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酶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摘要]抗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制备技术经历了从多克隆抗血清、单克隆抗体到基因工程抗体等3个发展阶段。
基因工程抗体是按人类设计所重新组装的新型抗体分子,可保留或增加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去除或减少无关结构,从而可克服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抗体;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即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体的基因重组并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在适当的宿主中表达并折叠成有功能的一种抗体分子。
一、基因工程抗体概述基因工程抗体具有分子小、免疫原性低、可塑性强及成本低等优点。
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1],首先从杂交瘤或免疫脾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等中提取mRNA,逆转录成cDNA,再经PCR分别扩增出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基因,按一定的方式将两者连接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在适当的细胞(如大肠杆菌、CHO细胞、酵母细胞、植物细胞及昆虫细胞等)中表达并折叠成有功能的抗体分子,筛选出高表达的细胞株,再用亲和层析等手段纯化抗体片段。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尽量减少鼠源成分,保留原有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借助于基因工程技术,既可以对完整抗体,又可以对抗体片段进行改造。
二、基因工程抗体类型1.重组抗体片段小分子抗体以表达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为主,含或不含外源肽链的分子较小的抗体片段,以分子小、体内半衰期短、免疫原性低、可在原核细胞系统表达、易于基因工程操作等特点而倍受关注。
主要包括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二硫键抗体、抗体Fab段、单域抗体(single domain antibody,SDA)、三链抗体(triabody)、抗体F(ab')2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单链抗体、双特异性抗体、二硫键抗体和抗体Fab段。
1.1单链抗体单链抗体单链抗体是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通过一段连接肽连接而成的重组蛋白,是保持了亲本抗体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的最小功能型抗体片段,具有分子小、免疫原性低、无Fc端、不易与具有Fc受体的靶细胞结合、对肿瘤组织的穿透力强等特点,可作为将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细胞因子导向肿瘤的有价值分子;还可以将单链抗体基因导向到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干扰肿瘤细胞蛋白表达,这种抗体称为胞内抗体。
单克隆抗体Sandwich-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啤酒泡沫活性蛋白的进展

・
8 ・ O
颐 贝 隆 电 子 科 技
0 6
鼠腹腔内, 二周或三周之后 , 出腹水 , 克隆抗 抽 单
1m /L的二 甲基硫溶液 中, 20 g 物素加 0g m 以 5t 生 t
体用硫酸铵沉淀法及蛋 白质 G交联亲和色谱进
行纯化 , 纯化 的单克 隆抗体放在磷酸盐缓冲溶液 (B. ) P S 中透 析并在 p 7 2相对 高 的浓 度下 贮 N H. 存。
分, 用它作为免疫原。
● 单克 隆抗体 的 纯化
蛋 白质在麦 汁煮沸及 发酵 时酵母生长过程 中明
显 减少 。
佐剂抗原乳浊液注射到三只 B L / A BC系白鼠
的腹 腔 和皮下 ( .8 / , 周 、 周及 三 周 后 , 0 1mg鼠)一 二
这些 白鼠在 同样 的位 置 用 弗 氏( R U D’ ) 完 F E N S不
维普资讯
乏 四
刃脖
薪 巴 杀 监 仪 型 氏菌 潮
8 e174 l 搿船}462 1 4 5P 3 Ⅲ8。6 8 1 0 5 3 6 0 0 6 31 64 ( 京 ) 有 限 公 司 北
E ms 丌 d 曲r - h a∞m - ila ocI tl n
比 , 的方 法显 示 出了以下 的优 点 : 沫活性 蛋 白的检 测极 限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 沫 活性 蛋 新 泡 泡
白的含量与啤酒泡沫的附着力有更高的相关性, 系统被 用于酿造过程 中泡沫活性蛋白的评 此
价。
[ 关键词 ] 泡沫 活性 蛋 白 泡沫 附着 力 麦 芽评 价
以 1O Lm n的流 速进 行 洗 提 ; 后 用 p 7 0的 .m / i 然 H.
