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学号:20140557008

姓名:陈一铭

我国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各地的传统民居因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向世人展示着传统民居建筑的自身魅力。陕西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传统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民居也是如此。多类型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环境促使陕西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更体现出了各自优点。

1.陕西传统民居区域性风格的成因

陕西自古被称为三秦大地,由南向北依次为陕南、关中与陕北。地势总体特点为南北高,中间低,且从西向东倾斜。整个陕西境内的地形丰富多样,北为黄土高原,中有关中平原,南为秦巴山地。气候也因秦岭山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南部气候温和湿润,物种资源丰富,北部则气候干燥、冬冷夏热。而中部四季分明。又因陕西各地区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各地区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性上的不同。使得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差异也就相对较大。

2.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类型

与北京四合院、徽派民居、云南一颗印相比,一提及陕西民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陕北的窑洞民居。殊不知窑洞民居只是陕西民居的一种。陕西传统民居院落根据其自身形态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陕北的窑洞民居院

落,这一类型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延安与榆林地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利用当地的地势在山体一侧挖洞建造窑洞,或是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建造成窑洞民居院落。就其类型可分为靠崖式、明箍式以及下沉式窑洞民居院落。(2)关中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关中地区地势较为平整,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在关中地区最为多见的民居院落就是合院式的民居院落,关中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形态中较为突出的是“窄院式”四合院。而“房子偏偏盖”的单坡屋面式“厦房”更是关中传统民居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因此,长方形的院子居多,院墙或是房屋的墙体建造的较高,就形成了高墙窄院的院落特点。(3)“四水归堂”式的陕南天井合院民居,此类民居多位于陕南地形地貌较为宽敞平整的地带,其类型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等,最具有特点的便是前店后宅式的天井院落。前店后宅式天井院落,前面为商铺,摆放各种类型的商品供来去的商客进行交易,而商铺后则是供主人居住的私人空间。这类型的民居,常以多户民居院落沿街道相连,构成古镇或古街道。

3.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特征

3.1陕北窑洞式民居院落

窑洞民居院落多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其形态分为三种,靠着山崖修建的窑居院落,平整的地带修建的明箍式的窑居院落和向地面深挖而建的地坑式窑居院落。陕北窑洞民

居院落整体给人大气、粗犷、浑厚的感受,窑居建筑中没有过于复杂的建筑装饰,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类民居更注重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陕北窑洞民居院落多采用四面围合的方式,如果是靠着山体的窑居院落,则是三面围合较多。窑居院落选址多为背山面水,这就较好的满足了院落的采光与通风。院内多采用当地所谓的明五暗四六厢房的布局形式,中间是院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场所,多用来休息和晾晒谷物等。窑居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轴线上端为五间的上房,用以老人和长辈居住的房间。上房的东西两侧各设两房并向后退,旧时常用来作仆人的房间,现多为杂物间、卫生间或做饲养家畜所用。上房的对面则为相同间数的下房,供仆人居住。而轴线两侧为对称的三间的厢房。厢房供晚辈居住。窑居建筑中装饰多为石雕和木雕。石雕多采用当地的砂岩雕刻,题材丰富,造型多样。而木雕则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门窗中。

3.2关中合院式民居院落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多为高墙窄院。其民居院落选址多为平坦开阔的地带,并充分考虑采光和通风。普通百姓家多为三合院,即正房和两侧厢房围合拼合成的三合院;较为富裕的人或官宦人家则是四合院,即正房,两侧厢房和街房(倒座)。院落的布局严格的遵从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和礼制,礼制其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

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可以观察到民居明确的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民居房屋的面宽、进深以及民居单体开间都较为讲究。和多数传统民居院落相似,入口设门房,关中多数地区也称其为倒座,对面则是上房。沿轴线两侧分别为东西厢房。而屋顶半边盖的厢房也成为了关中民居的一大特色。一些地区有钱或是官宦人家的院落多设两进院落,局部还有多进院落。按照传统等级观念和礼制,上房供神位或祖先牌位,上房左右两侧则是长辈起居所用,若上房设二层,则多为未过门的女子居住。其他晚辈住东西厢房,两进以上的院落设有厅房,厅房为会客所用,下房供仆人所用。

