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1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1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1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1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书三、板块运动

授新课]

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2.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6.指导读图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1)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9.提出问题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

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3)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1.归纳板书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有裂缝的鸡蛋煮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这个实验,体会

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美国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已经绘制出八百万年以后世界海陆分布图:巴拿马将消失在波涛中,佛罗里达半岛将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相连,格陵兰岛将远远离去。里海被填平,波斯湾变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变成新的海洋。花彩列岛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雄伟山脉。试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描述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一幅800万年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如下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 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眨眼睛,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二、初步认识“科学”。1、今天学习什么 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2)教师做“小 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3)教师做第4页 中的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拓展活 动 1、给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 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老师布置让大家挑一个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都带来了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块来玩吧! 二、活动一:玩一玩,提出“小问号”。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有趣的小问号呢?让学生说一说。2、提出 自己的小问号。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钱中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方法一: 复习检测:展示“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导入方法二: 展示视频:沉没的岛屿,使学生初步了解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地球上的海陆面积、分布位置是否自地球诞生就这样?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提问:什么原因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什么原因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 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教师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 地壳上升易使海洋变为陆地;地壳下沉易使陆地变为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易使陆地变为海洋;海平面下降使海洋变为陆地。 (3)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主要指沿海地区填海造陆使海洋变为陆地。 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表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地球表面海陆轮廓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面积是固定不变吗?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初步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课件中的“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学生读图思索这两大洲就轮廓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东海岸及非洲西海岸的轮廓大致可以吻合在一起。 教师归纳、总结:这就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约在两亿多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活动;

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2.歌曲《大雨和小雨》。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教学目标: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2.能创造几种声音。。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学过程:(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谜面: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谜底:耳朵)。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二)歌曲《大雨和小雨》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2.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3.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4.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教学评价:1.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听辨出两种以上的声音。2.会唱《大雨和小雨》。3.能创造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在音乐厅里”。2.歌曲《布娃娃弹琴》。 《大鼓和小鼓》教学目标:1.能说出几种乐器的名称,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2.会唱《布娃娃弹琴》。 《大鼓和小鼓》教学过程:(一)在音乐厅里1.教师播放音乐厅里合唱和管弦乐队的录像。提问: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唱歌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2.请你在教材图中找一找,你认识哪些乐器呢?学生说出一种乐器,教师就可以出示这种乐器的图片并播放声音,如有学生会演奏,可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最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乐器。3.有打击乐器的可让学生敲击一下,感受这些乐器的音色。4.还知道其他的乐器吗?(二)学唱《布娃娃弹琴》1.你们知道木琴是什么形状,它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吗?教师可出示木琴的图片并播放一首木琴曲(如《草原小骑兵》片断)。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布娃娃弹琴》。2.教师范唱或放录音。3.跟着老师学唱《布娃娃弹琴》。4.边唱歌曲边做律动。(三)学唱《大鼓和小鼓》1.播放少先队鼓号队的录像,提问:队伍中有什么打击乐器呢(大鼓和小鼓等)?2.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强弱、音色不同等等)?3.学唱《大鼓和小鼓》。4.边走步边唱《大鼓和小鼓》并模仿打鼓的姿势。(以上两首歌曲也可以选择一首学唱)。教学评价:1.能认识一种以上的乐器并说出它的名称。2.会敲击一种打击乐器。3.会唱《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中的一首。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一)。教学目标:了解《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大意,初步找出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相应的声音。教学过程:1.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表现雷、闪电、大风以及故事情节中要求表现的声音。4.安排学生课下寻找能表现制《小白兔盖新房》内容的声音材料。教学评价:1.能复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2.能够创造出表现风、雷、闪电的声音。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用声音编织的故事——小白兔盖新房(二)。教学目标:能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并在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教学过程:1.学生复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2.将学生分成 2~4 组,讨论如何用声音来表现。3.分组到前面表演。由一位同学讲故事,其他同学用声音来表现。4.师生共同评价。5.如有时间还可创编其他内容。教学评价:1.能积极地参与创编活动。2.能与组内同学团结合作。3.能在表演中创造出一种

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1教案

2015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1教案 教学设计 Period 1 1a­2e Ⅰ.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字母卡片,搜集一些表现不同国家初次见面的礼仪形式的图片 以及标示字母笔顺的flash。 2.学生:搜集含有字母Aa—Hh的广告用语和图片;自制字母卡片。 Ⅱ.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 3.使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的见面礼仪。 4.学习本课的知识点: (1)词汇:good,morning,hi,hello (2)字母:Aa,Bb,Cc,Dd,Ee,Ff,Gg,Hh (3)句型:Good morning!Hello/Hi! 5.训练学生听懂日常见面问候语以及英语字母的能力。 6.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母缩写词以及部分英文名字。

Ⅲ.教学重点 (1)词汇:good,morning,hi,hello (2)字母:Aa,Bb,Cc,Dd,Ee,Ff,Gg,Hh (3)句型:Good morning!Hello/Hi! Ⅳ.教学难点 让学生会读英文名字;将英语字母打乱顺序进行认 读和书写。 Ⅴ.教学步骤:Warm­up 1.教师向学生播放英国人说英语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歌曲、英文电影渲染气氛,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然后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建议1: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可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从教时间,以及自己取得的成就。但要注意 一定要口齿清晰、语音语调正确,说出英语的韵味来。 例如: T:Do you like English?Is English vg?day, let's learn English.And I'm your English teacher.Lduce myself.My n aI'I have tauglars.Duringars,I have g建议2:播放一段中国人说英语非常流利的视频,然后用英语介绍,告诉学生如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2.2海陆的变迁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导入:有谁知道“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它的 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察觉到海陆的是变化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海陆是怎样变迁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 一、沧海桑田 2. 看教材图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由此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3. 阅读课本材料,了解魏格拉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4.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2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周围一片汪洋→6500万年前大陆与海洋分离→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状况 5. 参照课本图,讨论大西洋是如何形成的?太平洋将来的命运会怎样?(1: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 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的。2:太平洋会消失,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北美洲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 6. 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课本图2.19和图2.20的地理现象。同样可以运用这些地理现象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的成立。 7.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处于极

