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布分析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实验2泰山风景区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

旅游地理实验2泰山风景区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

实验二泰山风景区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一、实验目的利用所学知识及资料对泰山风景区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1、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和高峰指数分析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是由旅游的季节性所引起的,可以用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来定量分析。

式中: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R值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

高峰指数:用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式中:Pn为高峰指数;V1为最繁忙时期的游客数;Vn为在第n个时期内的游客数n为参照时段(1=最繁忙时期)Pn的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高峰程度,还依赖于游客总量和所选定的时段;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0;当游客量集中在某些时期时,Pn值会增大。

2、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式中: 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客源地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

三、实验步骤根据泰安风景区游客人数统计表计算季节性强度指数、高峰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然后利用这三个指标对泰山风景区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图1、各月份游客数及所占比重月份个月份的游客人数(万人)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xi%1 186.0482 4.272 98.0348 2.253 213.9336 4.914 681.8862 15.655 480.1524 11.026 351.1823 8.067 444.8599 10.218 531.1305 12.199 365.5607 8.3910 761.6211 17.4811 185.1768 4.2512 57.5137 1.32全年4357.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4.999图2、各月份高峰指数月份个月份的游客人数(万人)高峰指数Pn1 186.0482 15.112 98.0348 17.433 213.9336 14.384 681.8862 2.095 480.1524 7.396 351.1823 10.787 444.8599 8.328 531.1305 6.059 365.5607 10.4010 761.6211 0.0011 185.1768 15.1412 57.5137 18.49高峰指数公式V1=761.6211 n=6序号国内客源地游客数(万人)入境游客客源地游客数(万人)1 山东1955.375 港澳台20.255342 河北336.687 韩国 5.956673 河南258.99 日本 5.119014 江苏258.558 美国 4.604385 北京366.903 马来西亚 1.927166 天津228.775 新加坡 1.1997 黑龙江179.998 法国0.536548 其他731.215 英国0.448949 合计4316.5 澳大利亚0.4270410 俄罗斯0.1259211 合计40.6国内范围内地理集中指数:G国内 =50.9国外范围内地理集中指数:G国外 =55全球范围内地理集中指数:G国际=99.1五、实验结论结论:从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和高峰指数可以看出,泰山的R值较大,说明泰安市的游客人数分布有较强的季节性,即时间分布集中性较强,从表中可要看出,泰山在4、5、7、8、10这几个月份游客数较多,并且十月出现最高峰,分析其原因,除天气因素外,最大可能是与中国的黄金周及假期(清明、五一、暑假、国庆节)相适应的。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地理现象和过程时,描述和分析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的方法之一。

通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于地理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个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方法。

1. 确定研究目标和范围:- 描述研究的地理现象或过程,例如城市发展、人口分布、气候变化等。

- 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等。

2. 收集和整理数据:- 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包括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

-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描述和分析空间分布特征:- 使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展示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 分析研究对象在不同地理单元中的分布特点,例如密集度、集聚程度、离散程度等。

- 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是否存在规律性或差异性,如何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4. 比较和对比不同地理单元间的空间分布特征:- 比较不同地理单元(如国家、地区、城市等)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找出异同之处。

- 探讨不同地理单元间空间分布特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5. 提出结论和建议:- 根据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解决地理问题或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读者可以系统地展示和分析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可以适当调整和拓展模板中的内容,以满足实际需求。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GIS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山东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山东省人口不断增长,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深入研究山东省人口的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相关政策制定和提升人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GIS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GIS技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人口数据,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山东省人口分布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山东省人口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给予了诸多不利影响。

对山东省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山东省人口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地区的人口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还可以为其他人口大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口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为地理信息系统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山东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我们通过收集各地区人口统计数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地理可视化展示,从而揭示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规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程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程乾

收稿日期:2012-11-19;修订日期:2013-03-08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NDJC041YB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1YJAZH017)资助。

作者简介:程乾(1968-),男,河北易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空间信息化相关研究。

E-mail:qiancheng525@ 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程乾,凌素培(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8)摘要摘要: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

通过GIS 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

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

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

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地域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审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同时也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它表征着民族身份、民族标志和民族认同。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存在主要依附于人这一载体,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承延续。

故非遗研究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可用于回答有关空间分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地理事物、资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分布特征答题模板:
1. 描述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简要描述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例如是片状、块状、连片、带状、散点状还是零里分布等。

2. 分析分布原因:其次,分析导致事物空间分布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是环境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历史因素等。

3. 描述分布特点:接着,简要描述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例如是均匀分布、相对集中或密集、分布广泛但不连续等。

