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_段廷进

合集下载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梅花桩操,又称梅花桩功,是中华武术中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用于锻炼
内功和身体柔韧性,同时提高武术技巧。

梅花桩操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经典的武术传统。

梅花桩操以梅花桩为主要训练工具,梅花桩是一种木制的模拟人体的靶子,形
似梅花,高度约1.5米左右。

练习者在梅花桩前进行各种武术动作和招式的练习,
以此提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梅花桩操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站桩、踢打、刀剑等动作练习。

站桩是梅花桩操
的基础动作,练习者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通过站桩来稳定呼吸和加强内功。

踢打是梅花桩操的进阶动作,需要练习者运用手脚配合,进行快速、连续的攻击动作。

刀剑则是梅花桩操的高级动作,需要练习者掌握武术兵器的技巧,进行刀法、剑术的练习。

梅花桩操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柔韧性、耐力和专注力。

通过长期的梅花桩操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并且对健康有益。

在梅花桩操的训练过程中,练习者需要注重呼吸调节、动作协调和心理放松。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修炼,梅花桩操可以帮助练习者提升身心修养,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总的来说,梅花桩操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训练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非常有益身体健康的锻炼方式。

通过学习和练习梅花桩操,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让人更加健康、自信和坚强。

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梅花桩操这一中华武术传统,从中受益,感受到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

太极拳秘诀桩功对太极拳内功产生至关重要

太极拳秘诀桩功对太极拳内功产生至关重要

太极拳秘诀桩功对太极拳内功产生至关重要桩功也叫站桩,是身体保持一定姿势、神意保持一定状态、静止站立或小动的练习方法,是太极拳内功产生的最好练习方法之一。

俗话说“百练不如一站”,讲得很有道理。

我们要通过站桩锻炼,一是训练心境,让心态平和,提高气血环境,增强抵抗力。

二是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逐渐消除浮力,使沉力重生,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

通过站桩,会产生身体越站越轻的感觉。

站桩的要求:意念要求高度入静,身体要完全放松,各个关节不能出现死弯,松中有紧,松而不懈。

武术行家说:“未习武,先扎马。

”“未习拳,先打桩。

”可见,练习桩功的重要性。

常练桩功,一可使重心稳固,产生内功;二可使内劲饱满,提高功力。

内功产生的迹象:练功者通过站桩,会体感内部的胀麻感、温暖感、局部跳动,站得暖,感觉舒服,可多站一会。

但如果浑身或局部发冷,或拌有头痛或呕吐感,要适可而止。

否则会伤害身体。

内功产生的标志:站桩者在打太极拳中,越松越感到自身肢体沉重、浑圆。

有体内气血流动感、挡人即摧之感,和强烈的搏击冲动。

此时,如果与人搭手,那么对方会明显感觉到你强烈的整体感、厚实感,如坦克一样。

这说明你已产内功,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循环,气脉的走行到眼,出现“灵珠子”境界。

而且,通过不断站桩会使内功功力增强。

下面介绍几种对产生内功有很好效果的太极拳桩功:1、太极静桩,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臂在胸前捧圆,指尖相对,约距10厘米。

目视两手之间。

要求:立身中正,头正悬顶,下颏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敛臀,膝脚相对。

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静,体松。

2、开合桩,从太极静桩开始,两腿自然伸直,两臂平伸,两手掌相对,与臂同宽,徐徐向外拉开,目视右手。

然后,两腿缓缓屈膝半蹲,重心均落两腿之间,同时两掌向内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指尖朝前,目视左掌。

要求:开吸合呼,起吸落呼。

呼吸要深、长、匀、细,动作要柔和、饱满,开时两手体现“运劲如抽丝”;合时好比挤压打足气的大气球一般。

站桩

站桩

形意拳-桩功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氏太极拳所截的拳式发展创新的。

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吴式太极拳创办人: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

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

桩功解密(桩功的三种练法)

桩功解密(桩功的三种练法)

桩功解密(桩功的三种练法)⼀如武器派⽣于原始的⽣产⼯具,拳学桩功派⽣于古代的养⽣术。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养⽣的内容,在汉墓中已出⼟养⽣功的功法。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中,记录了两种颇具可操作性的养⽣术,⼀种是《天竺国按摩法》,⼀种是《⽼⼦按摩法》。

