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治理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高校课题申报: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合作办学;办学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大学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1-4]。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配置方式方面的差距,在地方性大学表现尤为明显[5-7]。
目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已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路径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中澳钢铁工业培训中心”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上升,先后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大学开展了专、本科层次的学生联合培养,并与澳大利亚肯迪大学合作组建“国际钢铁研究院”。
此外,还与日本、德国、乌克兰等国的科研机构开展了丰富的教育与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了学校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学科发展和国际协同创新。
通过多年中外合作办学,我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间。
因此,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充实并完善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继而指导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中湖北省109个,硕士学历教育4个(包括1家与香港地区合作办学),本科学历教育29个,大专学历教育45个,非学历结业证书教育18个,中专学历教育1个,高中学历教育12个,涉及合作国家14个(香港地区1项和澳门地区2项不算在内),具体见表1。
和其他省市相比,湖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处于中上游,中外合作办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 湖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布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爱尔兰印度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 29 261698643211111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颇具规模,涉及多个层面,然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进展较之实践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8],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力机制、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其盈利特点、教育主权观、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内总体情况的分类、归纳等,我国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还存在以下特点与不足[9-13]:(1)偏重宏观研究,大多数学者更偏向于宏观描述与评论,缺乏深入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2)偏重实务研究,学者们多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而未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3)热衷定性研究,大多数学者研究成果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而较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4)关注东部地区,研究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涉及较少。
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教育广角·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兼具企业管理属性和大学属性,其组织者是大学。
当校企合作被高职院校和企业项目化了以后,它就成了一项工作,同时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组织。
1.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怎样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呢?Mitchell于1997年提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有三个特性:(1)合法性,即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2)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地位、手段和能力;(3)紧迫性,其主张能够马上引起组织者的关注。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分类(1)按重要程度区分。
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通过多维细分法的分析工具实现的。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组织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Clarkson于1995年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了首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根据这个划分,政府、学校相关的管理人员、担任指导的老师和实习学生、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担任指导的人员为首要利益相关者,而其他的人员则被划分为次要利益相关者。
(2)按合同关系种类区分。
在分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后,Charkham于1992年依照合同关系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种类分为了契约型和公众型两种。
按照这个划分,以合同方式参与到合作中的相关主体:学校、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人员、担任指导的老师和实习学生、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指导师傅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而其他的人员则被划分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
(3)按特性区分。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三种特性(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组合排列后,Mitchell于1997年将其分为了七种类型。
第一种是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院长和行政领导人员、企业的经理和领导人员;第二类是预期的利益相关者,第三类为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非法营业机构;第三类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媒体、行业协会、学生家长和某些无诚信的企业。
因为任何个人或群体会因为经济形势的改变而获得或失去部分属性,从而从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所以说以上的分类模型是动态的。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不断增加的挑战和变革需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也亟需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能够提供更具实际的需求和方向,还能为改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以期能够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雇主、政府、行业协会等等。
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应当尊重并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他们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关注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支持;雇主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希望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行业协会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教育的目标应与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多元化和灵活化,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不同职业的要求。
例如,开设更加实践性的课程和项目,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加强与行业的合作。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应更加重视雇主的反馈和市场对人才的认可,以确保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如何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十分关键的。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定期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并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其次,可以建立专门的利益相关者委员会或者工作组,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共同参与制定教育政策和决策,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学府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前往国外留学。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研究背景乃是本文的切入点。
通过深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管理经验并提出对策建议,探讨其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更能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
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对促进项目健康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于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异国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与沟通。
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和项目声誉至关重要。
有效的学生管理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保障教育质量,树立项目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和合作伙伴的加入,从而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意义还在于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借鉴和经验。
通过总结国内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经验,可以发现其成功之处并加以借鉴,为我国高校国际合作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 正文2.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现状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已经持续发展多年,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报读。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法治理与学生权益的维护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法治理与学生权益的维护作者:苗绘李长雨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5期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办学模式,随着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出现办学目的与办学性质,办学行为与监管执行相矛盾的现象。
