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概述教学提纲

有机化合物概述教学提纲
有机化合物概述教学提纲

第五单元 有机化合物概述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及其特性

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为了系统研究各种物质,根据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及来源,通常将物质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化学家最初界定无机物和有机物就是从它们的来源的不同出发的。19世纪以前,人们已知的有机物都从动植物等有机体中取得,所以把这类化合物叫做有机物。到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先后用无机物人工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如尿素、醋酸、脂肪等等,从而打破有机物只能从有机体中取得的观念。现在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已失去原有的意义,只是化学界仍在沿用这一习惯名称。有机物遍布于人类的物质世界,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章中,我们主要学习有机物的概念、结构、特性和分类等一些基础知识。

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少数还含有硫、磷、卤素等。这几种为数不多的元素,以不同的原子数目和排列方式组成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任何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还含有氢元素。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种类的有机化合物,所以现代人们把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称为有机化学。但并非所有的含碳化合物都是有机物,少数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由于其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习惯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与医学的关系十分紧密。人体组织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如生命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都属于有机物,人类生命的过程,主要为人体内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果;绝大多数合成药物和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都是有机物,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应用及疗效。所以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对学习医学、护理学、药学等科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主要是由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一)碳原子的结构

碳原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ⅣA 族,

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为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易与其它原子共

用4对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为4价。我们把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可用短线“—”表示。

例如:甲烷(CH4)分子中,碳原子最外电子层的4个电子,能与4个氢原子各出一个电子配对成共用电子对,形成4个共价键。如果以“×”表示氢原子的1个电子,以“·”表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则是甲烷分子的电子式;如果把电子式中的共用电子对用短线“—”表示,则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

电子式结构式

这种能表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顺序和方式的图式,称为分子结构式,简称结构式。

(二)碳碳键的类型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4个价电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O、N、S等)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两个碳原子之间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碳碳单键;两个碳原子之间共用两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碳碳双键;两个碳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碳碳叁键。碳原子之间的单键、双键、叁键可表示如下:

单键双键叁键碳原子之间还能够相互连接形成长短不一的链状和各种不同的环状,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例如: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是造成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但有机化合物也具有共性,碳原子的特殊结构导致了大多数有机物与无机物相比具有下列特性:

(一)易燃烧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燃烧,如棉花、油脂、酒精、汽油等。如果有机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则燃烧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大部分无机物如酸、碱、盐、氧化物等则不能燃烧。因此,通过检验物质是否燃烧可初步区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二)熔点低

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都较低,一般不超过400℃。如尿素的熔点为133℃,无水葡萄糖的熔点为146℃。而无机化合物的熔点一般较高,如氯化钠的熔点是800℃,氧化铝的熔点则高达2050℃。

(三)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难溶或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汽油、乙醚等有机溶剂。因此,有机物反应常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而无机化合物则相反,大多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四)稳定性差

多数有机化合物不如无机化合物稳定,常因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而分解变质。例如维生素C片剂是白色的,若长时间放置于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质呈黄色,失去药效。此外许多抗生素片剂或针剂,经过一定时间后也会发生变质而失效,就是因为这些药物稳定性差,所以常注明有效期。

(五)反应速度比较慢

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速度较慢,有时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常采用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等方法加快反应的进行。而无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主要是阴阳离子间的反应,因此反应速度很快,如酸碱中和反应能在瞬间完成。

(六)反应产物复杂

多数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反应产物复杂,常常是混合物。而无机物之间的反应比较专一,一般没有副反应发生。

(七)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从而性质各异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

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并且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多,这是造成有机化合物数目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分子组成为C 2H 6O 的物质就有乙醇和甲醚两种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

C O H H

H H H C

C O H

H

H H H

乙醇(沸点 78.3℃) 甲醚(沸点 -23.6℃)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数目众多,种类繁杂,为方便学习和研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按碳链分类和按官能团分类。 一、按碳链分类