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教案人教版1

Unit 1重点句型汇总 Section A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come from和be from是同义短语,但come from更强调动作。如: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从哪里来? —I com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我从英国来。 ●句型“Where + be + sb. + from?”通常用来询问“某人来自什么地方”。如:—Where are you from? 你是哪里人? —I’m from Shanghai. 我是上海人。 ●句型“Where + be + sth. + from?”通常用来询问“某物品产自哪里”。如:—Where is the car from? 这辆轿车产自哪里? —It’s from France.它产自法国。 2. —Where does he live? —Tokyo. ●live作不及物动词,意为“生活,居住”,后常接in + 地点名词或直接接表地点的副词here / there / home等。如: We live here / in New York. 我们住在这儿/ 纽约。 ●live还可表示“过着……生活”,此时为及物动词。如: We live a happy life. 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3.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 ●what language常用来对“某种语言”进行提问。 ●speak意为“说,讲”,后面常接表语言的名词。如: Can you speak French? 你会讲法语吗? Section B 1. Does s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any意为“一些”,常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或不可数名词。如: There isn’t any milk in the glass. 杯子里没有牛奶。 2. I can speak English and a little French. a little意为“少量,一点儿”,常修饰不可数名词,具有肯定意义;little意为“几乎没有”,修饰不可数名词,具有否定意义。如: There’s a little water in the cup. 杯子里有点儿水。 He knows little English. 他几乎不懂英语。 3. Can you write to me soon? write to sb. 意为“给某人写信”。如: Please write to Jack.请给杰克写封信。 此短语常用于书信的结尾,提示别人尽快写回信。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湘教版七上《海陆变迁》word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 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 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最新最全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1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七上Unit 1 My name's Gina教案 Period One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学会问候他人 2.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 认识新朋友,并正确称呼他们的英文名字 3.从对话中学会获取更多他人的基本信息 5.初步学会使用部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Language points(语言点) ` 1.要求掌握以下句式: (1)—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2)—Hi. My name’s Gina. —I’m Jenny.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3)what’s =what is I’m =I am name’s =name is 2.要求掌握以下词汇:(1)生词:name, am, nice, meet, what, hello " (2)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 you, my, your, his, her (上述数词和部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本应在第二和第三课时中出现,但可以在第一课时中非正式出现,给学生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Difficulties(难点):本课难点是大量的人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而学生在描述时容易混淆男名和女名,在运用代词时容易错用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Teaching steps(教学步骤) 1. Warming-up and revision(课堂热身和复习) (1) Play the tape, enjoy the ABC song or Hello song, get the Ss to sing together. (2)Warm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2 T: Hello! / Hi! # S: Hello! / Hi! T: You are very beautiful/cool/… S: Thank you. 2. Presentation(呈现新知识) (1)T: Hello! My name is Lily. What’s your name S: (引导学生回答) My name is Tom. T: It’s a good / nice name.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望溪二小蒋燕()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的学生共33个,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大部分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低下,以致本班的孩子大部分学习习惯差,个性强。再加上一年级孩子特别好动,班级纪律性较差,这都给有效管理班级和正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幼儿园的受教育差别,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拼音的原有水平是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教材特点: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1教案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1a-2d)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guitar, sing, swim, dance, chess, play chess, draw, speak, speak English, join, club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Can you play the guitar? —Yes, I can、/ No, I can't、 ②—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 ③—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2) 能了解以下语法: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want to do sth、的用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该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谈论的话题就是能力。通过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群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学习询问与谈论彼此的能力与特长; 2) 掌握一些弹奏乐器的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情态动词can的构成与使用。 三、教学过程 Ⅰ、Lead in 1、教师可携带一些易于演奏的乐器,也可带一些演奏乐器的图片,一边演示乐器, 一边说: I can play the guitar.…等;再指着图片说:He/She can play the violin.But I can’t play it.等;然后询问学生:Can you play the guitar?….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 的回答。 2、 S 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1a、Then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Let Ss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eople、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七年级英语Unit1教案

主备人:张妍持案人:使用日期:第周星期 Unit one My name is Gina.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Keyvocabulary:my,name,is,I'm,nice,to,meet,you,what's,your,hello,hi Target Language:---What's your name ? ---Alan. ---Hello,I'm Mary. ---Hi,Mary.I'm Jim. Nice to meet you. 2.Ability Objects Train students’listening skill. Train students’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3.Moral Objec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politely. Teaching key Points Key vocabulary. How to greet people.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 Teaching Difficulty Points Students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using key vocabulary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learnd in this clas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Greeting and check homework. Step2 Warming-up and revision (1) Play the tape, enjoy the ABC song or Hello song, get the Ss to sing together. (2)Warm greetings to the students T: Hello! / Hi! S: Hello! / Hi! T: You are very beautiful/cool/… S: Thank you. Step3 Show studying aims 1.学会问候他人 2.学会如何做自我介绍, 认识新朋友,并正确称呼他们的英文名字 3.从对话中学会获取更多他人的基本信息 4.初步学会使用部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5.要求掌握以下句式: (1)—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2)—Hello! I’m Mary.—Hi, Mary! I’m Jim. Nice to meet you. (3)what’s =what is I’m =I am name’s =name is 6.要求掌握以下词汇: (1)生词:name, clock, am, nice, meet, what, hello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