后⼈将两种按摩术“中西合璧”,创编成了《易筋洗髓经》,从此奠定了拳学桩功的丰碑的基⽯。

世传⽈《易筋经》盛唐即有之,实⾮空⽳来风。

⽬前拳学桩功屈指难数,百脉同流,皆莫外《易筋洗髓经》,功架或不相类,⽽功理功法则⼀。

桩功千变万化,不外乎动静两种。

其动功不外乎平⽴斜三种圆运动及离⼼向⼼式直线运动,其静功不外乎中庸平和的“松”和层层加⼒的“紧”。

⽽这动静两⼤类功法,均早已存在于《易筋洗髓经》中。

近代种种“发明创造”,均没能逃出《易筋洗髓经》的路⼦和框框。

桩功由功架和功法两项内容构成。

功架就是桩功的姿态,亦即桩架。

⾝体的任何间架状态均可作为功架,任何⼀种功架均有其⼀定的指征和功效,相应也均有其缺陷和弊端。

虽然出于⼀定的⽬的选择特定的桩架有助于提⾼某种功效,但神化某种桩功把它抬到⽆以复加的地步则⽆异胶柱校瑟。

或⽈桩架必须按某种规范始克功效,偏差毫厘即⼤相径庭,不唯⽆功,⽽且伤⽣,危⾔耸听,此亦不经之谈。

桩架只要⼤形不错,体态⾃然舒适得⼒即可,⼩节尽可不拘。

拳学桩功分三步修证,即松桩、紧桩、动桩,三步功法环环相套,但⼀步有⼀步的偏重。

松桩求证的是⼈体的⾝⼼健康状态,所以也叫医学桩。

松桩修证的⽅式是站好桩架,筋⾻舒展,肌⾁蓬松,长时间保持功架功态,静态守恒即可。

松桩坚持久之,⾃然⾎脉奋张、体⼒充盈、精神焕然。

待通体热透直达指梢并且持续不退之后,即可由松桩转⼊紧桩.舒展者,⾃然开张之谓;蓬松者,优质海绵之态。

紧桩求证的是预应⼒。

预应⼒⼜叫不定向⽀持⼒,或称为六⾯⼒。

具备预应⼒的桩架便具有“拆之不散、撞之不开、推拉不动”的匀整的间架结构,整个⾝体形成⼸态。

即习惯上所说的“⾝备五⼸”、“五⼸合⼀”的状态。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桩功桩功是武术的基础,各门中国武术均重视桩功的修炼。

拳谚有云: 欲学拳,先站桩。

形意拳对桩功尤为重视。

有形意拳家曰: 欲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

形意拳对桩功的重视程度超过大多数拳种。

形意拳的桩功练习具有筑基、壮体的功用。

首先,通过桩功练习,学者可掌握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和要领。

如头顶,胸含,肩沉,肘坠等。

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加深理解。

其次,通过桩功练习,对下肢力量和膝关节各部韧带的强度能起到增强和壮大的作用。

其三,通过桩功练习,可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桩功的间架结构和身体各部姿式的要求和要领。

通过长时间的站立,保持姿式不动,可以提高练习者本体的感觉能力。

通过老师的调整和自我的调整,逐步建立正确的姿式定型。

为今后学习动作,学习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四,通过桩功练习,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至桩功的练习中来。

注意全身各部的放松,加强呼吸的调节。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益寿延年。

其五,通过桩功练习,可提高技击意识,增强技击能力。

形意拳桩功包括:无极桩,浑圆桩,子午桩即三体式桩,乾坤装,定劲桩,鸡腿桩,降龙桩,伏虎桩,五拳桩,砸桩等。

每种桩法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姿式,不同的意今,而达到不同的目的。

一定的桩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这些桩法都是形意拳的前辈先贤们经过长期的练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对形意拳技法功夫的练习,长功和养功都是行之有效的。

