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国内经济萎缩,外汇减少,从而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对商品出口国来讲,主要表现在:(1)出口收入减少,外贸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外汇储备减少。(2)出口订单的减少导致相应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严重的甚至倒闭。从而使得大量工人收入减少或失业;人们收入的减少使得对社会消费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维持对生活必需消费品需求量不变的同时,对社会一般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影响到生产一般消费品的企业。从而形成“A国金融危机—A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B国出口下降—B国出口企业效益降低—B国出口企业员工收入减少—B国社会消费品需求量减少—B国消费品生产企业效益下降—B国经济金融恶化—B国GDP增长放缓—B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的恶性循环。即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危机传导过程。 (二)产业联动效应。尽管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不同,但它们都倾向于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出口,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出口产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各国经济因出口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产业联动效应传导到其他国家。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有两条途径:1、存货的加速原理。这是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有效需求下降,企业产品库存增加。为了缩小成本,使存货降到企业能够接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通过裁员和减少原料采购来应对。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各国联系相当紧密,外贸依存度较高。一旦一国的某一产业因某种原因出现生产萎缩,将会迅速波及国际上与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导致大量的公司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倒闭,最终引发国际性金融危机。2、产业的结构性震荡。这是指某些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和竞争使得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在投机者的预期下,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一个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过分相似,首先表现在某些商品的严重过剩。一旦全球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危机首先就会在这类结构失衡的地区中爆发。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通常以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政府主动采取 3
措施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体现了主动的一面;其二是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爆发,被迫进行破坏性调整。 二、季风效应的传导机制 季风效应,即一国对一次经济冲击所做的调整可能迫使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国家采取类似的政策,包括主要因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全球性的原因,从而导致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危机或资本的流进流出.季风效应,包括主要因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全球性的原因,从而导致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危机或者资本的流进流出 关于季风的传导渠道: (一)产业联动效应 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所谓存货的加速原理,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进行裁员,企业效益恶化,同时恶化了上下游链条的企业,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由于各国产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一旦某国的某一产业因结构不合理、投入的短期资金太多或替代品的出现而产生非效率,就会影响国际上与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出现大量公司的倒闭,从而使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坏账增加,引发国际性金融危机。 (二)结构型政党的联动效应 结构性震荡的联动效应,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如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东南亚国家,就是如此。 (三)季风的传导渠道——政策冲击 4
政策性冲击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由于各国经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在一起,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构成对世界经济均衡状态的一种冲击。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将对本国国内需求产生影响,通过三个关键性的传导机制,即国内吸收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和相对价格机制扩散。国内吸收机制是一国收入的自发性增长将产生的直接吸收效应。资本流动机制即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势必对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产生影响,并导致相应的国内外资本流动。相对价格机制即宏观经济政策变化通过各种机制对国内外的相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相对价格的变动造成贸易流量变化和贸易条件的变化,使与本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受到影响。相对价格的调整速度取决于价格弹性的程度和工资—价格的关系。 三、金融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金融溢出效应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的货币危机可能造成其市场流动性不足,这就迫使金融中介清算其在其他市场上的资产,从而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引发另一个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抽逃行为。金融溢出效应可以表现为直接金融投资型的金融溢出效应和间接金融投资型的金融溢出效应。 关于金融传染渠道: (一)同一货款者。某一跨国银行可能会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贷款。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平稳发展时,相互相安无事。但是若其中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而导致该银行无法从危机发生国收回贷款时,为了达到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的要求,或处于调整资产负债的需要,该贷款银行可能会通过收回其他国家的贷款来防止和减轻损失,恢复资产和资本的比率。如果该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很难应付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所造成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危机的传染。我们将这种方式导致的危机传染称为“共同贷款者效应”,共同贷款者通常也可以指一个经济区域内处于资金供给者角色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和为拉丁美洲地区提供资金的美国等。而危机传导的强度依赖于被传染国对共同贷款者资金的依赖程度。 5
(二)关联银行。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银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跨国银行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对单方式,即多家跨国银行都在另一家信誉较高、保障有力的银行存款;另一种是多对多方式,即多家跨国银行之间的相互分散存款。当某些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由于预期错误、经营不善或其他突发原因造成流动性困难时,其他拥有超额流动储备的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调剂头寸,消除挤兑风险。但从总量上看,如果市场上流动资本总供给相对流动资本总需求的缺口较大,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各地区、各国家银行之间加速对相互存款的提取,从而将引起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资金紧张,加速了危机的蔓延。 (三)通过资本市场传导 1、是证券组合市场。当投资者在一国证券市场上遭受了大量资本损失时,他往往会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上出售证券获取现金。 2、是证券组合的重新分配。在国际投资者的冲击下,一个新兴市场的资产收益会发生变化,这同时会导致其他所有新兴市场证券组合的改变。 3、是“羊群效应”,即通过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来发挥作用。 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短期资本流动,使得金融危机加速扩散。国际短期资本又称国际游资,它是指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在各国之间游走的资本,包括各种短期投资的基金、炒作外汇的短期资金、银行抵押或贴现票据、随时可变现的债券和股票等。国际游资具有流动性强、冲击力大和难以有效监控等特点。 四、净传染效应 现代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市场的关联程度异常显著,危机的传导性极强,表现出快速传染的特征,利用以上介绍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都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由于一国发生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结果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产生了净传染效应。净传染效应的传导机制是通过投资者预期心理渠道传导的,是传染概念的核心。 (一) 净传染效应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