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第1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别:

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这种区域称之为均质区。如干旱区。

结节区或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规划区:政策在决策时,按照政策目标而界定的区域。

联系:都属于区域,拥有区域的特征。

2.为什么说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区域经济分异和存在的客观基础?

区域自然条件不同产生区域差异,各地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并且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相关企业按照产业和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相互聚集中从而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研究区域产业集聚;不同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李东和转移要有转移成本,区域经济学研究该项成本。

3.为什么说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区域性是指研究对象的是区域,拥有各自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是指某一区域经济状况及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一种因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应用性是指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要应用于显示生活中的,研究内容也来自于现实生活。

第2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的模式的依据之一。区域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各区域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一致等原因,区域内不同资源的数量、质量及获取的难易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资源特征,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可分为自然资源型、社会资源型、综合型及资源缺乏型等四大类。

2.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力支持,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决定一个公司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华为公司等。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有哪些要素构成?

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4.产权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于意义?

所有会产生外部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只要交易费用为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双方都会通过交易重新调整最初的权利,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只应该界定权利,而由市场自行解决问题。帕累托最优: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生产要素投入:自然、社会、经济;(2)区位条件:指区域、产业、企业等经济体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3)区域内部环境:经济体制、政府运作、经济结构、社会环境;(4)区域外部环境:区际经济关系、国际大环境。

2.区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集聚因子、政策行为因子、市场因子

3.影响区域产业集聚和扩散的要素?

(1)向心力:市场容量效应(前向和后向关联)、劳动力市场影响、纯粹外部经济;

(2)离心力:不可移动要素、土地租金、纯粹外部不经济、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4.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难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

同:都有经济总量增长的特征:产品增加、劳务数量增加、实物资本存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异: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政治体制改革、技术水平进步。

2.区域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及驱动力?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机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3.SWOT分析在区域战略定位中的应用?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区域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课件上例子)。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课件也有)

—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区位商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第5章区位决策与企业转移

1. 企业空间扩张的过程和阶段?

(1)区内经营:企业仅仅是在国内进行生产经营,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然而,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企业在国内市场对外国公司的供应也增加。(2)跨区域经营:企业在国内不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成为跨区域

性的企业。向时,企3业通过中间机构或建立销售于公司,向国外出口产品和劳务,开展许可证贸易。

(3)海外装配:企业开始在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最终产品的组装和装配,而设计、开发和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则仍然保留在国内。

(4)国际一体化:企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的国际生产,包括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设计、研发、财务以及公司核心功能也开始逐步向子公司扩散。

(5)高度全球化:企业采取全球战略,对各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以及财务控制等,进行一体化的国际经营。外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而且也出口到母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2.多厂企业区位调整有哪些方式?

企业区位调整战略区位调整(Locational Adjustment):指多厂企业对各种生产和服务设施进行空间结构调整和重组的过程。在区位调整的过程中,一般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厂,而且所经营的工厂数目没有增加(Watts,1987)。如果企业通过新建或兼并等途径,使工厂的数目有所增加,则“—般称之为增长或扩张。多厂企业往往同时采取扩张和调整两种策略进行重组和改造。

(1)专业化:专业化调整,就是把各种产业活动集中在那些最具有优势的地点。产业活动的集中,将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跨国公司采取的全球一体化和“一厂一品”(Plant—Per-Product)战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原址集中:当两个工厂的产业活动相同时,企业可以采用合并的方法,把这些活动集中在一地生产。这种区位调整策略,不仅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省行政管理和厂际联系的费用。放弃的厂址可以供出售或出租之用,由此增加企业收入。

(3)新址集中:在一个新的地点建立新工厂,并把现有工厂的各种活动全部集中起来,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放弃的原有厂址可以改作他用。当原有工厂的生产设备陈旧,或者位于市中心区,一般可采取这种策略。

(4)综合战略:把某些活动集中到一个新建的工厂,另一方面又把其他的活动转移到条件较好的现有工厂在实际运行中,各个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也可以采取其他综合的区位调整战略。

3.中国企业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1)企业迁移方向主要是下行流迁移(2)企业迁移以扩张性外迁为主(3)企业迁移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4)企业迁移的行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影响因素:

4.中国企业总部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1)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以上行流迁移居多

(2)中国上市公司总部以西部向东部迁移居多

(3)中国上市公司总部地理集中度增大。

影响因素:在迁出地遇到发展瓶颈,需要更大的城市提供更好的资源、信息;在迁入地拥有更好的人力资源及发展机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信息与创新性人才,大城市可以提供这些资源。

第6章产业区位理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及缺陷?