(一)开链化合物

开链化合物是指碳与碳或碳与其它元素原子之间相互连接成链状的有机化合物。由于这类化合物最初是从脂肪中得到的,所以又称脂肪族化合物。例如:

CH 3—CH 2—OH CH 3—CH 2—CH 2—CH 3

乙醇 丁烷 新戊烷

(二)闭链化合物

闭链化合物是指碳与碳或碳与其它元素原子之间连接成环状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成环的原子种类不同,又分为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开链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 闭链化合物

碳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

脂环族化合物

芳香族化合物 C CH 3CH 3

CH 3

CH 3

1.碳环化合物 是指分子中组成环的原子全部都是碳原子的化合物。根据碳环结构不同,又分为脂环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1)脂环族化合物 是指与脂肪族化合物(开链化合物)性质相似的碳环化合物。例如:

环戊烷 环己烷

(2)芳香族化合物 多数是指苯和含有苯环的化合物。例如:

苯 萘

2.杂环化合物 是指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含有其他元素原子的化合物。例如:

O

呋喃 吡啶

二、按官能团分类

我们把能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官能团是分子中比较活泼而易发生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常决定着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按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不同,可将有机化合物分为若干类。表5-1中列出的是几类比较重要的有机物和它们所含的官能团。

表5-1 部分有机化合物类型及官能团

化合物类型 官能团名称 官能团结构

化合物类型

官能团名称 官能团结构

烯烃

碳碳双键

醛基

O C H

或 或

或 或

N

H H N H

H H

或 H C C C C C C H H H H

H H H H

H

H C

C

C C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C

C

C C

C C

C

C C C

H

H

H H

C

C C

C C C

H

H

H

H

H H

H H

C

C C C

O H

H

单元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有机化合物

2. 结构式

3. 共价键

4. 官能团

二、填空题

1.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含有、、、等元素。

2. 与多数无机物相比,有机物一般具有、、、

、、、等特性。

3. 按照有机化合物的碳链形式,可将有机物分成、两大类。

4.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之间共用一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称为;共

用两对电子或三对电子形成的共价键分别称为和。

三、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CO2 B.CaCO3C.CH4D.H2CO3

2. 下列不属于碳原子结合方式的是()

A.单键B.双键C.叁键D.四键

3. 下列物质中,不容易变质的是()

A.维生素片剂B.抗生素片剂C.油脂D.大理石

4. 下列方法得不到有机物的是()

A.动物体内提取B.人工合成C.煮沸蒸馏水D.培养微生物

5. 下列有机物中,属于开链化合物的是()

A.CH3CH2CH=CH2 B.C.D.

单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 碳,氢,氧,氮。

2. 易燃烧,熔点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稳定性差,反应速度比较慢,反应产物复杂,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3. 开链化合物,闭链化合物。

4. 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

三、选择题

1. C ,

2. D,

3. D,

4. C,

5. A。

参考文献

[1] 黄刚,医用化学基础[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50

[2] 杨艳杰,化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2-116

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41055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 课程总学时:36 课程总学分:2 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18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和方法在农村社区中的应用。《农村社会工作》力求协助学生认识农村社区、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技巧,促进专业学习和专业思考,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从事农村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农村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农村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农村社会工作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农村社会工作的特征。 第二章农村社会工作的历史脉络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现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解和掌握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重难点】