关中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式结构,砖石围合。民居院落内的建筑多带有雕饰,特别是在一些官宦和富商人家,雕刻彩绘就更加的精美。石雕、木雕和砖雕在关中传统民居中均有体现。是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装饰。石雕多呈现在柱础、石鼓、门枕石、石狮等建筑构件上;木雕多呈现在门窗、门帘架、雀替等结构构件上;砖雕多呈现在屋脊、墀头、照壁等构件上。三雕题材丰富,雕刻精美,更加衬托出关中民居的特点,并与民居建筑较好的融为一体。

3.3陕南天井式民居院落

陕南位于秦岭以南,因地接多省的地理因素,自古多受各省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传统民居的风格兼南北之特色。

又因气候温润多雨,天井民居院落就成了陕南民居院落的主要类型。陕南天井民居选址多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传统民居多采用背山面水的形式。陕南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在组织中,是以天井为整个民居院落的中心位置,通过天井周围房间的围合创造共享性的交流空间。由此便知,天井是陕南民居院落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陕南夏秋多雨且潮湿,因此天井就也就被赋予了采光、排水、通风换气的重要作用。民居院落中的天井大小也各不相同。较为富有或在当地德高望重之人的宅院大于常人家宅,天井也就较大。少数区域的天井民居还有二进,三进的天井宅院,甚至是并联的二进天井宅院,因此院内天井就不单只有一个。而寻常百姓家的天井则相对较小。

陕南天井民居院落的建筑平面布局继承了我国传统民居的方式,以中轴线对称,建筑的屋身与屋顶相连,围合形成天井院。轴线上下分别是上房(正房)和下房(街房),两侧厢房则沿轴线相向而设。民居院内各建筑的高度为上高下底、正高侧低。在家庭里,长辈亦然是住上房,晚辈则住在两侧厢房,仆人住下房,如果天井院位于街道两侧,则下房会用来做店铺,这就形成了前店后宅式的天井民居。

陕南天井民居屋顶多采用“硬山顶”,在汉中等地因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深,采用悬山顶式屋顶。就民居建筑材料而言,安康地区,民居建筑一般多为砖木结构;汉中及商洛等

地,则多用夯土与木结构相结合,民居山墙多为穿斗式结构。而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先民在建造房屋时,将民居两侧的山墙修的高于屋面,形成所谓的封火山墙或马头墙。在古街与古镇中,一家家院落相连,两家共用一面山墙,高低不同的马头墙就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价值

4.1存在价值

陕西传统民居院落以其多样的形态展现着自身所独有的魅力。即有粗犷浑厚的黄土窑居院落建筑,又有高墙宅院的合院建筑,还有处处体现着浓厚生活味的天井民居院落。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较好的体现了陕西各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文化、居住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俗、建筑艺术、礼制思想,以及使用与审美价值。近些年来,对于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研究也越发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重视。并且,各地的民用建筑也不断的借鉴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可见陕西传统民居院落对于我国传统民居,对于乡土文化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4.2审美价值

陕西传统民居院落发展至今天,更包容纳了陕西民间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陕西各地区先民多样的生活样貌、审美与艺术创造的情趣与能力。陕西传统民居院落因地域文化与建筑形态的差异,所展现着不同的建筑与艺术

的形态,不论是从建筑的院落空间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与结构,还是民居院落的建筑构件与细节的装饰,都体现着较高的工艺。因此,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艺术、门窗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室内居住空间的装饰都体现了自身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5.结论

