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用“活着”对抗死亡

--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乔军豫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关键词:活着;对抗;死亡;生命信念

余华的小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直接将主人公安置在生与死的搏斗和抉择中,以此来考量人保持?活着?的生命信念和生命的基本品质。福贵是生命之藤所结的一根苦瓜,他的生命之苦、命运之悲让人扼腕顿足痛彻肺腑。但他以生拒死的勇气和洋溢着的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敬仰不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活着?是人的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和要求,它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和活力。?活着?的福贵目睹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地永别而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这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和摧残。然而福贵由此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他收拾好自己的眼泪,卸下心底的悲伤,鼓起?活着?的勇气,决定担当和承受生命带来的苦难。即使现实生活惨不忍睹,也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1]在余华看来,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本真的需求。?人的理想、抱负、或者金钱、地位等等和生命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它仅仅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是理智扩张时的要求而已。人的生命本身是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人的生命唯一的要求就是‘活着’。?[2]富贵为?活着?而活了下来,是在极度的困境下一种极致性的生存方式。?活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肯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肯定。福贵面对厄运和灭顶之灾而选择?活着?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和要求,也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在悲剧和厄运面前所持有的生存态度。在富贵心中有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苦难和死亡

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他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张开有力的翅膀,毫不畏惧地在恶劣的环境里飞翔。?活着?是不易的,福贵?活着?的态度是通达的,即使无法生活得幸福和美好,也要活得绵长和久远。?活着?是存在主义的一大命题,为了?活着?,可以把生活的高度降下来,?活着?带有生命的力量和暖意,也是莫大的幸福,它本身也拯救了生命。?‘活着’的在世态度是救赎这一主题话语之下的重要砝码,在这种在世态度之中人原始的生命强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以及生命的质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构成了绝望景象和苦难人生的现实性的正面救赎力量。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活着’的在世态度,人的生活才免于彻底的毁灭,并由此获得了终极期待的可能。?[3]?活着?真好。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受生活千般砥砺万般洗礼的福贵最后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法宝,那?就是忍耐?。[4]?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5]?忍耐?是?活着?的有力保障。在?忍耐?中一边承受太多的情感的逼仄和撕裂,舔尝生命飘逝的悲苦,体验绝望的人生,经历难逃的劫数,一边为生命本身而曲折艰难的?活着?。深刻洞悉到这一点,?《活着》也因此成为了一部让人感动的寓言,它所揭示的绝望与地狱式的人生,便成了一部真正的哲学启示录。?[6]?活着?是对抗死亡最有效的方式、目的和理由。?活着?是一种生命在场的状态,是生命信念的光辉,在可怕的死亡面前,?活着?才显得尤其重要和难能可贵。从语言层面讲,似乎?活着?就是仅仅为了?活着?,其实不然。?活着?是根本,是前提,是条件,本身就具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活着?才能对生命叩问和对人类终极意义追寻。生命的烟火一旦熄灭,谈其它一切又有何价值和意义?

整篇小说弥散着死亡的气息,笼罩在一个无法摆脱的死亡的阴影中,悲情四起。读之,怆然泣下。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福贵作孽气死他爹,有庆、凤

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接着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残忍地夺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也残酷地剥去了福贵的希望和寄托。命运在福贵身上无情地开了一连串的玩笑,生活在福贵这儿凶狠地发生一系列的悖谬,他并没有像所设想的那样大福大贵,现实处境并没有遂人心愿使他如他的名字一样福贵一生。人生的三大悲哀,福贵占全了。可是福贵并没有垮掉,他努力地生活在这个相对他而言寒冷暗无天日的世界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我们能意识和感受到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能量,?活着?就是生命的挺立,是站着的尊严。在福贵平淡的生活中闪烁着生命的信念,显示出凄凉而无奈的安然,宿命而隐忍的达观。

