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复习要点整理

社会政策复习要点整理
社会政策复习要点整理

社会政策(总成绩=考勤10%+专题讨论30%+期末考试60%)

一、

1、蒂特马斯(3个长处、2个不足,地位,观点,评价、优势、局限)(详参书)

米什拉(Mishra, 1986)在评论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时,认为其有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长处:

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角色。

其次,蒂特马斯主张,要把断言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再次,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正式组成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方案要广泛得多。

不足:

其一,单一价值取向。

其二,非理论的取向。

1960年代后期的一些发展对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提出了挑战。

社会行政成为一个既关注规范(社会价值/社会哲学),也关注实证或解释(事实/社会科学)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学科。

2、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的涵义

——作为实践领域——实际社会政策

——作为研究领域——社会政策学

米奇利(Midgley,2000)指出,社会政策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它是指影响人们福祉的、各级政府实际的政策和方案。

第二,它是指一个涉及到描述、解释和评估这些政策的学术研究领域。

作为实践领域的社会政策

学者们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的界定:

第一,目标取向。视社会政策为一套关于所期望之人类状况的目标陈述。

伯莱克莫尔(Blakemore,1998):社会政策可以看作是目的或目标,或者关于应该发生什么的陈述。社会政策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福祉(尽管它们常常并不能如此)和满足人类的教育、健康、住房及社会安全需求。

第二,手段取向。视社会政策为一套指导社会行动的原则。

金斯伯格(Ginsberg,1996)极力推崇美国《社会工作词典》上的社会政策定义:社会政策是一个社会的活动和原则,它们指引着社会介入的方式和控制着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和原则是社会的价值和习惯的结果,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和人们的福祉水平。

第三,过程取向。把社会政策看作是一个过程。

迪尼托等人(DiNitto et al., 1995)公开宣称,社会政策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个围绕着贫穷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实质和原因,以及围绕着对此应当做些什么的冲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政策,而这种选择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素质。

第四,内容取向。把社会政策看作是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福利的政策。

马歇尔(Marshall)指出,社会政策并非具有确切意义的专有名词,它指政府用以直接影响市民福利的政策,其行动是提供服务或收入予市民。其核心因而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保健及福利服务。

第五,问题解决取向。强调社会政策是要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詹森(Jansson,1994)在《社会政策:从理论到政策实践》一书中公开宣称,本书使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解决的社会政策定义:我们把社会政策界定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集体性的策略。

总而言之——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人们的社会福利问题,透过一定的过程,制定出来的原则。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的定义,反映了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社会福利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健康照顾、教育、住房和个人性社会服务等问题;

其次,它也反映了社会政策是透过一定的过程制定出来的,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政治冲突的过程;

再者,它亦反映了社会政策的结果是以某种原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譬如立法、条例、规定等。

3、社会政策分析

4、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什么是社会政策分析?

波普尔(Popple)和莱宁(Leighninger)(1998)

政策分析是应用理性分析而研究社会对公共(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

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第一,描述性分析。“是什么?”

第二,过程分析。“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评估。“在逻辑、效果、伦理方面如何?”

第四,规范性分析。“应当是什么?”

第五,价值或目的取向。

二、

1、社会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的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①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在西方是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②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即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执行机关,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政党政党是一定团体利益的代言人。

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

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④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可以看作是为了保障或增加个人的利益而组成的团体。

⑤公民(选民)

公民是一个社会中具有公民身份的成员。

公民或选民是社会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社会政策主体。

2、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广义: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狭义: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3、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西)

①立法机关的角色立法机关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社会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社会政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第二,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被坚决执行。

②行政机关的角色

行政机关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在于它是社会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当代它日益参与社会政策制定事务。

我国国务院享有行政立法权、提案权、监督权、人事权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授予的其他方面职权。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享有执行权、制令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以及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的其他权限,它的管理权限是全面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各项行政事务。

政府部门制定出的社会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社会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社会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社会政策的基本精神;

第二,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社会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规定,以防止出现社会政策空白。

③政党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法定的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社会政策的讨论与决定,而且更经常更大量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社会政策建议,进行社会政策监督和评估,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功能④利益集团的角色

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要求和愿望,希望政府的社会政策更多地考虑其利益。

因此,社会政策的制定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争斗和妥协的过程。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集团也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政府的社会政策制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尽量限制其消极作用,将是我国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面临和必须加以认真处理的新问题。

⑤公民的角色

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听证制度、信访制度、公示制、政务公开和公众意见征集;

二是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制定或修改并执行社会政策;

三是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去反对某些社会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社会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社会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四是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社会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及游说的方式去影响社会政策;

五是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社会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社会政策结果等。

4、公民影响社会政策的途径(5)

5、社会政策普遍性对象与选择性对象

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按社会政策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普遍性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

选择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地帮助社会中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

