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文化及人文

山东地理文化及人文
山东地理文化及人文

山东地理文化及人文

齐鲁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化学术的重要发源地,名家辈出,典籍丰硕。《汉书·艺文志》所列诸子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山东大都有著名代表人物,而且对中华元典的创造、整理、保存、传播、研究的贡献巨大。用典籍形式将该民族的“基本精神”加以定型,这种典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齐鲁文化犹如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奔腾延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孕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家与作品。

(一)齐鲁历史文化经典

《春秋》,据《孟子》、《史记》等书记载,《春秋》是孔子在原《鲁春秋》的基础上加以改写或修订而成的,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春秋》一书寄寓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字字句句含有很深的微言大义,因而连讲它的“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也随之上升到儒家经典的地位。

《易传》,又称《十翼》或《易大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对《易》深有研究,“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是孔子作《易传》的明确记载。《易》原是一部卜筮之书,在孔子以前即已存在。孔子对《易》如此爱好,据说不是为了卜筮,而是因为《易》含有深刻的哲理。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易传》,可说是彻底改变了《易》的性质,使其从卜筮之书一变而为孔门哲学经典。帛书《易传》的出土就说明了这一点。《易》的流传在秦汉间未曾中断,到汉代便已与《易传》合订为一书。

《左传》,又称《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人左丘明所作。据考证,约成书于公元前5至4世纪之交。在经学史上,《左传》是古文学派的重要经典,因其以史事讲解《春秋》而著称。它不但比《春秋》多记载了17年的历史,而且叙事远比《春秋》详细、完整、生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

《国语》,据《史记》记载,《国语》和《左传》一样,也是左丘明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共21卷,分别记述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约前967—前453)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齐国著名军事家孙武作。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在帮助吴王阖庐图霸代楚之始,曾进献其所著的兵法13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多残缺不全,但仍可看出现存《孙子兵法》的大致眉目,例如,13篇的文字都见诸竹简,已发现的篇名也和今本基本相同等等。《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曾以其光辉的军事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在国际上也被尊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膑兵法》,孙膑作。《汉书·艺文志》称之为《齐孙子》,著录89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竹简,共30篇,约11000余字。该书的重出,为中国古代兵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证明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等。据记春秋末年齐国军事家田穰苴作。该书成于战国初期,共155篇,后多亡佚。该书主张以仁、义、礼、让等为治军根本,是中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

《论语》,相传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纂辑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期。《论语》是记载孔子的言论事迹兼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多角度较完整地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感情,鲜明生动地塑造了其性格形象,是后人研究孔子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孟子见其主张不为世用,便“退而与方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说明,《孟子》书虽然有“万章之徒”参与写作,但主要还是孟子自己完成的,即孟子在世时已成书。《孟子》仿效《论语》,都是积章成篇、集篇为书,阐发哲理、表述社会政治见解的语录体著作。书在宋代甚受推崇,不但由子部上

升到经部,而且被列入“四书”,取得了几乎与《论语》并列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有极大影响。

《管子》,管仲作。根据研究,现存《管子》书包含部分管仲遗著;还有几篇记述了管仲的言论事迹,当属管仲后学根据齐国典籍整理而成;另有部分篇章基本上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可能属于稷下先生们的创作;也有一些篇章似是秦汉间人增益的。该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以政治经济为主,兼及哲学、军事、法律和自然科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典籍,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齐国文化传统。

《晏子春秋》,晏婴作。从书中若干篇章记晏婴临死和死后之事,以及直以“晏子”相称等内容来看,当非晏婴自著,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主要取材于齐国典籍及《左传》和有关晏婴的民间传说,部分地反映了晏婴的为人特点及其思想。该书虽记言多于记事,但因其为单个人物的历史作传记,开后代《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

《墨子》,墨翟及其弟子包括墨家后学合著而成。《墨子》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墨经”尤为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宝典,在力学、数学、光学等许多领域遥居领先地位。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庄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地位。

《中庸》,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中庸》在汉代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代,《中庸》和《礼记》中的另一篇《大学》被列入“四书”,遂被尊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黄帝脉书》,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该书是汉初齐地名医公乘阳庆传授给其弟子淳于意若干“古先道遗传”下来的医学典籍之一。推其由来,当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医学家的著述。

