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6 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6 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长城谣

一、教学目标

(一)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朗读《长城谣》

(一)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

(三)诗歌赏析

1、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

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

恩怨荣辱与“长城”

千年历史与“长城”

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2)全班齐读第一节,要求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配音

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背诵。

(3)女生齐读第二节

在第一节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并没有直接倾诉对长城的赞美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和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教学这一节,可让学生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游子的爱国思乡情绪,领悟那种无法用言语言爱的炽爱情感。提醒学生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前三句在处理时,可轻读、慢读第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4)全班有感情朗诵第二节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了诗人的梦、不眠的夜。

(5)全班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边读边体会诗人浓郁的乡愁,将情感与物象叠加,长城就会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思恋,黄河也就会流淌出游子盼归的颤音。

4、读,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5、拓展延伸

补充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之情怀。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帮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通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6布置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

(2)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长城谣

席慕容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散文诗两首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 2、诵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抒发人间至真至爱的亲情。 3、了解本诗“想像”的写作手法,并仿写诗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想像”的写作方法,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发给有关颂妈妈的歌的歌词:《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如果有生会唱给展示,并谈谈歌曲给与的感受) 2、介绍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二、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1、齐读课文 2、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概括全诗内容 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析人物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经典句子和写法(讨论问题并交流) (1)文中描绘了哪些对象?(金色花、妈妈、小孩) (2)小孩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从文中哪里体现出来? (3)妈妈是怎样的妈妈?从文中哪里体现出来? (4)金色花是自然中的花吗?是一种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花? 3、概括文中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仿写句子 句式示例: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当妈妈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假如我变成了,当妈妈后,,你会,却不知道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时,并把其中的感受写下来。写在周记本上,不少于300字。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 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花垣团结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席慕容,著名女诗人,第一本诗集。 纪弦,原名,曾用笔名。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和。他的诗诗风明快,善嘲讽。主要作品集 有:、、。 (二)音、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隘口()山巅()损坏()蝉翼 ()蹲踞()荒莽() (三)《长城谣》整体研读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 类: 、、。 《长城谣》属于。 2.这首诗的意象是,它象征 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第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长城谣》分节阅读 1.在第一节中作者用、来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两个词一来修饰? 2 .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3.第三节作者引用了《》的句子。“黄河,留进我不眠的梦中”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想一下,作者现在在想些什么? 第二课时 二、合作学习 (一)《一片槐树叶》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的出现,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

借着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的感情。 (二)赏析《一片槐树叶》 体裁: 意象: 时间线索:现在—— 感情线索:伤感—— 双线合并:伤感这片槐树叶的神奇—— 1第一节的句子缩成简单的陈述句 是,作者为什么要对这句话前面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 作者连用了三个“一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二节中作者一个“ ”字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槐树叶在这寄托了。 3第三节中的“槐花香的季节”是在季。关于这个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一、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学得两首诗都是借长城和槐树叶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请你列举出一些表达这类感情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 1、全诗分为四节: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内容预览: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yān)支(zhī)隘(ài)口(kǒu)蹲(dūn)踞(jù)荒(huāng)莽(mǎng)山(shān)巅(diān)焚(fén)起(qǐ)敕(chì)

(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学生分析] 《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 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 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 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 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 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 ━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 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 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 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 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 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 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 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现代诗两首--《生活是多么广阔》《少年歌》

现代诗两首--《生活是多么广阔》《少年歌》

现代诗两首《生活是多么广阔》《少年歌》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文,独立完成 (一)文体知识、诗歌与、、合称为四大文学体裁。诗歌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以体裁为分类标准时,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现代诗又分自由诗和散文诗。自由诗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就可以。 (二)字词积累 1注音或写汉字 上阕()、宝藏()、颠簸()、憧()憬()、真dì()、诠()释 bì()益、浩淼()、雕镂()、镌刻()广mào()、浩淼() 如晦()雕镂()镌刻()素é()憧()憬()真dì() 2、补全成语: 情不自、危言听、崇山岭、潜移化、千恣百态() (三)内容阅览 ①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山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 ②文中那两句话含有“泾浊渭清”?“泾浊渭清”是什么意思? ③诗人为什么把生活比做“海洋”? ④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四)要素把握 1、两首诗歌一共涉及了哪些物象?作者想表达什么? 2、诗歌押韵吗?请说说你的研究。 3、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二、课堂导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一)、“自主学习”内容点拨 (二)学习《少年歌》 1、读课文:(1)读准(2)读好(3)读出情感 2、讨论下来问题,理解内容 ①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山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 ②“泾浊渭清”什么意思? ③这一节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 ④第四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什么?“我们要翻一阕新声”怎么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的意境。 2、思考: 现代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分别找出这首诗几节诗中所押的韵。第一节:羊、场、张第二节:泉、岸、面 第三节: 气、西、皮第四节:人、声、程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1)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山泉”是从白云中流下来的,是很纯洁的。 (2)谁作泾的溷? 我们青少年谁也不愿意做混浊的泾水。 4、第一、二节诗中分别有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像,这两个意像反指什么?两个意像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羊、山泉。第一节把少年比作“小羊”,“跳跃”写它的动作活泼,“笑”写它的情态活泼。用“活泼”点明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节把少年比作“山泉”,说明它很纯洁。点明像渭水一样的清纯才是青少年的真面目。 5、第三节“我们恨暮气,恨一切衰朽的东西?两句中各用了一个“恨”字,请说说两个“恨”表达了青少年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青少年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6、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的主旨。 小结 这首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形式完美,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格律的特点。

