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s e ta ob o tt ersa c r O a l k u h ee rh wo k wo lwie ap c dt o s h ee rh wo k S st n p t ersa c r rd d . n o i
Ke r s y wo d :La d u iz t n;1 d c v r h n e n ti i la o n a o e ;c a g
看到的地球表面》表述 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的关系。但在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对于土地利用/ = , 0 0 5 地覆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 气候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的 E t 趋激化 , 全球变化的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adU e dL n oe C ag简称为 L ) L n s adC vr h , n a n U1 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 c 十年代初开始 , B ( I P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 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G 和 Ⅻ) ( 积极筹划全球综合研究计划 , 在其推动下于 1 9 年发表 了《 9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计划》 将 L C , U C列为 核心项 目之一 , 使得 L C U C研究成为 自然及社会科学共同深感兴趣 的热点和前沿内容。土地利用是指对 土地的使用状况 , 是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 的经济、 社会 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L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 的植被, 1 j 也包括地表 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 , 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的关系密不可分 L。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 2 j 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 的方式 , 两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土地的获取、配置、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对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管理原则包括公平合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方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环境污染等。

2.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仍存在审批手续繁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2)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部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土地荒芜和各类建设用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3.1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保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类 为 环 境 和 技 术 指 标 , 类 为 经 济 指 标 , 类 为 二 三
持 续 发 展 的思 想 和 理 论 在 各 个 学 科 领 域 的 渗 透 , 土 “ 地 评 价 纲 要 ”F ( AO,9 6 系统 提 供 的信 息 已不 能 满 17 )
足现 代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的 需 求 。 因 此 , 国际 上 相 关 的
当从 自然 资 源 、 态 环 境 、 会 经 济 、 俗 等 方 面 予 生 社 习 以 考 虑 , 择 指 标 应 遵 循 数 据 的 现 成 性 、 敏性 和 可 选 灵
判 断 和评 估 , 可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在 土 地 评 价 领 域 的 是
体 现 。 土地 利 用 评 价 研 究 的 发 展 历 程 大 致 可 划 分 为 如下 几 个 阶段 : 地 分 类 定 级 阶 段 一 土 地 潜 力 评 价 土
维普资讯
2 O
湖北农业科学
HUB I AGRI UL E C TUR S I NC S No 5,0 2 AL CE E . 20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评 价 研 究 综 述
陈玉萍 ¨ 李 江风 高 ’
(’ 国 地 质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中 武汉
同时 F AO 于 1 9 9 3年 正 式 提 出 了 《 持 续 土 地 可
评价 纲要 》 指 导 性 文 件 L , 定 了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等 4 确 J
用 的 基 本 原 则 、 序 和 5项 评 价 标 准 , : 地 生 产 程 即 土
发 利 用 , 保 障 一 个 地 区 社 会 、 济 、 态 三 者 有 效 是 经 生 统 一 的 主要 途 径 , 也是 保 持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 现 土 实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的影响, 且具有很 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 点, 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因素、 驱动机制
及土 地利 用 变化 驱 动力分 析模 型 等 多个方 面进行 了具体分 析 。
关键 词 : 土地利 用 变化 ; 动 力; 驱 因素 ; 制 机 中 图分类 号 : 8 N 文 献标 识码 : A
的土地利用项 目,项 目主要对 亚太地区土地 利用/ 覆盖情况 进行可持续研 究等 。 随着国际上有关 L UCC研 究大量开展 , 2 自 O世纪 9 0年 代起我 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 ,开展了一 些对 土地 利用/ 覆被变化 的监测 、 驱动 力 、 生态环境效 应的研究 ( 张芳 怡等 ,
探索争鸣
CAM GCI / ■ HRI H A N N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陆 晓 波
( 南京农 业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 苏 江 南京 20 9) 1 05 摘要 : 土地 资 源是 人 类赖 以生存 以及 社会 经 济可 持续 发展 的基 础 , 随着人 口增 长 、 食短 缺 、 境 污染 、 粮 环 气候 变异等 一 系列全球 性 问题 的 日 激化 , 趋 全球 性 变化研 究领 域 逐渐加 强 了对 土地 利用 、 土地 覆被 变化 (ADU EAD LN O E H NE LC) L N S N A DCV RC AG - UC 的研 究 。 目 前 , 国对 土 地利 用 变化驱 动 力分 析较 为深入 , 究成 果表 明土地 利 用 变化 既受 自然 因素 的制 约 , 我 研 又受 社会 、 济、 术 、 史 等 因素 经 技 历
文领 域计划) 19 年委任 了正式的核心计 划委 员会 , 于 于 93 并 19 年联合提 出了“ 95 土地利 用/ 盖变化 ” 究计划 , 覆 研 进行土 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 。19 年 ,国际应用 系统分析研 究所 95 ( A A 为了推动土地利用/ I S) L 覆盖变化方面 的创造 洼研究和交 叉学科研究 , 以欧洲和 亚洲北部 为研究对 象 , 确定 以发展新 方法 , 提出新概 念 , 对复杂 的人类— —环 境系统进行预 测( 陈 佑启 、 杨鹏 , 0 )日 京都大学 、 2 5; 本 0 国立环境 研究所及东京农 业大学所做的 L G C项 目, 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 U/ E 是