本文提出完善法律文本,提升法治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监管力度;设立风险基金,防止权益受损等发展路径,来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和学生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依法治理学生权益中外合作办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设研究”(GH150310);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城市产学研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春市为例”(CSKT2015JX-004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吉林省高校二级教学单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ZD15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苗绘,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国际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李长雨,长春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13-02中外合作办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吸收各国优质教育资源为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整合,促进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文化交流与合作,为高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机会。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近三十年,随着规模的扩大也出现新问题,比如办学目的与办学性质的游离,办学行为与监管执行的矛盾,大学生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国际合作办学声誉下降和优质教育资源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矛盾隐患,法制规范尚需完善20世纪八十年代中外合作办学出现,尽管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仍然是新生事物。
纵观其发展历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饱受争议的一面,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也是对中外合作办学更好发展的修正。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的办学活动。
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具有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分认证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研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过程、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与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活动,合作范围也日益扩大。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已经涉及商科、法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模式包括菁英班、分校、与境外高校合作举办项目等。
菁英班是指中国高校开设的对外班级,主要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由中国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联合授课,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竞争力的人才。
分校是指中国高校在境外开设的办学机构或校区,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和范围。
与境外高校合作举办项目,是指中国高校与境外高校联合举办的学术或教育项目,包括短期研修、合作研发、硕博连读等。
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高校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也开始开展与境外高校的合作。
1992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和优惠政策。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水平持续提升。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近300所高校与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菁英班和分校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上升,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延伸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体验。
2、拓宽国际视野:学生在境外学习和交流,可以了解不同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提高国际竞争力。
3、推动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将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地位。
4、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助于促进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中外合作办学(Cooperative Education)是指国内的高等学校与国外大学、机构、企业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其目的在于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为国内的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普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就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研究。
1. 改进国内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利用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为国内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用的课程和教材通常较为先进和国际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国际化的环境。
3.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
通过这些培养,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1. 招生管理招生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该项工作的重点是对申请者的资格审查、口试和面试、审核申请材料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环节是确保招生招满、招到合适人才的关键。
同时,还要对成功录取学生进行宣传、发放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工作。
2. 学籍管理学籍管理是指对已经入学的学生进行学籍登记、学生档案管理、学生缴费管理、学籍变更等工作。
该项工作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学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 课程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与传统本土课程的管理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选课、考试、授课等方面。
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开课教授之间的沟通,明确课程要求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
4. 学生培养计划和考核学生培养计划和考核分为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考核,首先需要规范考核行为,确保考试的公正性。
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课程和论文,并进行考核。
共同治理视域下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机制构建

共同治理视域下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机制构建作者:陈静林佩云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2期教學、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而大学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公办民办高校虽然存在办学资金来源的区别,但都是利益相关者组织,适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探讨其管理及发展。
可通过分析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借鉴相对成熟的大学治理经验,从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共同治理的机制构建。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不断构建,民办高校的治理也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区别于公办高校,但同样承担着自身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等功能,是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在其治理体系构建中需要关注和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配和利益需求。
共同治理理论发展共同治理理论,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起源于企业管理问题,后延伸至社会各领域。
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因对“股东利益至上”的崇尚,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顺应而生。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提出,在1960年代“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点中有了最初的定义,而最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
以“契约论”为核心的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对公司投入资本的股东主要承担了企业运营的剩余风险,理应享受剩余索取权并开展监督工作以保证剩余收益,但在单方面将股东利益放在至高位置、并追求最大化的形式下,因治理主体过于单一、股东自身的缺陷,以及作为“经济人”自身的分散性无法真正实施监督,甚至大量“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公司的健康发展,最终也损害股东的自身长远利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理论逐渐兴起,传统的仅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企业所有者的逻辑受到冲击,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非物质投入也被认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化旅游人才。
旅游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旅游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及其角色,提出建立“共同治理”的新的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共同治理中外办学利益相关Research on the Mode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Gov-ernance: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Li Jiaxin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international tourism talen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the main way for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keholder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cooperation,and proposes the new model of "common governance".Key words common governance;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related interestAuthor's address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650221,Kunming,Yunnan,China1概念的提出“利益相关者”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Ansoff提出,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美、英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对传统主流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一种反思。