《生活多么广阔》 一、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二. 思考、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 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欢快、喜悦 2.诗歌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广阔 3.第一节写什么?诗人为什么把生活说成是“海洋”? 第一节写诗人渴望生活、歌颂生活,表明了诗人对旺盛的生命活力的渴望之情. 4.第三节和第一节有什么异同?“芬芳”一词怎么理解? 第三节重复第一节,同中有异。芬芳”写出了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5.赏析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启发? 我认为第二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扣住了生活多么广阔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热爱、憧憬、喜悦之情,起到了层层铺设、增强气势的作用。 拓展延伸 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生活哲理? 这首诗以一组排比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带领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要“年轻人要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自己的热情发现别人的热情”的生活哲理。

【八年级】2020秋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现代诗二首长城谣word说课稿

【关键字】八年级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其中第○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根底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

散文诗两首练习题

《散文诗两首》练习题 出题人:李哲09年10月19日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花瓣.()沐浴 ..()祷.告()罗摩衍.那() 并蒂.()乘.凉()姊.妹()菡萏 ..() ..()徘徊 攲.斜()荫蔽 ..()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沐浴: 菡萏:攲斜: 3、选字填空。 花___(瓣辨)报___(偿尝) ___ (决绝)对 宽___(敞敝)穿___(带戴)(装妆)___饰 4、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堂吉诃德是一个时时刻刻都想与人角.(jué)斗的角.(jiǎo)色。 B、这样走,可以省.(shěng)却不少时间,小胡也可顺路回乡省.(xǐng)视双亲。 C、三年来,张老师总是设身处.(chǔ)地的处处.(chù)关心我们。 D、国力强.(qiáng)大的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总是强.(qiǎng)词夺理,独断专行。 5、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了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二、课内同步阅读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儿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6、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7、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8、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荷叶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9、红莲和荷叶各象征着什么?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 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现代诗两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

66..现现代代诗诗两两首首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 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

部编版七年上册《散文诗两首》知识点归纳

7.《散文诗两首》 《七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1.词语: 匿名(nì míng)林阴(lín yīn)敷衍(fū yǎn) 膝盖(xī gài)并蒂(bìng dì)浓阴(nóng yīn) 莲蓬(lián p?ng)菡萏(hàn dàn)敧斜(qī xi?) 慈怜(cí lián)荫蔽(yīn bì)荫庇(yìn bì) 覆盖(fù gài)祷告(dǎo gào)姊妹(zǐ mai) 木梗(mù gěng)沐浴(mù yù)遮蔽(zhē bì) 徘徊(pái huái)嗅觉(xiù ju?)揣摩(chuāi mó) 2.多音字 荷:荷叶(h?)负荷(ha) 闷:闷热(mēn ra) 闷闷不乐(man man bú la) 烦闷(fán man) 会:会计(kuài jì)会议(huì yì) 卷:试卷(shìjuàn)卷入(juǎnrù) 便:便宜(piányí) 方便(fāng biàn)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洗澡。 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八级下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 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 蝉翼()沾着()槐树()山巅()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 U不读j U敕勒ch 1不读sh e隘口a i不读y1 沾着zhm不读ni an蝉翼chdi不读 d al 3. 形近字 厂焉:焉支厂 踞:蹲踞厂 敕: 敕免厂沾:沾湿 「嫣:嫣红「裙 :衣裙 「蔌 野蔌「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__ ,流进 _____ 。”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去享受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 ,_________ 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 ______ ? _____ 。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 ,1936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 等创办《 __________ 》月刊。他与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 _______________ 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 案】1. y a n a i d m j u f en ch 1 ch d n y 1zh a n hu 6di a n 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蒙古穆伦席连勃七里香纪弦路逾新诗覃子毫钟 鼎文现代 _. 、中、、.、、/. —~r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