《尚书》,又称《书经》,或单称《书》。相传是孔子编定成书的。据说,孔子编定的《尚书》原有百篇,经兵燹战火和秦代焚书,到汉初已残缺不全了。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诗经》,又单称《诗》。作者都是春秋及其以前的平民或贵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说原有3000余篇之多,经由孔子的大加删汰,剩下的优秀之作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编为一个本子。《诗经》与《尚书》并称,也是孔子教授弟子的教材。它的许多篇章或是史诗性的作品,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含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仪礼》,又称《士礼》、《礼经》,或单称《礼》。《仪礼》的撰作与孔子有关系,很可能是先由孔子向弟子口述并讲解其内容,然后其弟子、后学再根据当时的笔录或记忆陆续整理成书。其撰作年代当在战国初期到中期。现存《仪礼》17篇是否完整或有无阙失,历史上有过争论。据当代学者研究,现存《仪礼》17篇仅属先秦“礼书”的残存部分,此外还有已佚的若干篇。

《桃花扇》,孔尚任著。《桃花扇》是一部描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展示了从1643年明代灭亡前夕到弘光小朝廷覆亡的1645年期间,发生在以南明王朝都城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诸多重大事件,被称为“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是一部近500篇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通过大量仙妖鬼狐的幻异故事,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爱憎,是中国古代文学短篇小说的顶峰。

《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等种种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和痛苦,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首。

《水浒传》,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继承发展了平话的结构方式,以梁山英雄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为主线,以北宋末年整个社会为生活场景,深刻揭露了封建的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基本原

因,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革命精神和社会理想,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历史命运。它发展了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明清以来的小说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小说以亦官亦商的西门庆一生的罪恶活动为中心线索,穿插写进了朝廷权相、太监、地方上的贪官污吏、纨绔子弟、帮闲无赖、僧道尼姑、巫医媒婆、男伶女妓、无行文人以及被奴役的丫头、小厮等各式各样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幅错综复杂的社会图画,再现了明代后期官场和城市社会多方面的黑暗、腐朽、庸俗的真实情况,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

《文心雕龙》,刘勰著。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和理论著作,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全书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史论及文学批评论等几个部分组成,广泛评论先秦以至南朝宋齐时代的作家作品,体系宏大,结构严密,论述全面细致,既总结了前人观点,又提出了相当深刻的见解。不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论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残游记》,刘鄂著。主要揭露和描写了清王朝社会的黑暗和吏治腐败,同时尖锐的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禁锢人们思想的宋儒理学。书中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有对济南等地社会生活、风情人物和自然山川风貌的大量精彩描写等,共同成就了它杰出的文学价值和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二)山东现当代文学名作

《玉君》,杨振声著。中篇小说。反映知识分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意识觉醒和反抗的力量。小说通过知识女性玉君的爱情遭遇、人生坎坷的描写,应和了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时代旋律。

《山雨》,王统照著。长篇小说。通过生动质朴的描写,再现了三十年代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之下民不聊生、民族生存危在旦夕的悲惨社会现实。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喊出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呼号,成为20世纪30年代描绘北方农村画卷、北方农民心态的史诗性巨著。

《罪恶的黑手》,臧克家作。长诗。这首诗分三部分:一是伪善的形象,迷信的情景里有对教会的讽刺;二是淳朴的形象,施工的画面上有对工人的同情;三是勇猛的形象,反叛的想象中有对革命的向往——仿佛三部曲的结构,用形象对比表达社会矛盾。大处着眼,细处落墨,凝练的字句与厚重的象征相交融,构成了作者现实主义诗歌的独特风貌,在其文学道路上,带有里程碑意义。

《地之子》,李广田作。诗歌。代表抒情主人公的中心意象,仿佛是一棵树,根深叶茂,本固枝荣,顶天立地。它表现出一种怀旧的情感,通过真挚淳朴的歌吟,追求诗的一种浑然的境界。

荔枝蜜》,杨朔作。散文。通过对小蜜蜂辛勤酿蜜情景的叙写,托现出“为人类酿造甜蜜生活”的精神向往,呈现出纯洁温婉、含蓄优美的意境。杨朔的散文以“美”著称,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散文诗化的代表作家,以至于他的散文写作模式被称为“杨朔体”。