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陕西传统民居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发展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院落。从秦巴山区的天井民居至关中平原的合院民居,最后到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陕西传统民居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向世人展示了陕西传统民居的特征,也展示了三秦大地厚重且独具魅力的历史和文化。因此,陕西传统民居院落是中华民居的瑰宝,是不可或缺的民居建筑元素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风景、聚落与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2003年春季学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tudio Locus/王路 2/2003 八讲纲目: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2.建筑、风景与聚落环境的构成和体验 3.村落研究概论 4.传统民居概论 5.风水与村落 6.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 7.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 8.当代乡土建筑 课程要点: 价值Alternative + Orthodox 演变Conservation +Transition 乡村与城市Vernacular +Urban 建筑与风景Landscape +House 聚落Settlement + Shelter 人文Human +Formal 社会Community +Individual 生态Circular > Linear 建造Constructive > D ecorative 地域Local + Global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 1.1 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 1.2 聚落环境的评价 评价视屏:现象屏:形式/功能/环境(生态)/结构/时代精神/经济 特征屏:安全/食欲/情感/社会/宗教/法规 评价基础:知识/处境/期望/经验(躯体经验/社会经验) 评价方法 1.3 聚落环境的定位 前后/上下/左右/对角线关系 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丰厚的建筑传统,更好地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潜力,广泛深入地去感受和体味我们的生存空间及其赖以存在的周围风景环境的万千气象和内在意义,去发现美,并提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鉴赏力和塑造力。对环境的审美能力因人而异。人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积淀为个人经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并以此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因其经历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或方式不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方式,对外部现象的反应及其理解因而也会大同小异或者小同大异。这一讲我们着重讨论人类对外部世界审美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及审美标准,作为我们以后理解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聚落及其风景环境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