人的生命是脆弱易逝的,在死亡之神面前,有时不堪一击。《活着》中亡者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所以他们的死也就显得轻若鸿毛。然而即便如此,?活着?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必须承受?生命之轻?,必须热爱生命不弃不离,必须全力抗拒死亡的来临。福贵是一个?活着?的智者,他把悲痛的情感淡化,稀释在滚滚向前的生命之流中,他的?活着?是喜剧性的,是带泪微笑着的,是乐天的。他的精神深处埋藏着对生命无与伦比的留恋和执著。为此,福贵获得了完整的人生,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活着?。靠什么?活着?,靠的是生命信念,靠的是?福贵精神?。?那是一种顽强隐忍,自我鞭策的精神。在这种憨诚平实的精神背后蕴含的是主人公活着与不懈的永恒。?[7] 福贵不仅仅指他一个人,而是千百万人的代表,无数?福贵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从福贵身上反映出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在苦难和厄运面前永不放弃生的权利,以生拒死,渴望?寻找到生命的本真和生命的本源力量?。[8]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但人人都渴望寿命长些再长些,能终老死去,如灯油自然耗尽而非半路夭折非正常死去。福贵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我们发现他一直?活着?,这是生命信念爆发出的要活下去的愿望和力量。他以生拒死,极度恋生,因为他对生命有着深深的挚爱和敬畏,?活着?就是对死亡的巨大挑战,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对抗,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嘲讽。?无形的命运和不尽的困难无时无刻不对个体生命施以强大的压力;个体生命又因其对生命本身的珍视和对‘活着’的贪恋而不停地挣扎。前者是不断地将个体生命向死亡推近;后者却又竭尽全力使自我远离死亡。这不

可遏止的对死亡的靠拢和倾其所有的对死亡的逃离之间形成了无比巨大的张力,由此而迸发出的来自生命自身的能量就显得崇高而伟大。?[9]福贵的生命信念表现了他的生存观,即使天塌下来,也要活下去。这就显示出?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气象来。

徐家?期望儿子既福且贵,偏偏他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富贵一生的写照?。[10]厄运和灾祸频频向他招手,像一对双胞胎一样紧紧地尾随着福贵,将他一次次推进苦难的深渊和悲痛欲绝的境地———眼睁睁看着亲人死去却无法拯救。他用朴素的生命信念支撑着他的躯体,挣扎着一路活了下来。?活着?是对死亡的拒绝和对抗,不是激烈的革命式的对抗,而是用生命的存在纾解苦难、对抗死亡。死亡是人世间极其悲惨的状态,是对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生存价值的彻底否定。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量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绝不会主动走近死亡,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活着?表面上回避了生命以外的意义,实际上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生命进行追问和反思。[11]作为个体生命,直面苦难和死亡的坚韧和勇敢是需要生命信念支撑的,?活着?需要不断地进行?追问和反思?,这样?活着?才是有质地的,有意义的。?活着?是福贵怀有的一种强烈无比的愿望,?活着?使他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生命。同时,?活着?也是人类普遍渴望的一种状态。余华的小说《活着》钩沉起人们压在心灵最深处对生的渴望,为不同时代不同个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每人有每人的活法,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坎坷与苦难的,但也并非到处充满了阳光和鲜花,《活着》只是铺开了一条我们作为人走过的艰辛路子。作为人,我们深知现实是人和历史、理想之间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的历史,不能忘记活着的日子,记住曾经的,实际上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现在和未来。?[12]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从母体来,沿着时间的隧道向前走仅仅那么几十年,人生又有很多苦,我们要善待自己,不要随意地糟蹋自己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福贵?活着?的过程尽管充满无常和未知数,尽管活得沉重而艰难,然而他一

直秉承生命之灯,依然顽强地燃烧着生命之火。他个人的火光虽然微弱,但它给人间带来无尽的暖意和美好的憧憬,我们仍能切身感受和体悟到生命的魅力,能随处嗅到扑面而来的生命的芳香。余华的小说《活着》以死亡的残酷事实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远离死神,热爱生命,永不言弃。面对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即使在厄运和苦难中拥有生命也是幸福的。我们?活着?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增加生命的宽度,拥有更多生命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活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2][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219, 146, 224.

[3]昌切等.苦难与救赎———余华九十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A].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299.

[5]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 2004, (6).

[6]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 2002, (4).