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工作。 第三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现实处境 【教学内容】 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村的政治环境,农村的文化环境。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的经济环境,农村的政治环境,农村的文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农村的文化环境。 第四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 【教学内容】 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含义;理解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掌握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农村社会工作切入点。 【教学重难点】 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农村社会工作切入点。 第五章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从农民的现实生活认识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要求】 了解农民的现实生活;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六章农村社会工作的组织架构 【教学内容】 政府的主要农村工作,群团组织与农村社会工作,民间组织与农村社会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 【教学要求】 了解政府的主要农村工作;理解和掌握政府、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政府、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 第七章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会展策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一、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总共十一个单元,共分为会展业概述、会展策划概述、会展立项策划、会展招展策划与管理、会展招商策划与管理、会展的现场策划与管理、会展服务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管理、会展相关活动策划与管理、会展的后续工作管理、会展客户关系管理十一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单元:会展业概述——主要介绍了会展业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介绍了会展业的特征与作用。 2、第二单元:会展策划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会展策划的概念、特点、原则等知识,还讲述了会展策划的主要内容及策划步骤,策划方案的制定等。 3、第三单元:会展立项策划——本单元主要介绍会展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确定的方法,立项策划的可行性分析,会展的分项目立项策划等。 4、第四单元:会展招展策划与管理——本单元介绍了招展的准备、宣传推广、拓展代理等知识。 5、第五单元:会展招商策划与管理——本单元介绍了会展招商及方案制定的方法,招商宣传推广及招商的主要方式。 6、第六单元:会展的现场策划与管理——主要介绍了会展开幕式现场策划与管理、会展的布展与现场管理、现场观众的统计与管理、现场风险管理等。

7、第七单元:会展服务策划与管理——主要介绍了展览搭建、物流服务、后勤服务等。 8、第八单元:会议策划与管理——主要介绍了会议策划的内容与要求、会议的现场策划与管理、会议活动策划方案等。 9、第九单元:会展相关活动策划与管理——主要介绍了会展相关活动策划的方法。 10、第十单元:会展的后续工作管理——主要介绍了会展后续工作、会展评估与总结等。 11、第十一单元: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主要讲述了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策略,我国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状况等。 每章都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不断检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本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解和案例,让学生熟悉会展市场、策划、销售、 营运的全流程管理知识,帮助学员系统认识展会经营和服务。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会展从策划、立项、招展、服务、会议策划到会展相关活动策划与管理、后续及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知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营销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营销与维修专业和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交际方面的素质。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提高可信度的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的基本组成。 (2)掌握汽车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3)具备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修的能力。 (4)熟悉现代先进汽车技术。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在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汽车运用基础,汽车电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文化,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先修课程: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运用基础等先修课程。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后续实训、维修检测、保养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等6个项目为载体,设计必选与任选两种类型,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操作与管理的结合,教学内容符合现场生产管理要求。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硕士培养 方案 1

西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中国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的务实型、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其具体目标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富有开拓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2.掌握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3.掌握比较宽广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必要的基础理论,了解当代管理理论前沿问题,具有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和分析决策能力; 4.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素养和管理能力; 5.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处理外事业务及一般对外交往的能力。 6.身心健康,能胜任繁重的管理工作。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2

1.学习形式: ·全日制(脱产)MBA:全日制脱产学习; ·在职MBA:业余时间集中或周末学习。 2.学制:全日制(脱产)MBA 2年,在职MBA 3年。 三、研究方向 1、战略决策与风险管理 2、公司金融与财务会计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 4、市场营销与物流 5、旅游与酒店管理 四、培养方式 1、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MBA学位规定课程学习应修满5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12分,核心课程22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其它选修课不超过4分,实践课程不低于6分,毕业论文4学分。学生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而且成绩合格方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50学分后方能撰写学位论文。 2、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家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课程采用国外原版MBA教材并用英语授课,以提高学生 3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会展旅游》课程教学大纲

