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酶
抗体酶

抗体酶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合理途径去 设计适合于市场需要的蛋白质,即人为地设计 制作酶。它是酶工程的一个全新领域。利用动 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高度专一性,可以得到 一系列高度专一性的抗体酶,使抗体酶不断丰 富。随之出现大量针对性强、药效高的药物。 立体专一性抗体酶的研究,使生产高纯度立体 专一性的药物成为现实。以某个生化反应的过 渡态类似物来诱导免疫反应,产生特定抗体酶, 以治疗某种酶先天性缺陷的遗传病。抗体酶可 有选择地使病毒外壳蛋白的肽键裂解,从而防 止病毒与靶细胞结合。抗体酶的固定化已获得 成功,将大大地推进工业化进程。
其它名称 反应可逆 二烯合成 [4+2]环加成 二烯 dienes 亲二烯体 dienophiles
环己烯衍生物
R
O C R(H) W CO2R(H) CN NO2
(吸电子基)
有利因素:
G
OR NHR
(给电子基)
Diels-Alder反应机理
G W + G G
六员环过渡态 协同机理
G
G W
W
2、抗体结合位点化学修饰法: 抗体酶和酶一样也可以用化学修 饰法加以改造。对抗体酶进行结 构修饰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温和的 方法在抗体结合位置或附近引入 具有催化功能的基团。游离巯基 就是适合的基团之一,它具有高 亲核性,易于氧化,及能通过二 硫化物进行交换反应或亲电反应 而选择性修饰的特点
3 . 引入辅助因子法
结果按这种设想所得到的抗体不仅使酯 的水解速度增加了103~104倍,而且还具 备专一性、 pH依赖性及被抑制剂抑制等 酶的基本特性。抗体酶的催化活性虽然 仍比天然酶小,但这意味着可按人的意 愿来设计和生产具有已知结合专一性的 蛋白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重要意 义。美国已将抗体酶技术商品化,在第 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抗体酶中有与蛋白 酶相似的抗体,可在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上切割蛋白质,从而建立具有各种专一 性的切割蛋白质抗体酶库,就像限制性 核酸内切酶库一样供研究者选用。
抗体酶

制备方法
• 1、杂交瘤技术 • 经体内免疫后再进行细胞融合是制备抗体酶的一种传统方法。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用不能在培养液中生长的但能产生抗 体的脾脏细胞,与能在培养液中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融合得到的杂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在体外培养,通过选择 培养,以获取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把这些细胞 单克隆化,即繁殖成母体的同一细胞或形成菌落。这些菌落能 够产生单一均匀的抗体,可用于进行单克隆抗体的扩大生产。 对这些菌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方法加以筛选。该制备方法的 关键是要有合适而稳定的过渡态模拟物作半抗原,以产生与过 渡态高度亲和的抗体酶。由于大多数反应过渡态类似物的分子 量较低,即所谓的半抗原,他们本身免疫原性很弱,必须与某 种载体偶联才能表现免疫原性。本方法所得到的抗体酶的催化 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模型物的设计,现在应 用的设计策略包括:诱导和转化设计,反应免疫,“潜过渡态” 半抗原设计等等。
• 2、抗体结合部位修饰法 • 将催化基团或辅助因子引入到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一 般可采用两种方法:即选择性化学修饰法和基因工程定 点突变法。抗体酶和酶一样也可以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加 以改造。对抗体酶进行结构修饰的关键,是找到一种吻 合的方法在抗体结合位置或附近引入酶的催化基 空间排布恰到好处,就能产生高活力的抗体酶。为提高 抗体酶的催化能力,可采用邻近效应,静电催化,应变, 功能团催化等方法,在抗体结合位点引入催化基团。基 因工程定点突变法是利用位点专一性突变引起抗体结合 部位氨基酸的改变,能在抗体结合部位换上有催化作用 的氨基酸,进而改变抗体酶的催化效率。目前,定点突 变的方法己成为提高抗体酶活性的一种常规方法。
• 3、克隆免疫反应因子的基因 • 通过PCR技术克隆出全套免疫球蛋白的可变位点 使它们随机地将基因的轻重链结合,这些含上利用了免疫因子的多样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从上百万种可能性中选择 抗体酶。[1]
抗体酶

抗体酶综述陈璇【摘要】抗体酶是一类以过渡态类似物,为半抗原,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具有类似天然酶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酶既具有抗体的高效选择性,又能像酶那样高效催化化学反应,开创了催化剂研究的崭新领域。
