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简介及作品翻译
辜鸿铭及其儒经翻译

辜氏儒经翻译的特点
1 意译法,且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意译法,且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2 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 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 如: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Confucius remarked: “There is in the world now really no moral social order at all. ”” The word tao here means the moral law finding its expression in social order. Confucius in his time, as Carlyle or Ruskin in modern Europe, considered the world to have gone on wrong Europe, track; the ways of men and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to be radically wrong. (中庸: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 ) 中庸:The
译本比较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丁译:Confucius 丁译:Confucius said, “Whenever I walk with two other men, I can always find teachers in them. I can learn from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correct those faults in me which are like theirs.” 辜译:Confuciu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When three men meet together, one of them who is anxious to learn can always learn something of the other two. He can profit by the good example of the one and avoid the bad example of the other.” (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论语:The Confucius)
赏析辜鸿铭的诗作

赏析辜鸿铭的诗作辜鸿铭,字伯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他以他那独特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读者。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辜鸿铭的背景,并分析几首他的诗作。
辜鸿铭出生于1893年,他是中国知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参与过中国的政治劳动,并有过一段充满挫折的经历。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让他丧失对人类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反,他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并热切地呼吁人们团结和友爱。
辜鸿铭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和对自然的描写来传达他深邃的思想。
例如,在《黄河颂》中,他用“黄河”来象征着中国和中国人民,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写道:“只要黄河还在奔腾,我们中国人就会坚定不移地前进。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无尽自豪和对未来的希冀。
辜鸿铭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人性的探讨。
在他的《河湖》中,他通过描绘河流湖泊的变幻莫测来暗示人性的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珍惜。
这首诗让人们反思自己和他人,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
辜鸿铭的诗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思,还包含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在《人藏奇志》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没有战争和冲突的社会。
他呼吁人们超越个人利益,共同努力追求和平与进步。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进步的信心,让人们激发起对未来的希望。
辜鸿铭的诗作不仅仅在语言上令人着迷,更是一面反映他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的镜子。
他的诗作为我们提供了深思和启示,他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探索。
他是一位值得我们赏析和研究的伟大诗人。
总之,辜鸿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思想深邃,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性的探讨,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他的诗作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辜鸿铭

Example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辜鸿铭
Gu
Hong Ming
Life
Works
Translation Anecdotes
characteristics
Life
Gu Hongming was born in Penang, Malaysia, the second son of a Chinese rubber plantation superintendent, whose ancestral hometown was Tong'an, Fujian provinceas fond of Gu and took him, at age ten, to Scotland for his education. He returned to Penang in 1880, and soon joined the colonial Singapore civil service, where he worked until 1883. He went to China in 1885, and served as an advisor to the ranking official Zhang Zhidong for twenty years.
辜鸿铭英译_论语_考述