《会展旅游》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刘睿编写大纲教研室:旅游管理编写日期:2015年4月10日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2.学分:3 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36 ,实践18 4.课程类别:专业课 5.考试/考查:考查 6.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二、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目标 1.课程性质 会展旅游是以会议、会展、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六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核心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属于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之一。当前,会展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节事活动的影响,会展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会展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急需系统地加以论述,以指导会展业的实践和会展人才的培养。而会展旅游就属于整个会展业中的一部分。我们不仅需要会议展览本身,我们更需要通过它们找到附加价值,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旅游正是和会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附加价值,因此会展旅游能让我们跳出传统的旅游范围,找到高附加价值的新的旅游发展点。 2.教学任务 让学生了解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的相关知识,了解旅游六要素在会展旅游中的配置与安排。重点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的相关知识,了解旅游六要素在会展旅游中的配置与安排。 2.能力目标: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是《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会展策划》的先导课程。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会展旅游能力的实践练习。有条件的话应该组织现场参观和实习。 2.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训练。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除按教学计划的要求除30个理论学时以外,还应安排18个实践学时,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总课时:54 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30,实践课时数18,在多媒体教室、校园内或相关会展场所进行。 2.教材: 建议教材: 《会展旅游》、苏英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建议参考教材: (1)郑岩、曾武灵主编:会展与事件旅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 (2)王宝伦编:会展经营与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会展旅游概论》,胡平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3.考核形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最终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分为平时成绩(20%)、大作业(40%)、编制会展策划书(40%)。 六、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张天民编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80 目录 前言 (2088) 一、课程性质 (2088) 二、课程目的 (2088) 三、课程简介 (2088) 四、教学时数 (2088) 五、教学方式 (208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2088) 七、教材 (2089)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2090)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2090) 一、社会工作内涵 (2090)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2090)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2090)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091) 一、社会救助 (2091) 二、社会福利 (2091) 三、社会保障 (2091) 四、社会服务 (209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2092) 一、社会工作主体 (2092) 二、社会工作客体 (2092)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2092)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2093) 复习与思考题 (2093) 拓展阅读书目 (2093)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094) 第一节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2094)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094)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094)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2094)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2094)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2094)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2094)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2094)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2094)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094)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2094)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2094)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2094)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2095)

《展览策划》教学大纲

《展览策划》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展览策划 学分:2 学时:48 先修课程:本科教学计划前期全部课程 适用专业:美术学普教类(漆画方向,油画方向,国画方向) 开课学院:美术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类型:职业方向课 课程性质:任选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展览策划的理论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展览与策划的实践,培养学生布展、策展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展览策划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展览策划的整个体系、具体的方法,以及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展览策划概述4学时第一节展览策划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第二节展览策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展览策划的内容和基本流程 第二章展览调查与分析7学时第一节展览调查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第二节展览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展览调查的过程 第四节展览调查的方法 第三章展览目标与选题立项策划8学时第一节展览目标与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展览主题的确立 第三节展览项目立项策划 第四章展览设计与策划9学时第一节展览设计的立体策划

第二节展览设计策略 第五章展览宣传12学时第一节展览宣传的目的 第二节展览宣传的内容 第三节展览宣传的手段、策略 第六章展览策划案4学时第一节展览策划案的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展览策划案的撰写 第七章展览预算与效果评估4学时第一节展览预算 第二节展览评估 三、实验(上机)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理论课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1.刘松萍.会展营销与策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文化创意与策划.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五、课外学习要求 此课程适合美术专业、会展专业学生以及旅游专业会展旅游方向的学生选课,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课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建议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汽车运用与维修类的说课稿

