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
中国三国时期历史地图地图云集在线地图历史地图

中国三国时期历史地图地图云集在线地图历史地图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设刺史或州牧。
郡设太守。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魏国领地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占荆州北部)、扬州(占扬州北部)。
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
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
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
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
吴国领地孙吴的疆域在孙策时即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蜀国领地蜀汉疆域仅有益州。
其创建者刘备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占荆州西部)、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三国演义》中的古今地名对照(第一辑)

《三国演义》中的古今地名对照(第一辑)●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巴西:今四川省阆中市。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长坂坡: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
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
公孙瓒曾领此郡。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白马:在今河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南京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
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
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
●白帝城:在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三国历史地图(地理+历史)在地图中学习知识

• •
•
•
•
•
治所——雒(今四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扬州: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 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 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治 所——历阳(今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属国、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 林、高 凉、高兴、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属国一都尉,下辖104县,属吴地。约于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后吴分南海、 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 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广州。 治所——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在历史上,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 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 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 赤壁之战后, 曹、 刘、孙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 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 (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 (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 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 是刘备占 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 境、安徽 之宿、泗二县之地。 治所——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等 十郡,下辖70县,属魏地。约于今 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 地。约于今甘肃省。 治所—— 陇(今甘肃清水县北) 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 都、建平、武昌、蕲春、 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 广西北境、贵州东 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治所——汉寿 (今湖南常德市东)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江阳、纹山、汉嘉、朱提、越隽、 牂柯、建宁、兴古、永昌、云南、汉中、广汉、梓潼、 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 汉中盆 地。
三国时期各州郡地图(含三国全地图)

「女 「jy
r
T1
jr -
羔、
、-«M -
■■*'
-'靠:
I
n
:/
V
»
Ml
PH- iir
dUa
-Rfl*
*
.1
.
J
ii %
QH
3
fit
州
■f
;l«* ^7?
/■
.•卅
、
蛙
:济.
,;
HM J
Wil; I
司州
扬州(吴国)
4
3
irn;!
----- ?i
1
.fl-rt
/. ■冲 翎 T b"n
•
■曲驰 I rtf ,
三国时期全地图
、
C; -
I, 飞藤尸-
-
I
■- 吃
1,
L-F「心 <2
*
P Jf-
厂
7J
'4. '■
F hi ,
_- ? |1
"汀
>■
咚・・■
已匕,*
" I I*
■心,; ■'沉广
•4;望邸缭%Z"
■■■皿 -
-靭 C T rL* ri -
4
女,
城了 「1 < ■
..I■:“ t F
「詔
'煜肛…
科
占 a atai At <jJ
■ yE-MT 4
i V- ■"
frll
益州北部
益州南部
IJ—-.
A
A
,%
屮1
2
FJ
2020年三国时期地图

作者:败转头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冀州、并州幽州雍州凉州荆州(魏)西域长史府、乌孙益州北部益州南部(庲降都督)扬州(吴)荆州(吴)交州鲜卑等部三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三、分幅图魏十二州分为八幅,另西域长史府和乌孙为一幅;蜀一州分为二幅;吴三州州各一幅。
魏幽州、雍州、蜀益州北部、吴扬州、交州各附插图一幅。
四、三国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另有王国相当于郡,又有王国、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相当于县。
图中与郡相当的王国以注记相区别,治所符号相同;与县相当的王、公、侯、伯、子、男国用县治符号,注记不分。
五、《三国志》无志,魏蜀吴境内的州郡县建置,据清人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参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画出。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八、魏设有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丸校尉、东夷校尉,监护北边内附诸族,即在治所旁加注表示。
九、吴于若干幅员辽阔的郡分设都尉领县而仍隶于郡,以东、西、南、北部为名,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十、西域长史府治所用州治符号,其所辖各国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戊已校尉治所高昌城及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王国首府用郡治符号,其他诸国首府用县治符号。
三国时期地图

精心整理三国时期全图司州兖州、豫州、扬州青州、徐州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四幅,简图一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画出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蜀(景耀五年)吴(永安五年)的疆域政区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魏蜀吴三国境内画出州界、州治、部分郡国治所,和西域长史府的辖境治所以及所辖部分属国的首府。
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并钩出若干条部族的活动范围界。
六、蜀汉设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仍隶属于益州。
分幅图益州分南部、北部二幅,南部幅七郡即庲降都督所辖。
南北部各郡之间仍作郡界,不作州界,都督治所建宁郡仍用郡治符号,加注庲降都督四字。
七、魏吴境内设有各级农官,皆画出其治所,注出全称;多数相当于县,即作县级处理,少数作聚邑处理,惟吴毗陵典农校尉领县比郡,作郡级处理。
十二、水系泽薮除采用《三国志》记载外,一概以《水经》为据。
十三、鲜卑等部简图一幅,以公元236-262年(魏青龙四年至景元三年)为准,画出诸部鲜卑及西北诸部以及境内着名山川和庭帐城邑等;附盛乐附近插图一幅。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希望有纯古代图,现代地名以只标注主要参考点和主要河流6)能否以图标明各州郡的疆界以便观看。
7)图可分专业业余两种,专业地图多标一些地名,和经纬坐标。
水域的主要问题。
1)凉洲汉立时曾有西海,按记载应该有比今天更大的湖泊存在。
2)荆一带云梦泽应尚有遗迹,洞廷的面积也远比今日为大。
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江南地区,势 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以及福建等部分地区。吴国地处 鱼米之乡,经济实力较强,但军事实 力相对较弱。
详细描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了益州和荆州 的部分地区。他通过与孙权的联盟,成功地 保住了自己在荆州的领土,并且在益州地区 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还进一步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区,扩大了 蜀国的势力范围。
吴国势力范围
总结词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扬州、交州和荆 州部分地区,形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
魏国的统治者曹氏家族通过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措施,使得魏国的经济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魏国的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和弓箭手,是三国中实力最强 的国家。
蜀国势力范围
蜀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西南的四川盆地和汉 中地区,以及部分云南和贵州地区。蜀国的 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有天险可守,而且蜀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 十分发达。
蜀国的统治者刘备家族通过发展农业、兴修 水利、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等措施,使得蜀 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蜀国的 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山地兵和弓箭
手,是三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以及部分广东和广西地区。吴国的领土面积虽然也不大,但 是地理位置优越,有长江天险可守,而且吴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