关于济南市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与总结

关于济南市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与总结

关于济南市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与总结人地矛盾,是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必要矛盾。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矛盾愈加的严重起来。

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对济南市区域土地基本概况做出分析,成果标明,济南市的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虽然有了一些提升,但总的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

因此,济南市必需要坚持实行土地集约化,提升土地产出效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持續的进步,人们对于土地的需要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目前都市建设用地需求飞速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和紧张的现状日益严重,人地之间的抵牾日益激化和突出[1]济南市受阻于黄河和泰山,地势南高北低,只能更多的向东西发展,这就致使济南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对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分析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土地集约化利用、土地产出、城市化、济南市一、济南市土地利用概况随着济南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济南城区建成面积也在逐年不断扩大。

近四十年来济南市城市用地布局调整十分剧烈。

1978年至2017年,济南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由78.06平方km“扩展到平方323.48km”,年均增长6.29平方km。

尤其以后20年增长尤为迅速8.04平方km,远超于前19年的年均4.14平方km的速度。

但高速发展的同时,过度追求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1.1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一定范围内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对土地资源的区位优势来看,一个区域内的土地各种区域条件处于优势地位,且这种优势越大,土地的承载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2]从济南市的整体地形来看,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大险峻的南部山区的阻挡,使得济南市南部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稀少,城市市区建设和发展多集中于中部的平原地区,但济南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中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基本满足不了以后济南市的发展需求。

1.2区位要素带来的优势济南市北接首都经济圈,南连长三角经济圈,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物 化 劳 动 , 来 提 高 土 地 利 用 率 和 产 出 率 , 提 高 土 地 的 经 济 功 能 和 负 荷 能
后期 , 目前正 处于研 究的发展 阶段; 当前 大部 分研 究都放在城 市 土地 集约 利用评价 方 面,对农村 土地 集约利用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农村居 民点 集约利 用上 ,土地集 约利用 的驱 动 因素 、运
手,更是实现计划供地和集约节约用 7
地 的重要抓 手。 国土 资源 管理部 门则 应 当高度重视 此项工作 ,长期紧紧抓
收、 旧城改造、收购企事业单位、个人
空余土地及征而未用土地 ,每年可入库
计 划供给建 设项 目使 用 ,对确 保年度 供 地计划落 实起到 了重要支 撑作用 ;
同 时 , 通 过 土 地 储 备 工 作 ,不 断 消 除 土 地 闲 置 和 低 效 利 用 , 一 方 面 促
再一方面 ,储 备 的存量 建设用地供 给
建 设 项 目使 用 ,减 少 了 新 征 土 地 面
再 出库供给建设项 目使用 。 以四 J 1 I 省的江油 市为例 ,其近年 每年建设用地需求量达数干亩之多,在
● 韩冰,陈爱民,朱洪波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6 1 0 0 6 5 )
摘 要: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 地 资源的稀缺程 度 不断加 剧 ,土地 集

