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真题精讲】

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例【一】(2020·甘肃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

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答案】(1)只,仅仅;(2)出使;(3)告诉;(4)固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句意为: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徒”是只,仅仅的意思。(2)句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使”是出使的意思。(3)句句意为: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谕”是告诉的意思。(4)依据“三问,三以其人对”和“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的理解,可以看出吕蒙正坚持己见,因此“执”是固执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答案】A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 《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 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 1)吾日三省.吾身( ) (2)不逾.矩( ) (3)王生不说.( ) (4)王生惊觉,谢 .曰(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悉能志.之 B .居.五日 C .而君变色以.去 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给下面句子断句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处处志.之 不可久居. 以.塞忠谏之 路也 人不知而不 愠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 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 D范文正公贬/饶州 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选自《秦时妇人》)【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

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侧重课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和译文) 第九课《三峡》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乙酉晓①,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②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③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徵④,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⑤后之好事者焉。 【(清)恽敬《游庐山记》】 注释:①乙酉晓:十八日早晨。②沈沈(chén):通“沉沉”,深邃的样子。③弇:(yǎn ) 意思是覆盖,遮蔽等。④水之徵: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⑤诒:通“贻”,留给的意思。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属引.凄异 (2)皆类.记之 (3)敬故.于是游所历

(4)山之灵所泄.也 3、用现代汉语翻释下面的句子。(4分) (1)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2)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 4、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 (1)延长(2)大概(3)所以(4)气体或液体向外流出,外泄 3.(1)山色深沉,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 (2)(我)却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那足够可以悦人心性、放松情绪的奇巧变幻。 4.甲文作者抓住山水的特点按时间顺序来突出了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色,抒发了对三峡赞美热爱之情;而乙文写了作者在庐山所见云雾的奇诡变幻之态,作者感觉庐山云雾能娱性怡情,表达了对庐山之景的赞叹之情。 附译文: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看起来,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色深沉,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是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从未见到过的景色。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那足够可以悦人心性、放松情绪的奇巧变幻,用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的人。 第十课《短文两篇》比较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 (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 B.居.五日不可久居. 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 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选自《明史·宋濂传》) 【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 《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 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 1)吾日三省.吾身( ) (2)不逾.矩( ) (3)王生不说.( ) (4)王生惊觉,谢 .曰(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悉能志.之 B .居.五日 C .而君变色以.去 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给下面句子断句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处处志.之 不可久居. 以.塞忠谏之 路也 人不知而不 愠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遇故人而.止之食 B.则是无信/非信不可 C.故人至.暮不来/过中不至. D.下车引之./起之.不食而俟者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出自《世说新语》,该书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为“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C.【甲】文中“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D.【乙】文中“待公而食”的“公”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说明了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B.【乙】文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C.【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一句既表现出元方维护父亲的尊严,又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D.【甲】文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陈元方品行正直、不卑不亢的特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答案: 1、D (A均表顺承、B均为动词,守信、C均为动词,到) 2、D (A刘义庆组织编写、B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C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3、D 乙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张静中学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 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1. 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及鲁肃过寻阳()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通“耶”,语气词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2.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 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下册新教材(部编版) 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 第一课《孙权劝学》 第一篇: (一)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及.鲁肃过寻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此独以.跛之故 B.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暮而.果大亡其财 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众服为.确论 D.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其邻人之.父亦云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两处)(2分)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 第二课《木兰诗》 第一篇: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鬂,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乙】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①〖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②〖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髭,嘴上边的胡子。③〖脱帽著帩(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包头的纱巾。④〖五马〗指(使君)所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项燕(司马迁《涉世家》)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 《三峡》这篇文言文是初中生必背的古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

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文言文课内、课外语段的对比阅读分析

文言文课内、课外语段的对比阅读分析 第一、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补、换、调、变。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

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倒装、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第二、文言文课内、课外语段的对比阅读分析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部分多以这种题型为主,课内语段比较简单,课外语段基本遵循“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规律。相信新课程下的文言文考察会越来越灵活,有两点设想:一、重对语段的整体把握,题型如“用语段中的原话回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11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⑥,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选自《与友人书》) 【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邑:地方。 ⑦勉:勤勉,努力。 【思考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卒之为众人()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4)终无济于天下()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两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思考练习】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 (2)终申子之身() (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

比较阅读1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1 鱼我所欲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答案】①祸患,灾难②同“辨”,辨别③侍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答案】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得兼:同时获得。取:选取。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乡”通“向”,原先,从前,先前。今,现在。为(第一个),为了。为(第二个),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答:。【答案】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据此可知“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答:。【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解析】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此题只要能列举出合适的例子并简要阐述即可。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