底盘的构造与维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 一、说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二、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三、说教学方法手段 四、说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说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教学 六、说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七、说教学评价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现代汽车底盘构造、各总成工作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专业知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底盘的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诊断和排除现代汽车底盘各总成常见故障的能力,能从事汽车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工作能力。 本课程对学生从事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发动机、电气、汽车运用基础等课程衔接得当。它主要由原来的《汽车构造》(下册)、《汽车维修》、《汽车运用》、《汽车检测技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对从事汽车底盘维修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重构该课程内容。 完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需要70学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根据省教育厅技能抽查底盘模块考核目标,将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三十个项目”来完成。 “四个学习领域”是: 1、汽车传动系的拆装与维修 2、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 3、汽车转向系的拆装与维修 4、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 理实一体教学组织分八讲 第一讲工具、设备的使用 第二讲离合器的拆装与维修 第三讲手动变速器的拆装与维修 第四讲万向传动装置的拆装与维修 第五讲驱动桥的拆装与维修 第六讲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1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小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去满足案主的需求。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了解小组工作的类型与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与实务原则;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实务原则;了解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实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内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了解小组动力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小组的领导 【教学内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教学要求】 掌握领导的涵义;理解领导的方式;了解领导的素质;掌握领导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技巧;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教学内容】 小组的沟通;小组的冲突。 【教学要求】 掌握沟通和冲突的涵义;了解沟通的过程与冲突的过程;掌握沟通方式与冲突解决方式。 【教学重难点】

会展设计课程标准精编

会展设计课程标准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会展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1.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本课程为高等职业学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以学习会展设计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其专业内容实用性强、针对生产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创意进行文化博览展示和工商业会展总体设计和分列设计能力以及制作数码设计效果图的能力;具有正确运用文字撰写展览展示设计文案和策划方案的基本能力。通过自行报考可以获得?会展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会展设计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其需要设计师投放大量的精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参展公司和展品以及相关信息,精心策划、安排场地布局、标新立异地设计展台,以赋予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满足参展商和展品陈列的要求以及观众的观赏欲望。其包括展品信息的了解,展位形式、布置的设计,并能现场指导安装人员以及展览礼仪的企划等。本课程将以目前国内各种会展为案例,从会展经济、会展设计、会展科技、会展的服务模式以及会展管理等多角度对会展进行剖析和探讨,以提高学生对会展的认识,为今后会展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对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得出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为专门化方向模块;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并列式与流程式相结合设计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保证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以工作流程和任务为线索设计项目,把工作过程设计成项目过程,以工作任务负载知识,通过技能操作、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创设情

《会展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会展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会展服务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会展的基础知识、会展服务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会议服务、展览服务、会展信息服务方面的知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会展行业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相关行业管理、会展品牌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展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近年来,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等行业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社会需要大量专业的会展策划人士。学生通过学习《会展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而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会展专业知识,包括会展专业流程、会展策划与营销以及相关会展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会展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与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会展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掌握会展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概况,掌握如何进行国内参展与海外参展,同时做好会展服务。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会展服务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应用实践性较强,与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课程为会展服务与管理课程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撑。同时,会展服务与管理课程又将酒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知识综合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这些课程知识。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21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实务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问题和具体的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青少年需要,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青少年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理解青少年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教学内容】 生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生理学相关理论;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含义、程序、模式、技巧;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程序、模式和技巧。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的概括。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和表现;了解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上) 【教学内容】 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就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青少年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婚恋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会展概论》2015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会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5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依据 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2015级)”为依据,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学时数,从培养目标出发,体现新的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吸取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吸收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内容,注重各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服从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 (二)课程性质及任务 《会展概论》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会展经济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课程,它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时代性、实用性与前瞻性。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会展业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把握会展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掌握会展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会展业各细分市场与主要国际会展组织,汲取发达国家会展业的成功经验,明确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与会展人才的培养问题,并初步把握会展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与掌握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备理解与解决会展经济中的一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会展营销、会议运营与管理、项目管理、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物流、展示空间设计等的基础课程。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 该课程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展的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二是会展市场的竞争结构、需求、成本和供给、结构和盈利四个基本方面;三是对会展产业链进行分析,为会展活动主体的经营战略定位和竞争战略提供了策略性依据;四是从会展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中国会展经济的运行环境因素及指标体系,对会展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运行环境分析;五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会展企业的发

11A《旧车鉴定与评估》教案

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学部工程技术 教研室汽车 课程名称旧车鉴定与评估 授课班级汽修11 B 班 主讲教师 职称高级工程师 《汽车评估与鉴定》机械工业出使用教材 版社黄费智主编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首页)

