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1教案(中国石窟艺术)

合集下载

高中美术教案2-03心灵的慰藉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2-03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教学目的: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1、导入(5/):教师提问:a看视频。

一听这音乐,大家就知道是《西游记》,谁来说说《西游记》讲了一件什么事?是的,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历经千辛万苦去取经呢?因为在那时宗教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信仰他,祈求他,希望神佛能替他们解决那些他们家自己无法解决的事。

寄予他们心灵的慰藉。

板书课题。

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佛教的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两汉传入,魏晋得到大发展。

从此过去的中原乐土深陷于无尽的战火动乱之中,百姓困苦、礼乐废驰,晚上睡去不知道自己还有无可能吃到明天的早餐。

这时主张业报轮回的佛教正好派上了用场,因果循还的教理恰符合当时人们今生为苦,冀望来世的生活体验,而“普渡众生、慈悲为怀”为受苦而绝望的汉族百姓提供了心里慰藉。

碰巧,当时的少民政权的皇帝们也苦于汉族民众的反抗意识太强,宣扬佛教正可以让汉族百姓傻乎乎地觉得以后可以到来世讨说法,而不再纠缠于今生中的得失,这当然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以此为契机,佛教大传的世俗条件均已具备,终于要迎来他在中国传法的“黄金时代”了。

c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讲讲佛教艺术。

2、新授a、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少林寺、敦煌壁画、飞天、佛的故事等)。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壁画 雕塑
中国四大石窟 宗教形象 逐步本土 化 莫高窟壁画 卢舍那大佛
古希腊 神话
建筑
雕塑
帕提侬神庙
雅典娜神像 犹大之吻
柱式
画形式
欧洲
基督教
建筑 绘画
巴黎圣母院 建筑与绘
总结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 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 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 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 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第二单元 第三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灵的慰藉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陈美琴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 教学目的: 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 教学重点: 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第三单元 第二课 心灵的慰藉
• 古希腊神话
雕塑 《雅典娜神像》 建筑 《帕提侬神庙》
头盔上雕刻的是 女妖斯芬克斯和 两头飞马神兽,
思考与交流 •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单元 第二课 心灵的慰藉
• 基督教
壁画 《犹大之吻》乔托 (意大利 约1304年)
建筑 《巴黎圣母院》(1163~1345)
基 督 教
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 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画家以众多 人物的复杂 场面展开, 显然是要借 这一题材来 表现生活的 黑暗与光明 面,以期体 现正义与邪 恶之间尖锐 的冲突。 规格: 200×185厘 米 收藏:帕多 瓦的斯克罗威 尼礼拜堂 作者:〔意 大利〕 乔托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 佛 本 生 经 ︾ 广 义 是 指 佛 经
佛 本 生 故 事
玄 奘 译 本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心灵的慰 藉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执教: 兴和一中 王永龙
佛 基 伊 世 教 督 斯 界 教 兰 上 教
三 大 主 流 宗 教
苦空照罗行观菩波波揭即罗故真能无无大大罗故藐阿蜜依三究离有挂无蜜依菩以无无亦至无无意界触无耳行色是不不不是是张识色空色空子苦空照罗行观 厄︐见蜜深自提罗罗谛说蜜说实除等上明神蜜知三耨多般世竟颠恐碍挂多般提无智苦无无明明识︐法色鼻识︐故增垢生诸︒︐小︐︐︐︐︐厄︐见蜜深自 ︒度五多般在萨僧揭揭咒多般不一等咒咒咒多般菩多故若诸涅倒怖故碍故若萨所亦集老老尽︐界乃︐声舌︐无空不不不法舍亦楷受空色空色︒度五多般在 菩 舍一蕴时若菩婆揭谛谛曰咒若虚切咒︐︐︐︐若提罗︐波佛槃梦︐︐︐︐波埵得无灭死死︐亦︒至无香身无受中减净灭空利复心 经想即即不不舍一蕴时若 利切皆︒波萨诃谛︐︐︓︐波︒苦︐是是是是波︒三得罗︐︒想远无无心罗︐故得道尽︐乃无无无眼味意眼想无︒︐︐相子如 行是是异异利切皆︒波萨 ︐︒︐ ︐ ︐ ︐︒︐︒ ︐ ︐︐ ︐ ) (8

高中美术课《心灵慰藉》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课《心灵慰藉》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课《心灵慰藉》说课稿范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美术说课稿《心灵的慰藉》心灵的慰藉说课稿教学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

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

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

莫高窟275窟的交脚弥勒属于较早的佛教造像,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既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造像的若干特点,又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内地或汉族地区比较崇尚身体瘦、衣服宽大的“秀骨清像”,可能对敦煌的造像也有部分影响,初唐的菩萨造像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特点。