《铁道游击队》,刘知侠著。新中国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抗日游击队,在从临枣铁路沿线到微山湖一带的广阔地区,与日寇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刘洪、王强、小坡、芳林嫂等一系列光辉形象,其影响至今不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地覆天翻记》,王希坚著。山东解放区出现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革命根据地的小村莲花汪为背景,写了减租减息、建立农村基层民主政权、武装反扫荡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形象地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复杂严峻的阶级斗争,以及在这场斗争中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三进山城》,赛时礼著。小说。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刘连长和项指导员带领战士三进山城,摸清敌人的情况,然后里应外合,摧毁敌人的军火供应,粉碎日寇扫荡计划的故事。后改编成电影剧本并被拍成电影,成为反映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优秀影片,一时风靡海内外。

《奇袭白虎团》,李师斌、李贵华、方荣翔编剧。京剧。该剧描写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严伟才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的配合下,率侦察班直插敌人心脏,捣毁敌白虎团指挥部,为取得反击战胜利立下战功的故事。该剧后被拍成电影。

《槐树庄》,胡可作。话剧文学剧本。作品选择了土地改革、合作社、人民公社三个历史阶段为背景,展现了老解放区农村从1949-1958年十年间的历史变迁,气势宏大,具有史诗式结构。在此背景上,塑造了郭大娘这个经历丰富又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和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后改编成电影。

《秋色赋》,峻青作。散文集。散文风格亲切自然,质直雄劲,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作者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挚情感。多篇优秀篇章被收入多种散文选本和学生课本,为作者散文作品的代表作。

《林海雪原》,曲波著。长篇小说。描写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与国民党残匪周旋并将其歼灭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李勇奇等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

《李二嫂改嫁》,王安友作。中篇小说。描写新社会寡妇要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虽然作品显得粗糙,但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的人情世态,具有时代价值和反封建意义。后改编成吕剧,在全国上演,反响很大。

《放声歌唱》,贺敬之作。长诗。诗人通过参差错落而又个个对称的诗行,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各具特色的图画,其中有形象,有声音,有背景,有人物,时间和空间跨度极大,表达了祖国处处亲如故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刘三姐》,乔羽编剧。电影文学剧本。作品中的刘三姐是个勤劳美丽且善歌的女子,她以山歌为武器,与封建官府、地主老财斗智斗勇。作品歌颂了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剧本被拍成电影,影响广泛。

《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中篇小说。塑造了潘冬子等小主人公们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考验中,经历的苦难和成长的过程。小说着力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后改编成电影。

《渔岛怒潮》,姜树茂著。长篇小说。描写了龙王岛渔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主要刻划了海生、铁蛋、春栓、杏花等少年儿童形象。后被改编成电影。

《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冯德英著。系列长篇小说。“三花”取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者和普通革命群众的形象,其中最感人、最有血肉的是娟子、星梅、母亲、桃子、杏莉等众多的革命妇女形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蓝眼睛,黑眼睛》,马瑞芳著。长篇小说。描写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写出中外文化交汇时代大学生们的生活、爱情和理想追求,特别是蓝眼睛与黑眼睛们的心理交流、感情碰撞和文化差异。这部小说拉开了作者“新儒林长篇系列”的帷幕。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著。中篇小说。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的军人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态和行为、精神风貌以及各自的生存境遇,成功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等光辉形象。发表后,曾产生重大的社会反响,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孔繁森》,赵冬苓作。电视剧文学剧本。六集电视剧再现了优秀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时的至善、至美、至真的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怀,颂扬了共产党人博大的爱民、为民,带领人民改造恶劣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精神。

《轮椅上的梦》,张海迪著。长篇小说。作者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作者本人命运的真实再现。小说主人公方丹从五岁起下肢瘫痪,然而她与命运抗争,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作品颂扬了以顽强的意志与不幸命运奋力搏击的强者形象。《红高粱家族》,莫言著。长篇小说。写出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浩翰的高粱地里先辈们的抗日故事。余占鳌、戴凤莲、二奶奶、罗汉大爷是莫言倾力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敢爱敢恨,敢杀敢打,既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在“高密东北乡”浩翰的高粱地里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人生活剧。后改编成电影,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被译成近20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古船》,张炜著。长篇小说。以芦青河边的一个小镇——洼狸镇的兴衰际遇为中心线索,概括了中国农村从1947年土地改革到80年代改革开放40年间的社会生活,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化和几代农民苦难与奋斗的历程。被称之为“8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车间主任》,张宏森著。长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工业企业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遭遇,十分真切地写出了“北方重型机械厂”和“北重人”在改革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新机遇,以及他们对机遇选择和把握时的痛苦和焦虑,形象地揭示了改革的必然性和艰难历程。后改编成电视剧。