这几个桩法虽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姿式动作,不同的功用。

但都是围绕着三体式这个核心桩法而练习,而补充。

这是我多年来练习的心得体会。

站桩

站桩

站桩功是一种最合科学原理的养生方法,小有功力可以却病延年身心健康;大有功力,可以搏击自卫、打击对手、神化万千其奥密莫测,劲力无穷,是中国千年拳术之不传之密。

自中国拳术大师王芗斋公开传徒以来,已发展到第三代传人,成绩裴然发之无限,而用之无穷,不可思议而确有其能力,现就意拳养生站桩功论之。

现在佛家、禅宗、密宗、瑜伽、道家以及数百种气功均以站桩为其基本功,主要强调放松入静以产生身体内的能量加慢,盖以…静能‟为体、…动能‟为用;所产生的能都以…静力‟为体、…动力‟为用,合动静为一,为宇宙间不可思议之力,其生生不息,养生练功者称为之外气或气感,拳家称为劲,王芗斋老师形容此劲为山崩海溢力不可挡。

练“养生桩”即“站桩功”为老年多病、身体虚弱者练的一种功法。

站桩锻练时,一般均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亦是站桩的效验而产生功能,也就是生理变化,因而初步可得到却病治病健康长寿的效果。

锻练而产生的功能及效验兹例如下:一、身体发热:初站桩后,初步感觉热气弥漫逐渐及与腰胯、小腹盎于背以及周身四肢,继使自身之元气充及五梢(五梢者舌为肉梢,齿为首梢,为筋梢,为血梢,十指为神经末梢。

)充沛之热以关元、气海最明显。

二、周身发汗:体温增高,热能可通达全身,畅及四肢,周身皮肤毛孔开,透出微汗,出汗不宜过多,以汗透毛皮为度,初步可治疗伤风感冒,经常练功者能遍烧全身,汗流如雨,湿透衣裤,可永绝感冒。

三、唾液增加:站桩入静嘴似笑非笑、齿微叩、舌往上微卷、唾液自然增加,自如泉涌,其味清洌,久则甘甜,具生长荷尔蒙及助消化之功效,唾液增加时,可缓缓吞下,不生津时可用舌满口搅动,使之再生,称为“神龙搅海”。

四、健全脾胃:站桩放松入静,锻炼肝胃脾,健全脾胃,增进食欲,强固整个消化系统机能,可使胃肠蠕动功能加快产生肠鸣,发动胃气,如打噎呵气等现象,久之可永绝肠胃病。

五、降低血压:缓和呼吸、降低血压、柔和血管、松驰神经。

脑下垂体内分泌均衡活动,使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恢复健康,调和气血、旺盛血液、防治血管硬化,使血压恢复正常。

为什么练武术要站桩?

为什么练武术要站桩?

为什么练武术要站桩?在门类众多的中国武术中,有很多拳种都有站桩这种练功方式,虽然各拳种的桩功形式不一,但在技艺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大体是一致的,那就是将桩功作为初学入门的基本功。

如太极拳中的太极桩、形意拳中的三体势、意拳中的浑圆桩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拳种没有明确提出站桩的说法,但是实际仍然会在入门时练习桩功,如人们熟悉的马步,再如学习八极拳首先要把标志性动作两仪顶拿出来作为定势练习。

桩功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静桩和动桩两种,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练习时下肢保持固定姿势不变,区别在于练习动桩时上身会进行各种运动。

在我看来,桩功应该算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了,它非常基础,虽然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非常重要。

桩功之于武术,犹如手位之于芭蕾舞、音阶之于音乐,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

市面上我们看到人们站桩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养生、有的治病、有的求道,这些显然都是站桩的延伸功能,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在这里,我想从“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中国武术要站桩。

第一,站桩是为了让初学者掌握一门拳艺对身型的基本要求。

图片来自公众号:净太极武学工作室演示人:刘一鸣比如太极拳中的太极桩(上图所示),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几乎包含了太极拳对身型的所有要求,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腋下虚空、松腰敛臀,圆裆开跨等等,都可在这一个桩势中求得。

初学太极拳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太极桩练习,即可清晰掌握太极拳身型的基本要领,日后正式学习太极拳技术时就不会因为同时兼顾各部位动作要领而手足无措,从而使初学者对太极拳技术的掌握事半功倍。

这是站桩在武术教学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学习拳击、散打还是击剑、剑道,初学之时都会从预备姿势开始,而且往往都会让初学者保持预备姿势不动静站练习一段时间,这个静止状态下的预备姿势练习与武术的站桩在初学阶段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在遵循由静到动,由易到难的基本教学规律。