内容: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

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作物的地租曲线

第一层:生产或种植易腐、难运输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等。第二层:供给城市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第三层:一区马铃薯,二区大麦,三区苜蓿,四区黑麦,五区为豌豆,六区黑麦,耕地的50%种植谷物。第四层:谷物、牧草、休耕轮作。第五层:黑麦、大麦、休耕地轮作。第六层: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

理论贡献:(1)理论思考方法的创新,即提出了抽象的孤立法。(2)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这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被推广到了其他的研究领域,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缺陷:(1)理论建立对自然条件的假设过于苛刻;未考虑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的自给性生产,而自给性农业生产可能以产量为目标;(2)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3)没有考虑到城市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

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及缺陷?

内容:假设:1、已知原料地的空间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已知各区位劳动成本,且劳动力不可以流动;以此为基础,韦伯逐步讨论了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对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

(1)在其它条件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运费最小区位就是成本最低区位;(2)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与运距,其它如运输方式、可运性都可换算成重量与运距;(3)运输的物品主要是原材料和产品,重量与其性质有关,而运距与其区位有关;(4)在此韦伯进一步分析了原材料的性质与重量;原料指数;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贡献:(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缺陷:(1)考虑单一企业的区位选择,没有考虑多企业的空间分布;(2)静态均衡理论,只考虑了现实条件中的总成本最低;而实际区位决策要考虑多因素未来的变化,是动态均衡;(3)交通运输技术进步使运费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技术进步使原材料越来越少,使运费的重要性下降;

3.克里斯泰勒理论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启示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人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 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 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第7章城市与区域发展

1.什么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聚集非农集约先进综合;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行政区概念)

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城市化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2.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特点?

新型城市化:①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

②突出城市特色,走特色城市化的道路;

③重视城市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④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⑤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特点:1.集约高效。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2.功能完善。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3.社会和谐。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4.环境友好。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5、城乡一体。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3.什么是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所谓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具有紧密联系的不同规模、种类、职能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系统。

4.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导言;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划预测: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城镇化总体策略、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规模结构;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城镇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发展指引、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第五章城镇发展的支撑体系: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体系;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第七章规划实施。

5.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经济中心:点:节点/极点/极核,指各级中心地,即中心城(镇)

经济网络:线:轴线,以各类基础设施线(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信干线等)为支撑,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极点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网:网络,由连接极点的轴线交织形成

经济腹地:面:域面指特定范围的区域,是点、线、网及其作用在地表上的扩展;狭义上指点、线、网以外的广大地区

6.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

第8章区域经济增长与个人决策

第9章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1.战略环评出现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

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1)石化布局无序蔓延(2)钢铁产能全面过剩(3)煤炭消费居高不下(4)火电装机突飞猛进(5)水泥工业沿海集聚(6)水电资源密集开发

解决的问题: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按照当前发展模式,资源环境支撑时间;中国平稳过渡到和谐的发展模式;明天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怎样去做。

2.战略环评的概念及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EIA):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变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层次上的应用。

特点:(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性质上主要具有行政程序法的特点;(2)分为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两个阶段;(3)公众参与具有法律保障;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制度;(4)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

3.战略环评的评价思路?

第10章区域差异与合作

1.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与合作方式?

区域差异: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差别与不同。它具体体现在区域自然、人文、经济以及组织体制差异等方面。

国际贸易—跨国公司

2.主要的国际投资区位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论:

(2)寡头垄断理论: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创新期寡头:生产区位主要在产品创新区位,但创新区位不仅仅局限于美国,也可能在欧洲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成熟期寡头:生产厂家的区位行为主要取决其他竞争者的空间行为。如果某个寡头公司在一个区位设立分公司,产业内其他寡头公司也很可能在同一区位设立分公司。衰退期寡头:生产成本的地理空间差异。寡头公司会在全球搜寻低成本的生产区位,并将生产设施转移到低成本国家。

(3)国际生产折衷论:跨国公司的生产水平与结构取决于:企业所有权优势、企业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3.跨国公司生产功能主要的空间组织形式?