该理论认为,为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公司必须考虑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美国学者弗里曼潜心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且给出了为人广为接受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上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
”具体到我国的教育领域,我国的胡子祥博士在《高校利益相关者之力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的行政人员、研究人员、学生、职业界、捐赠者、校友、中学生、银行界、媒体、社会等。
而在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面,国内的李福华教授在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采用了一元的分类方法,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活动的密切程度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第二层次是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友和财政拨款者;第三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与学校有契约关系的当事人,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第四层次是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学校目标的实现或者是能够被学校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影响的人。
根据与学校活动的亲疏远近的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第二层次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学校的合作单位;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学校的周边社区和社会大众。
2旅游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分析2.1旅游产业的发展急需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旅游职业院校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对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这就对于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旅游院校的毕业生要掌握基本的旅游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旅游院校的学生学习视野要开阔,以适应不断国际化的旅游产业。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由原先的混乱无序的初始阶段发展到了现在的规范化、组织化,我国各个省份之间的旅游产业合作,以及跨出国门的多国旅游线路协作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例如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省与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开展了湄公河旅游线路开发等工作,以及“昆明———曼谷”自驾游等项目,这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必然要求旅游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能够胜任跨国旅游协作的人才。
由此,旅游院校的对外合作办学变成当务之急。
2.2旅游院校对外合作办学应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职业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难免重复其他院校在对外办学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简单的师资引进、合作双方缺乏协同、步调不一致、学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学习内容、国际合作流于形式、学校的各个层次的人员没有从中得到收益。
究其原因,我国高校在对外合作办学中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良好的规划,没有从切实的项目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难以做出符合人心的办学项目。
2.3旅游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分析在旅游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利益相关者”较多,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包括对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教师、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政府相关涉外教育部门;第二层次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学校合作办学的对等单位;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利益相关者,主要(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中图分类号:G5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4-0040-0240持,学校的对外合作办学才能较为顺利地开展。
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是执行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具体人员,可以说是奋斗在第一线的人员,项目实施的目的、如何实施等均是他们在努力。
学生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也是对外合作办学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与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对等合作的外国单位,不仅提供了相关的专业交流知识,同时也与我方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众性的特点。
而社会大众和媒体以及社区在学校实行对外合作交流中,起着监督的作用,舆论的力量可以让某个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美誉度,也可以让某些项目难以实行。
3旅游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共同治理模式探析旅游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性,主要是这一类的办学项目的专业指向性非常明显,主要是旅游相关专业;另一方面,也具有大众性,同样都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对外合作办学。
这就要求旅游职业院校的对外合作办学既要避免其他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到旅游专业的特殊性,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而提出的共同治理模式,也就是希望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将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照顾周到,共同治理,以期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1构建一套完备有效的共同治理的结构共同治理要求对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参与其中,为项目出力并获益。
首先,应该进行指导和给予项目支持的应该是领导方,包括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涉外部门,以及学校的领导部门。
政府政策的放行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着对外合作办学中项目能否顺利进行。
学校领导方面,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对外合作办学中最为直接的帮助,有了学校领导层面的支持,对外合作办学中的层次对等问题便迎刃而解。
其次,是项目的直接执行方,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
项目的执行人员受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并根据项目的要求执行对外合作办学活动。
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努力学习和学校行政人员的不懈推动,可以成就对外合作办学。
再次,学校的周边社区和社会大众也或多或少地对项目产生影响。
在当今的国民时代,舆论的作用可以让一个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美誉度,从而间接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且为后续项目的开展铺平道路。
3.2构建一种高效的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指引,学校领导的直接支持,项目执行人员的直接推动,社会大众的关注等均是一个项目高效运行的必要保障。
3.2.1建立协调机制,使合作办学合法目前,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条例实施办法》等。
另外,教育部还配套了若干规范性文件,这些都可以在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工作平台上查阅到。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行为,但是这其中也比较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与学校等各个相关方积极沟通,建立起协调机制,就学生的人身安全、科研成果认定与分配、税收、人员奖励和考核等方面建立其协调机制,争取旅游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可以通过相关法律规章的颁布,项目人员签订合同书等形式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约束。
3.2.2构建沟通与反馈机制,使合作有序学校的领导层和行政人员,在对外合作办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一个对外合作项目的实施,沟通必不可少,在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之后的反馈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得到该项目的真实效果,并且也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领导的牵头和行政人员的配合实施,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高质量地进行,合作的各个参与方也按照先后主次顺序为项目做自己的工作。
3.2.3建立监管机制,使合作有保障社会大众、媒体和参与对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监护人以及相关的法律职能部门都是项目的监管方。
通过对项目的监管,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合适的奖惩建议,充分调动项目各方的积极性,使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保障。
3.2.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使合作安全对外合作办学的风险一直存在,包括项目本身的风险、参与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思想稳定、社会中介的合法性、外方合作者的诚信等。
各个利益相关方首先应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惩罚甚至将其逐出,确保项目的安全有序进行。
4结语旅游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具有特殊性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我们将旅游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其亲疏远近划分层次,有指向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提出旅游职业院校“共同办学、共同治理”的构想,从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旅游职业院校的对外合作办学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1]胡赤弟.高等教育中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3]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编辑李少华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