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儒辜鸿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儒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二十个字简略概括了这位清末民初文坛怪杰的一生。他的那条辫子和对纳妾的态度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的嘲讽与攻讦,在热衷效法西方的年代,受过西学教育的辜鸿铭却高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甚至意图以孔孟之道教化欧美,他将一种文化的自尊用一种自傲的态度表达出来,实在是对失落传统的一种痛心疾首的坚持。近代中国的人物,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多种外语,尤精于英语。他是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侨,十岁时跟随布朗夫妇到英国生活,此后在英、德等国求学、著书。学有所成后经东南亚回到他的祖国中国,开始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与那个时代的其他大家们不同,辜鸿铭经历的是一个先西学后中学的过程。然而,他最终选择了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选择,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之后的选择。他虽生于南洋,却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种种理念,并坚信在工业文明占主导的世界里,儒家的理念能够施展拳脚。相对于其他的留洋中国人而言,他多了一层文化传道士的身份。他的一生中,将《论语》等儒家经典译成英语,使得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得以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他身体力行,在生活中,不放弃任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凭他的辩才,伊藤博文不得不倾听他关于传统儒学的滔滔大论;他关于煤油灯与电灯又玄又哲的论辩又唬住了多少洋人朋友。他骂西洋人,骂东洋人,却最终获得洋人的尊敬,因为他骂得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在那个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时代,辜鸿铭,用他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清政府被推翻之后,辜鸿铭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教授。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这样一句话,该引起多少人的反思啊!辜鸿铭先生并不是因循守旧、目光鄙陋的老顽固,相反,因为其开阔的视野吗,他的目光比同时代的人要更为深远。他留着

辫子,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缅怀和坚守。

与胡适极力主张西学一样,辜鸿铭也站在了一个极端,他的一切看似怪诞的行为,只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自然的延续而不是惨遭断层。然而,在那样一个激进的年代,辜鸿铭只是一个孤独的呐喊者,他所预见到的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断层最终还是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痛。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然而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农耕文明下的自然状态,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工业文明下的现代社会,我们还未能建造起来。玉的文明,诗的教化,易的精神,禅的涵养,中医的智慧,经、史、子、集,儒、释、道,我们已经丢得差不多了,科学、技术、发展、进化、哲学、信仰、民主、自由、管理、现代化等西方概念我们又真懂得了多少?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到了伊藤博文主政的时代,意识到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是一个国家改革进步所无法逃避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期间不过二三十年。中国自一八四零至今,一百七十余年,对传统文化破坏殆尽,何时才是文化自觉之时?难道到了无“自”,才能“觉”吗?只怕到那时候,“没文化”成了我们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