6、结合图示分析福利多元主义的社会服务传递机构

在一个层面上,福利多元主义的结构可以看作是由四个部门构成的:政府部门、志愿部门、非正式部门和商业部门,透过这些部门,传递社会给付,用来协助有需要的公民。

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四个部门可以看作是被吸收进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它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市场既相互分离,但又相互交叉。

三、

1、社会政策议程

社会政策议程是指将社会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2、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关系

①系统(公众)议程:即公众对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的态度。它是由那些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且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问题组成。其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

政府(正式)议程:由受到政府注意并可能对之采取具体行动的一些事项构成。其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②系统议程先于政府议程。即首先是公众意识到和重视一个问题,形成一定的系统议程,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影响政府,促使产生相应的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先于系统议程。即首先是政府部门和领导人发现并重视了某一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再通过宣传而使公众也认识和重视该问题,形成系统议程,并支持政府的行动。

3、*影响社会问题进入社会政策议程的因素

(1)因素

第一,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公众与政府对某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及其严重性达成了统一的认识。

第二,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公众由于强烈地感觉到了不安或威胁,因而强烈地要求政府承担责任、采取行动,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消除众人的不安。

第三,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当现实的社会问题被认为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或者潜在的社会问题被认为具有必须解决的价值时,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可以认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途径

政治领袖利益集团危机或特殊事件抗议活动大众传播媒介

4、社会政策方案(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政策方案是指社会政策的具体行动计划,包括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规模和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

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进一步确认社会问题。2、设计社会政策方案3、比较与选择社会政策方案

5、社会政策方案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方案的设计中,一般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社会政策的总体目标。制定一项社会政策要解决哪些问题?如发展老人服务的社会政策是要改善老人的生活状况……

第二,社会政策的具体行动及其目标。任何社会政策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来达到其总体目标。例如,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需要通过校舍建设项目、师资培养项目、学生奖学金计划等具体的项目来实施……

第三,可调动的资源。为实现该项政策或特定的项目而需要投入的经费和人力等资源,以及资金和人力等的具体来源。第四,社会政策的基本体制和项目运行机制。社会政策行动或具体的项目采用何种方式运行。医疗政策中是搞社会保险制还是搞全民医疗服务……

第五,受益者及预期后果分析。大部分社会政策行动都有特定的受益者,政策方案中应该确定受益者及受益程度。

第六,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管理。规定一定政策的主管部门、参与行动的机构、基层管理及服务机构等,明确各个机构的责任和权力。

6、社会政策的执行

①社会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执行系统通过其积极的行动使社会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定的人员或团体为了致力于社会政策所设定之目标的达成而采取的各项行动。

③这种行动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将决策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过程,二是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④重要性

第一,社会政策执行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关键。

第二,通过执行,可以检验社会政策,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展修正和完善社会政策,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政策执行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与人民的价值共识问题。

⑤社会政策执行的逻辑顺序:政策理解——实施准备——政策实施

7、*妨碍社会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①机构的因素

第一,组织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层级是指组织机构纵向的层次划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横向的部门划分。第二,组织机构的命令与服从体系。第三,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②人的因素

第一,政策执行者。这些人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等,构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政策相关人员。受益者和受损者。

③政策本身的因素

第一,政策的连贯性。第二,政策的合理性。第三,政策的具体性。

④政策外的因素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条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与政策相关的技术水平等。

8、自由裁量权(对执行的意义、价值)

①自由裁量权指的是在法律执行的有关规定中,对那些难以预先指明的问题,在一定范围上给实际执法者以自主

决断的权力。

②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政策环境现实的复杂性和政策制定者认知的局限性。

第二、适应社会政策高效率的现实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规定模糊性的客观要求。

第四、保持社会政策稳定性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的需要。

第五、社会政策执行者与制定者价值判断的差异以及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的需要。第六、现代社会政策领域拓展的需要。

③自由裁量权对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

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社会政策有效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对于这种权力的如何使用则严重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执行者能够在原则性的要求下,严格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统一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使政策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

然而相反的情况同样也会出现,在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分析模型中表明,政策执行者具有更多的抵制资本,并且可以不断地把中央的政策变成谋利的政策。

④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第一,加强立法控制第二,加强行政监督第三,加强社会监督

第四,社会政策执行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监督

第五,加强对社会政策执行中自由裁量的授权控制

9、社会政策评估(怎样的方法)

①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及技术标准对一个行动方案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做出判断。从广义上看,对社会政策各个环节的评估工作贯穿于社会政策的全过程。

具体而言,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评估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二是指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

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是指评估行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领导评估、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群众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

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是指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策方案本身,二是政策实施的行动及其效果。

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是指在评估过程中用来判断社会政策行动优劣的标准。

1、行动标准: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2、收效标准:是指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3、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高低的评判。)