[7]王芳.福贵精神双解———评余华小说《活着》[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1998, (2).

[8][9]张琰.以生拒死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J].东疆学刊, 2003, (4).

[10]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8.

[11]姜飞.?活着?:过程和意义———对余华90年代小说的一种理解[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12]王益.活着,永远的追问———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人性化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经典)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经典) 引导语: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余华这部经典小说已经被拍成电影,还有人大胆放言“不看人生就不圆满”。真的吗?先一睹精心为大家的余华小说《活着》的读后感为快吧,谢谢阅读。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xx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xx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现在是21世纪的社会,我们国家迅速发展中着,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我们这一代人在爱的包围下快乐地成长着。从来没有去想过活着的意义。我们还年轻,想吃想玩想自由,未曾静下心来去探索过活着本身。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上大学,没有了高中那 * 考试生活,大学里时间一下子变得多而松散起来,因为离家远,父母的管教也变得弱弱的,大学里的老师不像高中老师每天在耳朵边叮嘱我们好好学习。百无聊赖,有时候会觉得生活得一点意思都没有。直到有一天,不经意在图书馆看到余华《活着》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 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 * 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 * 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

余华《活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5分) 活着 余华 ①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②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③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 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④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 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⑤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 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 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 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 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⑥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⑦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⑧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⑨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⑩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⑾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⑿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⒀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⒁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 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 着的。” ⒂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⒃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⒄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⒅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

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马健 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 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 《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 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老年福贵在劳作中以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这出现于采风者“我”与福贵初次见面时,是福贵所经受的苦难的自我嘲弄。小说中福贵的自我复述简洁明了,充满感情。一个历经世间沧桑的老人回忆苦难的往事,已超然世外,所以复述又是真诚、准确的。这种叙事方式洋溢着作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被感动。 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一切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的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1]《活着》这部作品不着意地追求多重的象征意味,却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重的意义。 余华的作品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世界和人生的奥秘,发现真正支配生活的力量,重复中透出简洁,由此衍生出象征意义。《活着》是一部具有现代寓意特点的小说,具有象征意义。作品的开头,作者写“我”是一个乡下采风的文人,与老年福贵相遇,从而引出老人一生的故事,这被赋予了象征,“用‘叙述一个老百姓的故事’的认识世界态度,来表现原先难以表达的对时代真相的认识。这种民间立场的出现并没有削弱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深刻性,只要表达得更加含蓄更加宽阔……”[2]余华从民间视点叙述了福贵经历的各个时代主流,从中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待苦难的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忍耐。福贵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宏观的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缩影,福贵生活中突然的,无来由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和悲剧不是现实,是隐喻,是象征。他的人生体验几乎包括世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幸。 《活着》中的某些事物也构成了象征意象。如与福贵相依为伴的牛,那是一头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的老牛。终日劳作的牛,意味着坚韧、忍耐和持久。这头默默的老牛,是福贵精神状态的对应物,不仅是福贵忍受苦难的象征,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象征。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象征着福贵承受无尽的痛苦和不幸的人生之路。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