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是制度改革?举例说明。(房地产)

在我国,指克服现有体制中的弊端,使各种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

考虑制度环境的内容。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房地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 房价持续大幅上涨; 房价收入比过高; 投资性购房比例大; 住房供求结构失衡。

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的理论分析。1.房地产开发阶段实际上是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如果课税,将会影响房地产商品的供给,从而也可以起到控制投资规模和调节投资结构的作用。2.房地产流通(转让和出租)阶段是房地产价值的实现环节,国家应该利用税收手段参与价值的分配,通过征税,一方面可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某些房地产投机行为。3.房地产保有阶段课税,可以起到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房地产资源的作用。理论上,城镇土地使用税可以在平抑地价、打击土地投机行为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使用者合理、节约地使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另外,从鼓励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开征土地闲置税是有必要的,这也是许多国家已经开设的税种.

我国现行税制在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房地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远高于其所贡献GDP占我国GDP总额的比重,平均税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也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房地产行业。(二)现行税制在房地产流通环节税种较多,税负较重,而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税种较少,税负较轻。(三)税种间重复设置,难以体现税收中性原则,给经济运行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四)税率设置不能适应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要求。(五)部分税种的计税依据不合理,不能反映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六)部分税种的征收范围过窄,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七)我国房地产税制采取了“内外有别、两套税制并存”的政策,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八)租、税、费体系混乱,以费挤税的现象特别突出,限制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长期战略选择:重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租税费制度。(一)设立土地年租金。(二)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三)取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四)清理房地产行业乱收费。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怎样解决?

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效益是中国在21世纪之初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大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实现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尽管我国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但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鼓励懂不发展这一发展机遇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致使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流动,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迅速扩大。

2.地方割据现象严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日渐扩大,受利益因素的驱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采用行政垄断手段来庇护本地企业避免遭受竞争冲击,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控制资源、技术、人才和商品等。

3.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突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拉大,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发展压力,再加上政绩考核注重经济发展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导致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各地区之间相互争项目,重复引进,地区产业结构“小而全”、“大而全”,生产能力利用低下,各地区之间争夺原材料和市场封闭等,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在产业分工中并未形成梯度层次,同质竞争现象愈演愈烈。

4.不发达区域经济“造血”功能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无论在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思想观念,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布局、

人才储备和发展资金来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 中、西部地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经费短缺,在赶超压力下往往以牺牲环境去追求经济发展,结果使其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区域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府进一步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总设计师、总规划师的角色,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2.统筹区域经济规划,建立适宜的倾斜性政策。要求国家在东、中、西部全面发展的格局下,继续发挥东部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具体来说,具体而言,要充分运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确保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财政融资手段,鼓励私人企业向欠发达地区投资;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还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3.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工业方面,要通过资产重组、科学管理,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培养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注重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在发展农业方面,中西部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要大力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③东北地区主要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并购重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格局,大力导入新产业。

4.发挥区域内优势,加强区域间合作。从发挥区域内优势来看,东部地区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技术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吸引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依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对中西部地区而言,要积极地利用经济技术,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与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得核心问题就是---------------- 2、市场因素就是对--------影响最大得因素。 3、区域贸易就是指一个地区与其她地区进行得--------活动得总称。 4、熊彼特认为:------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得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得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得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得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就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得相互适应状况得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得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得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得原则。 9、投资三要素就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与流量、获利程度,其中,-----------就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得主要任务就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得主体就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得就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得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得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得第一推动力就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得高速增长 D 政策得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得基础就是-------- A最大得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得条件就是--------------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全部答案黄杏元著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 GIS 与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 GIS 与 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 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

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 (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 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构,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和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也可以是图标或计算公式,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想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吧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做成与空间信息想连接的模型应用于分析。 4、根据你的了解,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及关联技术,并就地理信息系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