本文从抗体酶的发展历史、作用原理、制备、应用及研究展望多个角度进行综述。
【关键词】抗体酶;发现史;作用原理;制备;现状及应用前景抗体酶抗体酶(abzyme),又称催化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是指通过一系列化学与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出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它除了具有相应免疫学性质,还类似于酶,能催化某种活性反应。
抗体与酶相似,它们都是蛋白质分子.酶与底物的结合及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都是高度专一性的,但这两种结合的基本区别在于酶与高能态的过渡态分子相结合,而抗体则与抗原(基态分子)相结合。
抗体与天然酶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抗体的种类是巨大的,免疫系统可以拥有10 种抗原特异性不同的抗体分子。
制备成功的抗体酶不但能催化一些天然酶能催化的反应,而且还能催化一些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
抗体酶的发现早在l94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化学教授l』_波林(LinusPaulin'f)就提出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2]。
这一理论认为,酶之所以具有催化能力,是因为它与反应分子(底物)的牢固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反应中的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会迅速重新排列成该反应的产物。
任何有利于过渡态,而不是其它可能的结构的因素,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1 969年,布兰戴斯大学生物化学家w ·詹克斯(w ·Jenks)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他和几位美国科学家认为,如果波林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利用某一反应过渡态的模拟物作为免疫原,则会得到催化该反应的抗体。
这种抗体能特异地识别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并利用其结合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抗体酶

抗体酶研究展望 研究展望 1,研究酶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
2,拓宽反应范围
3,指导寻找一些未知的酶
制作人:周文博
二零零八年四月制作
抗体特性: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与抗原的解离常数在 10-4至10-14mol/L,且与酶的结合动力学极其相似,但无 催化活性。 抗体结构:位于H和L链的N端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是抗原的结合位点,约有110个氨基酸构成。其中H 链含4个超变区段(Hyper Variable Region)。L链含3个 超变区段,加上两条链的组合就可以产生108种以上的 抗体分子。同时,体细胞变异可增加104结合部位。
有机合成手性药物拆分:抗体酶的特异性合成手性药物或进
行外消旋体的拆分。
实例: 利用对映体专一脂肪酶能拆分外消旋醇混合物。
抗体导向的抗体酶药物前体治疗(Antibody Directed
Abzyme Prodrug Therapy ,ADAPT) 利用抗体酶的水解特性活化药物前体,即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将活化酶定向的带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前体药物进入 体内后,与由抗体定向运载到肿瘤细胞的表面的酶发生特异性反应, 激活药物前体使之转化为细胞毒物质,作用于肿瘤细胞大大提高了抗 癌药物的靶向性。
㈢调节性 1. 酶浓度的调节 2. 激素调节 3.共价修饰调节 4. 限制性蛋白水解作用与酶活力调控 5. 抑制剂的调节 6. 反馈调节 7. 金属离子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调节
抗原和抗体 当外源物性物质,如蛋白质、毒素、糖蛋白、脂蛋 白、核酸、多糖、颗粒(细胞、病毒)进入人或动物体 内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便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 immune globin),并以之结合,以消除异物的毒害。此 反应称为免疫反应,此异物便是抗原,此球蛋白便是抗 体
抗体酶

1986年Schultz以对硝基苯酚磷酸胆碱酯(PNPPC) 作为相应的羧酸二酯的过渡态类似物。 诱导产生的抗体酶使水解反应速度加快12000倍。
抗体酶