山东号称“齐鲁文化之邦”,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自古至今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当中有生于齐鲁成就于齐鲁者,有生于齐鲁然大部分人生在异地他乡做出贡献者,也有祖籍于齐鲁之外,则为齐鲁昌盛献出毕生精力者。他们为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无尽的智慧,谱写出光辉的典籍篇章。

(一)齐鲁历史文化名人1.先秦时期

姜太公(生卒年不详)姓姜,名尚,字子牙。中国商周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同时,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之一——齐国的开国始祖。姜太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相传兵书《六韬》为其所作。

齐国贤相管仲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被尊称为“仲父”。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也是先秦“管仲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政治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管子》86篇。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他历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尽忠极谏,机敏善辩,政绩卓著,是继管仲之后,齐国历史上又一位有名的贤相。《晏子春秋》一书,记述了他的一生言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从学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多人。他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反对主观臆断和墨守成规,提出“正名”的主张。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最集中地体现在《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中。

兵学大师孙子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圣”、“兵学鼻祖”。著有《孙子兵法》13篇,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末期史学家,可称“史坛巨匠”。工匠始祖鲁班著有史学巨著《春秋左氏传》,这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国语》为其所著,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鲁班(前507—前444)又称公输子。中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师,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曾创造了攻打城池用的云梯,发明了磨、碾等农用机械以及刨、钻等木工工具。鲁班的发明,涉及建筑、木工、工艺、机械、军事科学等行业,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集大成者。

墨学始祖墨子墨子(约前470—前382)姓墨,名翟。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从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非命”和“兼爱”的学说,主张“非攻”、“尚贤”。墨子学说成为先秦时代唯一能与儒家学派相抗衡的“世之显学”。其思想集中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把“中庸”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开创了先

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是他所作。

吴起(约前440—前381)战国初军事家。他博览群书,注意吸收各家学派的思想,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吴子兵法》。

扁鹊(约前407—前310)姓秦,名越人,号卢医。战国时医学家。精通各科医学,反对以巫术治病。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传》为他立传,这是中国正史中现存最早的一篇为医学家所作的传记。

淳于髡(约前385—前305)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兼重礼法而更倾向于法治,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著有《王度记》等。儒家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由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有《孟子》。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民贵君轻”,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他著名的“性善论”。

孙膑(生卒年不详)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围魏救赵”、“攻魏救赵”战例使其名扬天下。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提倡意志自由和避世脱俗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和相对主义色彩。著有《庄子》33篇。

邹衍(约前305—前240)战国后期著名哲学家。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这种理论,后来成为汉代谶纬学说的基石。《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反对“性善论”,首创“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儒家正名之说。成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荀子》32篇。

甘德(生卒年不详)又称甘公。战国末年的天文学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先驱之一。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以及历法制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18座510个,他与魏人石申创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等。

2.秦汉时期

徐福(生卒年不详)字君房。秦时有名的方士。以求仙药为名东渡日本,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居民传播秦朝先进的农耕知识、手工业技术及文化,开创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崭新篇章。传日本有徐福之墓。徐福东渡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

伏生(约前260—前161)名胜,秦汉之际的经学大师,秦时为七十博士之一,专治《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藏《尚书》于壁中,使这部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得以保全而流传至今。叔孙通(生卒年不详)西汉名儒。秦博士。西汉初年,叔孙通与诸儒生杂采古礼及秦制,共立朝制礼仪,因时制宜地将儒家学术运用于社会政治现实,从而对儒学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汉家儒宗”。撰有《汉仪十二篇》、《汉礼器制度》等。

公孙弘(前200—前120)字季。西汉大臣、政治家。他认为“仁、义、礼、术(道术)”为治国之本,倡导儒学,精通《公羊春秋》,是中国两汉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他以简约垂一代风范,有“布衣儒相”誉称。