当然,这个规律并非武技教学独有,也普遍适用于舞蹈、瑜伽等一切身体操练技艺的学习。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的意义(一)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的意义(一)

形意拳三体式桩功的意义(一)拳谚说:“未习拳,先站桩。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特别讲究桩功的训练。

形意拳更是如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说法。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功,是入门的功夫,也是长期练习,获得形意拳高级功夫的重要的修炼方式。

为什么形意拳特别强调三体式桩功训练?练习三体式有什么作用?三体式和五行拳、十二形拳等等套路有什么关系?如何练好三体式桩功?请听名家老师的讲解。

张希贵:形意拳的特点和三体式桩功的练习方法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

它发源于山西,流传于全国。

它以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鹞、燕、鲐、蛇、鹰、熊)为基本拳法,以人之形比拟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象其形取其意,将五行、十二形各取一手特技为技击动作之用,编创为拳,从而衍生出许多运动套路和技击方法,如五行拳、进退连环拳、四把拳、杂式捶及各种竞赛套路、段位制套路等。

形意拳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在古代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生化和制约关系的,是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理论,在形意拳术中用以说明五行拳动作的练法、变化及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形意拳术中,劈、崩、钻、炮、横五拳对应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寓意:劈拳属金,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崩拳属木,其形似箭,有射物之意;钻拳属水,其形似电,有泉水向上翻钻之状;炮拳属火,其形似炮,如炮突然爆炸;横拳属土,其形似弹,有如弹滚之状。