②社会政策评估的常用方法

前后比较、预测趋势与方案效果比较、方案实施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③社会政策评估的组织及实施方式

评估计划的拟订;

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

评估的实施;

评估报告的撰写。

四、

1、社会政策分析

①社会政策分析,一般被简称为政策分析。关于何为政策分析,学者们有些许不同的看法。

邓恩(1994):政策分析是对政府所面临的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的一个回应;

科克伦和马隆(1995):政策分析是对那些为决策者生产准确和有用信息的调查的描述;

多贝尔斯坦(1996):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有关他们必须要考虑之问题的可信的信息,以便指引决策活动达到适当的结论。

我们采纳由波普尔和莱宁格(1998)所提出的政策分析定义,即政策分析是严格地应用理性,研究集体对公共(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

②社会政策分析的类型

A为政策分析和政策的分析:博格达诺等学者(1987)区分出“为政策分析”(analysis for policy)“政策的分析”(analysis of policy)。

B专业取向和学术取向:他们认为,在政策分析内部,可以区分出“专业”取向(professional approach)“学术”取向(academic approach)。

专业取向关心“为政策分析”,或者“向当权者说事实”。在这种意义上,政策分析可以看作是操作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的一个分支,可以看作是同公共行政研究紧密相关的。

政策分析的学术取向是“政策的分析”,而不是“为政策分析”。它的兴趣在政策形成、结果评估、对执行过程的理解、对因果假设的探讨、对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政策原则的认定等。

2、社会政策的过程性分析

过程(process)分析是指对社会政策形成及执行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回答“如何”的问题。

波普尔等人(1998)对过程分析也做了说明:“同政策内容相比,过程分析更多地涉及到一项政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分析方法的焦点是许多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政府官员、官僚、传播媒介、专业协会和很可能会受到一个政策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特殊利益群体”。

3、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的差异

卡格尔等人(1990)指出,社会政策分析通常要透过运用一个政策架构(framework),政策架构的目的是为分析者提供一个由一组问题组成的模型(model),以便系统地分析一个政策。

虽然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取向”这个术语,卡格尔等人使用的是“架构”或“模型”,但实际上,就像弗林(1992)所观察到的:取向、架构和模型这几个术语在以往的政策分析中通常是被互相交替着使用的。

弗林(1992)指出存在着许多社会政策分析的取向、架构和模型。事实上也存在着许多对这些取向、架构、和模型的分类及评论。

在对一定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时,政策分析者往往会采取一定的取向(approaches),或者说架构(或模型)指导他们的分析活动。

①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descriptive)分析一般是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戴伊(1995) 指出,通过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公共政策------我们可以了解政府在福利、国防、教育、公民权、健康、环境、税收等方面正在做(和没有做)什么”。

波普尔等人(1998)对描述性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他们指出描述性分析包括内容分析、选择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

②过程性分析

过程(process)分析是指对社会政策形成及执行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回答“如何”的问题。

波普尔等人(1998)对过程分析也做了说明:“同政策内容相比,过程分析更多地涉及到一项政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分析方法的焦点是许多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政府官员、官僚、传播媒介、专业协会和很可能会受到一个政策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特殊利益群体”。

③评估分析

评估虽然也回答“如何”的问题,但它的着眼点并不是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而是要对社会政策的诸方面做出一个评判。

波普尔等人(1998)明确地指出,评估不是简单地描述或解释社会福利政策,而是要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判断。评估过程可以判断一项政策的逻辑一致性、评鉴它的效果和效率及分析它的伦理特点。所以,他们把评估进一步细分为逻辑评估、定量评估和伦理评估。

④规范性分析

规范性分析主要研究改进一般福祉的应当是(ought to be)何种社会政策。规范分析处理包含着有关应当是(should be)什么的价值判断的陈述。

邓恩(1994)明确地提出了规范性取向,认为它主要关注提出可能会解决公共问题的未来的行动过程。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前瞻性(prospective)政策分析的概念同规范性取向的观念互相印证,指出前瞻性政策分析主要生产和转换政策行动被发动和执行之前的信息

⑤价值或目的分析

价值或目的分析主要研究一定社会政策背后的价值或目的。

莫罗尼和克里斯科(1998)把社会政策分析区分为两种,即“强调过程”的和“强调目的”的。认为前者扎根和局限于技术分析,后者则系统地把价值结合进分析之中。前者把焦点放在决策的技术方面强调政策过程的分析,后者则强调那个政策要实现的目的。

总体上来看,自从政府开始透过社会政策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而且社会政策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以来,在社会政策分析这个领域中已经发展出了一些分析取向。这些分析取向各有自己的着眼点和目的,从而把它们相互区分开来。