东方朔(前154—前93)姓东方,名朔,字曼倩。西汉文学家。博学多识,滑稽善辩,诙谐足智,机敏过人。被称为神仙家,著有《答客难》、《海内十洲记》、《非有先生论》等。氾胜之(生卒年不详)西汉著名农学家。创造并推行“区田法”、“调温灌水法”、“溲种法”等。所著《氾胜之书》,反映了2000多年前关中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体现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遍注儒家经典,统一了经学,创立了“郑学”,使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保存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注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等,撰《六艺论》等。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经学大师,《公羊》学集大成者。撰写了《春秋公羊传解诂》等一批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

刘洪(约129—210)字元卓。东汉末年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擅长天文历算,对于回归年长度、月亮运动、日月交食、五星会合以及数学歌诀和珠算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著《乾象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的成熟。

孔融(153—208)字文举,孔子第二十代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能文善诗,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辞,开创“以气为主”文风,是汉末一代文章宗师。后人辑有《孔北海集》。

刘桢(?—217)字公斡。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彰显其关注现实之精神,与曹植齐名,并称“曹刘”。也有人把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明人张溥辑有《刘公斡集》。

王粲(177—217)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不少作品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今人辑有《王侍中集》。

3.魏晋南北朝时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从其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明法、正身、和吴、治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超群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近乎完美的人格成为智慧的化身。著有《诸葛亮集》。

王肃(195—256)字子雍。三国魏经学家、儒家学者。一生研究传统经学,以图安邦治国之目的。曾对各种儒经进行注释,综合今文、古文经义,融为一体。和郑玄学派对立,维护儒家学说的纯洁性,称为“王学”。《隋书·经籍志》收录其经学著作20多种。

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玄学家。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始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对于儒学经典的注疏,偏重哲理发挥。著有《周易注》、《老子注》等。有《王弼集》。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著《三都赋》等,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许书家至圣王羲之多作品托古讽今,抨击门阀制度,为现实主义的杰作。有《左太冲集》。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他博采秦汉以来篆、隶、楷、行、草等诸体之长,成功地把楷书和草书结合起来,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创新了刚劲中正,妍美流变的新书体,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书迹刻本著称于世。有《王右军集》。

王猛(325—375)字景略。十六国时前秦政治家、军事家。终其一生辅佐朝政,立法度,讲礼义,兴学校,课农桑,淳风俗,促团结,角逐群雄,统一北方,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何承天(370—447)南朝宋著名思想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历算,最早提出要考虑月球运动的不均匀性,改平朔为定朔,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批驳佛教“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达性论》等。有《何衡阳集》。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有关书籍156种,全面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了南北朝及之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农学名著。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对有史以来各种体裁的文章及各类作家进行评论研讨,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及必须具备的修养,见解精辟,体系完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

颜之推(531—约590)字介。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文字音韵学家。著述颇丰。晚年著《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奠定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基础,构筑了一个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完整的家教理论体系,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

4.隋唐五代宋元时期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唐大臣、政治家。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全国,取得帝位,是唐朝开国功臣,也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协助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修明、经济繁荣的局面。有关言论在《贞观政要》中多有记载。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世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传世刻碑有《多宝塔碑》、《李玄靖碑》等;行书有《争坐位贴》;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文稿》等。有《颜鲁公文集》。

刘晏(715—780)字士安,唐中期大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掌管国家财政赋税20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疏浚运河,改革盐政,改善了唐“安史之乱”后混乱的财政状况,为唐后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管(仲)、萧(何)之亚”。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晚年号归来子。北宋文学家。论诗主张师法自然,推重平淡风格,作品多雄健豪放。文章凌丽奇卓、温润典雅而富有文采。时与晏殊、苏轼、周邦彦、秦观并列宋词五大家。著有《鸡肋集》、《济北先生文粹》、《晁氏琴趣外篇》等。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北宋末画家。供职翰林国画院。工于界画,尤擅舟车、市肆、桥梁、街衢、城郭,自成一家。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是一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稀世珍品。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词作为南宋婉约派宗主,语言清丽,善于白描。论词强调音律和典雅,反对以诗为词。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12卷,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自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创立集全真道教之大成的龙门派。一生志行苦修,济世救民,被誉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人”。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另有《邱祖全书》。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散曲知名于世,其诗文创作亦很有成就。作品多为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及对仕途的厌恶,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文集《归田类稿》和词集《江湖长短句》等。

