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
陈玉荣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阶段进入创新驱
动阶段,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
力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那么,到底我国企业究竟如
何发展才能提升其创新驱动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一、新常态下经济基本面未改变。把握新常态是促进中国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2014年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
下,中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对应的
经济总量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五年前增长10%对应的量还要大。
今年,我们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调整到7%左右,既考虑了国际环
境的影响,也考虑了就业、收入等民生需要,并兼顾了增速换挡与
产业升级的双重要求,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相衔
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仅要实现增速换挡,
更要实现结构优化,即加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由投资
出口拉动向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其中在消费方面,连维良表示,
当前,中国城乡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个性化、多样化消费
渐成主流,绿色消费、品牌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文化旅游消费已
成气候,消费潜力正在不断释放。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必然要
求转换新的增长动力,尤其是应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信息消费快速发展,新行业、新技术、新
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加速成长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
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下的经济发
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二、新常态促经济社会积极变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
调就业和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
现居民收入增长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应有之义,是增进人民福
祉的重要体现和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更加强
调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但是总量的继续扩大,
更是结构的不断升级,这是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此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还更加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经济增长传统
引擎,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常态下全
社会已经形成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创新倒逼机制的良好氛围。
构建了促使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使得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管理创新、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并为中国经济发展
增添了新动能。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调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
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也正
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更加体现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
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适应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进一
步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力地促
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因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进
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释放市场活力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
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既从越位点退出又
把缺位点补上。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是释放市场活力的有效手段,
落实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完善有利于社会资本参与
的融资模式,消除束缚市场主体手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将会以简
政放权形成组合拳,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只有通过改革创
新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
是根本和关键,这需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市
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更多靠产
业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
动,依靠创新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传统产业插上创新创意的翅膀,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
理、创新商业模式。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
有利条件,这就要求国内外企业家和投资者,牢牢把握、抓住、用
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积极拓展合作空间,共同赢得更加美好的
未来。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这种转
换总体上是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但这种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
够实现的,需要积极谋划,科学研判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需要
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新的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这既是主
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客观要求。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人力资
本日益成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国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已经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经济新常态下,要
顺利实现劳动力要素配置动力的转换。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
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
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工人的
技术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培育支撑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技术工人
和工程师,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加快建立社
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挖掘早期老年人的劳动力资
源潜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经济需求结构。经济新常态下,
要更加注重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充分发挥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市场优势、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实
现消费扩大与升级新常态。当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
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顺利实现经济需求结构的
转换。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实现消费扩大与升
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居民消
费预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使得广大居民能
够“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培育信息消
费、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旅游度假等新的居民消费热点。强化科
技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新常态。新常态下,经
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更
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走创新驱动和
内生增长之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万众创业”、“人
人创新”的新局面;积极鼓励广大企业实现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
式的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中国大地成长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加快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
化,构建新的区域增长带和增长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是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带来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为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提供持续的动力。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
镇化理念,释放农村劳动力、土地和消费的巨大潜力,加快农业发
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同时,加快“一带一路”
建设,密切与沿线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往来,实现互通有无、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部署,积极疏散
京津非核心功能,构建整体优势,力求使京津冀成为全球具有重要
带动力的特大城市群;加紧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长江黄金
水道为依托,激发全流域的经济增长潜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
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最大红利。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
熟更加定型的目标要求,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在政府职能转变、现代市场体系、财
税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增强改革
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最大限度地
释放改革的红利。要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释
放“反腐红利”,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热情,为经济增长提供法治
保障和政治保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经济开放与合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新常态
下,全球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各
种各样新的区域合作框架机制在不断推出。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促
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
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积极完善
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
额;要利用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创新载体和创新窗口,积极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经济
发展的回旋空间;要充分利用上合组织、APEC会议等区域合作机
制,加快研究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
治理,确保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