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
世界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及对我国新区规划启示

世界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及对我国新区规划启示作者:潘鑫张尚武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1年第05期摘要:尊重新区发展规律是指导城市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
选取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首尔等世界巨型城市周边成熟新区进行典型案例剖析,从新区开发的历史阶段、成长动力、开发周期、开发运营主体等维度探讨城市新区的发展规律。
在对我国城市新区开发时空环境、成长动力、开发目标、运行管理特殊性等分析基础上,提出正确认识我国城市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区域空间差异、定位与开发周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合理建议新区开发时点、优化开发动力、控制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优化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新区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新区;发展规律;中国;规划启示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5.008一、国内外城市新区理论演进及建设历程城市新区思想起源可追溯到“乌托邦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理想城市的构想。
[1]自霍华德开创性地提出“田園城市”理念后,城市新区从规划理念转入实践开发。
二战前,国外新区开发以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等为指引,重点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满足人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为导向,空间上以分散化的田园社区为主导,新区的独立性较弱,主要实践有英国早期的卫星城规划,美国的绿带城、绿谷城建设等。
二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增长极、核心外围理论、企业家城市等理论为基础,国外新区开发进入鼎盛发展阶段。
一方面为解决战后住宅短缺、城区功能过度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围绕伦敦、巴黎等主要城市开展了多轮新城建设,城市新区功能向自给自足、平衡的社区,[2]经济增长空间,[3]或母城的反磁力中心演变;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新城开发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日本、韩国等国家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城镇化,阻止城市蔓延,结合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开展了多轮新城建设实践。
总体来看,新城的开发目标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社会目标,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社会服务以及适当的就业机会;二是经济目标,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城市自给自足能力,鼓励和吸引外资;三是城市发展目标,从国家战略角度重塑国家城市体系,推动人口均衡布局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简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5、有机疏散思想(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机体(2)它从生物的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即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3)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思想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把城市分解成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布置有住宅、商店、学校以及生产车间等,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
7.“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教育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与普通小学教育参与人数都减少的局面不同, 普通中学 教育参与人数变化在农村和小城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5年 间小城镇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人数分别增加了近 1 400万和近 80万, 年均增幅分别达到 12 . 23% 和 9 . 95% , 而 农村则分 别减 少了 约 568 万和 17 万, 年 均降 幅 分别 为 3 17% 和 1. 64 % 。从另一方面看 2000年在小学就读的学生 基本都于 2005年进入中学阶段 , 而 2005年小城镇普通中学 在校学生数比 2000年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多了约 990万, 对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771057)。 作者简介 钟笃粮 ( 1984 - ) , 男 , 江西万 安人,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农 村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 收稿日期 2009 05 05
此唯一的解释只能是 5年间有近 1 000万的农村学生进入小 城镇的初高中就学, 如果没有升学率的限制, 这一数字还要 大得多。原因有以下 2点: ! 我国的普通中学大多集中在小 城镇, 而经过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整, 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减少, 许多初级中学被并入中心镇的 学校, 这使得升学进入更高级别学校以及寻求更优质教育资 源的学生选择进入小城镇就学;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受惠 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加, 许多 父母选择把子女带入务工所在城镇上学。 剔除小城镇出生人口增长的正效应和升学率的负效应, 小城镇普通中小学人数 5年内机械增长了 890万, 加上同时 期在小城镇参与职业教育和各种成人教育、 培训的农民, 粗
摘要 在分析了我国当前教育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途径, 即广泛培养小城镇教育服务业, 发展与当地 非农产业对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加强政府宣传和示范。 关键词 教育; 农村城镇化; 影响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 F29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09) 26- 12729- 03 Influences of D evelop m ent of C hina sR ural U rbanization on Education and Its Insp iration ZHONG D u liang ( Institute of G eographic Sc iences and N atura lR esources R esearch, CA S , Beijing 100101) A bstract Based on the ana lysis of present education in china to developm ent of china s rura lurbanization, har m onious developm entways o f both w ere put for w ard , .i e . , w ide ly culture education serv ice of the sm all to wn, develo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 ining suitable for loca l n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 strength the governm enta l propaganda and de m onstration . K ey w ords Education; Rura l urban ization ; Influences and inspiration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命题视角(一)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之一。