课程 名称旧车鉴定与评估 课程编码 总计:30 学时 理论:30 学时 实践:学时 学分 课程类型□纯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 课(B类)□纯实践课(C类)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 修课 专业核心课:□是,□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否 任课 教师 职称高级工程师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2011级汽车检验与维修 B 班共 1 个班基本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汽车评估与鉴定》机械工业出版社黄费智主编 《汽车检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建俊主编《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天津科技出版社赵胜全主编《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国标准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国汽车评估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汽车评估基础篇,内容包括与评估相关的汽车基本知识以及汽车评估的基本 方法。中篇为汽车技术鉴定篇,内容包括汽车技术状况的静态检查、动态检查、仪器检测与 汽车技术状况的定量评定。下篇为汽车价值评估篇,内容包括新车的价值评估、汽车故障评 估、汽车事故损失评估,以及二手车的鉴定评估与交易运作实务。本书主要作为汽车鉴定评 估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保险实务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子运 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车辆工程等汽车类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汽车鉴定评估师从业人员 的培训教材和汽车服务业就业群体的参考读物,以及汽车流通领域从事车辆交易、汽车置换、 鉴定评估、保险理赔、价格咨询、车辆定损、维修检测、抵押典当、财产担保、司法鉴定、 法律诉讼等工作的业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参考书。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与评估相关的汽车基本知识以及汽车评估的基本方法,汽车技术状况的静态检查、动态检查、仪器检测与汽车技术状况的定量评定等。 本课程的难点:汽车价值评估篇,内容包括新车的价值评估、汽车故障评估、汽车事故 损失评估,以及二手车的鉴定评估与交易运作实务等。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

《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080213 英文名:Social work of Communit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 后置课:家庭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问题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其中课程实习21课时) 主讲教师:许爱花等 选定教材:周沛.社区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课程概述: 社区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方法之一。本课程从纵横两个方面介绍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社区研究、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意义和基本原则。针对我国正全面推进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中国本土性社区工作的历史和社区建设的现实进程,借鉴西方专业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当代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模式、内容、方法、过程和发展趋势作出回答。分析了社区工作的主体即社区工作者的角色、素质和构成。介绍社区照顾与社会保障这两个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重点与运作过程,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详尽分析。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的: 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了解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和专业方法,重点把握社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阶段与方法;明确社区组织、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的意义。理解专业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角色和素质。 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作为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不但去“想”,而且要把社会工作服务社会与人群、创造和谐与美好社会的理想付诸“行动”。因此,它就不止于“纸上谈兵”,而是努力通过实干,达到人人共享社会福利、实现社会福利的理想目标。社区社会工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使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其形式是集中式实习,将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与技巧整合、内化到工作者的工

《广告策划与创意》教学大纲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编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广告策划与创意》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广告策划与创意的理论知识,提高广告设计中的整合能力与创造力,理解广告策划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方广告创意的差异。从而为接下来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有理可依、有法可循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独立创新,继而获得在工作中强而有效的竞争力。 本课程是广告与会展专业进入大学的第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真正进入设计领域学习的敲门砖。如前所述,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对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该课程在整个广告与会展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广告策划中的市场调查、战略规则、策略制定、效果测定等相关理论。 (2)理解和掌握广告创意的理论、原则、形态和手法。 (3)理解广告策划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方广告创意的差异。 (4)熟悉广告策划的基本步骤。 (5)了解中西方广告的发展与现状。 2.能力目标: (1)具备对于设计理论的学习能力。 (2)具备对于广告设计的整合能力。 (3)具备对于相关主题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 (4)具备在具体项目中阐述方案的语言表达能力。 3.素质目标: 在组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严肃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分析与研究的理论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设计学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具备广告策划与创意的理论基础。 (2)具有坚持理论研究的决心,敢于创新的信心,爱岗敬业的恒心。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广告策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