传统村落

骑行宜阳苏羊寨遗址开启传统村落探访之旅 2018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天气晴好,我随万山湖骑友@缘来是你(王波)发起的团队骑行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宜阳县苏羊村。 早上6:40出门,7:00在北京路与队友会合即出发,高德地图显示单程66公里左右,实际全天骑行超过140公里,打破我个人的单日骑行最远纪录。随同的骑友共6人,除我王波及本人外,另外还有@天涯过客(王旭)、@jordan(张明珍),还有两位女士因事未骑完全程,中途返回。 这条骑行路线设计良好,虽然路途较长,但都是公路,坡度不大,适合夏季出行,一天下来,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状况。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去时从石陵往西拐,选择走乡县小路,没料到有一段正在修路施工,有的路基刚推出来,有的路面洒水湿滑,还有的根本不能骑,只能推着走,所以影响了速度,到三乡镇时已快12点了;二是进入洛河川后,S323省道两旁全是速生杨行道树,这个季节正在扬絮,加上路上车流较大,杨絮随风飘舞,迎面满是如雪似的絮花,直往眼耳口鼻内灌注,还好戴着面巾和眼镜,不影响视线,但那种被束缚、被突袭的感觉还是非常不舒服的;三是出发前车子前胎气压不高,加上乡间路况不好,被刺盯着了,造成慢撒气,在休息时才发现,还好王波和王旭带有工具,紧急补修才得以上路,但由于胶水失效,又在三乡镇进行二次修补,不然还真耽误事;四是景点与想象中有差距,原始村貌与家乡类似,这里除年代久远、相对集中之外,没有特别亮点。 关于苏羊寨的相关情况当时了解不多,回来后上网搜查,现整理如下,仅当记忆。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羊寨古村落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东距洛阳市区75公里,距宜阳县城43公里,西距洛宁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其中村南的苏羊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龙山时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址,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古寨村落,俗称“苏羊寨”,以清末及民国间建筑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羊竹马是该村保留着的中原地区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仅在春节期间演出,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苏羊遗址的开掘研究和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苏羊古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摄影、写生、骑行等爱好者,助推了苏羊村的各项开发及保护工作。 苏羊寨,又名向阳寨,东面是七峪河,南边紧依熊耳山余脉花果山,北临洛河水,与三乡镇隔河相望,宜故公路(S319)绕村北侧而过,西边邻近洛宁县。苏羊古寨历史悠久,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属防御外患而建,故选址独特。这里东、西、北三面居高临下,三面环沟,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苏羊塬上相连,四面均有寨墙,寨墙内有深达十多米的壕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的气温、湿度、土质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河洛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缔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着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 据现场观察,苏羊遗址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土层堆积达6米。发掘出来的文物较多,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洛阳考古队仍在这里探测研究。 据村史研究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晚期(约一万年以前),“河洛人”先是使用弓箭狩猎、到塬上放牧、到洛河捕鱼,后用洛河中的青石砺磨成石斧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我家乡的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很多建筑师就认为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上显得过于陈旧,经济上相对比较低效,功能上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建造速度太慢,因此,不少人基本上放弃了对传统建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大规模建设越来越追求实用和高效,建筑形式的追求。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传统建筑的改造的必须的,但是也要保留着一定的传建筑的特色和特点。这不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自然科学的一种尊重。 就以我家乡的传统建筑来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知道许多本地的传统民居。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现在的传统民居已经很少了,很多遭到人为的损害,与此同时,许多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和破坏。传统民居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但很多都被现代化的建设而忽略掉了。我们应该发现我们传统民居的存在价值,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建筑,彰显它的作用,体现出我们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广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其首府广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南蛮,今有广州。广东民居不少保存着古代气息,而且不少华工出国,也就是现在的侨民,这些侨民回国后,就建屋,因此,广东民居除了有中国原有的建筑风格外,还汇集了外国建筑形式和构件。广东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有不少侨乡风情建筑。 虽然国内很少有人把广东民居和江浙、徽派、四合院相提并论,但平心而论,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然而,现代广东民居,已经乏善可陈了。到处都一样,三层或四层或五层的小楼,墙面清一色的马赛克或瓷砖贴面,门窗清一色的不锈钢井子格的防盗网,乡下的有钱人家,还会在楼顶盖一个琉璃瓦顶的八角小厅。总之,看上去就是穿西装又镶金牙,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敢恭维。 那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即将逝去的记忆,对目前的广东民居做一个集体反思吧。 广东最具特色之一开平碉楼。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罕有的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建筑之岭南古村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是华夏建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岭南位于我国五陵之南,地处南海之滨。