抗体酶(Abzyme)或催化抗体(Catalytic antibody)是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 催化能力巧妙结合的产物。
本质上是一类具有催化活力的免疫球蛋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认为,酶与底物的结合经历了一个 易于形成产物的过渡态,实际上是降低了反应 所需的活化能。
与反应过渡状态结合作用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与酶的活性中心形 成复合物的实际上是底物形成的过渡状 态, 酶与过渡状态的亲和力要大于酶与底物 或产物的亲和力。
抗体酶设想
1969年Jencks根据抗体结合抗原的高度 特异性,与天然酶结合底物的高度专一 性相类似的特性,在过渡态理论的基础 上首先提出设想:
10.1 模拟酶
11.1.1 模拟酶的概念
模拟酶又称人工酶或酶模型,是在分子 水平上模拟酶活性部位的形状、大小及其微 环境等结构特征,以及酶的作用机制和立体 化学的一门学科,是从分子水平上模拟生物 功能的一门边缘学科。
模拟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是仿生高分子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酶的作用机制:过渡态理论
–对简化的人工体系中识别、结合和催化的研究
• 超分子化学
– 主-客体化学:主体和客体在结合部位的空间及 电子排列的互补
– 超分子:该分子形成源于底物和受体的结合, 这种结合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当接受体与 络合离子或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具有稳定结 构和性质的实体,形成超分子 – 功能:分子识别、催化、选择性输出
白,在
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 它是利用现代生物学与化学的理论与技术交叉研 究的成果,是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 能力巧妙结合的产物。
抗体酶知识讲解

第七章 抗体酶 Chapter 7 Abzyme
第七章 抗体酶
一 概述 二 机制 三 制备 四 应用
一、抗体酶的发现与研究思路
酶的催化机理是降低活化能。
1946年,诺贝尔奖二次得主 美国化学家Linus Pauling 提 出酶催化反应的过渡态理论。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与酶的活性中心形成复合物 的实际上是底物形成的过渡状态,
基因工程的技术使得建立抗体基本的组合,并 根据需要构建适当序列的基因片段已成为可能。利用抗 体库技术,在将来也许有可能绕开免疫,产生完全由基 因工程构建的全新抗体酶。
(3) 拷贝法
用已知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通过单克隆技术, 制得抗该种酶的抗体。再以此种抗体免疫动物,再次采 用单克隆技术,经筛选与纯化,就可获得具有原来酶活 性的抗体酶(因为抗原与该抗产生的抗体具有互补性,经 过上述两次拷贝,就把酶的活性部位的信息翻录到抗体 酶上,使该抗体酶能高选择性地催化原酶所催化的反应)。
寻找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产生的抗体
可能具有酶活性
以稳定的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诱导与其互补 构像的抗体,这样产生的抗体就能识别反应过程的真正过 渡态,该抗体即有酶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可能成为一种
具有酶活性的抗体。
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 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 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2、有更强的专一性和稳定性 抗体的精细识别使其能结合几乎任何天然的或合成的 分子
抗体酶催化反应的介质效应
酯解反应中介质效应 : 抗体酶在有机溶剂中具稳定性。 脱羧反应中介质效应:有机溶剂引起脱羧反应速率增加。 酰基转移反应中介质效应 :在疏水溶剂中,活性较高。
抗体酶

抗体酶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合理途径去设 计适合于市场需要的蛋白质,即人为地设计制作 酶。它是酶工程的一个全新领域。 构建有别于天然功能酶的新酶类,是酶工程研究 的又一前沿领地。
2013-11-13
拷贝法
用已知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通过单克 隆技术,制得抗该种酶的抗体。再以此种抗 体免疫动物,再次采用单克隆技术,经筛选 与纯化,就可获得具有原来酶活性的抗体酶 (因为抗原与该抗产生的抗体具有互补性, 经过上述两次拷贝,就把酶的活性部位的信 息翻录到抗体酶上,使该抗体酶能高选择性 地催化原酶所催化的反应)。 这种方法对自然界来源稀少的紧缺酶, 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有潜力的方法。
