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卫生系统考试试题

卫生系统考试试题

1.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理是A.裂解细胞壁聚糖骨架上的β-1,4糖苷键B.抑制细胞壁肽聚糖上四肽侧链与五肽桥的交联C.抑制细菌mRNA表达D.抑制细菌DNA转录E.破坏细胞壁上的磷壁酸2.引起疯牛病和人类克-雅病、库鲁病等的病原因子是A.病毒B.类病毒C.拟病毒D.朊病毒(朊粒)E.衣原体3.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以复制方式增殖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4.对于细菌内毒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发热B.白细胞升高C.微循环障碍D.DIC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5.关于病菌的致病因素,错误的是A.病菌有粘附因子B.病菌有荚膜、微荚膜C.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D.与病菌的内、外毒素有关E.与病菌侵入的数量并无密切关系1.在下述情况中,排除无芽胞厌氧菌的依据是A.机体多个部位的脓疡B.血性分泌物,恶臭或有气体C.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D.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呈表面生长E.在血平板中长出微小菌落2.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A.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播B.从侵入门户向血液中的传播C.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D.通过血液向其他组织传播E.沿神经传播3.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注射时医学全在线ww w.m e ,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

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注射抗生素B.注射丙种球蛋白C.注射乙型肝炎疫苗D.注射HBIgE.注射α—干扰素4.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肠炎的病原体是A.志贺菌B.伤寒沙门菌C.新型肠道病毒70型D.大肠埃希菌0157型E.轮状病毒A组5.细菌内毒素的特征是A.只有革兰阴性细菌产生B.少数革兰阳性细菌产生C.细菌在生活状态下释放D.抗原性强E.不耐热1.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理是A.裂解细胞壁聚糖骨架上的β-1,4糖苷键B.抑制细胞壁肽聚糖上四肽侧链与五肽桥的交联C.抑制细菌mRNA表达D.抑制细菌DNA转录E.破坏细胞壁上的磷壁酸2.引起疯牛病和人类克-雅病、库鲁病等的病原因子是A.病毒B.类病毒C.拟病毒D.朊病毒(朊粒)E.衣原体3.对病毒生物学性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测量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m)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以复制方式增殖D.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E.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4.对于细菌内毒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发热B.白细胞升高C.微循环障碍D.DIC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5.关于病菌的致病因素,错误的是A.病菌有粘附因子B.病菌有荚膜、微荚膜C.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D.与病菌的内、外毒素有关E.与病菌侵入的数量并无密切关系1.在下述情况中,排除无芽胞厌氧菌的依据是A.机体多个部位的脓疡B.血性分泌物,恶臭或有气体C.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D.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呈表面生长E.在血平板中长出微小菌落2.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A.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播B.从侵入门户向血液中的传播C.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D.通过血液向其他组织传播E.沿神经传播3.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

溶菌酶

溶菌酶
1、溶菌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溶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溶菌酶在畜牧上的应用
溶菌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料 酒及饮料中的防腐; 固定于食品的包装纸能达到杀菌同时不破 坏食物风味的效果;
溶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溶菌酶作为一种存在 于人体正常体液及组 织中的非特异性免疫 因素,具有多种药理 作用,它具有抗菌、 抗病毒、抗肿瘤的功 效; 人体溶菌酶浓度还可 以作为多种疾病的诊 断指标;
溶菌酶在畜牧上的应用

用于饲料的添加剂 在肉仔鸡中添加4mg/kg、8mg/kg、 16mg/kg和100mg/kg溶菌酶,结果表明在 肉仔鸡饲料中添加10mg/kg溶菌酶(相当于 15 000单位),可降低饲料消耗,提高日 增重。在仔猪(7~60日龄)中添加 15mg/kg溶菌酶,日增重提高4.96%,腹泻 率降低22%。
作用部位:β- 1 , 4 糖苷键
思考题:

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破 坏力强还是对革兰氏阴性菌 的破坏力强?为什么?

答: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破坏 力较强。G+细菌细胞壁几乎全部由 肽聚糖组成,而G-细菌只有内壁层 为肽聚糖,因此,溶菌酶对于破坏 G+细菌的细胞壁较G-细菌强。
溶菌酶的应用
溶菌酶的分类


溶菌酶按其所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分两大类, 即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溶菌酶 (鸡 蛋清中含量最多)、植物溶菌酶和微生物 溶菌酶。
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溶菌酶能有效地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其水解位点是N-乙酰胞壁酸(NAM)的1位碳原 子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的4位碳原子间的, 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 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 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 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 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溶菌酶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

溶菌酶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

溶菌酶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
溶菌酶是一种具有溶菌作用的酶类物质,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使细菌失去生存能力。

溶菌酶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重点介绍溶菌酶作
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