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膜性肾病预后关系研究

-短篇论著•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膜性肾病预后关系研究郑娜\汪梅花2,安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肾内科;2.血液免疫科,陕西延安716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Ab)与膜性肾病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20年 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集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LA2R-Ab 水平,并根据PLA2R-A h水平将患者分为PLA2R-A b阳性组(n=37)与阴性组= 13)。
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血清 白蛋白以及临床疗效。
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0C)曲线分析PLA2R-A b对膜性肾病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
结果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且阴性组24 h的尿蛋白低于阳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阳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〇. 05)。
阴性组的总缓解率为92. 31%(12/13),明显高于阳性组的72. 97%(27/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LA2R-A b转阴率与膜性肾病的总缓解率呈显著正相关(;•=0. 137,P<0.05)。
PLA2R-A b预测膜性肾病12个月的临床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最佳截断值取64. 39 RU/m l时,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69. 51%、76. 35%、80. 26%。
结论血清PLA2R-A b水平在膜性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监测血清PLA2R-A b水平可为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膜性肾病;预后;24 h尿蛋白;白蛋白中图分类号:R692 |d o i:10. 16680/j. 1671-3826.2021.08.331 文章编号:1671-3826(2021 )08494243膜性肾病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疾病,约占肾病综合征的20% -37%1。
单克隆抗休研究进展

繁殖 的细胞所产生的抗体 , 具有特异性强 , 纯度高 , 以大规 可 模 工厂化生产等优点 , 从而使免疫分 析技 术准确性高 , 重复
性 好 ,பைடு நூலகம்法 简便 。 方
学者 B hi e r g和 日本学者北里发现白喉毒素后开始的。早在 n 19 5年 H r or等就尝试应用抗体 治疗肿瘤 。本世纪 3 8 ei ut c O~ 6 0年代对抗体的理化性质 以及对免疫球蛋 白分子结构 与功
摘 要 : 体 分子 是 生物 及 医学领 域 中用 途 最为 广 泛 的 蛋 白质 分 子 。 世 纪 3 ~ O年代 对抗 体 的理 化 性 质 以及 对 免 疫 抗 本 O6
球蛋 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 究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 。 9 6 17 年德 国学者 K he 和英 国学者 Ml e ol r iti s n创建杂交瘤技术, 首次 成功地制备 了小鼠单克隆抗体( }即第二代抗体。0年代早期开始 了基 因工程抗体 即第三代抗体的研究。 因工程 Mc 】 A1 8 基
术。
国学者 Ml e 创建杂交瘤技术 ,首次成功地制备 了小 鼠单 it n si 克隆抗体(c b ̄ 第二代抗体 。0年代早期开始了基因工程 M A )1 ] 8 抗体 即第三代抗体 的研究 ,至 9 0年代初产生 的抗体库技术
13 杂交瘤技 术的拓展 .