到莫高窟194菩萨所处的中唐时期,本土的倾向又转向另一种风格。

这尊菩萨造型服装华丽,体态丰满,反映了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当时甚至流行“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观察内容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社会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宗教美术)教学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基本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养方面:1、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2、了解并感受宗教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育方面: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正确鉴赏宗教艺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美术与宗教有什么关系呢??? 简单来说:? 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作者:杨雪姣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2期● 创新整合点本节课在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保留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点,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和谐整合;积极渗透新课改的理念,与新课标较好地吻合。

做到教学资源学生“动手做”,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展示交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中国典型的佛教艺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预设目标。

● 教材分析课题《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的第三课。

教材原意是鉴赏国内外的宗教艺术,但考虑到现在的高中学生对宗教并不太了解,而且国内外宗教艺术范围过大,学生因不了解、没兴趣,鉴赏宗教艺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且“中国佛教艺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因此我缩小学习范围,把内容由宗教艺术的鉴赏缩小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鉴赏。

● 学生分析对佛教艺术的相关知识匮乏;从小接触网络,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对美术作品也有较好的鉴赏分析能力。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敦煌壁画的鉴赏分析出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以及壁画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用比喻的方式描述对龙门石窟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互联网络查找资料,以文档形式整理出相关教学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这静心的艺术、谛听这神秘的声音。

●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去过西藏了解西藏吗?”请班里的西藏学生介绍家乡。

师:去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去了西藏,回来给我带来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把它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视频播放,用西藏佛教信仰者五体投地的视频感染学生(如图1)。

师:无论是烈日、尘土还是风霜雪雨都挡不住他们的坚定,即使头破血流都依然平静,甚至还带着微笑,五体投地,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大地。

反复着这样的动作一直拜向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布达拉宫。

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整年。

在听他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他们干嘛这样?他们不苦吗?”生:对佛教的信仰。

石窟艺术教案初中美术

石窟艺术教案初中美术

石窟艺术教案初中美术课程名称:初中美术课程类型:文化传承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石窟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引导学生运用石窟艺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2. 石窟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石窟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石窟艺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石窟艺术的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石窟艺术的了解和看法。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讲解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让学生了解石窟艺术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2. 教师详细介绍石窟艺术的特点,如造型、雕刻技巧、艺术风格等,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3. 教师展示一些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让学生欣赏并了解其艺术特点。

三、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窟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石窟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石窟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题心灵的慰藉

课题心灵的慰藉

课题: 心灵的慰藉 科目:高中美术 提供者:赵美聪 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 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课时: 1 课时单位: 南涧县第一中学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 的影响。

了解并感受宗教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 文化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到开阔眼界、拓展 思维、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鉴赏宗教艺术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有许多内容和学生生活比较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一些宗教信仰比较容易理 解,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国外的宗教如基督教等的知识相对 欠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 PPT 播放,使用电子白板,学生先观看视频《千手观音》从而引入课题,讨论完成 活动与建议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教义以及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难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 导入 播放《千手观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观看视频—— 观赏视频思考:1、舞蹈与美术由 什么联系? 引入佛教 1/62、舞蹈《千手观音》灵感来 自什么? 讨论回答( 佛教、基督教、伊 斯兰教 ) 佛教 道教 讨论回答(西游记、少林寺、 敦煌壁画等) 由提问——世界 三大宗教二 授新 一)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 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 ? 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二)讲述佛教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的慰藉——中国石窟艺术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
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组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

(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
2、引入新课:
a、佛教的产生。

(播放PPT腋下诞生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

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

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
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
B、西汉
C、东汉D魏晋南北朝
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
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
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 (播放PPT壁画)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

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

还有很多同样类型的佛本生故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
找来共同分享。

d、佛教飞天(5/) (播放PPT飞天壁画)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

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印度原始飞天图像时腾云驾雾的形式,早期的飞天照搬了这一形式。

飞天在我国本土化以后逐渐改变了这一形式,变成满身缠着优美的丝带凌空飞舞的形式。

这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非常的唯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比较轻巧,而到了唐代,飞天造型就比较肥胖,与当时主流审美特征有关。

(飞天图片配乐欣赏,含笑《飞天》播放三分钟)
e、中国佛教石窟(7/) PPT提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敦煌莫高窟北魏
麦积山石窟北魏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大同云冈石窟北魏
(PPT介绍佛像的一半造型)
肉髻,螺发,白毫,耳垂通过PPT分别播放四大石窟图片。

总结特点,石窟造像,高达宽博,造型平稳厚实。

体现了当时高潮的雕塑技术。

同时体现了当时佛教在人心目中的无上地位。

(影音欣赏佛像图片《金刚经》)
3、本课总结(2):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

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无论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宗教美术作品,能够让我们直接面对宗教的神圣与威严。

宗教到现在仍然是净化人们心灵的文化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