[教材案例]四川成都新农村综合体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计划到2025年成都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要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突出自然地貌特征。
按照“小规模集中”的要求,四川成都合理控制新农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300户为宜,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
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
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3层。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
新农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新农村综合体还围绕“微田园”设计,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农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P38“案例研究”)[思考探究]1.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规划设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提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盘和水系、山林及农田;房屋前后有小农田;建设成为“紧凑型、低楼型、川西型”特色民居。
2.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处理村民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提示: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近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尊重自然;不填塘、不毁林、不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少改路,建设特色民居,节约土地;建设组团,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土地,种植蔬菜和瓜果。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a6卫星城理论的产生_演变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_李万峰

应在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解到附近的卫星城中去。
1964年,阿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ie)教授受英国政府委托,制订了大伦敦规划,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卫星城离市中心距离约40 50公里,每个卫星城规划人口6万 8万人。
2.国内卫星城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对卫星城的理论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上海、北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地提出要重点建设一些卫星城镇。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文忠(2003)、李嘉岩(2003)、刘健(2004)等学者对卫星城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黄文忠提出,“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
刘健认为,“所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起来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目的在于控制大城市,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同它所依托的‘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在空间上,卫星城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母城’保持一定距离,且多有农田或绿带隔离,但两者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李嘉岩将卫星城定义为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3.卫星城概念的新界定。
我们认为:所谓卫星城,一般是指在大城市周边,距母城具有一定距离,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同母城市具有一定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兴城镇。
卫星城具有以下特点:(1)卫星城是大都市(母城)发展的产物,与“母城”之间存在天然的依存关系;(2)卫星城在布局上多位于大都市区的边缘地带,与中心城区具有一定距离,通过交通网络相连接;(3)卫星城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分担“母城”的一部分功能,对人口、产业的扩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4)卫星城同“母城”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卫星城同“母城”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独立发展、依附发展或融入母城是卫星城发展的三种主要结果。
底特律破产的原因及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

底特律破产的原因及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作者:马坤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4年第1期马坤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底特律位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州,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所在地,享有“汽车之城”美誉。
20世纪50年代,底特律人口曾达到180万,到2012年人口锐减至70多万。
由于人口锐减导致税收基础减少,加之不少企业撤离底特律,底特律市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负债超过180亿美元难以维系,正式向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13年10月23日,美国联邦法院开始对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一案进行听审,以决定底特律市是否符合美国破产法第九章规定;2013年12月3日上午(美国当地时间),美国联邦破产法院做出裁决:宣布底特律城市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史上最大的破产市场。
这座曾经无限风光的工业化城市,这座曾经给美国人带来无限自豪和荣耀的城市,最终趋于没落衰败、直至破产,其背后的教训值得深思。
底特律城市破产事件,不单给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隐忧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对我国部分地方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出了拷问。
一、底特律破产的原因剖析(一)产业单一、命悬一线汽车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底特律的支柱产业,而且是唯一的支柱产业。
底特律的大发展从汽车业起步,它是“美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曾是“美国梦”的代表城市;它80%的财政收入依靠汽车产业,50%以上的底特律人都从事着与汽车相关的工作。
20世纪末至21世纪上半叶,汽车已经是美国的夕阳产业,由于受到欧洲车、日韩车的冲击,美国汽车的笨重费油使它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再加之汽车专利已经过期,劳动力丰富才是现代汽车产业的推动力,所以美国汽车产业开始萎缩,这对完全依赖汽车支撑的底特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面对逐渐恶化的市场,底特律市政府也不是无动于衷。
底特律最著名的城市更新项目,非“文艺复兴中心”莫属。
在政府的政治以及免税政策支持下,这个旨在再造底特律市中心商业区,复兴这个曾经伟大的工业城市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商业项目建设落成:三个赌场的建造和开放,两个体育馆的建造以及两个宾馆的重新开放,都是底特律政府产业转型的努力。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进展

16∣ 建设科技
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