1. 抗菌作用:溶菌酶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失去生存能力。

将溶菌酶添加
到饲料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溶菌酶对多种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对动物的感染风险。

2. 提高饲料利用率: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可以增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提高饲
料利用效率。

溶菌酶可以破坏饲料中的细菌细胞壁,释放细菌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使其更
易于被动物吸收。

溶菌酶还可以促进动物的消化功能,增强消化道蠕动,进一步提高饲料
的利用率。

4. 降低抗生素使用量:溶菌酶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可以降低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量。

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不仅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还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
潜在的风险。

而溶菌酶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对动物及人类
健康的危害。

溶菌酶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在饲料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通过抗菌作用,提高
饲料利用率,改善动物健康状况,以及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溶菌酶可以为饲料生产提供
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未来,随着对溶菌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溶菌酶的应用前景将更
加广阔。

溶菌酶

溶菌酶

用大小不同的NAG寡聚体作底物测定被溶 菌酶水解的相对速率,结果发现,少于4 个糖的寡聚体水解速率甚小,当由四聚体 增加到五聚体时,水解速率猛增500倍, 五聚体增加到六聚体,速率增加近8倍, 六聚体增加到八聚体,速率不再变化。这 种情况与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 活性部位所在的裂缝(cleft)正好被6个糖残 基所装满。
四·溶菌酶的制备.分离. 活力测试 · . .
溶菌酶( 实验原理:溶菌酶(lysozyme)是由弗莱明在 ) 1922年发现的,它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全称 年发现的,它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 年发现的 溶菌酶, 粘肽N-乙酰基胞壁 为1,4-β-N-溶菌酶,又称作粘肽 乙酰基胞壁 , 溶菌酶 又称作粘肽 酰水解酶或胞壁质酶。活性中心为天冬氨酸52 酰水解酶或胞壁质酶。活性中心为天冬氨酸 和谷氨酸35,是一种糖苷水解酶 糖苷水解酶, 和谷氨酸 ,是一种糖苷水解酶,能催化水解 粘多糖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 乙酰氨基葡萄糖( 粘多糖的 乙酰氨基葡萄糖(NAG)与N-乙酰 ) 乙酰 胞壁酸( 糖苷键, 胞壁酸(NAM)间的 ,4糖苷键,相对分子 )间的β-1, 糖苷键 质量14700Da,由129氨基酸残基构成,由于其 氨基酸残基构成, 质量 , 氨基酸残基构成 中含有较多碱性氨基酸残基, 中含有较多碱性氨基酸残基,所以其等电点高 左右, 达10.8左右,最适温度为 左右 最适温度为50OC,最适 为6~7 ,最适PH为 ~ 左右。 的消光系数[ 左右。在280nm的消光系数 ]为13.0。该酶活 的消光系数 为 。 性可被一些金属离子Cu2+、Fe2+、Zn2+(10性可被一些金属离子 、 、 ( 5~10-3M)以及 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能被 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 ~ )以及N-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 Mg2+、Ca2+(10-5~10-3M)、 )、NaCl所激活。 所激活。 、 ( ~ )、 所激活

溶菌酶作用机理研究

溶菌酶作用机理研究

裂解酶PlySs2裂解细菌的作用机理研究1.实验目的PlySs2是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噬菌体中分离到的一种裂解酶,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aureus,MRSA)、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 ancomycin-intermediate streptococcus aureus,VISA)、猪链球菌、李斯特菌(Listeria)、模仿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simulans)等细菌具有抑制活性,活性高,抗菌谱广[1, 2]。

研究发现,PlySs2由两个功能结构域构成,即催化结构域(Catalytic domain,CD,PlySc)和细胞壁结合结构域(Cell wall binding domain,CBD,PlySb)[1, 2]。

CBD结构域负责与细胞壁上相应基质结合,CD结构域侧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促使细胞壁上特定物质分解,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并裂解细胞。

PlySs2的N端为半胱氨酸-组氨酸氨基水解酶(Cysteine-histidine amidohydrolase/peptidase,CHAP)催化结构域,C端为SH3 5型结合结构域。

CHAP结构域即具有丙氨酸酰胺酶活性,也具有肽桥内切酶活性[2]。

研究发现,只有完整的PlySs2才能保持其较高的溶菌活性,PlySs2属于结合结构域PlySb依赖型,单独的催化结构域PlySc的溶解活性很小或者基本无活性[1],说明PlySb对底物的识别十分重要。

PlySs2能识别多种菌的细胞壁并产生裂解活性,但是不同菌之间存在活性差异,这即体现了其广谱性,又体现了活性差异性。

相关报道表明,多数裂解酶与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特定位点结合并破坏其结构,从而裂解细菌。

不同菌株之间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具有差异,导致裂解酶存在活性差异[3]。

关于溶菌酶(一)

关于溶菌酶(一)