形意拳中的十二形拳,是摹拟十二种动物的主要形态,象其形取其意而取法为拳,如龙有升腾之形,搜骨之法;虎有伏身之势,扑食之勇;猴子进退有方,纵跳之灵;马有奔腾之勇,疾蹄之功;鼍有浮水之精,侧身斜进之势;鸡有独立之能,争斗之勇;鹞有束身之法,穿林之巧;燕子有抄水之精,闪身之法;鲐有护尾之能,转折之疾;蛇有拨草之巧,乘隙之妙;鹰有无微不瞩,捉拿之功;熊有竖项之力,膀靠之威等,各取其一式作为拳法攻防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紧” 是 桩 功 练 习 中 重 要 的 内 在 要 求 之 一。 在练习桩功时, “松 紧” 的 一 般 误 区 是 身 体 的 状 态 过于紧张,一般人,特别是初练者会误认为站桩时 身体的 肌 肉 越 紧 张 越 有 利 于 功 力 的 增 长, 其 实 不 然。在传统武术桩功的练习中,功力的增长,并不 取决于全身肌肉的紧绷,相反,全身的肌肉都要尽 可能放松,以便经络的通畅和气血的运行。但放松 也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因 “松” 而形成 “散”、 “懈”。站桩松紧的掌握是以维持某一桩功姿势为 限 度的,身体部分肌肉没有一定的收缩紧张,就不可 能维持某一姿势,而用过多的力维持这一姿势,身 体就会僵硬,用过少的力维持这一姿势,动作就会 因过于松懈而变形。这就形成了传统武术桩功练习 中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以及 “形松而意紧” 的 “松紧” 矛盾统一的练习要求。 3.3 不同拳种桩功练习中 “呼吸” 要求的共性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项目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传统武术桩功的医学价值》(WSH2013Q003) 收稿日期:2014 -01 -14 作者简介:段廷进 (1978 -),男,河南淮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教学与训练。
· 81 ·
第 33 卷
军事体育学报
第3期
功一类,从调运气血和锻炼下盘功力两个方面来界 定桩功的概念,仍然不是很全面。 1.2 传统武术 桩 功 与 武 术 内 功 功 法 的 联 系 及 其 概
第 33 卷
段廷进: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第3期
身到而可以手脚齐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都 有上、中、下三盘之分,目的在于适应不同身高的 练习人群和攻击时针对的不同部位;形意拳三体式 桩功的重心在后,太极拳浑圆桩的重心居中,八卦 掌行桩的重心在两腿间前后不停转换。 2.3 不 同 拳 种 桩 功 练 习 的 动 静 形 式 不 同
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
2 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
在不同拳种的传统武术中,都有着自己的桩功 功法 体 系, 它 们 由 于 风 格、 流 派、 技 击 特 点 的 不 同,桩功的练习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2.1 不 同 拳 种 桩 功 练 习 的 内 容 不 同
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少林拳的桩功练习较多,从 狭义的角度来讲有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仆步 桩、跪步桩、骑龙桩等,其中由于少林拳发力比较 刚猛,技击时讲究进低退高、主搏于人,因此对弓 步桩更为重视。形意拳虽然比其它的拳种更为重视 桩功,但是桩功的内容较少,只有浑圆桩和三体式 桩,尤其重视三体式的练习,这也与其注重实战、 注重功力的提升以及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风格有 直接的关系。太极拳的桩功练习内容也很多,其中 有无极桩、浑圆桩、开合桩、缠绕桩、滚球桩等; 另有 太 极 十 三 桩 之 说, 即 浑 圆 桩、 川 字 桩、 推 山 庄、抱球 桩、按 球 桩、大 字 桩、撑 字 桩、托 按 桩 (左式)、托按 桩 (右 式)、 提 抱 桩、 天 字 桩、 山 字 桩、插肋 桩 , [3]392-393 由 于 太 极 拳 主 于 防 御 , 讲 究 守中用中,以重心居中的浑圆桩练习为主。八卦掌 桩功的练习内容丝毫不亚于其它拳种的桩功内容。 “八卦 掌 的 桩 法 分 三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是 定 式 八 桩, 也叫筑基八桩或养生八桩;第二部分是连环八桩也 叫动式八桩;第三部分是神形八桩,也叫散手八桩 或御敌八桩。”[4]另外还有下 沉 桩 和 行 桩。 由 于 八 卦 掌注重身法和腿功,讲究绕敌走转,从偏门寻机进 攻的技击特点,因此特别注重行桩。 2.2 不 同 拳 种 桩 功 练 习 的 动 作 形 式 不 同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 谈 法、 理 论 分 析 法、 逻 辑 归 纳 法 等 研 究 方 法, 在 综 述 有 关 桩 功 概 念 的
基础上对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并对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确切的界 定;较为详细的阐释了不同的传统武术桩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关 键 词 :传 统 武 术 ; 桩 功 ; 概 念 ; 区 别 ; 联 系
康戈 武 编 著 的 《中 国 武 术 实 用 大 全 》 指 出: “桩功是保 持 静 站 姿 势, 进 行 以 意 领 气, 以 气 运 身 锻炼的 一 种 外 静 内 动 的 内 功 练 习 方 法。” 并 认 为, 各种武术步型均可作为桩功练习的步架,构成桩功 锻炼形式 。 [2] 他没有给出桩 功 的 特 有 属 性, 读 者 容 易把它和气功混淆。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300 (2014)03 -0081 -04