随着杂交瘤技术在生命学科各个
领域中应用 的不断深入 , 杂交瘤技术生产单 克隆抗体的方法 得 到了很多改进 , 人们不断发现单克隆抗体的新用途 。 1 . 其它 动物的杂交瘤技术 由于人或动物不 同类 间抗 .1 3 体有排斥反应 ,0年代以来 , 8 人们在 鼠杂交瘤技术 的基础上 , 发展 了人源杂交瘤技 术 , 鼠与其他动物包括兔 、 、 牛 猪和绵羊 的种 间杂交瘤。 其它动物源的杂交瘤分泌 的单克隆抗体特别 适合 于兽医和食品检验领域中使用 。 8 如 0年代 中期用 E B病 毒转化体外 培养的人 B淋巴细胞建立 分泌单克 隆抗 体的细 胞 系获得成功 , 为人源单克隆抗体 的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1 . 抗体酶 技术 18 .2 3 9 6年 ,cut Sh l z等和 Ta ot o 发 rm na 等 n
农药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也称 半 抗原 。 L S 法是 在荧 光 免疫 和 放射 免 疫分 E IA 析 的 基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将 具 高 度 特 异性 抗 原 抗 它 体 反 应结 合 酶 对 底 物 的 高 度催 化 效 应 , 对受 检 样 品 中 的 酶标 免 疫 反 应 的 试 验结 果 , 用 现 代光 学 分 析 采 仪 器进 行光 度 测定 。在 E S 检 测 过程 中 , I A I 酶催 化 具 有 高 度 的放 大 作 用 , 多 种 酶 分 子 每 分钟 能 催 化 许
E IA 的核 心 技 术 是抗 原 抗 体 的特 异 性 反 应 。 LS 抗原 有 两个 特性 , 即免 疫原 性 和反 应原 性 。 具有 免 既 疫 原性 又具 有 反 应 原性 的抗 原 称 为完 全 抗 原 , 只 而
具 有 反应 原 性 没 有 免 疫 原性 的抗 原 称 不 完 全 抗 原 ,
共 价结 合 到 载 体 上 的一 个 活 性 基 团 ( 氨 基 、 基 、 如 羧
气相色谱法 ( GC)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法 ( L 后 , 、 HP C) 已
有越 来 越多 的农 药 残 留采用 E IA 进 行 分析 , 种 LS 这 学科 交 叉技 术 应用 于农 药残 留分 析将 成 为世 界各 国 的学 术 研究 和 开发 研究 的新热 点 ] 。
1 0 , 00 0 而一 般 农 药 的分 子 量 小 于 10 0 不 具 备 刺 0 , 激机 体 产 生 针 对 农 药抗 原 决定 簇 的特 异 性 抗 体 , 因
2540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

2540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测定及分析目的:研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在糖尿病诊断分型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73例1型糖尿病(T1DM)(DM )和2267例2型DM(T2DM)患者的血清GADA和IA-2A 表达水平。
结果:1型DM患者中的GADA和IA-2A两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3%(151/273)和49.8%(136/273)。
至少一种抗体为阳性的比例为79.1%(216/273),其比例明显高于仅单一抗体阳性的比率(P<0.05),两种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为34.8%(95/273)。
15岁者的39.0%(106/273)(P<0.05),但GADA 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型DM患者中的GADA和IA-2A 两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267/2267)和4.9%(112/2267)。
至少一种抗体为阳性的比例为14.1%(320/2267),两种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为16.3%(369/2267)。
T1DM组患者的两种抗体阳性率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2DM组。
结论:GADA和IA-2A是筛查及诊断T1DM患者的主要血清学指标。
GA DA主要适用于1型DM及成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患者,而IA-2A主要适用于15岁者的39.0%(106/273),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ADA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型DM患者两种抗体阳性率比较2型DM患者中的GADA和IA-2A 两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267/2267)和4.9%(112/2267)。
至少一种抗体为阳性的比例为14.1%(320/2267),两种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为16.3%(369/2267)。
见表1.2.3 两组DM患者两种抗体阳性率比较3 讨论l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机理与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损伤密切相关[1]。
药学专业本科自考助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本科自考助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以下题目仅供参考,可自拟题目撰写论文1、国内植物药研究的新进展。