2013-11-13
既然过渡态分子难以捕获,而过渡态类似物 是能够模拟一个酶催化反应过渡态的结构的 稳定物质,于是人们就设想,只要寻找到与 反应中决定性步骤的相应酶紧密结合的酶竞 争性抑制剂,就等于发现了过渡态类似物;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这种类似物也能根据化 学反应机制推测设计出来。然后,以过渡态 类似物为半抗原,利用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 诱导与其互补构象的抗体产生,这种抗体即 具有催化活性——这就是 1969 年Jencks 提出的,他发展了 Pauling 的理论;接着, Kohler 和Milstein 于 1975 年发明了具有 历史意义的单克隆技术,使抗体酶的生产成 为可能。
2013-11-13
诱导法
诱导法是选择适当的化学模型物与载 体蛋白连接后给动物免疫,通过杂交瘤技术 筛选和分离单克隆抗体(所得抗体催化效果 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模型物的设 计)。
2013-11-13
基因工程法
对于已经获得的单抗,分析其氨基酸 序列和相应基因的碱基序列,将抗原结合部 位的基因换上编码有催化作用的氨基酸的基 因,这就是基因工程法制备抗体酶的主要内 容。为可能。利用抗体库技术,在将来也 许有可能绕开免疫,产生完全由基因工程构 建的全新抗体酶。
核酶和抗体酶

将不同的重链和轻链基因随机组合,克隆 到合适的表达载体中,在原核细胞表达不 同的抗体,形成一个抗体库,从这个抗体 库中,用抗原可以筛选到相应的抗体基因。
引入法
随着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完善,可根据需 要构建适当序列的基因片断,绕过免疫学 方法,构建全新的抗体酶。 噬菌体展示技术将组建亿万种不同特异性 抗体可变区基因库和抗体在大肠杆菌中功 能性表达,与高效快速的筛选手段结合起 来,彻底改变了抗体酶生产的传统途径。
A. 酯酶的底 物–酯
B.酯的羧基碳原子 受到亲核攻击形成 四面体过渡态
C.设计的磷酸酯 类似物,作为抗原 去免疫实验动物
O –C –
磷酸酯类似物 免
(半抗原)
疫
对酯水解反应有 催化作用的单克
隆抗体
抗体酶用于有机酯的水解,过渡态类似 物磷酸盐和磷酸酯作为免疫原诱导产生 的单克隆抗体催化水解反应比未催化反 应快104倍。
L-19IVS
G- P
- OH +
15nt
P399nt
图 13- 四膜虫 35S RNA 内含子剪接 的转酯反应模型
L-19具有酶的主要特 征:专一性强,加快 反应速度,反应前后 酶分子保持不变
L-19 IVS所催化的水解反应和连接反应
异议
引入法
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和制备全新的抗体酶 是一种很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抗体酶制备 方法。
将催化基因引入到特异抗体的抗原结合 位点上,使其获得催化功能。 也可以针对性地改变抗体结合区的某些 氨基酸序列,以获得高效的抗体酶。
引入法
对于已产生的单抗,分析抗体结合部位 的氨基酸顺序或对应的碱基顺序。 通过对抗体酶结合部位氨基酸对应的基 因序列进行定点突变,希望能在抗体结 合部位换上有催化作用的氨基酸。 改变抗体酶的催化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在前药设计中的应用
抗体酶38C2 是根据I 型缩醛酶的烯胺机理, 通过反应免疫方法得到 的。通过位于底物结合部位疏水口袋的活性赖氨酸残基 , LYS, 抗体酶 38C2 可催化醇醛缩合, 逆醇醛和逆Michael 反应, 以及接受宽范围的底 物, 因而可用作为前药的激活剂。Shabat 等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前药释放 系统, 利用有次序的逆醛醇缩合和逆Michael 反应可除去前体药物中的保 护基, 释放出活性药物。这种策略已成功地用于喜树碱(Camptothecin), 阿霉素(Doxorubicin), 依托泊甙(Etoposide等抗肿瘤药以及降血糖药胰岛 素(Insulin)的前药设计(如图)。
抗体酶在生物催化领域的应用
LICME
演讲内容
简介 作用 原理
问题及 展反应
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 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 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免疫球蛋白。
酶(enzyme):具有生物催化功 能的高分子物质。
B.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法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和制备全 新的抗体酶是一种很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抗体酶制备方法。 对于已产生的单抗,分析抗体结合部位的氨基酸顺序或对 应的碱基顺序,然后通过对抗体酶结合部位氨基酸对应的 基因序列进行定点突变,在抗体结合部位加上有催化作用 的氨基酸,进而改变抗体酶的催化效率. 这就是基因工 程法生产抗体酶的原理。
六.一种催化甲状腺素脱碘的抗体酶