余华作品 《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年少的福贵是真的荒诞不堪,吃喝嫖赌样样不落。私塾先生说他准是二流子,福贵他爹也说他是无可救药,他娘说他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富贵的媳妇家珍怀着他七个月大的儿子,福贵也不忌讳用言语糟蹋她。逛完窑子还带着妓女向他岳父请安。后来,福贵染上赌瘾,他爹打他,他把他爹推到墙角,甚至拳脚相向。 许是他太过浪荡,赌博赌红了眼,赔光了家产。他爹一头磕在了石头上,丢了命。他媳妇也被他岳父八抬大轿接了回去。福贵除了他娘和四岁的女儿,变得一无所有。 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将这个昔日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打击的一蹶不振。相反,他建了一间草屋,换上麻衣,下地种田,养活母亲及女儿,等待着妻子。 半年过后,他妻子家珍带着半岁的儿子回来了。家珍是小姐出生,细皮嫩肉,没有做过粗活。但福贵沦落至此,她也甘愿与他同甘共苦,一起撑起这个家。 在一次福贵母亲生病时,福贵进城找大夫。被一个国民党的连长强行抓去当壮丁,在共产党要打到眼前时,连长逃走了,福贵等幸存者被共产党带回,共产党给了他们盘缠放他们回家。青年的福贵在枪林弹雨中解放归家。他的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完全不认识他。 回家没多久,土地改革就把买了他家地的龙二给害死了。福贵吓得心底发寒,暗自庆幸。也想明白了人各有命。 后来有庆长大了,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把女儿凤霞送了人。而凤霞去了又逃回家,福贵却是咬牙将女儿留在家中。儿女本就 是父母的心头肉况且他本就亏欠女儿良多,哪里忍心再将女儿送走。再后来,福贵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人民公社解散,又遇上了荒年。家珍又得了软骨病,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眼看着日子熬了过来,家珍的病却一天比一天。自古福不相依,祸不单行,有庆给产子大出血的女校长输血被抽干了血而死。福贵本打算找人拼命,可校长的丈夫是和他当年一起枪林弹雨的春生。春生当年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被任命为县长。他们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让他对春生的怨恨减轻了。 中年的福贵只剩下了凤霞一个女儿。凤霞和二喜结了婚也算了了福贵和家珍的心结。 日子还没有安定下来,城里就闹起了***,春生风光了一阵,却被红卫兵逼得上吊而死。福贵唏嘘的同时,也明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反倒赔了自己的命。 凤霞怀了孕,可幸福的日子向来短暂。凤霞生产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家珍活了这么些年,跟福贵受了这么多苦,在女儿死后终于熬到了头。 福贵和二喜一起抚养着女儿的儿子苦根。二喜为了儿子拼命工作,却在工地上丢了命。苦根就靠福贵一人拉扯到七岁,可苦根本就是个命苦的娃,福贵的一时倏忽让苦根丢了命。 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由福贵亲手埋葬,福贵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从福贵的一生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在福贵的身上悲剧总是接憧而至,悲痛压抑的令人无法喘息。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福贵的生活趋于平静,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的生活本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

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重读余华小说《活着》有感

忍受·活着·苦难 ——重读余华小说《活着》有感曾经的大学现代文学老师对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余华非常推崇,为了通过这位余华崇拜者老师的课程,我读了不少余华的作品。现在看来,颇有点儿拍马屁的意味。 马屁虽然拍了,但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在我看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暴力与残杀为特征,用冷酷的笔调构建了一个个充斥着血腥的世界——他总是用一种残酷的描写来揭示人类生存中的某种真实。这种血淋淋的真实,莫名让人觉得害怕。 所以通过那位老师的课程后,很多作品都被我选择性地遗忘。 唯独没有忘记的,则是《活着》。这是我阅读过的余华文字中,少有地注入温情、流露出一种悲悯情怀的作品。 忙里偷闲,再次捧起《活着》,重新感受到的是作品中那深切的人文关怀,重新感悟到的是作品带给人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 《活着》讲述了“我”在农村收集歌谣的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耕田的老农民福贵在“茂盛的树下”给“我”讲述关于他自己的心酸故事——展示了他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 主人公取名福贵,但事实上却是既无福又无贵,大吉大利的名字和他心酸坎坷的身世相对照,“福贵”二字所蕴涵的全是难言的苦难。 作家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反应真实的生存境地:“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往里面跳”的赌场;枪林弹雨、随时都会丧命的战场;荒谬之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天天都会饿死人的三年自然灾害饥荒时期;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文革期间……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环境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了壮丁拖上了战场;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word版本

《活着》作者余华 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DOC)

目录摘要 关键词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二)苦难生活的展现 二、如何坚强的活着 (一)在苦难中忍耐 (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 三、活着的真谛 (一)超越苦难的活着 (二)活着就是最大的真理 四、总结 参考文献