这里气候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与自然融合,与环境适应,与不同文化交融,务实与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 而在众多的岭南建筑中,古村落不得不说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岭南古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 岭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其中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琼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经济模式上表现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因为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和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古村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块块斑驳的砖瓦,都是经过数百年岁月风雨的洗礼,承载了无数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是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隐居地。它地处于连州北部山前的平原上,因大部分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旧村又无力改造,所以旧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每座老屋,每间旧祠堂,每条石板路,都像是老电影中精挑细选的场景,让人仿似在恍惚间坠入时光的隧道,欲出不能。 一间古庙,两条街道,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就包含了丰阳村的全部。一庙是始建于宋朝的丰溪古庙,供奉着始祖吴敬元和中兴之祖吴世范;两街是曾经的商业大街铺头街和走马巷;三祠堂是吴氏宗祠,学忠宗祠和胜求宗祠;四门楼则是指村子东,南,西,北的四座门楼。古村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村中最雄伟的建筑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礼堂,它揉合了罗马教堂,哥特式建筑和广东的骑楼,站在这座建筑上,可以俯瞰整座村子。 悠悠千年,当年的南唐征唐元帅早已为黄土,人们在丰阳村找到的是那样的一种古老的沧桑,是洗净铅华的素颜本色。五十里关山名城,曾经的繁华巷陌,多少的缠绵悱恻,都让历史这扇门硬生生地锁断在里面。一座座的古屋仿佛是一幅幅黑白的水墨画,古瓦上淅淅沥沥地敲奏着前朝的冷雨...... 在岭南地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村落,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流传下来,忠实的记录这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也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美丽的土地,它们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是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茫茫历史长河的拍打咆哮中,他们顽强的生存了下来,留下了伤痕累累的身躯,只为给后人保留住当年的繁华与真相,让后人能够有史可循,有文化可传承,它们的这些付出是需要我们永记在心的,我们要更努力的保护和珍惜这些得之不易的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刘雅婷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刘雅婷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 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我国传统乡村建筑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传统与记忆,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是,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富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研究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之路,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1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 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由于受到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众多已无人居住的民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1.2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田地长满了杂草,村里只有几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高高低低的草丛里,很多民居已经人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许多村庄由于无人居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1.3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叶俊杰 慈城镇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宁绍平原,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镇海区相连,西与余姚市接壤,北与慈溪市相临,南隔余姚江与鄞州区相望,可谓是“众星拱月”。其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下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5个居委会,人口5.8万,是宁波市14个中心城镇之一。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慈城是一座古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1954 年的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 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慈 城文化底蕴深厚,在约5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33家。慈城的文明足迹可上溯 到河姆渡文化。1987年这里出土的 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 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 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 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是一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家井巷的明代甲第世家、福家门头、布政房,从西到东连成一片。状元第、探花第、进士第、太守第、尚书第林立在民主路、中华路、中山路。明代建筑大耐堂、冬官坊、恩荣坊、世恩坊、刘家祠堂、桂花厅、莫驸马第,清代建筑俞宅、冯宅、应宅、向宅,精镂细刻,一派古风。