3 , 5 , 3′, 5′-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又称甲状腺素(T4)。在人和 动物体中, 它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基础代谢与脑和器官的形成发挥 重要调节功能, 这主要通过其降解产物3 , 5 , 3′-三碘甲状腺原氨 酸(T3)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生物体内的T3 主要由T4 在脱碘 酶催化下脱碘产生,这个转变主要由含硒的碘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 同源家族来完成。其中I 型碘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DI)起主要作用 , 缺乏DI 将导致严重的甲状腺疾病。研究发现I 型脱碘酶的酶学性 质、催化机制、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证实它为 一种分子量27 ku 的含硒酶, 含有一个硒代半胱氨酸催化基团, 能催 化T4 降解为T3 和rT3 。研究表明, 若将硒代半胱氨酸突变为其它 氨基酸, 则酶的活性几乎全部丢失。 本文以脱碘酶的结构和初步催化机制为基础, 采用单克隆抗体 技术和化学修饰法制备了一种新的具有脱碘作用的抗体酶, 并对其 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抗体酶能催化酯水解反应,Oxy—Cope重排反应等多种反应, 而在抗体催化的反应中,研究最广泛的是酯水解反应,所以在这里 只介绍一下酯水解反应的原理。酯水解反应的过渡态是带负电荷的 四面体结构。以MOPCI67催化碳酸脂水解为例说明。首先通过化学 合成过渡态磷酸脂的类似物 —— 硝基苯磷酰胆碱脂,利用过渡态类 似物作为半抗原,并将其与牛血清蛋白偶合,制成抗原注入动物体 内,动物体的血液中就会产生可以和过渡态碳酸脂特异性结合的抗 体MOPCl67,然后采用单克隆技术分离纯化出MOPCI67。在抗体催 化碳酸脂反应中,MOPCI67和过渡态碳酸脂结合后,提高了反应物 过渡态的稳定性,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了水解反应的进 程。该反应的产物生成速度常数l(c 达到了(o.40±0.04)/min,米 氏常数Km为208±431mol/L。)
五.抗体酶催化工艺中的应用
(一)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A.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 如Claisen 重排和Diels-Alder 等反应, Oxy-Cope重排是一类热重 排可逆反应,改变分子的结构,如在分子内引入共轭基团或羟基以增加 产物的稳定性, ,但自然界中至今尚未发现能催化这一反应的酶存在文 献报导另一例催化这一类型重排反应的多克隆抗体。在3一对甲氧苯 基一4 一羟基一 l,5 一已二烯 (1)重排生成 6 一对甲氧苯基一 5一烯一已醛 (2)的反应中,化合物 3作为半抗原诱导产生的多克隆抗体能催化这一反 应,使本来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反应,在室温下就能进行。
B. 能量不利的反应 抗体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选择性地稳定相对于普通化学反应来说能量上 不利的高能过渡态, 因而能够催化不利的化学反应,如顺式消除 , 外式 (exo)Diels-Alder 反应等。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内式(endo)吡喃类衍生物7 的形成。按照Baldwin 环合规则, 环氧醇类化合物5 的分子内亲核取代 的180°过渡态几何构型的优势产物应是呋喃类衍生物6 。Janda 等以8 为半抗原产生的抗体酶, 催化5 产生了反Baldwin 规则(能量不利)的六元 环7 , 而非有利的五元环6 。
•结构 抗体酶主要来自IgG 抗体分子。对抗体结构分 析表明: IgG 分子是由2 条相同的重链及2 条 相同的轻链靠二硫键连接而成。木瓜蛋白酶作 用抗体后,产生3 个片断,其中相同的2 个片 断为Fab ; Fab 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高度 可变区( F v ) ,该部位广泛的结构及顺序变化 决定了抗体对外来物质的识别特性,其中电荷 互补及立体互补是其分子识别的主要特征 抗体结构
(3) 抗体结合部位修饰法
将催化基团或辅助因子引入到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一般 可采用两种方法: 即选择性化学修饰法和基因工程定点突变法。
A.化学修饰法 抗体酶可以用化学惨饰的方法加以改 造。对抗体酶进行结构修饰的关键是 找到一种吻合的方法在抗体结合位置 或附近引入酶的催化基团或辅助基团, 如果引人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结合部位 取向正确空间排布恰到好处,就能产 生高活力的抗体酶。为提高抗体酶的 催化能力,可采用邻近效应,静电催 化,应变,功能团催化等方法,在抗 体结合位点引入催化基团。