国,必须依 靠 自身的耕地生 产能力来 保 障 国家粮 食安全 ,这就 决定我 国必
2 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
目前 国 内还 没 有 形 成 一 个 统 一 的
明 : 经 济 增 长 与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呈 正 相
用可分 为资金密集 型 、劳动密 集型和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综述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学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土地的生产力、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是指水和风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颗粒通过冲刷、流失、风蚀等方式被移动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农田生产、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对于指导合理土地利用、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综述,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林地、草地和湿地等自然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较强。

而农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人为改变土地覆被的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促进作用较强。

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其枯枝落叶层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壤的冲刷,树木的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流失。

草地和湿地的植被覆盖和根系也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

相反,农田的耕作和种植作物的要求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侵蚀的风险。

城市和工业用地的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会增加地表径流,导致土壤流失。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差异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土壤侵蚀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减缓土地的侵蚀速度,保护土地资源。

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如旱地耕作、翻耕制度等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侵蚀的风险。

而保护性耕作、轮作、间作等新型的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利用土地 的途径等方 面做 了定性 判断 .99年 ,国土资源大调查” 目设立 了“ 19 “ 项 城市土地价 格调查 和土地集约 利用潜力评价 ”
子课 题 , 选择 了福州 、 天津 、 包头 、 长春 、 济南 、 义乌 和南京 7 个城 市进行试点 , 开展城 市土地集 约利用 潜力评 价 ;O6~2O 2O O7年 “ 国土资源部大调查” 目又开展 了“ 项 开发 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究 , 研 并选择 了苏州高新 技术产业 开发 区等 1 开发区 0个 进行了试点 . 这些试点工作带动和促进 了我 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的研究 , 此后 的几 年 内有关城 市土地集 约利用评价 的理 论探 讨和实证研究成果大为增加 .OO年以来 , 2O 很多学者采用定 量方法 展开 了城市 土地集约 利用评 价 8 , 已有 的研究探 讨 了不 同评价方法的运用 以及评价尺度 的选择等 问题 . 这些探 索性 的研究 为我 国城 市土地 的集约利 用和可 持续发展 提供 了很 好 的思路 . 本文从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尺度和 内涵 、 相关理论 、 评价方法 、 价指 标等几个方面分别加 以概括 . 评
性 . 尽管对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有很 多种观点 , 但这些观点都是在李嘉 图观点 的基础 上发展起 来的 .
学者们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认识的共 同点为 : 在单位 面积的土地 上 , 增加投 人水平 , 提高产 出效 益 的土地 利用方式 , 但又
不能过度利用 , 其集约水平是动态 的 , 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 的
价工作进行 了总结和归纳 , 出了对内涵认 识多元 化、 价尺度 广泛 、 得 评 评价指标和理想值均难 以选取 等特点 , 并对我 国未来城 市土 地集 约利用评价应加强新方法新 技术的应用 , 并充分发挥评 价结果在现实应用 中的趋势展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姓 名: XXX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 级: 土地资源管理XXX班 学 号: XXXXXXX 成 绩: 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XXX

2014年12月12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综述 作 者: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活动。土地利用活动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土地利用结构是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以及各用地类型组合而成的格局,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效率。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出发,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当前有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的状况,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优缺点,指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资源有限、人增地减、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客观现实下,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土地利用变化是自发性过程和自组织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发性过程取决于土地利用需求、供给和局地条件,自组织过程则是土地利用时间序列的结果[2]。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结构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产生效益,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是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

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经济社会、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土地利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愈加趋于紧密,两者在多方位、多层次上相互影响[3]。关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有四个发展阶段: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工业革命,围绕工业革命出现而导致的土地利用配置结构等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上半叶,土地利用规划只是传统的建设 2