西方国家为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完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由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进程较早,城市更新相关实践在西方国家已有一定成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粗放式的增量扩张阶段。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迅速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更新逐渐在国内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发展,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量逐渐缩紧,城市发展的焦点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变为存量优化。《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1]提出,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收紧,面对“去库存”任务,未来建设用地将更多依靠存量,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在国土资源规划政策的引导下,众多学者积极对城市更新展开研究,城市更新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进展葛佳欣 钟信敏(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随着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缩紧,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逐渐步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取2016年以来城市更新相关文献,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所获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更新研究现状,探讨城市更新研究对象,进一步从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创新城区四个方面对城市更新最新研究进行梳理,最终得出城市更新研究的启示与展望。[关键词]存量规划;城市更新;citespace;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Renewal from Perspective of Stock PlanningGe Jiaxin, Zhong Xinmi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tightening of the total amount of new construction land, China 's urban 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ock era from the incremental era, and urban renewal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obtains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renewal since 2016 through the CNKI database, and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software. I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ck planning,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urban renewal, further sorts out the latest 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from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industrial heritag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innovative urban areas, and finally obtains the enlightenment and prospect of urban renewal research.Key words: stock planning, urban renewal, citespace, research progress研究成果日渐充实。文献可视化可以帮助学者准确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国内对城市更新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然而对存量规划背景下的研究动态分析略显不足。本文以201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刘振宇,陈烨摘要:本文从人口城镇化过程的本质出发,构建描述城镇化过程特征的“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检验分析框架在描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城镇化地域特征分析的三维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该研究框架分析河南省的人口城镇化过程,可较为清晰地得出河南省城镇化呈现多元驱动、县级单元为主要载体的特征。
同时,对河南省内部各次区域城镇化地域差异性特征的刻画也较为有效,如豫中呈现经济增长与城镇化良性互动、而豫东豫南则为典型的消费型城镇化特征。
人口城镇化地域差异性特征的识别有助于规划实践中人口城镇化问题针对性对策的提出,如针对河南省的规划实践,人口城镇化研究应关注人口流动及回流趋势的分析、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变化,并要重视对各级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地位、作用的分析与判断。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河南省,分析框架1引言国内最早关于城镇化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始于周一星1983年的一篇论文,其用区域不平衡指数测算了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认为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基本是均衡的,差别在于东部、内地和边远地区(周一星,1983)。
1986年许学强等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分省城市化水平,指出省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进程有关,而且与人口密度负相关(许学强等,1986)。
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特别是五普数据的发布,我国掀起了区域城镇化差异研究的热潮,大量研究成果开始显现(如黄杨飞等,2001;张善余,2002)。
但从目前掌握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均认同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存在,但对于差异的认识却仍未达成一致。
聚焦于省层面的城镇化地域特征的相关研究,可以基本划分为两大视角的研究体系,省域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以及针对省内的差异化的研究。
以省为整体的研究对象以指标性研究为主,判读省城镇化的地位特征和阶段特征(如张强等,2010)。
针对省内部的城镇化差异性比较则主要以城镇本体、人口和产业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中尤其以针对城镇本体差异化特征分析为主(如杨海宾等,2010),近年来针对产业差异性研究也在增加。
而人口研究由于往往形成独立的研究报告,因此在城镇化地域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反而涉及不多。
这些研究根据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针对断面数据研究,其中包括城镇规模等级关系、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城镇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等;序列数据研究,主要包括(城镇)人口增长趋势及结构、城镇规模等级的变化趋势、城市化首位度等;空间差异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密度空间分布差异、非农人口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空间布局关系及形态、城镇人口增长单元分布特征等。
回顾这些研究,目前的方法应用以对人口经济地理的应用为主,以单个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为主,以指标性和针对城镇本体的研究居多,重点针对空间的差异化特征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不仅是体系而且还包括空间分析的方法尚未建立。
区别于既有研究,本文从城镇化过程本质出发(即人口城镇化过程及土地城镇化过程),研究构建描述人口城镇化过程特征的“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检验分析框架在描述省域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方面的有效性并尝试提出针对城市规划中人口城镇化问题分析的建议。
2分析框架2.1“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模型城镇化的过程本质可分为人口城镇化过程以及土地城镇化过程。