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社会政策分析取向的“理想型(ideal types)”。在现实世界中,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并没有划分得如此清晰。而且,正如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诸多的分析取向,在社会政策分析领域中并不存在着任何一种大家一致同意的分析取向。

4、*吉尔伯特等人的社会政策分析架构,结合该架构分析现行政策

①分配是指“社会分配的基础是什么﹖”,它阐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谁(who)”,亦即谁将从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中获益。其最核心的争论在于,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受益者是“普及性的”还是“选择性的”。

②供给是指“将要分配的社会供给的形式是什么﹖” 它阐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什么(what)”,亦即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将提供何种形式的给付。一般来讲,社会福利政策所提供的给付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或服务、权利、代用卷和机会等等,但以现金和实物或服务为主。

③传递是指“传递这些供给的策略是什么﹖”它表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如何(how)”,也就是说,在决定了社会福利政策中的“谁” 和“什么” 之后,决策者也必须对供给如何到达消费者做出安排。这里的主要争论包括:政府机构对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员对准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平等分配对服务配给等议题。

④财政是指“为这些供给筹措资金的方法是什么﹖”筹措资金的方法也可以看做是阐述社会福利政策中的“如何”。不过,这个“如何”不同于传递策略上的“如何”。传递策略上的如何解决的是利益如何从提供者到达消费者的问题,而

这里的如何解决的是利益的资金来源及方式的问题。这里主要争议的问题是单一渠道还是混合渠道,因而政府的责任还是社会各方面的责任。

A、图中的可能之选择(alternatives)、价值(values)和理论(theories)是分析社会福利政策的三条轴线(axes)。也就是说,上述分析社会福利政策的四个纬度均可以沿此三条轴线做进一步的分析。

B、而且在Gilbert, Specht & Terrell看来,由这三条轴线构成的进一步的分析似乎又可以划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可以看做是沿着“可能之选择”这个轴线展开的,它主要是陈述各个纬度中的可能的选择,并认定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各个纬度中的选择,考察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个步骤是说明一定选择的背后的原因、依据。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各个纬度中的可能之选择间必定会做出一定的取舍。第二个步骤正是要找出这些原因和依据。它基本上是沿着“价值”和“理论”这两个轴线展开的,考察的主要是“为什么”的问题。

①价值

价值是社会福利政策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价值不同,往往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分析价值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第一个层面的分析焦点是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是考量一定的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分配的公正。第二个层面的分析焦点是渗透在四个选择纬度中的大量的社会价值。

②理论和假设

价值决定着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透过价值可以解释社会福利政策选择中的“为什么”。

除此之外,Gilbert等人认为“理论”和“假设”也具有和价值同样的功能。也就是说,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除了会受到其价值偏好的影响之外,亦会受到一定的理论和假设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Gilbert, Specht & Terrell所提出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架构是由四个选择纬度、两个分析层次构成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结果,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和依据。

如同Ginsberg所指出的:Gilbert, Specht & Terrell透过界定轴线,为社会政策分析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因为他们表明了实现一个社会政策目标通常会有许多可供选择的途径;解释了社会政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上的关注,而是一个受价值和信仰影响的关注;表明了理性思考和理论也是社会政策分析过程的组成部分。

五、

1、米什拉关于社会福利的三种变量及对比

米什拉的社会主义福利概念

米什拉(Mishra,1981)曾根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概括出社会主义的福利概念。

认为社会主义福利观的核心是“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国家则代表整个社会,根据平均主义的原则分配收入和资源。米什拉还把社会主义的福利观念称作结构性的(structural),并和资本主义的两种主要福利观念(剩余性的和制度性的)进行比照,以刻画它的主要特征。

2、资本主义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

①自由/平等——社会自由主义

二战后世界上的福利国家体制,主要是受其影响贝弗里奇影响,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或团结主义。但是,若放任资本主义自行其是,将导致个人之间出现不可接受的不平等。“一无所有的人不是自由的人”——富兰克林.

罗斯福

因此,愿意承认国家可以扮演特定而有限的角色,以保证全体公民理论上的平等。

社会自由主义者并不试图保证完全的社会平等,而只是确保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一个全国最低标准。这样,每个人可以在这个最低标准的基础上自由地发展自己。

②平等主义/共和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热心的集体主义者温和的或费边主义的社会主义

费边社(Fabian Society ):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团体。1884年创立,领导者是肖伯纳和韦伯夫妇。以古罗马统帅费边·马克西姆的名字命名,借其善于等待时机,避免决战的拖延战术。它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采取温和缓进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的地方自治的市政机关,逐步实行并扩大市政机关对自来水、电车、电力等的所有权,“一点一滴地”实现社会主义。费边社出版过几百种小册子和论著,举办过“费边社暑期学校”,散布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引诱工人阶级脱离阶级斗争,成为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之一。1900年集体加入工联组织的工人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委员会。1906年工人代表委员会改组为工党时,以独立组织为单位参加并掌握了工党的领导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此后,费边社虽在形式上是一个团体,实际上与工党领导集团溶为一体。