2、2020年版药典(一部)在中药质量监控中的转变。
3、植物资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GAP在中药进展中的应用。
5、中药的质量操纵(能够具体到某个药材或制剂)6、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策略7、****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8、 ****技术在天然药物(或某具体药材)提取分离中的应用9、****的化学成份研究概况10、降脂类(或其他类)中药在医院中的应用分析11、降脂类(或其他类)中药临床研究进展12、毒性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或治理)13、中西药合用不合理分析(或案例分析)14、医院中药调剂的现状分析15、医院中药调剂的药学效劳16、医院中药贮藏的现状分析17、患者如何选用中成药18、****类中药用药统计分析1九、****药品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20、****药品市场调查报告2一、****医药企业营销实务中的4PS组合运用2二、****医药企业产品策略分析23、****医药企业价钱策略分析24、****医药企业渠道策略分析2五、****医药企业广告策略分析2六、****医药企业公共关系营销策略分析27、浅谈医药政策对医药营销的阻碍2八、******公司医药代表的治理2九、****新医改背景下医药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30、我过医药企业的国际化进展战略研究3一、****传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直销分析3二、浅谈医药学术营销的应用33、****医药企业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4、****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探析3五、****平价药店的价钱策略分析3六、****药品品牌治理37、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研究3八、****医药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3九、新医改形势下的国家大体药物政策40、国家药物政策与合理用药的探讨4一、新医改形势下我国药品供给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途径4二、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阻碍43、药品平安问责时期给企业带来的机缘与挑战44、试论我国药品召回制度存的问题及计谋4五、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要紧问题计谋4六、我国网上药店的现状调查47、对标准我国互联网药品广告治理的探讨4八、我国药品广告与药品平安4九、药品平安风险与计谋研究50、我国药品不良反映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与计谋5一、对我国药品价钱治理的分析与探讨5二、我国执业药师治理现状分析53、试论新形势下增强药品监督治理的必要性54、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治理现状的研究与探讨5五、GAP在中药进展中的应用。
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示例:1.1 概述在细胞内,DNA解旋酶(recQ解旋酶)在DNA复制、修复和重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ecQ解旋酶家族在多种生物中广泛存在,其中包括人类、酵母菌和大肠杆菌等。
由于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DNA修复中的重要作用,recQ解旋酶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针对recQ解旋酶的研究,重点关注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
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蛋白质,可用于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定位和功能研究。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单一克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应用过程。
在制备部分,我们将介绍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并阐述如何选择和制备抗原以获得高效的免疫效果。
鉴定部分将介绍常用的鉴定方法,如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等,以及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测方法。