SHILIAOYANJIU□西京学院陈玉霞摘要《论语》的英译本以西方的表达方式和广征博引西方典故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西方读者的喜爱,其译本对西方人了解中华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儒家经典西译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英译辜鸿铭(1857-1928),号汤生,福建人。
因为家属侨居海外,所以很小就到英国去读书。
20岁时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熟悉拉丁语、希腊语等,是一位罕见的语言天才。
1885年回国后,辜鸿铭用英语写作,宣传我国文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当时国人在西方及英语世界发言人的角色,是当时在西方文化思想界唯一产生过相当影响的人。
英语造诣不凡的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精通英文的,只有三个半。
其一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
”辜鸿铭创造性地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他的作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除了完整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辜鸿铭还零星地翻译过《易经》、《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的一些段落和句子,这些译文大多反应在其论著文章或英文报刊上。
作为儒家经典经典之一的《论语》的英译,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译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多种语言的译本。
近50个《论语》译本中,辜鸿铭的译本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翻译现象。
《论语》的英译本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西方流传甚广。
辜鸿铭认为它给了中国人“理智和道德的文化装备”,他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西方人能改变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态度。
一、英译《论语》的目的辜鸿铭译《论语》的序言中,很明确地表明了他从事《论语》翻毕业时归入学生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久保存在本人档案中。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心理档案,可将复件永久保存于学校,便于对今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
2.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及可选择的心理测量工具。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
基本信息外文名Thomson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中文名辜鸿铭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人物简介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
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骂在北大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
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
辜鸿铭和新派人物之间理念不同,经常打嘴仗。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一直都是一个官府气息浓厚的学校,那时进了北大就相当于候补官员,据说清末的体操课上,教员都要这样下口令说:“官爷请向前一步走。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接触的多数是自由、民主、进化论之类的东西,突然看见一个留黄色小辫相似洋人的老夫子登上讲台,发出一阵爆笑。
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辜鸿铭辜鸿铭与托尔斯泰前北大英文系教授辜鸿铭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现象。
他既精通多种外文,又深谙西方文化,对之颇有感情;却信守儒家道德,中国传统文化。
身为近代的名牌大学教授,却在民国以后仍拖着稀疏小辫子,穿长袍马褂,甚至提倡纳妾。
世称其为京城一景,或誉之曰“文化怪杰”。
辜氏的“怪癖”自然遭到非议,不过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他不但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由于亲历了西方社会列强的混战,看出西方文化的弊病,因而更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故而极力向西方推荐中国文化。
他游学西方时就以多种外文写作,在海外出版多种著作,认真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其著述早就为世界所新推崇。
正是出于此种意向,他想到了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主动向后者赠书,把自己用英文写的《当今,皇上们,请深思!论俄日战争道义上的原因》和《尊王篇》两本书,通过俄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勃罗江斯基转递,送交托尔斯泰。
辜氏题赠的两本书如今仍珍藏在莫斯科以南200公里外托尔斯泰庄园的藏书室里。
其内容恰恰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优越和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端。
《当今……》那本书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从东西方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的冲突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进而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尊王篇》则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权观念和改良派的新思想,宣扬君主主义。
赠书在1906年3月送出,是年托翁78岁。
他接书后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便很快作出反应。
先是请秘书复信致谢,并让好友切尔特科夫把他在国外出版的违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邮寄回赠辜氏。
后又于同年9、10月间亲自写了一封公开的复信,题为《致一个中国人的信》,先后用德文和法文发表在德国的《新自由报》和法国的《欧罗巴邮报》上,在欧、亚两洲引起反响。
同时印出俄文版单行本。
这封信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已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年纪念版,第36卷),曾于1911年译成中文,登在我国的《东方杂志》(元月号)上。
国学大师辜鸿铭资料简介

国学大师辜鸿铭资料简介辜鸿铭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国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辜鸿铭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辜鸿铭资料简介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后人多吗谈到辜鸿铭的后人,主要要介绍的是辜鸿铭的儿女和孙子孙女两代人。
首先要介绍的辜鸿铭后人中的儿女辈。
辜鸿铭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辜守庸。
是他与一个日本女子子所生,由于这是辜先生唯一的一个儿子,所以辜先生对他十分宠爱,几乎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爱。
这个儿子一生所过的生活都是公子爷的生活。
接着就是辜鸿铭后人中的孙子孙女辈。
他的孙子和孙女都是由他的独子留下的。
辜先生的儿子成婚之后,总共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老大的名字是叫辜能以,解放之后他一直生活在台湾,以贩卖文书谋活生计。
他也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辜先生一百岁诞辰的时候,利用组织的力量,大力地出版辜鸿铭的著作。
二儿子名叫辜营商,解放之后他并没和大哥在一起,而是留在了北京。
而三儿子名字是辜文锦,他就是和大哥一起,在解放前夕就迁到了台湾,并居住于此。
另外就是他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的名字叫珍东,另外一个叫娜娃,这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可人,性格也和他十分相似,都是比较骄傲和高冷的,而且俩人也遗传了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所以她们也一样懂得多国语言。
翻译大家辜鸿铭轶事及代表作赏析

