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一、案例内容

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

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7月8日中央电台午间新闻报道:彩电生产企业联盟被夏华自身彩电降价所打破。至此,6月9日刚刚成立的所谓彩电企业联盟不攻自破,彩电降价之风再起。从1996年3月开始,彩电业的竞争几乎都是围绕着价格展开的。价格战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降价幅度之大,对整个家电市场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分析家指出,中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无数次价格之战,目前,彩电价格下降的空间已极其有限,靠价格战明显拯救不了中国的彩电业。

二、案例讨论题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你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与缺陷,为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的

一般特征,能够引导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促使企业在

竞争中优胜劣汰,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

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或利用效率,而且成为促进经济社会

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市场经济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

换的经济,它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在交换中竭力维护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流

动来调节和平抑收入水平,但市场机制在本质上并不能实

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它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的方面的,如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市场经济高度私有化带来的两极

分化,市场自由竞争的不择手段和唯利是图,它这种趋利的本性能把人们内心深处最自私、最卑鄙、最残忍的感情呼唤出来,使社会充斥着贪得无厌、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欺行霸

市、坑蒙拐骗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社会供需平衡,使国民经济不能协调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使市场经济运行呈现无

序现象,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中国执政党在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

治理和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创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

市场经济制度。

2.宏观调控是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长处的有效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摒弃计划,而是通过宏观调

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长处。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所有这些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什么水平,发生什么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哪些不良征兆的临界极限,对其怎样进行调整,如何防止情况给企事业等社会单位的同时,许多应由政府管理、协调、组织、扶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政府职能转变落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服务职能还有待尽快建立起来,如市场培育工作固然急需加强,而市场本身又有其先天弱点与消极方面,改善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必要。

中国家用电器行业30年发展历程

中国家用电器30年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DVD行业市场发展历程 第一节 1997~1999年概念普及期 1997年,DVD影碟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一阶段,VCD仍然是影碟机市场的主力,而DVD才开始被消费者了解、认知。1997年中国DVD产量仅为5万台,中国DVD机市场销售量仅占影碟机总销量的0.5%。随着新科、万利达等企业的宣传,DVD影碟机的概念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到1999年时国内DVD影碟机产量已经达到200万台,DVD概念普及初步完成。 图表 6:1997-1999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第二节 2000~2002年产量飞速突破期 一、2000~2002年产量分析 图表 7:2000-2002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随着DVD机芯和解码芯片等硬件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国内的DVD影碟机的生产和销售得到迅速的发展,价格不断下降,国外品牌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以合资或者OEM形式推出各种价格适宜国情的机种,DVD机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也进一步刺激了配套家庭影院器材的消费。 2002年中国DVD产量达到3500万台,是2000年的近十倍,DVD市场正以飞速发展的态势扩张。 二、2000~2002年销量分析 图表 8:2000-2002年中国DVD销售量统计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2000-2002年消费者对DVD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这使得国内DVD影碟机销售量从2000年的180万台,增长到2002年的1131万台。

这一时期,消费者需求受DVD影碟机价格较高,使2000、2001年销售规模增长较慢,随着DVD影碟机产品价格下降,DVD消费开始进入高潮。 三、2000~2002年主要生产企业分析 在2000年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知名度比起进口品牌有所逊色,仅有步步高以45.5%入围前四名。 图表 9:2000年DVD品牌知名度分析 资料来源:锦秋财智咨询整理 从品牌拥有率上看,DVD市场中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相对于VCD似乎有较大下降,在所有拥有DVD的被访者家庭中,进口品牌的拥有率为54.9%,国产品牌的拥有率则为45.1%。 虽然2000年进口品牌在市场上居主导地位,但由于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产生了较大成效,在市场跟进过程中又不断采用降价策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最终后来居上。 第三节 2003~2005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期 一、2003~2005年产量分析 图表 10:2003-2005年中国DVD产量统计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中国电影发展简述 目录 前言 1 开端 2 启蒙 2.1 大陆——默片年代(1905-1925年) 2.2 大陆——动荡年头(1925-1945年) 3 各领风骚 3.1 大陆(1949-1976年)——火红年代 3.2 台湾(1950-1975年)——宝岛情怀 3.3 香港(粤语片1950-1970年)——香江实记 3.4 香港(国语片1950-1970年)——歌舞升平 4 更上层楼 4.1 大陆(1977-1995年)——开放的风采 4.2 台湾(1976-1995年)——悲情风格 4.3 香港(1971-1995年)——电影王国 5 大中华市场 5.1 香港(1996~2000年)——风浪冲击 5.2 台湾(1996~2000)——消失映画 5.3 大陆(1996~2000)——中国特色 6 华语片潮流 7 澳门