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借用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年月的福贵的形象,如何在痛苦泥潭中挣扎,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顿让读者不禁战栗,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坚强活着救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朴实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时的富贵到因为自己好赌导致家道中落,最后妻子孩子孙子先后离开自己后,依然乐观地面对这个世界。 我很佩服主人公在身份大起大落时坦然面对的态度,被抓壮丁时仍然不放弃回家的希望,在亲人依次离世时,依然不放弃生活的信念。 我感动于她的妻子,典型的封建社会贤妻良母,认定一人,便追随终老。无论此人有多么不堪,无论落魄前对她有多么暴力,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丈夫就是天,既然结为夫妻就该同气连枝。她是富商的千金,从小就有良好的家教。她培养出了懂得感恩、天生乐观、对人友善、孝顺父母的一双好儿女,她在夫家没落后,依旧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自己家中,即使做着这辈子都没有做过的苦活,她也从不抱怨。身份切换自如,没有半点矫情。同时,她还有对别人的善良,当队长想要回家熬一碗米粥时,她愿意将自己从父亲那里讨要过来的米分一点给他。当校长来后来因为被批斗来道歉的时候,她释然了,并且原谅了他,他宽恕了他,认为儿子的死也不能全怪到校长的身上。 另外一个让我触动的角色是他的女儿,从小便很乖,家道落败后没有一点小姐的架子。可谓,看过繁华,也能享受苦难,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也承袭她的母亲。当七八岁因病聋哑后,

不吵不闹,依然坚强的生活,唯有更加孝顺父母。当知道父母要将她送人的时候,没有半点埋怨。在自己送人后,半夜偷偷回家,家人再次要将她送走时,也没有半点吵闹,全然接受家人安排的命运。当弟弟死了,妈妈生病后,毅然扛起家里的重担。当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她很羡慕,但没有半点越矩的行为。当知道有人看上她时,没有半点对对方的挑剔。当嫁入人妇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纯良,帮助邻居扫地、织毛衣,乐于分享,最后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虽然结完婚,但她知道父母只有她一个女人,所以隔三差五回到家里陪父母,甚至带着丈夫一起。跟有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有爱。所以,他们一家越来越有爱,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感受大家的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也会越来越有爱。可惜的是,最后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 弟弟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无比善良。全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喜欢羊。即使家里的羊被没收了,他也坚持天天三顿送草。知道校长的老婆需要输血,他就去献血,以致最后丧命。 主人公受儿子的影响,最后孤单一人的时候,也会买了一只牛,买了那只十几年的老牛,因为不忍心老牛即将被宰。 一辈子在主人公家干苦力的那个人也值得感动,虽然最后沦落为叫花子,还愿意回来看看以前的主人。内心完全没有愤怒,毕竟旧社会,做了一辈子苦力的人,需要由主人家养老的。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苦根活活撑死。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在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

关于余华经典作品《活着》2000字读后感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本身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余华的经典作品,活着读后感2000字。 1、《活着读后感20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谓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磨难只有坚忍,而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赌光家财,气死老父,他的人生从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贵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轻气盛,以狂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门为家珍而开,也从未关过。 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长也是那么的短暂,让我强忍悲痛来复述他的一生吧!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好在家珍最后回来了;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但也许是他的母亲一命换一命的吧;回到家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不料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还好找到了一个能当半个儿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福贵一辈子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女婿对他们很好,全家其乐融融,但可怕的事又发生了,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 宽容、善良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

余华-活着 摘要

精彩书评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是,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美国《时代周刊》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豆瓣网友“大头绿豆” 故事简介 《活着》讲述了徐福贵的一生,早年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尽管妻子家珍还在怀孕之中,还育有一名女儿凤霞,福贵却丝毫没有悔改之心。在日本投降那年,福贵与赌场老手龙二对局,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他爹气的从粪缸上摔下来去世。地主龙二给了福贵几亩好田,福贵和他娘一起下地干活,妻子家珍被接回娘家后又带着儿子有庆回到家中。