翻译大家辜鸿铭轶事及代表作赏析翻译大家辜鸿铭轶事及代表作赏析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1、辜鸿铭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不妨去逛逛八大胡同。
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
对此,林语堂说:“辜鸿铭并没有大错,因为那些歌女,像日本的艺妓一样,还会脸红,而近代的大学女生已经不会了。
”2、辜鸿铭欣赏小脚美妙,也有其一套奇论:西方女人总是以掩藏她们的乳房来突出她们的乳房;日本女人则以掩藏其下腹部而突出其下腹部;新几内亚女人则掩藏起她们的双腿;萨摩亚女人藏起她们的肚脐;阿拉伯女人掩着她们的脸部;中国女人却把双脚藏裹起来。
掩盖得越深,越令人着迷。
辜鸿铭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然后低下头,如闻花香;而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足放到凳子上,时捏时掐,自得其乐。
辜有一套品味小脚的七字诀:瘦、小、尖、弯、委、软、正。
他还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吾妻小脚,乃吾兴奋剂也。
”康有为送他一副“知足常乐”横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3、10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伦敦。
始终长衫马褂,留着辫子。
有天,他坐电车上,故意倒持伦敦泰晤士报,几个英国人笑得前仰后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
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 2.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3.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作者由此 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 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 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4.。。。。。。
文坛怪杰
1.据説他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有英国人看见,大笑着 説:“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还假装懂英 文。”辜就回嘴説:“你们英文太简单,拿正著读,显不 出本事。” 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 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2.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 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 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 闹了三天。
" 句中"谄"字译得尤为精彩,servile 远比flatte r 更能表情达意。而且整个译句简洁明了,既符 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与原句语体风格相互呼应。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辜氏是这样译的: "O Phoenix bird! O Phoenix bird, "Where is the glory of your prime? "The past, --t is useless now to change, "Care for the future yet is time. "Renounce! Give up your chase in vain; For those who serve in Court and State Dire peril follows in their train." 全诗分为三节,共7行,每行8个音节,双行押韵,读后琅 琅上口。全诗的关键"Renounce! give up your chase in vain", 把接舆对于孔子没有于乱世之际隐退的不理解和 惋惜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缺点
过分意译: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随意增 添许多原文没有的内容。 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辜氏的译文为:"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 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 其中"as you go on acquiring", "greater", "of con genial minds"和"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都超出 了原文的内容。
3.他喜爱中国姑娘淑姑的小脚,辜鸿铭娶了淑姑不到一年, 又纳日本大阪心斋桥人吉田贞子为妾。 4.辜鸿铭主张“一夫一妻多妾制”,最出名的比喻是认为一 夫多妻是一把茶壶配几只茶杯。但当时诗人徐志摩结婚时, 他的妻子陆小曼曾对他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 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 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是不能公开用的!”
作品: • 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 《大学》 • 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 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
1.个人思想主张事迹介绍 2.The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部分赏析 3 翻译作品部分赏析
一 个人思想及主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said to him,' To be poo r and yet not to be servile; to be rich and yet no t to be proud, what do you say to that?'' It is go od, 'replied Confucius, 'but better still it is to be poor and yet contented; to be rich and yet know how to be courteous.'
表现之二 是将译文中出现的大量中国人名、地名删掉 只保留了颜回和仲由的名字,而孔子的其他弟子则直接 翻译为"孔子的一个弟子"或"另一个弟子A disciple of C onf孔教为人生 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 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 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温源宁 “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 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 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 人中铮铮之怪杰。” --林语堂
谢谢
Thank you
三 翻译作品赏析
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 达思想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 与译文之间字栉句比的机械性转换。 翻译目的:"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 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 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 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在 《中庸》译序中,他进一步阐明他的翻译观点:" 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 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 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 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
简介: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 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 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 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 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 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1.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 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 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2.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 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 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 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辜鸿铭是坚决的保皇派,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1.保皇派 2.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3.文坛怪杰
保皇派:1.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爆发,消息迅即传遍全国 身为保皇党的辜鸿铭很是气愤,著文于英文报纸《字林西 报》,把革命军喻之为身体上的毒血,必须立即开刀,把 脓血挤出来,否则蔓延全身不可救药 2.当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免职时,他也愤而辞职, 曾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 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跑去革命, 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后, 到现在还是保皇。”但他反对袁世凯的恢复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