性或蓝图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研究没有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目标逐渐变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Plummer L N在1993年给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概念,其定义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自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其过程是在地区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而优化的目的是实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所以促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管理成为当今土地利用研究较为凸显的地位。

2 国内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研究概况 我国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历史悠久。奴隶社会殷商时代实行的井田制,是我国最早的耕地规划雏形。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对我国的土壤进行了科学分类,各地区的土壤类别及其利用差异就有所阐述,并提出了土地评价的精辟思想。此后,我国对土地利用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和张心一等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和土地适宜性评价[5]。但这个时期的规划只是传统的建设性或者蓝图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没有得到重视。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70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土地利用规划逐渐从传统的建设性或蓝图规划,发展到以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且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以现代控制理论为理念的规划。吴传钧、郭焕成[6]等认为国家级现状是一种战略规划,主要考虑国家目标和土地资源的分配问题。省级层次主要是关于项目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落实国家级规划的相关内容,并解决国家和省之间的各种冲突。地方级范围包括一个县城、一个乡镇、几个村落或一个小流域。在这一层次上,充分考虑当地公民的建议,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这种规划的层次来看与英国、美国基本是相同的。赵云龙[7]等在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缘的河北怀来县为例,在对怀来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多目标规划的方 3

法对怀来县土地利用结构做了优化分析。王雪梅[8]等基于2008年新疆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计量地理学模型,并借助SPSS软件和ArcGIS软件,对新疆各地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谢华[9]等以晋城市为例,运用TOPSIS法分析了本市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程度,运用相关系数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程度的驱动力。

2.2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及其优化研究 物质结构间的各组成成分或组成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组成成分的质量、数量及其组合建造,是结构研究的核心,不同的组合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取决于结构。显然,土地系统功能是否最优也取决于其利用结构的最优否。同时,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从一般意义上讲,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是由自然生态因素、人们利用土地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共同决定的。土地利用结构是评价一定区域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因此,加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的研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合理确定其调整思路,最终实现其优化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10]。

2.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1)定性法 定性法主要有土宜法和综合平衡法,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土地质量评价成果资料,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对于宜农、宜林、易牧地和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树种和草种地,以及适宜建筑用途土地加以合理的归并,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阀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李超等提出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类别划分,并以此来设计优化模型的思路与方法,认为优化的上地利用结构是随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的,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应注重对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分析[11]。 (2)定量法 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定量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的,即所谓的模型法。常见的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以及当前最常用的与相关算法集成的优化模型。 ① 线性规划 李璧成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优化,他指出土地科学只有在全面调查和深入分级评价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建立数学模型,才能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他认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最佳模式应是根据土地利用受到的条件约束,选定价值目标集,使其经济效益、社会需求和生态效益等各方面总体上达到最优[12]。李峰等进行了兴久生态村土地利用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的研究[13]。 ② 多目标规划 董杰[14]采用目标优化法对河南省禹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谭淑豪[15]等选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妥协约束法建立约束条件与决策变量的时序预测模型样,对江苏省江阴市土地利用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严金明[16]认为定量的模型要与定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在模型的建模中要有定性的理论作依据,模型的测算也要有定性的分析为蓝本,结果的选择也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防计算的结果脱离实际。

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未来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协调人地矛盾而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未来的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合理分配组织的综合技术措施。系统控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人地矛盾协调是系统控制的目标。控制、平衡、优化是实现协调的手段。 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具体可表述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要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征。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可持续土地 5

利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让土地利用的目标和行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17]。 我国的土地利用研究结合国情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路线,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核心。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满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已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在开发土地的意识形态上,还是更注重土地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导致过度的开发土地,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利用涉及诸多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地区开发、自然环境等,而这些目标的利益是相互制约的,各目标的重要性不同,需要进行协调性的综合优化。传统型的单目标线性优化早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迫使管理者寻找更优的方法替代单目标线性优化方法,其优化目标具有多样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结论:本文从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调整、优化方法四个方面对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者深入研究和解决,如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使土地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土地利用结构与当地经济发展达到最优结合等问题。因此,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是一项长期并且艰辛的工作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