功法运动中的桩功是传统武术的入门功法,又 是提高练习者技术、技法、功力,从而达到武学大 成的必 修 功 法。 拳 术 谚 语 有 “要 习 打, 先 站 马 ”,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形意拳中有 “一站顶 十练”,大成拳中 有 “万 发 皆 得 于 站 桩 ” 之 说。 因 此,武术桩功是贯穿传统武术练习全过程的功法, 也是体现武术多元价值功能的运动形式之一。在武 术走向世界,普及全球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化传 承、民族特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武术自身完善发 展的角度考虑,都应该重视桩功的训练。武术的功 法运动离不开桩功,武术的套路运动离不开桩功, 武术的格斗运动同样离不开桩功,中华武术要在传 统的基础上保留自身特色的发展和创新不应脱离传 统武术桩功的支撑。本文旨在对传统武术桩功的概 念以及不同传统武术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基 础理论探析,以期为更加深入系统的桩功研究起抛 砖引玉之用。
《中国武术大辞典》 对 “桩 功”、 “站 桩” 两 个 概念界定稍有不同: “桩 功, 基 本 功 之 一 类。 用 于 锻炼腿部力量和步型之稳固。主要有马步桩和虚步 桩。” “站 桩, 武 术 桩 功 之 一 类。 亦 名 ‘静 桩’, 俗 称 ‘蹲桩’。 采 用 静 止 体 势 调 运 气 血, 锻 炼 下 盘 功 力。主要桩式有马 步 桩、虚 步 桩、丁步 桩、三 角 桩、浑圆 桩、 三 体 式 等。”[3]389-390 它 把 站 桩 归 为 桩
念界定 武术内 功 功 法 有 静 功 和 动 功 两 类。 静 功 有 站 式、坐式和卧式,其中站式即是各种桩功。近代以 来,随着非常注重桩功练习的意拳的出现,它把桩 功分为站式、坐式和卧式,其中以站式为主,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静功即是桩功。静功的练习犹如 桩之不动,因此静功的练习也可以分为站式桩功、 坐式桩功和卧式桩功,因为武术的最终目的是用于 技击的,所以几乎所有的拳种都以站式桩功的功法 练习为主,坐式桩功和卧式桩功的功法练习为辅。 武术内功的动功以肢体导引为主,也有站式、 坐式和卧式,同样也是以站式为主,坐式和卧式为 辅。少林拳的内功的动功是以各种组合桩式和桩步 相互转换的少林易筋经、洗髓经、八段锦为主,形 意拳内功动功是以行桩、五行砸桩为主,太极拳的 内功动功是以开合桩、缠绕桩、滚球桩为主,以及 八卦掌的内功动功是以动式八桩、行桩为主。可以 看出,武术内功的动功即是动态的桩功,即可以称 之为动桩、活桩或行桩。因此可以说,武术内功功 法的练习是多种武术桩功的组合、活步练习,相应 来说桩功又有动静之分。 经云: “静为本体, 动为作用”, “静中之动谓 之真动,动中之静 谓 之 真 静 ”, 可 见, 桩 功 的 练 习 是 “动静一体”,“体用一源” 的。 因此, 桩功的练 习是以静为 主 的, 以 在 静 中 求 得 真 动, 又 以 动 为 辅,以在动中求得真静,同时,动桩的练习也是将 静桩中获得的 “真动”,即 “意、 气、 力”,协调发 挥运用到拳术套路乃至技击格斗中的过渡功法。 通过对前人成果的分析总结,以及对桩功与武 术内功关系的分析,可以得知桩功的概念界定有狭 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桩功是武术内功中静功的站 功,即采用武术中的某些步型保持静站姿势,以求 得腿力充沛, 下 盘 稳 固, 犹 如 桩 之 栽 于 地 中 的 效 果,并且通过精神内敛,意念、气血的调节,达到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内壮外强、内外 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广义的桩功泛指各 种武术内功的锻炼功法,它是采用或静、或动,或 站、或坐、或卧的各种身体姿势,精神内敛,调节 意、气,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力、形四者一动 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从而达到内壮 · 82 ·
不同的传统武术桩功练习时的肢体动作大多各 不相同,就各个拳种较为注重的主要桩功来说,上 肢的动作各有自己的讲究。有的上肢抱拳于腰间, 有蓄势待发之势,如少林拳;有的两手一前一后, 前手 护 头, 后 手 护 裆 或 护 肋, 进 可 以 攻, 退 可 以 守,有攻防兼备的优点,如形意拳,八卦掌等;有 的两手撑抱于胸前,主于防守,后发制人,如太极 拳。下肢的动作也有高、中、低或上、中、下三盘 之分,以及重心的前后之别,如少林拳讲究低练高 用,也就是说平时练习时要求下蹲要低 (一般大腿 达到水平为宜), 而 用 的 时 候, 重 心 提 高, 以 便 于 快速攻击和移动,而练时重心在前,目的在于练习
各个拳种桩功练习的动静形式各不相同,有的 以静为主,有的以动为主,还有的动静结合,动静 相生,从而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的桩功练习形式, 如:静桩、动桩、活步桩、行桩等以及有一系列动 作组合在一 起 的 桩 功 练 习 套 路 (功 法 套 路 )。 如 少 林拳的桩功是动静兼有,以静为主;形意拳的桩功 也是动静兼有,特别注重静功;太极拳的桩功动静 相生,而主于动 (开 合、 缠 绕 等 ); 八 卦 掌 的 桩 功 则是静为筑基,动 (行桩) 为主体。 从整个中华传 统武术的拳种体系来看,大部分拳种的桩功都是动 静兼有,以静为主,少部分拳种的桩功以动为主。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4年 7 月
军事体育学报 Journal of Mili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33 No.3 Jul.2014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 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建 福州 35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