前言 中国电影是指用以汉语为主要语言以及大多由中国人制作的电影,而来自两岸三地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一个分支,也是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华语电影开始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人随后在上海与香港拍摄了更多华语电影;随20世纪华人社会的变动,华语电影现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渐次形成各自的系统。随著国际及两岸三地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地的华语电影也在不断地融合、互补、发展之中。 而为了表扬大中华的电影工作者,两岸三地每年都举办多個电影颁奖典礼,其中:大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被视为华人电影界的三大最高荣誉。 从文化角度来讲,大中华区的电影分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由于三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模式缔造岀风格各异的电影思维方式,也形成不一样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念。历经沧桑,随着“大中华圈”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两岸三地的电影文化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不断改进,不断升华,继续为各阶层的华语电影文化爱好者带来惊喜。 1.开端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进入中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当年刚好适逢京剧老生谭鑫培60寿辰,于是任庆泰就为其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而老生谭鑫培就是第一位中国的电影演员。)这部《定军山》从来没有见过有相应的电影拷贝现世,只是通过当时照相馆的伙计口述形成模糊的历史,就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目前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公认为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具体细节却沒有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分类】 一、按色彩 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 二、按尺寸 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 三、按屏幕 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 四、按显像管 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 五、按显示比例 4:3 16:9 5:4 16:10 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 1英寸=25.4mm 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

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编辑本段]【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我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接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台,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

电影史发展历程

电影史发展历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1895年12月28日,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 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 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一、案例内容 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

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7月8日中央电台午间新闻报道:彩电生产企业联盟被夏华自身彩电降价所打破。至此,6月9日刚刚成立的所谓彩电企业联盟不攻自破,彩电降价之风再起。从1996年3月开始,彩电业的竞争几乎都是围绕着价格展开的。价格战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降价幅度之大,对整个家电市场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分析家指出,中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无数次价格之战,目前,彩电价格下降的空间已极其有限,靠价格战明显拯救不了中国的彩电业。 二、案例讨论题 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你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与缺陷,为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的 一般特征,能够引导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促使企业在 竞争中优胜劣汰,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

中国电影史纲要(近代)

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一一?雷玛斯游艺公司。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 早期中国电彫(1922-1930年) 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年) 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 一、初创期 1.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左的起始原点一一《左军山》 (任庆泰) 2.丰泰现象一一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所拍摄 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左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一一亚细亚公司成立。 5.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张石川、管海11金创立幻仙彫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 《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 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早期中国电影 1.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2.“体现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繁荣”,标志: 1)制片公司的出现; 2)影片数疑增加,短片向长片转化: 3)行业开始形成并走向细分; 4)美学风格开始形成; 5)原初类型开始岀现(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3.早期影业格局"三大四小”一一制片业形成了以明星、大中华百合(1925合并)、天一为首,长 城、神州、上海影戏、民新为辅的格局(此格局为自由市场性质的)。同时电影业完成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的转化。 4.明星影片公司:1921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洪深: 代表作《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玉梨魂》《空谷兰》;以“家庭人伦苦 情”见长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高梨痕; 代表作:《忠孝节义》《女侠李飞飞》《立地成佛》: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历程 家电行业在进入第四个阶段后,业务一定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面临痛苦转型 中国家电产业的30年发展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中国家电产业是中国企业中率先发展,并迅速形成行业规模、行业升级以及产业整合的一个行业,回顾家电业的发展就可见中国制造走过的道路。 走出价格战的泥潭 中国的家电行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家电行业的兴起。基于全球产业呈递级分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大陆企业凭借生产要素价格(原材料、人工、资产、规模效应)较低,获取了成本优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这个阶段,制造型企业获得了十分难得的机会,许多企业迅速做大。 第二阶段,家电行业的成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不断改进,居住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内销市场需求呈井喷式发展,给了这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机会,使得新加入者机会很多。同时,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也进一步延伸。促进家电商