社会民主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根源,是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但是,100年来,社会民主主义产生了深刻的演变,已从反制度的革命政党演变成为资本主义体制内温和的执政党。

社会民主主义通常是与工会和劳工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民主主义是福利国家的积极鼓吹者和建设者。

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家庭和市场来讲,社会福利最好通过政府机构来提供。

③保守/共和——社会保守主义

社会保守主义重视社会团结而非社会平等。

它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尽管在等级制的社会秩序界限内,决策是由社会中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所操纵。

俾斯麦

——社会保险的先行者

目的是削弱德国日益强大的工会运动的影响,以及利用国家权力保护某些传统价值。

社会保守主义是调节而不是拥抱资本主义,它愿意维持相对慷慨的社会政策以保护社会,而不是改变它。

④保守/自由——新保守主义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

%

追求经济自由和强势国家

把经济自由主义与道德权威主义融合在一起,希望利用国家权力去灌输道德价值和塑造个人行为。

亲济贫法

——《济贫法》的立法目的就是通过管制不值得救济的穷人的行为,以维持自由市场。

抵制从济贫法走向福利国家,竭力限制或削弱平等主义的社会政策,强化强制性或惩罚性的社会政策。

导致社会福利的污名化

3、*新右派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判(新左派)

右派——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

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发展轨迹来看,虽然它们的起点不同,但在经过曲折的发展之后,它们现在在许多观点上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

从意识形态连续体来说,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属于右派或极右派,所以对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又有“新右派”之说。

基于他们的基本理念,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新右派对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新右派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判

(1)建立一个综合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的;(2)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建立在错误观念基础之上的;(3)福利国家会对自由造成威胁;(4)福利国家是没有效率的;(5)福利国家会在经济上造成伤害;(6)福利国家会在政治上造成伤害;(7)福利国家亦会在社会上造成伤害。

4、*第三条道路及其福利观

①“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

战后50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对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

盾依然存在,为了摆脱困境,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1970年代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对经济活动实施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同时,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社会分配的矛盾。

70年代后期,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并发症。对此,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这时,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崛起取而代之,推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和放松控制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减税、减少政府开支、减少社会福利费用等措施。

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的政策造成了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自身的生存,面临着如何再发展的问题。“第三条道路”就是力图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矛盾和再发展问题。

②“第三条道路”的基本观点

所谓“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翻天覆地的世界,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在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建设积极的福利社会。

第一,“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采取了辩证的态度。

第二,“第三条道路”提出了责任与权利平衡的福利原则,即无责任即无权利。

第三,“第三条道路”提倡积极的福利。

第四,“第三条道路”主张用“社会投资国家” 取代“福利国家”。

5、无责任既无福利

第二,“第三条道路”提出了责任与权利平衡的福利原则,即无责任即无权利。

6、发展性社会福利

①发展性社会福利的兴起

a制度性福利(社会民主主义)主导着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政策

b剩余性福利(新自由主义)在1970年代向制度性福利发起了挑战。

c发展性福利是对制度性和剩余性福利的替代

199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形成并投入实践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其基本依据是,社会政策对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有直接的作用,社会政策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型社会政策特别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社会的发展。

(1)政府要在社会福利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政策设计中增加对家庭的支持作用;(3)针对老人和儿童实施一些普遍性的社会福利。

②社会发展及发展性社会福利

(1)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意在与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一道,促进整个人口的福祉。

第一,社会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不可摆脱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社会发展有一个跨学科的焦点。

第三,社会发展概念包括过程的涵义。

第四,社会发展的倡导者认为,变迁过程本质上是进步的。

第五,社会发展过程是介入主义的。

第六,社会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策略促成的。

第七,社会发展关注整个人口,因而其在范围上是融和性和普及性的。

最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

(2)发展性社会福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米奇利等学者把社会发展的观点引入社会政策领域,形成发展性福利的概念。

特点(和传统的慈善、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不同)

其一,主要的焦点不是放在个人上,而是放在社区或社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结构上。

其二,社会发展不仅为穷人提供膳宿,而且谋求提升整个人口的福祉。

其三,社会发展也是动态的,包括成长和改变的过程。

其四,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试图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努力。

3、发展性社会福利的实施策略

基本原则:

第一,建立国家性的组织机构,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

第二,采纳那些能够促进就业和获得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结果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社会计划应当是投资导向的,或者生产主义导向的,通过促进经济参与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回报。

具体的策略:

增加社会福利中的成本效益

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

促进社会资本形成

发展个人和社区资产

通过生产性就业和自雇促进经济参与

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

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气氛

1、公平与效率

①公平的含义

第一,公平即平等(equality)——“同等的分享”。

平均主义大锅饭

第二,公平即公平本身(equity)——“合理的分享”。

按劳分配

第三,公平即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平等的权利。

发展型社会政策

②效率的含义

效率概念一般被学者们看作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焦成国(2000)认为,效率概念表示的是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效益(effectiveness)是说社会政策是否实现了其目标。

“效率”(efficienc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效益/成本

2、在社会政策领域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信奉公平的人来说,他们都会把公平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过分强调平等

普遍性社会福利

对于那些追求效率的人来说,通过市场来配置和分配资源是最重要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选择性社会福利0

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思想家认为,公平与效率这两个价值目标同等重要,二者必须兼顾。

罗尔斯的“差异原则”

——政策的基本目标朝向平等

——允许一定数量、一定程度的不平等

3、自由与控制

①自由的含义

Spiker认为,自由(freedom)是指一个人必须免于受到压制,必须能够做事情。

在这个定义中,自由可以作两种理解:

消极的自由:人们必须不受到妨碍

积极的自由:人们必须能够行动

②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与天生的自我约束不同的另一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4、自由与控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崇尚自由的人主张,应当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而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控制。因而,在他们看来,社会福利和国家介入是破坏人们的自由。

哈耶克

推崇控制人认为,完全的自由或对任何人开放的无政府状态,并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对个人行为和市场力量等,有必要加以适当的限制。

凯恩斯

怎么协调?

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社会政策和其历史都环绕着这个问题:

国家应当在多大程度上介入?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学历不被国家承认

5、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第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互相依赖的自我&独立的自我

第二,个人与集体的目标

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

第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遵从社会规范/强调个人选择、个人权利

第四,对待关系(Relationships)的态度

关系取向/个人取向

(虚幻的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奉献,个人价值以贡献来衡量,追求个人权利被认为是可耻的

真实的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是真实的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社会政策的集体主义追求:真实的集体主义福利——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利益,关注个人需求)

6、权利与慈善

①权利的含义

泰勒·古比指出,权利基本上是一个法律概念,意指合法的个人诉求。

在社会政策背景下,指对社会利益和服务的诉求是否应当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使社会权成为现代国家中公民权的一个要素。

公民权利包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

②慈善的含义

慈善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上对下的恩赐、富对穷的施舍,其本质是人类善爱之心的表现与标志。

7、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无责任既无权利)(关系)

答题思路:主要社会政策领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能够结合吉尔伯……

名词:5'*6=30'简答:10'*4=40'论述:15'*2=30'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说明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4政策 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价 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与社 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 社会政策的其他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生转 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最新基础工程计算题整理

例子2-3. 某基础底面尺寸为5.4*2.7m ,埋深1.8米,基础顶面离地面0.6米。基础顶面承受柱传来的轴力Fk2=1800kN ,弯矩Mk=950kNm, 水平力FkH=180kN ; 还承受外墙传来的集中荷载,作用在离轴线0.62m 处,大小为220kN 。试验算基础底面与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已知地基土情况如下: 第一层:粉质粘土,4.3米厚γ=18.0kN/m3,γsat=18.7kN/m3;e=0.85,fak=209kPa ,Es1=7.5Mpa 第二层:淤泥质粘土:fak=75kPa ,Es2=2.5Mpa 地下水面在基础底面处 解: 1 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底面平均压应力: kPa A G F p k k k 6.1747.2*4.525457.2*4.57.2*4.5*8.1*201800==+=+= 最大压力: kPa l e p p l G F M e k k k k k 9.273)/61(,9.06/512.02545 2.1*180950max =+===+=+= p 第一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验算: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209+1.0*18.0*(1.8-0.5)=232.4kPa 验算:pkpkmax 2.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tan 2)(tan 2()(θθσσz b z l p bl cd k z ++-= =57.2kPa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122.9>σz+σcz =57.2+18*1.8+2.5*(18.7-10)=111.4kpa 某1砖砖墙,在基础顶面处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以及基本组合的轴心荷载是144KN/m 和190KN/m 。基础埋深0.5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fak=106kPa 。试设计其基础。 【解】: 1.基础类型与材料选择: 条形基础 。混凝土C20,钢筋HPB235——ft=1.10N/mm2,fy=210N/mm2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推荐下载

第四章人力资源规划 4.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程序 4.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必要性 4.1.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满足这些要求面设计的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我们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三是需求和供给比较的结果. 4.1.1.2 人力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意义) 1、弥补职位空缺 2、应对流动率较高 3、保持劳动力水平的稳定 4、减少不确定性 4.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4.1.3 人力资源规划的层次 人力资源规划按其应用用途及时间幅度,可分为战略性的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策略性的中期计划(2-5年)和作业性的短期计划(1-2年). 4.1.4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阶段;2、预测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在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中,这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决定了