应用部分将探讨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学功能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本研究对于揭示recQ解旋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理解recQ解旋酶的机制和开发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拓展其在疾病研究和治疗中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第2节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以及抗recq解旋酶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在制备部分中,我们详细描述了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包括抗原的选择和制备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在鉴定部分,我们介绍了相关的鉴定方法,并详细讨论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测以及稳定性和纯度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www.paper.edu.cn 抗体酶的研究进展 陈苏婷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 南京市童家巷24号210009) sutingchen@126.com 摘要 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性质的抗体,它同时具备抗体和酶的特征,可催化多种化学反应,如酰基转移、酯水解、酰胺水解、重排反应、光诱导反应、氧化还原分应、金属螯合反应等。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抗体酶,可作为研究酶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用于催化大量天然酶不能催化的立体专一性反应,更为开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指明了方向。本文对抗体酶的研究开发思路和历史、催化反应类型、制备方法及发展前景作了综述。
关键词 抗体酶 过渡态类似物 催化反应 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性质的抗体。1986年,Lerner和Schultz [1] 同时在美国《Science》周
刊上发表了他们各自独立领导的研究组对抗体酶的研究报告,并将之命名为Abzyme。Abzyme本质为免疫球蛋白(Ig),只是在易变区被赋予了酶的属性,故又被称为催化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抗体有极高的亲和力,解离常数在10 ~10 mol/L,这与酶相似,但无催化活力。酶的催化机制在于它能结合底物产生过渡态,降低能垒,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抗体酶同时具备了抗体和酶的特征,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4 -14
一、 抗体酶设计的研究思路及历史过程 1946年,Pauling用过渡态理论阐明了酶催化的实质,即酶之所以具有催化活力是因为它能特异性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底物激态),从而降低反应能级。他指出,酶通过某种方式与高能、短寿命的过渡态结合而起催化作用。这个过渡态构型中某些键在形成,另一些键在断裂,存在时间极短,半衰期约为10 ~10 s,实际中极难捕获。同时,Pauling又指出酶和抗体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选择性的结合一个化学反应的过渡态,而抗体则是结合一个基态分子。 既然过渡态分子难以捕获,而过渡态类似物是能够模拟一个酶催化反应过渡态的结构的稳定物质,于是人们就设想,只要寻找到与反应中决定性步骤的相应酶紧密结合的酶竞争性抑制剂,就等于发现了过渡态类似物;还有一种思路,就是这种类似物也能根据化学反应机制推测设计出来。然后,以过渡态类似物为半抗原,利用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诱导与其互补构象的抗体产生,这种抗体即具有催化活性——这就是1969年Jencks提出的,他发展了Pauling的理论;接着,Kohler和Milstein于1975年发明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单克隆技术,使抗体酶的生产成为可能。 1984年Lerner进一步推测: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根据这个猜想Lerner和P.C.Schultz分别领导各自的研究小组独立地证明了:针对羧酸酯水解的过渡态类似物产生的抗体,能催化相应的羧酸酯和碳酸酯的水解反应。1986年美国《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并将这类具有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酶或催化抗体。
-10-12
二、 抗体酶催化的反应 抗体酶可催化多种化学反应,包括酰基转移、酯水解、酰胺水解、重排反应、光诱导反
1 http://www.paper.edu.cn 应、氧化还原分应、金属螯合反应等。[2] 1、 酰基转移反应 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氨基酸在掺入肽链之前必须进行活化以获得额外的能量,这一活化过程即是酰基转移反应。1986年,Tramonatano等研制成功首例酰基转移酶抗体。目前,该抗体酶的研制已接近实用阶段。Jacolson等设计了一个中性磷酸二酯作为反应过渡态的稳定类似物,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催化带丙氨酰酯的胸腺嘧啶3’-OH基团的氨酰化反应,反应速度为5.4×10 (mol/ L )⋅min ,比无催化反应的速度提高了10 倍。这使新型tRNA的合成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 4 -1 8
2、 水解反应 目前,抗体酶能够催化生物体内两类水解反应:酯水解和酰胺水解。 2.1、磷酸酯水解反应 磷酸酯键是自然界最稳定的键之一,它的水解是对抗体酶的挑战。Janda等利用稳定的五配位氧代铼络合物A模拟RNA水解时形成的环形氧代正膦中间物,产生了一种单抗G12,
可以催化水解磷酸二酯键。它的催化速度常数(Kcat)=1.53×10 s , 米氏常数(Km)=240µmol/L。 -3 -1