关于溶菌酶(一)
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又称胞壁质酶。

它是正常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组成部分。

在人体内,它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也存在于黏膜分泌液中,成为体表防御因素之一。

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相关的化学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

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某些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溶菌酶的分布与结构: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以及微生物中也含此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为丰富。

从鸡蛋清中提取分离的溶菌酶是由18种12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一肽链。

它富含碱性氨基酸,有4对二硫键维持酶构型,是一种碱性蛋白质,其N端为赖氨酸,C端为亮氨酸。

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溶菌酶能有效地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骨架,其中任何化学键在溶菌酶作用下断裂,皆能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损伤。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杆菌或溶壁微球菌等,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免疫细胞对溶菌酶的作用研究

免疫细胞对溶菌酶的作用研究

免疫细胞对溶菌酶的作用研究溶菌酶是一种能够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也能够产生溶菌酶,并利用其对外来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消灭。

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免疫细胞对溶菌酶的作用机制,为我们认识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研发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的途径免疫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各异,但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多数免疫细胞都能够产生一定量的溶菌酶。

在免疫系统中,溶菌酶的产生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完成。

巨噬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种关键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各种形式的病原体,如细菌、虫卵、寄生虫等。

在这一过程中,巨噬细胞会释放大量的溶菌酶,直接攻击和灭菌病原体。

淋巴细胞则主要通过分泌溶菌酶进行抗菌作用。

具体来说,当免疫系统检测到外来病原体进入体内时,T细胞会被激活并分化为T辅助细胞和T杀伤细胞,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溶菌酶。

这些溶菌酶会与其他免疫物质一起协同作用,启动和加速免疫防御机制。

2. 免疫细胞利用溶菌酶对病原菌进行攻击免疫细胞利用溶菌酶对病原菌进行攻击的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吞噬病原体:巨噬细胞会通过胞吞作用将病原菌包裹起来,并将其引入细胞内部进行消化和分解。

这一过程中,溶菌酶会被释放出来,与病原菌发生接触并进行攻击。

(2)直接攻击细胞壁:溶菌酶具有特殊的酶学性质,能够在微量浓度下切断病原菌的细胞壁多糖葡聚糖肽链,导致病原菌失去稳定性和完整性。

这一过程类似于人体普通消化过程中的胃液作用,但是溶菌酶的作用更加迅速和高效。

(3)协同作用:除了直接攻击病原菌细胞壁外,溶菌酶还能够与其他免疫物质(如抗体和补体)进行协同作用,加强免疫防御效果。

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菌的识别和消灭能力,也为研发抗菌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3. 免疫细胞溶菌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在疾病治疗中,溶菌酶也被广泛运用于抗菌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

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

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1简介中文名称:溶菌酶中文同义词:脆壁质酶;鸡蛋白;胞壁质酶(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溶菌酶(鸡蛋清)英文名称:Lysozyme,简称LZM英文同义词:REDUCED LYSOZYME,WATERSOLUBLE;MUCOPEPTIDE-GLYCOHYDROLASE;MUCOPEPTIDE GLYCOLHYDROLASE;MUCOPEPTIDEN-ACETYLMURAMOYLHYDROLASE;MUCOPEPTIDEN-ACETYLMURAMOYLHYDROLASE GRADE III;MUCOPEPTIDEN-ACETYLMURAMOYLHYDROLASE GRADE VI:CHLORIDE;MURAMIDASE;MURAMIDASE GRADE III[1]CAS号:12650-88-3EINECS号:235-747-3[2]分子式:无分子量:14000左右EINECS号:235-747-3相关类别:发酵剂;Enzymes;酶;生化试剂;生物化学品。

分子结构图:2性质储存条件:2-8°Cform:powdercolor:white危险品标志B安全说明23-24/25-22WGK Germany3RTECS号OL5989850F3-10白色或微白色冻干粉,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和丙酮,pI为11.0-11.35,最适pH 值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菌酶的作用机理
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A. Fleming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一种可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解作用,就命名为溶菌酶。

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能特异性地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糖苷水解酶。

是一种碱性、安全绿色的小分子蛋白质,已知在人的眼泪、鼻黏液、唾液、乳汁等分泌液中及肝、肾、淋巴组织含有此酶。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

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溶菌酶主要作用于细胞壁的骨架物质肽聚糖部分,肽聚糖是由NAG和NAM以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多聚体,并通过连接NAM上的短肽链之间的肽键使聚糖部分交联成网状,以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性。

溶菌酶发生作用后,由于骨架物质的裂解,细胞壁结构发生坍塌、脱落,细菌细胞即形成原生质体结构,该结构受到内外渗透压变化影响较大,很容易造成胞内物质泄漏,最终导致菌体细胞破裂、溶解,直至死亡。

卵清溶菌酶是一种无毒性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使对象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对其它物质无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