规划的准确性。3、制定规划阶段;4、规划实施阶段;5、评估反馈阶段。 4.2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4.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4.2.1.1 人力资源的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总量需求和个量需求.总量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个量需求是指某一个组织. 人力资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1、劳动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可替代性 2、产品需求的弹性程度,弹性越大,工资增加,需求越减少 3、人工成本构成产品总成本的比重 4、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弹性程度。 4.2.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1、主观判断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做出估计。一般先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再汇总到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它主要用于短期预测,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者经营稳定、人员流动不大的企业。 2、集体预测法(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型的预测技术,是“专家集体咨询”的方法,它根据对影响组织的内部因素的了解程度来选择多个专家,常用于短期(1年内)的预测问题。 3、趋势预测法: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人员数量,分析它在未来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基础工程计算题

1、已知某砖混结构底层承重墙厚240mm ,基础顶面中心荷载的标准组合值F k =185kN/m 。地基地表为耕植土,厚0.8m,γ=16.8kN/m3;第二层为粘性土,厚2.0m ,fak=150kPa ,饱和重度γsat=16.8kN/m3,孔隙比e=0.85;第三层为淤泥质土,fak=80kPa ,饱和重度γsat=16.2kN/m3,厚1.5m 。粘性土至淤泥质土的应力扩散角θ=300,地下水位在地表下0.8m 出。要求确定基础埋深(4分);确定基底宽度(4分);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4分)。(注:宽度修正系数取0,深度修正系数取1.0)(B) 2、某预制桩截面尺寸为450×450mm ,桩长16m (从地面算起),依次穿越:①厚度h 1=4m 的粘土层,q s1k =55kPa ;②厚度h 2=5m 的粉土层,q s2k =56kPa ;③厚度h 3=4m 的粉细砂层,q s3k =57kPa ;④中砂层,很厚,q s4k =85kPa ,q pk =6300kPa 。K=2.0,试确定该预制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C) 3、已知某砖混结构底层承重墙厚370mm ,基础顶面中心荷载的标准组合值Fk=115kN/m 。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20kPa,基础埋深为1.2m ,采用毛石基础,M5砂浆砌筑。试设计该基础。(注:毛石基础台阶高宽比允许值为1:1.25,每台阶宽不大于200mm )。 4、如图所示某条形基础埋深1m 、宽度1.2m ,地基条件:粉土3 119/kN m γ=,厚 度1m ;淤泥质土:3 218/kN m γ=,%65=w ,kPa f ak 60=,厚度为10m 。上部结 构传来荷载Fk=120kN/m ,已知砂垫层应力扩散角0 .1,035===d b ηηθ, 。求砂垫层厚度z 与宽度b 。(A )

基础工程计算题含答案

(卷2,2)1、如图所示某条形基础埋深1m 、宽度1.2m ,地基条件:粉土 ,厚度1m ;淤泥质土:,,,厚度为10m 。上部结构传来荷载Fk=120kN/m ,已知砂垫层应力扩散角 。求砂垫层厚度z 与宽度b 。(A ) 解:先假设垫层厚z=1.0m ,按下式验算: (1分)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 垫层底面处土的附加应力 (2分) 垫层底面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2分) 验算: 故:垫层厚度 z=1.0m 垫层宽度(底宽) (1分) 3 119/kN m γ=3218/kN m γ=%65=w kPa f ak 60=0 .1,035===d b ηηθ,οa z cz f p p ≤+kPa p cz 37181191=?+?=kPa z b p b p cd z 6.4635tan 122.1) 1912.12012.1120(2.1tan 2)(=??+?-??+=??+-= οθ σkPa z d f f m d ak 75.87)5.011(1137 0.160)5.0(0=-+?+? +=-+++=γηkPa f kPa p p a z cz 75.8762.83=≤=+m z b 6.235tan 22.1=??+=ο