业类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家电行业的挣扎。中国家电业进入完全竞争阶段。这一阶段制造业陷入了规模化成本消化与市场化需求减缓的矛盾之中,又因为企业的竞争呈现了同质化,价格成为了竞争的武器。某些中国企业以急功近利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遭受了重大挫折(长虹的海外应收账款损失、TCL海外收购案的失败)。由于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商业类的家电企业渐渐处于强势地位,使得制造类的家电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面临了更大困境。家电行业中那些简单粗放型、规模效应不够、技术支持不足的企业纷纷关门。 第四阶段,家电行业重组。2006年开始,家电行业从高库存、价格战、销量不佳中开始恢复。2007年销量大增、内销大有起色。家电行业已逐步告别恶性价格战泥潭,转为通过品质、服务延展性销售等多样化竞争。行业集中度提高进一步使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利润有了同步增长。 家电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家电行业在内外环境的压力之下,业务一定先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面临痛苦的转型。家电行业的企业如何面对,应从六个方面去改善: 国际化的竞争,全球化的布局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明、.doc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首先,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其次,中国电影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影响。第三点,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月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第四,与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发展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最后,在中国电影中,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1932) 上海许园的杂耍游乐场推出了西洋影戏,这时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记录。 中国电影有着独特的放映方式,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一战后,美国的多集唱片输入中国,才有了专业的影院。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好奇,并给电影的推广带来便利,但是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早期的电影一直处在停滞阶段,而且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并且会对从影带来不利的影响。 早期外国影片输入中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这近代的色情文化和近代人的性的潜力,兑换成经济价值而博的巨利的”把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形象展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影人早期模仿的对象。很多有识之士面对此种情况,充分认识到了电影的重要性,也就刺激了他们拍摄中国影片的愿望。 中国最初试拍的都是戏剧片,不仅因为戏剧片本身有很好的故事性,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也是因为戏剧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电影的诞生,便于民族文艺有了不解之缘。 那个时期,商务印书馆是主要的电影出版机构,出品了很多的戏剧片,其中,为梅兰芳拍摄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张石川和郑正秋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是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不仅自己拍摄影片,而且还承揽为小公司制作影片或是租赁场地,但是,公司并没有自己的院线,采取出售拷贝和出租分成的方式发行影片。 这种电影公司,是当时那个时期所特有的产物,虽然为早期的电影产业积累了资本,但是并没有自己发行公司,也就不能效仿好莱坞的垂直整合的模式,不能发行影片,使得在混乱的时期电影的收益得不到保证,并且在当时的内乱时期,混乱的局面也使得观众减少,并且不能保证票房,因此也就使得电影的再生产出现了危机。 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在开始时期,和戏剧有着多么深刻的联系。 明星,天一,联华在30年代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郑正秋——“他不懂电影技术,有的是人生的阅历和舞台经验”。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收丰富的创作养料。 张石川更注重创作上的商业性,尤其特别善于利用情节的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较强烈的剧场效果。 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影戏电影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的外衣,并且创作原则上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作品中戏剧元素影响深远,但是如果没有很深的戏剧造诣,是不可能轻易获得成功的。 中国当时混乱的国内局势给市民电影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市民电影在艺术上并没有太多的追求,更多的是商业性上的娱乐,取材于文明戏,但是更多的是把文明戏中消极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