[共性] :一都是蛋白质; 二都能高选择配体,专一地与靶分子结合。 [区别] :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帮助巨噬细胞摄入, 并摧毁抗原; 酶则高选择地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高效率 进行。
如果能赋予抗体以酶的催化性,则无疑能使酶 的品种极大地扩大,其前途和效能都不可估量。
一.抗体酶简介
•定义 抗体酶是生物体受抗原诱导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抗体, 其在 结构上与抗原高度互补并能与之特异结合,其本质就是一类具有催 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但是在易变区被赋予了酶的属性,所以又被称 为“催化性抗体”。
(三) 在戒毒领域的应用
吸毒是一个困绕着很多国家的难题,尤其是吸毒上瘾后很难戒掉,直接 拮抗可卡因上瘾的抗体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替换的方法是阻断可卡因、 鸦片和受体的结合。Landry 等用可卡因水解的过渡态类似物一磷酸单 酯为半抗原。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能催化可卡因的分解,其催化活性和 血液中催化可卡因的丁酰胆碱酯酶差不多,水解后的可卡因片断失去了 可卡因刺激功能。因此,用人工抗体酶的被动免疫也许能阻断可卡因上 瘾,达到戒毒目的。
四.抗体酶的可催化的反应
• 酰胺键生成反应
• 脱羧反应
• 酯水解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分子重排反应
• Diels—Alder反应
• 区域与立体选择性催化反应
• β — 消去反应
• 金属螯合反应
P. G. Schultz 等用N -甲基卟啉诱导产生的抗体可以催化平面状卟 啉的金属螯合反应,例如,它不仅可以催化Zn 和卟啉的螯合,还可以 催化Co 、Mn 和卟啉的螯合。如果以原卟啉Ⅸ或次卟啉Ⅸ作为底物则 不表现催化活性,说明该抗体酶对其中某些金属卟啉具有很高的亲和 力。
制备流程
提取骨髓 细胞培养
细胞融合培养
提取脾细 胞培养
ELISA效价 检测筛选
过渡态类似物 免疫小鼠
杂交瘤细胞 亚克隆
亚类鉴定
冻存细胞株
制备腹水并 纯化
(2)拷贝法
拷贝法主要根据抗体生成过程中抗原-抗体互补性来设计的, (如 图)。首先, 用已知的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 通过单克隆技术, 得到抗 酶抗体。然后,再将此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 再次采用单克隆技术, 经筛选和纯化就可获得具有原来酶活性的抗体酶。因为抗原与该抗原 产生的抗体具有互补性, 经两次拷贝, 就把酶的活性部位的信息翻录到 抗体酶上了, 使该抗体酶活性中心的空间结构与原酶的形状完全一致, 保证了对同底物的特异性。
• 光诱导反应
光诱导反应包括光聚合反应和光裂解反应。这两类反应在植物体内 显得尤为重要。DNA 的修复也涉及到光诱导反应,Cochran 对胸腺嘧 啶二聚体光解进行研究,发现天然光复活酶的活性中心是色氨酸,由此 找到相应的抗体酶IgG15F1—3B1,此抗体的转换数( T. N. ) 和光复活 酶相近。Balan 研究了光聚合反应的抗体酶,通过诱导法,得到的抗体 酶催化效率虽不高,但也使反应速度提高了2. 5 倍。
此可变区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抗体分子的特异性, 其本质是一类具
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可变区赋予其酶的属性, 所以也称为催化抗体 抗体酶可催化趋向性反应及非趋向性反应, 后者可能分为两种情况:一 是在放热分解反应中控制反应构象, 使多产物反应转变为单产物生成为主的 反应;另一种情况是降低反应中过渡态能障。但抗体酶缺少天然酶的韧性或 扭曲性, 没有天然酶所具有的底物去稳作用, 而可能只起稳定过渡态的作用。
(四)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正在发展一种称为抗体介导前药治疗 (ADEPT) 技术,成功的 对前药进行活化, 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选择性, 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原理是将能催化前药转化为肿瘤细胞毒剂的酶 , 与肿瘤细胞专性抗 体相偶联, 酶通过与肿瘤抗体的结合而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 当前药扩 散至肿瘤细胞表面或附近时, 抗体酶就会将前药迅速水解, 释放出抗肿 瘤药物。这样大大提高了肿瘤细胞附近局部药物的浓度 , 增强对肿瘤 细胞的杀伤力,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
(4) 克窿免疫反应因子的基因 通过PCR 技术克隆出全套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限制位点使它们随机地将基因的轻重链结合 , 这些 上利用了免疫因子的多样 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从上百万种可能性中选择抗体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