王祯(1271—1368)字伯善。著名农学家、印刷技术革新家。所著农学巨著《农书》,13万6千余字、插图280余幅,集北魏以来农业生产之大成,是中国第一部适用范围最广、最为全面的农书,在中外农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此外,他还成功地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和可自由旋转的轮型字盘,对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明清时期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创作了数部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别号中麓子、中麓山人、中麓放客等。明朝中叶著名的戏曲文学家,时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喜藏书,善诗文,尤精于词曲,且能编能唱,著述很多。今存传奇有《宝剑记》;院本有《园林舞梦》;散曲有《词谑》、《画品》;诗文有《闲居集》等。另有《李开先集》。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人称“沧溟先生”。曾为“嘉靖七才子”之一,史称“后七子”,并为主将。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著有《沧溟集》、《韵学事类》、《白雪楼诗集》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军事史上有重要地位,对练兵、治城、阵图等多有创建。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清代文学家。尤以善诗著称,首创“神韵派”诗。诗论以清淡、闲远为诗歌最高境界。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山人菁华录》等。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短篇小说大家。一生著述丰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创作的《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另还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以及医学著作《药崇全书》等。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的第64代孙。好诗文、通音律,在文学、经学、音乐、文物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创作有昆曲名剧《桃花扇》。其著作还有《岸堂稿》、《湖海集》等。

薛凤祚(1600—1680)字仪甫,号寄斋。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主张学以致用,西为中用,是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一生著述甚多,汉译《天学会通》为其重要的天文著作。此外,还有《比例对数表》、《两河清汇考》以及《车马图考》等数学、物理、水利、医药、地理等方面著述。

武训(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作为行乞兴学的先驱,以“修个义学为贫寒”为理想。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谥号文敏。清末著名金石学家。最早发现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学和历史研究的新天地,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编著有《汉石存目》、《南北朝石存目》、《攀古楼藏器释文》、《古钱精选》等。(二)山东籍当代文化名人1.著名学者、教育家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聊城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20世纪“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先驱,是当时傅斯年手迹《新青年》、《新潮》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人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辩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傅孟真先生集》(六册)以及《傅斯年全集》等。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号凤生。日照人。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著名学者。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出版的《黄县器》一书,为研究山东古代历史开辟了新途径。主要著作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等50余部。

何思源(1896—1982)字仙槎。菏泽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精通英、德、法、俄4国语言。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译著已达16部,其中有《哥白尼与太阳中心宇宙系统》、《凯绥·克勒惠支》、《卡尔·马克思》、《保思·郎之万》、《近代中国外交史》等。

于道泉(1901—1992)字伯源,临淄人。著名藏学家。主要从事藏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作了重要贡献。晚年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号码代字”和“号码代音字”的研究。主要著述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乾隆御译衍教经》、《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世界语译文《空山灵雨》、《妒花歌》;法语译文《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万里(1907—1979)字翼鹏。鱼台人。历史学家。以“对先秦史料之考订、中国古代经典及甲骨文之研究均有成就,尤精于中国目录、校勘之学”,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述有《诗经释义》、《尚书释义》、《古籍导读》、《尚书今注今译》、《〈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汉石经尚书残字集证》;有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经学、史学、文字训诂的专著20余种;有关诗、书、易及古文史考订论文编成《书佣论学集》等。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栖霞人。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毕生致力弘扬民族文化,许多著作被译成英、德、韩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典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中国哲学的特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哲学》等3部译作。

季羡林(1911—)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主要出版论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罗摩衍那初探》、《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文集》(25卷);主要译著有《论印度》(卡尔·马克思著)、《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1-7)、《大唐西域记今译》、《家庭中的泰戈尔》、《梵文基础读本》等。

何兹全(1911—)菏泽人。历史学家。主要从事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

史研究,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与普及》、《三国史》、《中国通史》(第五卷)、《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上)、《中国文化六讲》、《中国中世社会》等。

马学良(1913—1999)荣成人。民族语言学家。毕生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民族语言、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调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彝族文化史》、《汉藏语概论》(上、下)、《藏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下卷,合作)、《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合著);著译有《撒尼彝语研究》、《苗族史诗》(与今旦合译)、《云南彝族礼俗研究》等。

任继愈(1916—)平原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奠基人。长期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在佛教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述有《中国哲学史》(4卷)、《中国近代思想史》(合著)、《老子今译》、《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佛教史》(8卷)、《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宗教大词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106卷)、《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00卷)、《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佛教大辞典》等。