2.2、酰胺水解反应 蛋白质的水解均属于酰胺水解。B.L.Iverson等用CoⅢ—三乙烯酰胺—肽复合物作为半抗原,得到能特异性的切割Gly-Phe之间肽键的抗体酶。这意味着,随心所欲的切割肽段成为可能,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将会变得十分简单。 3、 重排反应 Claisen重排是有机化合物异构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生物体内一些化合物在光照下会发生Claisen重排。Jackson等研制的分支酸异构化抗体酶表现出高度的立体专一性,只能催化以(-)—分支酸为底物的反应,而对(+)—分支酸无作用, 其活化熵接近于零。这一研究表明抗体可以诱导底物的构象,呈现有利于重排的状态。 Katherine等发现抗体酶1F7具有分支酸异构化催化活性,于是将该抗体的编码基因克
隆,在缺乏分支酸异构酶的Saccharromyces cerevisiae 菌株中扩增表达,产生催化效率60%~70%的抗体酶。这一表达系统的成功研制使得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对第一代抗体酶进行改造成为可能。 4、 光诱导反应 光诱导反应包括光聚合反应和光裂解反应。这两类反应在植物体内显得尤为重要。DNA的修复也涉及到光诱导反应,Cochran对胸腺嘧啶二聚体光解进行研究,发现天然光复活酶的活性中心是色氨酸,由此找到相应的抗体酶IgG15F1—3B1,此抗体的转换数(T.N.)和光
复活酶相近。Balan研究了光聚合反应的抗体酶,通过诱导法,得到的抗体酶催化效率虽不高,但也使反应速度提高了2.5倍。 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体内十分广泛,主要是呼吸链的一系列反应。在溶液中,氧化态黄素与还原态黄素的电位差是206mV。Shokat认为可以根据氧化态和还原态在形状上的不同(氧化态为平面状,还原态为曲面状)构制能与氧化态结合的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使氧化态稳定,从而使标准还原电位差扩大。据此设想,Shokat制得了对氧化态Km=8mmol/L,
对还原态Km=300nmol/L的抗体,使标准电位差变为-342mV,由此,黄素还原态的还原范围相应扩大,一些原来无法按其还原的物质(即标准还原电位差大于抗体酶催化的黄素标准还原电位差)得以还原。这意味着抗体酶可以使热力学上原来无法进行的氧还反应得以进行。 6、 金属螯合反应 金属螯合反应对于辅酶、辅因子和酶的结合来说意义重大。P.G.Schultz等用N-甲基卟啉2+
2 2+ 2+ http://www.paper.edu.cn 诱导产生的抗体可以催化平面状卟啉的金属螯合反应,例如,它不仅可以催化Zn 和卟啉的螯合,还可以催化 Co 、Mn 和卟啉的螯合。如果以原卟啉Ⅸ或次卟啉Ⅸ作为底物则不表现催化活性,说明该抗体酶对其中某些金属卟啉具有很高的亲和力。由此,人们可以研制抗体—血红素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反应。 7、 磺酸酯闭环反应 Lerner等人用脒基离子化合物作为半抗原产生的抗体酶(17G8)可以催化磺酸酯化合物的闭环反应。
三、 抗体酶的制备方法 制备抗体酶的方法有拷贝法、引入法、诱导法、化学修饰法和基因工程法等,这里重点介绍前三种。 1、 拷贝法 拷贝法主要根据抗体生成过程中抗原-抗体互补性来设计的。该法操作步骤简单,对于来源紧张的酶来说可用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来大量生产,不足之处是这类抗体酶需要筛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过程如下:
免疫动物 免疫动物并单克隆化 抗酶抗体 已知酶(抗原)
2、 引入法 此法借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方法将催化基因引入到已有底物结合能力的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上。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寡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将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引入抗原结合部位使其获得催化功能,也可以采用选择性化学修饰的方法将人工合成的或天然存在的催化基因引入到抗原结合部位。例如:P.G.Schultz等人使用可裂解亲和标记物将巯基的柄状亲和基团引入到抗2,4—二硝基苯酚(DNP)的单抗MOPC315的抗原结合位点,得到的抗体酶对含有DNP与香豆素的羧酸酯的水解反应催化效率高二硫苏糖醇6×10 倍。
具有原酶活性的抗体(抗体酶) 筛选 单克隆的抗抗体 4 3、 诱导法 本法即用设计好的半抗原,通过间隔链与载体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等)偶联制成抗原,然后采用标准的单克隆技术制备、分离、筛选抗体酶。其中的半抗原也就是过渡态类似物。它是根据推测设计的,毕竟一般反应的过渡也只是理论推测,未在结构上予以阐明。过程如下: 载体蛋白过渡态类似物(半抗原)偶联体(抗原)
免疫动物并单克隆抗体酶
四、 抗体酶的发展前景[3]
1、抗体酶的利用价值 从抗体酶的实践看出,抗体酶是研究酶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酶抑制剂的研究支持了Pauling过渡态理论,但它只能提供作用过程中结合专一性的信息,不能给出结合后发生催化反应以及结合与催化之间的关系。抗体酶实验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抗体酶的应用前景也令人鼓舞。Lerner指出,若将催化水解反应的抗体酶研究深入下去,极有可能得到一种新型蛋白酶,这种抗体酶在医学上可用来专一破坏病毒蛋白质及清除体内“垃圾”。Lerner还提到,将具有立体专一性的抗体酶应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