贫困之中,由于母亲生病,福贵在为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途中结识战友春生和老全。在国民党被包围期间,老全被流弹射死,他最后一句话是:“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国民党投降之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想要报恩却怕打仗的福贵选择回家。结果发现母亲已经病逝,女儿凤霞也因为一次高烧成了哑巴,儿子有庆尚且活泼机灵,当初赢了徐家家产的地主龙二在解放后被共产党枪毙了。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才刚开始上演。 回家后的日子苦但是安稳。为了送儿子有庆上学,女儿凤霞被人领走去伺候两个老人,后来福贵不忍心还是将女儿接回来。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的田和锅都归了公社,队长(原村长)动员大家砸锅烧屋来煮钢铁。那阵子,妻子家珍得了没力气的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摘要 《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 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正文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

《活着》余华小说读后感高中作文900字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活着》余华小说读后感高中作文900字,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活着》余华小说读后感高中作文900字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活着》读后感9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活着》读后感900字(一) 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书《活着》,可以说《活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激动和悲伤,而是震撼和感叹。感叹主人公富贵的命运的坎坷,震撼人的生存能力,当生活一次次苦难要打垮富贵时,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好好地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始,让“我”遇到了一位开朗乐观的老人富贵,富贵给“我”讲了他的故事。虽然之前我已经知道《活着》是个悲剧,但看到富贵在喊他的牛“富贵”干活时,为了让牛不偷懒,他还故意喊着其他牛的名字,来激励他的牛。我不免还觉得《活着》还有些好笑。看到后面才发现富贵喊另外牛的名字,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富贵的回忆最初他和父亲是两个败家子,父亲败掉了100多亩地,而到他这又赌掉了剩下的100多亩地。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么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一点不值得可怜,这也不算什么悲剧,尤其是他打自己怀孕的妻子时,我感到愤慨。可随着往下看,父亲被富贵气死了,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找医生,结果被抓去当了国民党,九死一生回到家。母亲死了,女儿哑了,我就有些同情富贵了。当霸占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时,我有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富贵这个地主少爷因为把家产败光了,反倒捡了一条命,还以为富贵的命也不错吗,尽管日子很苦很艰难,但一家相互搀扶和关心,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家里有钱时更幸福。可当富贵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富贵背着儿子瞒着病重的妻子埋了,而没瞒几天,妻子也知道,我无法再看下去了。稳定了好长时间才让自己止住眼泪。可再往下看,还有更悲哀的事情,多病的妻子去世,聋哑的女儿凤霞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却在生孩子时死掉了,女婿二喜又被砸死了,相依为命的外孙因为吃豆子又撑死了。这人间的一幕幕悲剧怎么全发生在富贵的身上,而老年的他却如此的乐观。 我觉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个故事,都苍白无力似的,而作者用《活着》这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了,是啊,富贵他还活着,苦难也没有把他击垮,这就够了。现在人们活在这个时代,生活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 左昊昊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重点着墨于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模式,用一种凄凉、悲壮的手笔去叙述,写尽了主人公福贵五十中的风雨苦难,告诉我们,福贵精神即是用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重重磨难,须当时时自我鞭策。 一、坚强面对生活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中的多次得与失,他却能用异于常人的坚韧与乐观完成生命的涅槃。“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然而,当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时,老天没有给他更多的安慰,“活着”的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别他而去,当他亲手将他们埋葬,他该怎样理解这生命的残酷?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触动?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究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小说结尾,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何等凄凉?然而,上苍赐予他天性一种乐观,来化解苦难,福贵担当生命给予他的一切幸与不幸,即便苦不堪言,却坚持到最后,无论人生如酒如药,他一饮而尽。 二、不屈为之生存 如何阐述福贵的生存意义是个难题。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往往选择逃避、选择绝望。很多人不能理解当主人公遭遇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等等各种打击时,他以何力量擎住生命之杯,不为之精神落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一席话看似吐露着人生的心酸与无奈,而笔者听来却无分毫自暴自弃,更分明有着精神的落脚点,无意间挥洒着力量。淡薄功名权利、无谓世路荣华,他在心中分明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这话是积极的、充满斗志的,他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三、他为什么活着? 支撑福贵经历着生命中的痛,直至让他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笔者以为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大多本能

余华《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2014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余华《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____ 张彩虹学号:_ 电大分校:电大白银市分校 工作站(教学点):_________教学点 学生所在单位:______ ______________ 论文指导教师:张青莲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 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 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