孔德成(1920—)字达生,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曲阜人。历史学家。主要学术方向为三礼、金文、商周青铜彝器,尤工诗词。主要学术著述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学说》、《中华文化的根本与生活规范的实践》、《礼记概说》、《图书以外的我国古史资料之——金文》、《儒学中之师道》、《金文讲义》等。

逄先知(1929—)胶州人。中共党史专家。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思想和著作的研究以及编辑工作。主编或参编著作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传(1949-1976)》、《邓小平文选》等。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等。

2.著名科学家

郭永怀(1909—1968)荣成人。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出版有《郭永怀文集》。

侯仁之(1911—)恩县(今武城)人。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著述有《侯仁之文集》、《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历史地图集》(1、2集)、《黄河文明》、《步芳集》、《古都北京》、《晚晴集》等。

卢鹤绂(1914—1997)莱州人。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生从事核能研究。1937年发现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首次精确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为12.29,被国际采用近半个世纪。提出的流体动力学弛豫压缩基本方程,被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1995年检验了马赫理论的正确性,被认为是向爱因斯坦挑战的新方法。主编有《受控热核反应》等专著。

任继周(1924—)平原人。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在中国大西北从事草原生态研究,在草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贡献有: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提出了草地农业(草业)生态系统的新理论与技术。主要著作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等10余部;主编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草原牧草部分)等。

刘光鼎(1929—)蓬莱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于1958年开创了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事业。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气构造。完成国家多项重大课题。发表出版有“中国海大地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特征”、“中国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动力学特征”等论文68篇、译著14部及研究报告、科普书籍10册。

刘振兴(1929—)昌乐人。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 系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分 ,它们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环境差异大 ,但这也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各地食物特色,居民生活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地理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1 我国饮食文化的相关概述 1.1饮食文化的定义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就作为百姓的第一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七件宝都与饮食有关。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我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论饮食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从中国地理看饮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在此,我主要以身边的同学为例,来探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 我来自湖南,众所周知,湖南人爱吃辣。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这是因为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而又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用酸泡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我的一位室友来自四川,与我一样爱吃辣。而川菜是以麻辣称著,四川地处盆地,更加潮湿多雾,四季阳光少,空气湿度大,这跟湖南的湿润气候很像,吃辣也主要是提神去湿。而我一位山东的同学也好吃辣,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部分地区气候也是湿润多雨,而东北人吃辣更多的原因是用于御寒,因为东北气候过于严寒,吃辣也可以驱寒。 从这些基本可以总结出居住在温湿或严寒地区的人比较喜好于吃辛辣食物。 来到上海就读以后,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菜肴都偏甜。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它吸取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而苏锡菜的特点就是放糖多,对于北方人来说甚至难以入口。这其实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南方的蔬菜瓜果更是丰富多产。南方人被糖类“包围”,因而在口味上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再来说说山西人。山西等地,特别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长年食用,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和南方相反,北方人在饮食口味则偏重于咸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相差较大。这样的气候,使得北方蔬菜的产量较少,因而蔬菜显得尤其珍贵。由此,北方人在蔬菜的食用上选择腌制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得蔬菜的食用时间延长。腌制的食物在口味上就偏咸,从而也就导致了北方人口味上的偏重。 而南北方在主食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南方以吃米饭为主,北方则以吃面食等麦制品为主。这也与南方多雨气候湿润,北方少雨气候干燥有关。这种差异在更早的年代较为凸显,由于如今交通发达,地区交流更多,导致这种主食差异在现在看来不太明显。不过我河南的同学现在也还是以吃面食为主,但是也会把米饭当做主食。 但是在更北的内蒙地区,他们的主食则是肉类。我们班内蒙古的同学也是一日三餐不离肉,吃得也是比较豪爽,相对的身体也比我们来说更为健壮。因为蒙古多草原,而气候也不易种植,使得蒙古族以畜牧业与狩猎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蒙古族一日三餐不离奶和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不相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尽相同,这种口味的多样性也是我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朱明立 10080340123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表时间:2012-05-16T09:13:15.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6期供稿作者:张晋江[导读]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晋江山西管理职业学院041051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3]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 世界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饮食文化包括我国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国家的比如说: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欢辣。 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既然已经提出问题作出了假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提出问题而不解决更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而定下结论,必须找出权威资料证明所作出的假设。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网上的资料,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