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最新文档

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 本文描述了桂林传统村落现状,以桂林马家坊村作为案 例,对比分析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处理传统村落建设与保护的问题,或生搬硬套、或是一味摒弃? 村落,一种最简单、最朴实的居住聚集方式,也是文化沉淀最厚重、最亲切的人居场所。广西桂林地区地形奇特,群山起伏, 丘陵绵延,江河纵横,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另外桂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所以当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村落风貌,渗透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桂林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观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F面以广西桂林马家坊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特点和发展现 状,为民居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基本现状 (一)自然条件 马家坊村临近高速路,清澈的漓江水养育着这里的人,四周环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居住的好地方。在这里绿树成荫, 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处处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在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丰富的农产品,非常适宜农产品的开发和发展。 (二)社会经济现状 马家坊位于桂林市东南部,距市中心15 公里,交通便利。 新农村建设使马家坊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设更加富有文化气息的新农村,结合马家坊村的地域性,充分开发文化经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人关心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和文化与人、村的结合要求更高了,所以,建设有地域性文化的新农村是当下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交通现状

总体来说,整个村的道路只有一条主干道,最宽是在十字交叉路口,1 米长左右,宽只有6 米。整个村路宽最宽才4 米,最窄的才1.2 米,这样车辆进村就难以转车出去,影响经济的发展。 道路围着房屋的前后而建,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而且大小不一,很多是屋前的小路,这样路与路之间就缺少了联系。道路旁边缺少绿化,道路的持久性就成了问题。 四)设施 整个村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排水系统,只是每个楼房前设有小水沟,用于生活用水的排出,而且整个排水并没有汇集起来,都是各排个的,造成了道路交通不便,影响了村容村貌,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村上缺少 了文化交流中心,只是在村口有一个长为4 米的宣传栏,人口不集中,这样政策的传播收到了影响。 村上只有一个公厕,5 个旱厕,公厕布置在人口集中的路口,旱厕则在居民的房前或道路旁,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一定程度影 响了村貌和空气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的衰败。这些古老的建筑随时有可能崩塌,需要 对其进行保护性的修复。 (二)环境的恶化。其实桂林这些村落有很好的自然环境, 但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村落开始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村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都面临着挑战。 (三)随着生活品质的逐渐提升,传统村落的布局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比如道路太窄,闲置地块的荒废等。 (四)保护不当,很多村民保护意识不足,对传统村落不珍 惜,有的精美古民居用来堆猪牛圈的粪草,有的用来堆柴草,有的用来关猪、关牛,任其破坏糟蹋。 三、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与发展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16035350)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603535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适用专业:建筑学学时:28 学分:1.5 大纲执笔人:郭敏帆纲审定人:杨勇纲审批人:韩雪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该课程是建筑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的综合。通过该课程的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情操,建立正确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保护概念,了解历史建筑调查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系统介绍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各类乡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风格及社会文化意义;各类民居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做法,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等。并探讨对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研究、调查及再利用等保护性做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第一章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 民居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乡土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特色 庭院构成,轴线组织,空间重复、分割及与地形的关系。 第三章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 木构架的系列化和地方形制,屋顶及围护结构,地面类型。 第四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形式美学、装饰美学、民俗社会美学。 第五章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的保护 重点:典型民居分类及形制,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乡土建筑的美学表现。 难点: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做法。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按给定论述范围及题目上交论文,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考勤及课上讨论占总成绩3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量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实例,增强感官认识,建立美学的初步概念。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设计实践Practice 104总第208期 2010 08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Features in Pearl River Delta's Old Village 郑 欣 Zheng Xin 岭南建筑特色在珠三角古村落中的保护与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落现状的分析与对岭南建筑特点的研究,阐述古村落的保护与 建设势在必行。论文从整体保护与规划,建立核心保护区,改良利用古老建筑,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挖掘 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岭南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是传承与积淀岭南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瑰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许多古村落遭遇严重的破坏甚至被夷为平地。这无疑是对珍贵的岭南建筑文化遗存的巨大伤害,也是岭南地区文脉与归属感的极大丧失。因此,保护与建设珠三角古村落迫在眉睫,是保护与延传岭南建筑文脉,提升珠三角城市品位与功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岭南形成了炎 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岭南建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 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别 具一格的建筑文化:1.务实性。岭 南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地形地势的 结合,因地制宜,实用性强。例如 广府聚落民居,多以“梳式”布局 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 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这种布局 用地紧凑,通风良好,很适应岭南 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2.多元性。 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来 者不拒,巧于中西结合,建筑系统 风格多元,敢为天下先。在不少岭 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 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 的产物——“洋楼”、“骑楼”。这 些建筑楼上有中式小凉亭、琉璃瓦 等中国古典形式,楼下用的却是地 道的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可 谓是“一切皆为我用”。3.平民性。 岭南文化表现民间需求,例如古代 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 茶楼等,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和实用 的民间建筑类型,都为老百姓所用。 4.自然性。岭南建筑充分利用大自 然的山、水、植物等来增加建筑物 的自然风光。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 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 园引入屋顶层;称之为屋顶花园或 天台花园等。5.创新性。随着时代 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岭南建筑无论在建筑材料还是在技 术方面都能不断革新。例如,骑楼 仿西方古典建筑的风格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传 到了广州后,这里的骑楼不仅仿一 种,还综合革新多种西洋风格,被 称为新古典主义。岭南建筑文化充 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 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 和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珠三角 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散落在城市边缘的许多古村落出现 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村民出于对现 代生活的追求对老房子进行拆除改 建,有的村落甚至出现大片推倒重 建。高墙阔路、钢筋水泥楼取代了 火山墙麻石路。古村风貌受到严重 的破坏,宝贵的岭南建筑遗产成了 永远的遗憾。 二、岭南特色在古村落中的保护与 建设 1.整体保护与规划 保护古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 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古村 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 完整系统的古村落档案体系。《广东 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及调查纲要》中, 认定“古村落”的指标有7大项, 包括地理位置及资源、农耕生产、 作坊商贸、民俗与人文、建筑特性、 传统民间文化特色等。在建筑规划 上,综观珠三角古村落建筑群,从 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 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 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 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 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遭的自然 1.大夫祠 2.岭南建筑印象园 3.陈家祠 123

福宝古镇——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典范

福宝古镇——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典范 福宝古镇起于回龙桥,止于西河古道,全长1200米,依山而建,随水而走,三水交汇,五桥相通,高低起伏,曲折多姿,同山水融合,与自然统一,木质穿逗结构的房屋间间相连,层层叠叠,曾被清华大学教授赞誉为“中国山地民居建筑的精华”、“一首空间的交响乐”。 福宝是一座山镇,也是一座盐镇。依山而成的镇迹分布令人惊异,整个场镇建筑在一座鱼脊形的丘峦半岛之上,高差约在70米左右,并且东西两段的地势跌落突然,形成了高低错落、层叠错落的街市空间。鳞次栉比的屋檐,形成由下而上的纵深美学构图。 房瓦间一条大道蜿蜒,便是唐宋时的盐茶古道。这道路南下扼守川盐入黔的关卡,东出重庆形成沿江而兴的马道,向西直达云南腹地,往北可通富庶成都平原。春季是佛宝最美的季节,嫩草与鲜花和古镇相得益彰。