就人口城镇化而言,本研究认为影响地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经济增长与人口流动两个角度。
为此,研究构建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度的基础模型,并认为该模型存在如下的相互作用关系。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一般带动非农就业供给,非农就业岗位供给吸引非农就业人口集聚,也带动相关常住人口集聚。
而经济的增长集聚以及对于非农就业岗位的供给能力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产业结构本身。
与此同时,政府推动也是经济集聚本身带来非农人口的集中。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间存在马太效应。
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人口快速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这些地区对于人口的集聚,又造成人口流出地的常住人口相对减少而城镇人口可能反向增长的情况。
图1 城镇化系统动力模型(左)人口城镇化三维模型(右)以城镇化-人口-经济的三维模型为基础,界定地域人口城镇化的差异性表现于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差异性、人口城镇化中常住及城镇人口变化所造成的差异性,以及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所造成的差异性三个方面。
其中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差异性作为基本特征指标,人口城镇化作为核心指标,重点考察城镇化过程中常住人口以及城镇人口的集散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匹配关系则为辅助维度,作为判断城镇化态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2.1地域特征比较框架2.2.1研究视角本研究采用分区及分层两大视角相互结合的方式。
分区视角着重考察要素在同样空间尺度单位内的集聚与分散的关系,识别增长的热点与洼地,了解城镇化基本格局;分层则考察特定空间尺度单位内,不同行政等级地域空间对于要素的集聚与分散的关系,引导城镇化政策路径制定。
2.2.2指标体系立足于“城镇化-人口-经济”三维模型,从城镇化维度、人口维度及经济维度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各类指标的分析描述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不同要素方面反映出来的特征,通过各类指标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识别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维度指标主要描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与城镇化作用直接相关要素集聚特征,涉及居住城镇化、就业城镇化及户籍城镇化三大方面,本研究以居住城镇化为核心角度,判断城镇化的水平。
人口维度相关指标主要人口集聚情况、人口流动集聚情况。
以城镇化水平计算的公式为基础,重点选取常住人口及城镇人口两大指标。
同时考虑到不同能级地域间的可比性,选择常住人口份额变化以及城镇人口份额变化两个比较指标。
经济维度相关指标描述经济要素的集聚情况。
考虑到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间相对明确的理论模型关系,选取工业化率及其相对变化作为评估指标。
3.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地域特征研判3.1基本省情3.1.1 人口城镇化总体特征3.1.1.1城镇化水平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但其2000-2010年增长速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高3.5%。
与中部多数省份类似,属于城镇化低水平高增长地区。
图2:河南省城镇化率年提高百分点与全国比较3.1.1.2人口增长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同样也是人口流出地,且从2005-2010表现出显著流出增长的态势,是中部主要人口流出地之一,且对三大城镇群均有较大规模的人口导出。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来河南省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仍在增加,中部其他省份显现的人口回流态势尚未在河南显现。
图3:河南省人口增长态势(左)在常住人口导出的同时,河南省城镇人口的相对占比也在同步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与河南省本身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基数相关。
3.1.1.3工业化发展从工业化率增长的水平看,河南省工业化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值,结合河南省现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初步判断其处于城镇化中期,工业化快速增长推动城镇化较快速增长。
3.1.2 城镇化动力特征:多元驱动总体而言,河南省城镇化增长的驱动力是多元的。
经济增长、异地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拉动共同驱动城镇化发展。
首先就城镇化与非农就业供给间的关系看,非农就业水平略低于城镇化水平,本地非农就业供给不足,与异地城镇化紧密相关。
其次就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偏重,就业吸纳能力偏低。
因此整体而言,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增长既与异地城镇化相关、也与工业化相对增长相关,也与本地公共服务增长相关(一般伴随异地城镇化)。
3.1.3 城镇化空间路径:县级单元为主要载体且地位在强化基于分层视角讨论河南省人口城镇化空间路径。
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河南省县级单元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城镇人口占比还是GDP占比,县级单元比重均呈上升态势,且城镇人口占比上升幅度超过GDP。
图4:河南省各等级城镇人口及GDP占比变化情况(五普-六普,行政等级)3.2 省内差异性识别3.2.1次区域划分根据河南省地域划分的传统方式,将河南省划分为5大次区域,其中包括豫中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包括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豫东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包括开封、商丘、周口;豫西山区,主要城市包括洛阳、三门峡;豫北地区为太行山余脉,平原为主、少量山丘,主要城市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豫南地区为南阳盆地,平原为主,少量山丘,主要城市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
图5:河南省地形地貌图(左)河南省分区示意(右)3.2.2城镇化-人口-经济要素的次区域差异3.2.2.1城镇化、人口、经济基础河南省人口总量较高,但省域各次区域间仍存在差异,豫中、豫东、豫北三个次区域人口密度较高,豫西和豫南地形相对复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豫西、豫中、豫北经济水平较高,豫东及豫南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较为类似,也为豫中、豫西、豫北相对较高。
图6:河南省2010年人口密度(左)、人均GDP(中)、城镇化率(右)图7:河南各次区域2010年人口密度(左)、人均GDP(中)、城镇化率(右)3.2.2.2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河南省常住人口变动差异较为显著。
豫中人口增长显著,人口净流入;豫东常住人口减少,处人口大幅度外流阶段;豫西、豫北小幅增长,豫南人口则较为稳定。
图8:河南县级单元常住人口增量(左)及年均增速(右)图9:河南省分区常住人口增量(左)、份额变化(中)、净流出人口(右)不同次区域间城镇人口变动也存在差异。
豫中增量显著但增速不高,豫东、豫南增量显著且增速较快,豫北增量显著但增速一般,豫西增量增速均最低。
图10:河南县级单元城镇人口增量(左)及年均增速(右)图11:河南省分区城镇人口增量(左)、增速(中)及份额变化(右)从城镇化水平变动的次区域差异性来看,豫中、豫西基数高,增幅相对偏低,豫东、豫南增幅显著,豫北增幅一般。
图12:河南省县级单元城镇化率变动情况(左)、各分区城镇化率变动情况(右)总体而言,豫东及豫南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有赖于常住人口的大幅外流和城镇人口的显著增长;豫中、豫西城镇化经济及城镇化基础好,人口外流不显著(其中豫中为净流入),城镇人口虽增量显著但增幅一般,故城镇化水平表现为整体上提升较为缓慢;豫北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慢,但与豫中、豫西基数较高相区别,豫北地区基础一般且增长也一般。
3.2.3要素匹配: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次区域差异性比较豫中豫西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增长速度较缓;豫北水平较高,且增速快;豫南豫东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速度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