4. 分析分布特点原因:最后,分析分布特点的原因,例如是事物本身的特点、环境因素、地理位置因素等。

以下是一个例子,假设我们正在回答一个关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问题:
问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是?
回答: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

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 3000 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 50 毫米。

北方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 面积占全国 63.5%,人口约占全国的 46%、耕地占 60%、GDP 占 44%,而水资源仅占 19%。

因此,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导致的。

(完整word版)空间分析实例分析

(完整word版)空间分析实例分析

(完整word版)空间分析实例分析⼀、学校选址1、背景合理的学校空间位置布局,有利于学⽣的上课与⽣活。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2、⽬的通过练习,熟悉ArcGIS栅格数据的距离制图、成本距离加权、数据重分类、多层⾯合并等空间分析功能。

3、数据1)Landuse(⼟地利⽤数据);2)dem(地⾯⾼程数据);3)rec_sites(娱乐场所分布数据);4)school(现有学校分布数据);以上数据位于Ch8\Ex1\Schoolsite.mdb中。

4、要求1)新学校选址需注意如下⼏点:A: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B:新学校的建⽴应结合现有⼟地利⽤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的区域;C: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D: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2)各数据层权重⽐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地利⽤类型和地势位置因素各占0.125。

5、操作过程1) 加载Spatial Analyst模块2)设置空间分析环境。

A:打开General选项卡,设置⼯作路径;B:在Analysis Extent下拉框中选择“Same as Layer Landuse4)从DEM数据提取坡度数据集。

5)从娱乐场所数据提取娱乐场直线距离数据。

6)从现有学校位置数据提取学校直线距离数据集。

7)重分类数据集A)重分类坡度数据集将坡度分为10级,平坦的地⽅适宜性好,赋与较⼤的适宜性值,陡峭的地⽅则赋与较⼩的值。

B:重分类娱乐场所距离数据集也是将等间距分级为10级,距离娱乐场所最近适宜性最⾼为10,距离最远为1。

C:重分类现有学校直线距离数据集也是分为10级,距离学校最远的单元为10,最近的为1。

D:重分类⼟地利⽤数据集⼟地对学校适宜性也存在⼀定的影响,如湿地、⽔体分布区建学校的适宜性极差,所以在重分类时删除这两个选项。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术 。 [30][31] 核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F(x,y)=1
2
(nh

n
Σi=1
K(di
h)
(1)
其 中 ,F(x,y)是 点 (x,y)的 密 度 估 计 ,n 是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数 量 ,h 是 核 心 直 径 ,K 是 核 心 函 数
(即 土地面积),di 是 点 (x,y)与 第 i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 [32][33]
段公式如下:
V (pi )=∩ ∩p|d ∩p,pi ∩<d ∩p,pj ∩∩(i, j =1,2,3,
…,n)
(3)
其 中 ,d 为 欧 氏 距 离 ,p 为 集 合 V (pi) 中 的 元 素,V(pi)是一个在特殊情况下具有 无 限边界 的凸
多边形,在任意一个凸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该
凸 多 边 形 的 发 生 点 pi 的 距 离 都 小 于 该 点 到 其 他
的 要 求 [5]。 近 年 来 , 已 有 学 者 就 此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农 牧 交 错 区 [21]、 半 山 丘 陵 区 [22]、 环 渤 海 地 区 [23][24] 等
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 特殊地形区域也有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一些
素、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土地整治(包括类 学者还进行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视角的农村
导型次之,工业主导型县域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产业主导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处于最高水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农村发展类型;福建省
[作者简介] 董敏,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武林(通讯作者),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2、意义:格局是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环境条 件综合作用的体现,及物种生态位的客观表现。 格局是种群个体在立体空间的多维分布结构,所 以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结构的直观反映。
3、研究的目的:找出植物空间分布的类型,并探 索此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应此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均匀型
随即型
成群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的相对性:相对于空间尺度的大小而言
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判定:
1.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
指标X:取样所得到的样方中平均出现的个体数, 平均值(m) ,方差(S2),C=S2/m。 C=1 随机分布 C<1 均匀分布 C>1 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常采用t检验来确定其差异的显
分析。
通过野外测量与室内计算分析,判断群落内实验种群 (马尾松林)的空间格局分布类型,并对其特点和可能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注:按实验报告格式认真撰写。
调查物种: 测量:
编号: 1
2
邻接树木 A1-A2
株间距 (m)
编号:
邻接树木
株间距 (m)
样地位置: 记录:
组别: 日期:
…… …… …… …… ……
普通生态学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讲授:黄和平
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2008-0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是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使学 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 现出的不同类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 型的方法,并学会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 型的方法。
I 1
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1
均匀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