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兴起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女性自我意识大觉醒。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前的女性主义观。

前辈学者对小说中的进步女性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一,对作者丁玲生平际遇及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推导出丁玲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如茅盾在《女作家丁玲》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

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

弄清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势及其基本特征,弄清丁玲对于这一潮流的真正态度,她表达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以及她以何种方式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丁玲早期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细腻、委婉,却不乏热情。

就像丁玲在《丁玲文集》中说:“因为我自己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弱点,比较明了一点。

”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

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丁玲自己总结道:“我那时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走入孤独的愤葱、挣扎和痛苦。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丁玲解放前小说当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解放前小说当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解放前小说当中的女性意识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魏万春指导老师:郭国昌[内容摘要] 丁玲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不仅在其文章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地位、思想和行为,而且探索着女性解放的道路,表现女性为争取解放而同一切阻碍女性解放势力的斗争。

通过斗争,丁玲重新定义了“女性”,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并且在斗争中认识到男性在女性解放中的作用,进而渴望实现男女之间的平衡。

丁玲文章中表现出的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与她的生活环境、社会的大背景以及她自身的主观创作意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个性解放;丁玲是当代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的著名女作家,从1927年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她的作品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

尤为重要的是,她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身份,在作品中对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地位、命运等作了多方面的探究。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是那个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她在文章当中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见解,都站在了社会和时代变革的最前沿。

从她的处女作小说《梦珂》开始,便“好似在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枚炸弹一样,震惊了一代文学界”。

①丁玲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怀中国妇女的解放,也在不断的反映着中国妇女的生活和命运。

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和发掘,使得丁玲成为反映和谋求解决妇女面临各种问题的先驱,她从一开始创作就开始利用其文章当中的人物形象来执着的表达对中国妇女正视做人地位的坚决支持,以求从社会心理上提高她们的价值,唤醒她们自身的觉醒。

一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观念在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在传统观念中生活的人们对女性这一群体的命运和思想的认识还局限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藩篱当中。

丁玲正是通过在其小说中对这种落后的应该被打破的传统观念和认知的叙述过程当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让广大女性充分的认识到这种不合理的观念和思想对女性作为真正女性的压制和迫害。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

丁玲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比较内容摘要丁玲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出路的探究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的心理描写着手试着比较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关键词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多元教育结构体制下各级女子的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民主化多样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处在保守与开放落后与进步的斗争中逐步前进。

这时期的女性往往出现迷惘和困惑很希望有人能做她们的明灯让自己走出心中的黑暗看到妇女得到幸福的曙光。

而丁玲与张爱玲就是这个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986年3月4日丁玲同志逝世后中央曾评价说:“她在将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创作了许多思想深刻、为人民喜爱的作品。

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1]丁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她曾说过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2]夏志清为张爱玲辟专章时称她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3]同样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张爱玲和丁玲两位作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由于两位都是女性作家她们作品的主人公无一例外也是女性内容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她们和其他女作家一样对女性角色表明态度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觉刻画人物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出路作出探究明白女性的悲剧命运擅长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描写对细节的把握得心应手。

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张爱玲与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不同点。

一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同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

在她的笔下这些女性消解了女性神话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免费范文精选

结合作品分析丁玲早期中的女性意识茅盾充分肯定《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与不凡,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评析莎菲的形象:“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茅盾心理的代表者。

1. 小说中的男性在丁玲的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中不再有传统的强者色彩。

2.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颠倒了传统男权文化中男女两性的审美关系,将男性物品化。

从“被爱”到“看”的转换。

在一定程度上将男性“物品化”了,这种男性柔美化的描写往往会赋予审美主体一种心理优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带女权色彩的女性XX。

3. 丁玲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还表现为她对女性存在方式的再认识,她笔下的女性多是自主自X自尊自强的女性。

这主要体现在她让莎菲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所爱。

4. 另外对女性存在方式的重新确认,还夹杂着一种女性本位的大胆道德反叛。

丁玲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创作使,男性被置于受贬的位置上,这其实是女权主义者的一种偏颇。

5. 由于女性意识强烈,对男性的歧视,对男性的失望,在丁玲的早期作品,还有表现女性同性恋生活的题材,如《暑假中》《岁暮》,而同性恋可以说是对异性失望而疏离的一种极端形式。

②反映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30年代初,丁玲的小说创作发生变化,个体解放主题的淡化与阶级解放主题的强化,《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革命+恋爱。

③为工农代言:中篇小说《水》是丁玲作品转换方向和内容的重要标志。

④飞向新天地:毛泽东《临江仙》,“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延安时《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敏锐的发现延安存在的问题。

⑤在逆境之中,复出以后代表作《杜晚香》从孟轲,莎菲到杜晚香,勾画出中国女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灵历程史。

激情推动下的理想主义——现实中的颓废——理想与现实中人生的自觉。

???怎么没有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08教育学0804010133 李杏
【摘要】
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小说如中篇小说《韦护》中为“革命”放弃个人爱情,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女性意识苦闷追求
【正文】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

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凸显,也是跟她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同时与她的个性也是息息相关的。

丁玲从小就孤寂、敏感,骨子里藏着感伤的因子。

她孤傲,喜欢默默地观察人;好幻想,思想往往脱离现实;情感炽烈,“不喜欢过于理智”;天真单纯,“太真实太爱在朋友面前裸露自己的精神”;容易冲动,情绪极不稳定。

她曾经狂热地参加过一些政治运动,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和承受挫折的耐力,当“五•四”退潮和大革命失败以后,随即“陷入愁苦的深渊”;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接受任何束缚,既割断了同传统的联系,又远离革命,灵魂无所皈依,生命没有支点,终日沉溺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中,“销声匿迹,慨叹人生如灰暗的深渊。

”正是这种心态和对知识女性在特定时期生存困境的感受,使她与现代主义发生共鸣。

不妨说,主体的感受使她从现代主义中找到了“知音”,现代主义又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她的感受,并使她获得了自我表现的参照系。

也许丁玲并没有刻意地向现代派学习,但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她还是不知不觉地与它们走到了一起,使早期创作体现出一定的现代主义特征。

最大的体现就是其创作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凸显。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改变,她的一步步的成长史。

一、不甘沉沦的求索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

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

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
壁的痛苦历程。

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

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

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

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

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二、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
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

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

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

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

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

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

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

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三、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
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

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

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

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
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

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

”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

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

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

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

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四、总说丁玲作品
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意识重新觉悟的曲折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参考文献】
1.、张勇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中国社会出版社
2、丁玲《“三八”节有感》,见《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3、丁玲《丁玲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4、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