(卷3,1)2、某单层厂房独立柱基底面尺寸b×l=2600mm×5200mm,柱底荷载设计值:F1=2000kN,F2=200kN,M=1000kN·m,V=200kN(如图1)。柱基自重和覆土标准值G=486.7kN,基础埋深和工程地质剖面见图1。试验算持力层和下卧层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10分)(B) fk =85kPa ηb=0 ηd=1.1 解: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F= F1+F2+G=2000+200+486.7=2686.7 kN M0=M+V h+F2a=1000+200×1.30+200×0.62=1383kN·m e= M0/F=1384/2686.7=0.515mp=198.72 kN/m2(满足) 1.2f=1.2×269.6=323.5 kN/m2> p max = 316.8 kN/m2(满足) ( 2分)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γ0=(19×1.80+10×2.5)/(1.80+2.5)=13.77 kN/m3 f= fk+ηbγ(b-3)+ηdγ(d-0.5)=85+1.1×13.77×(1.80+2.5-0.5)=142.6 kN/m2( 2分) 自重压力:p cz=19×1.8+10×2.5=52.9 kN/m2 附加压力:p z=bl(p-pc)/[(b+2z·tgθ)( l+2z·tgθ)] =2.60×5.20×(198.72-19×1.8)/ [(2.60+2×2.5×tg23o)(5.20+2×2.5×tg23o )] =64.33 kN/m2 ( 2分) p cz+p z =52.9+64.33=123.53 kN/m2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汇总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容和职务规(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法 1、被观察者的工作应相对稳定、工作场所也应相对固定,这样便于观察 2、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较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组装线工人、会计员,而不适用于脑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律师、设计工程师等工作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保护: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公共政策:政府或者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伊丽莎白济贫法:1602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颁布的社会福利法案,该法在实行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厂,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5、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综合。 6、公积金法案:是新加坡的一种社会制度法案,为了改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人民生活条件恶劣,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的状况。 7、剩余型模型:剩余型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求的两个“自然”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当这些制度不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是一种补救性的制度,当正常渠道重新发会适当作用后,它就应当撤离出来。 8、制度型模型:制度型模型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 9、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10、民间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非营利组织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其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提供福利性服务。 11、就业组织(雇主):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体雇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主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12、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13、选择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14、社会政策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5、弱势群体:①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低下的群体。 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③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16、社会支出:政府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作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17、准市场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18、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19、社会政策评估:一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二是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二、简答(书后习题)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答:⑴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⑵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⑶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基础工程计算题复习资料

基础工程课程习题第二章浅基础 2.1 地基承载力计算

2.2 基础底面尺寸 【例7-2】某柱下矩形单独基础。已知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传至基础顶面的内力值Fk=920kN,Vk=15KN,MK=235KN.m ;地基为粉质粘土,其重度为γ=18.5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ηb=0.3,ηd=1.6)基础埋深d=1.2m ,试确定基础地面尺寸。 ? 【解】(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假定基础宽度b<3m, 则 ()()a ak d m f f d 0.5=180 1.618.5 1.2-0.5200.72kPa =+ηγ-+??= (2)初步按轴心受压基础估算基底面积 2K 0a G F 920 A 5.2m f d 200.72-20 1.2 = ==-γ? 考虑偏心荷载的影响,将底面积A0增大20%,则A=5.2×1.2=6.24m2。取基底长短边之比 l/b=2,得 A b 1.77m 2 = = , 取b=1.8m,l=3.6m 。 (3)验算地基承载力 基础及其台阶上土重 K G G Ad 20 3.6 1.8 1.2155.52kN =γ=???= 基底处力矩 K M 235150.9248.5kN m =+?=g 偏心矩 K K K M 248.5l e 0.230.6m F G 920155.526 = ==≤=++ 基底边缘最大压力

K K k max a F G 6e 920155.52 60.23p 11229kPa 1.2f 240.86kPa A l 3.6 1.8 3.6++?????= +=+=≤= ? ?????? 满足要求,故基底尺寸长l=3.6m,b=1.8m 合适。 【例】墙下条形基础在荷载效应标准值组合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轴向力Fk=280kN/m,基础埋d=1.5m,室内外高差0.6m ,地基为黏土(ηb=0.3,ηd=1.6),其重度γ=18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求该条形基础宽度。 【解】(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假定基础宽度b<3m,因埋深d>0.5m ,故进行性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 ()()a ak d m F f d 0.5150 1.518 1.5-0.5178.8kPa =+ηγ-=+??= (2)求基础宽度 因为室内外高差0.6m ,故基础自重计算高度 0.6 d 1.5+ 1.8m 2 == 基础宽度: K a G F 280 b 1.96m f d 178.8-20 1.8 ≥ ==-γ? 取b =2m , 由于与假定相符,最后取b=2m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总结归纳

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案例分析3个(60分)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3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5人力资源的性质:人力资源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即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和可开发性。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等。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解(案例分析)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 第三章(自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1)专业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掌握与人 力资源管理所承担的各类职能活动有关的知识,具备设计和制定各种人力资源制度、方案及政策的能力。(2)业务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熟悉本企业所开展的业务。(3)实施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推行和实施各种人力资源制度及方案的能力。(4)思想素质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对应关系上:第一个是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关系;第二个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第三个是需求提出和服务提供的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主要有四种: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推动者。戴夫?乌里奇在2005年对上述四种角色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人力资源 管理的五种角色。除上述四种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 、、、辿、; //// \ 部门最为关键的角色是领导者角色,即将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获得内外部人员的 信任。这种角色处于所有角色的中间,与各种角色都有联系。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1职位分析概念: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 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2胜任素质模型概念: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精心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完整版)社会政策复习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中期; D.18 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 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A.计划配置就业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