福宝古镇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得以取名佛保场,后因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后改名为佛宝新场。福宝古镇依山而建,保存完好。其中的回龙街是全镇现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沿回龙桥而上,在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旁,民房一间靠一间、大小不一,形成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等五条巷道,福宝在西汉时为夜郎古道,唐宋时为盐茶古道,元末明初商旅增多,形成边贸集镇。 巴蜀众多古镇村落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由生长方式,长年累月叠合扩展形成。正如香山寿夫所言:“人的解释积累重合在一起就是地形具有的意义,并同时创作了场所”。因此,福宝古镇的骨子里也存在一种“无序”的基因,村落的形态不受统一形制的束缚,平面形态特征表现出一种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之特质。然而这种“无序”并非指随意而无迹可寻,相反它受到自然环境、宗教理法、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村落才在看似无序中蕴涵着有序的主线。 福宝正是以宗教这条有序的主线展开空间布局。建镇之初因交通不便,居民谋生艰难,所以借庙宇以兴场,得名佛宝场。因此它成为周围范围内拜神的中心。至今仍流传着“三宫八庙”的说法。它们不仅是村民心理场的中心,也是古镇布局的焦点。镇上回龙主街两侧遍布着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庙宇。街的尽头就是古镇的最高点火神庙。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什么是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什么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实习报告学院建筑学院年级、专业2014级建筑学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调研名称乡土建筑调研报告调研地点安居古城实习时间:2018年月日至2018 年月日安居古城---实地调研安居古镇是**市批准的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于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位于**市铜梁区安居镇境内,因境内有大安溪(琼江)而得名,有安居乐业之意。景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内含安居古城核心区3平方公里以及***、***、***、***等文化旅游功能区块。 4000多年前安居就有人居住。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原名**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之句。被称为看得见山、见得到水、记得往乡愁的地方。安居古城内有市(省)、区(县)级文物古迹19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九宫十八庙,安居八景,湖广、福建、江西等地会馆闻名遐迩; 礼部尚书、封疆大臣、翰林大学士人才辈出; 诗人韩愈、书法家米芾也曾流连于安居,冯玉祥、刘伯承等革命先辈均在此工作生活过。一、区位安居古城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在****区城西北部17公里处,距**主城九区66公里,曾于隋、唐、明朝时期建县,是一座集独特区位优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文物古迹、优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千年古城。 二、历史发展早在2万年前,便有先民在安居繁衍生息。汉代形成村落,至隋唐时,已成为涪江下游的水路要冲。安居曾于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三度建县,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并入铜梁县。安居古城是一座体系保存完整、规模庞大、非常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风水古城,古城东起飞凤山、南绕化龙山,西跨乌木溪接冠子山,北面临涪江,蜿蜒高峻,壁立江岸。城内有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宗祠、行会、商会、哥老会等群雄林立,九宫十八庙璀璨夺目,街巷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琼江、崇德书院香气诱人,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地会馆闻名遐迩。 三、人文安居古城,是集古县城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书香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龙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县衙、文庙、书院、城隍庙演绎县城故事; 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通幽曲折的古街小巷和独具韵味的吊脚楼、川江号子、安居旱船描绘巴渝风貌; 千年古刹波仑寺、元天宫,韩愈、米芾题刻处,内陆妈祖庙书写宗教情怀; 千年书院孕育了200举人、23进士、4翰林,王、吴翰林世代书香传为佳话,曲折凄美的”碧玉簪”的故事诉说着人间真情; 湖广移民、南北客商汇聚安居水码头,江西风格的万寿宫、徽式风格的妈祖庙、湖南风格的濂溪祠,多元文化交融; 黄埔军校13至17期驻训安居5年,培养抗战英杰8425人,蒋介石、冯玉祥、刘伯承等均在此留下足迹; 大儒龙、稻草龙、黄荆龙、菜龙、扁担龙、铁花飞溅的火龙汇聚安居,玩龙灯、抢龙宝、扳龙角、赛龙舟经久不衰,龙文化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