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遗传工程 二、突变和突变体的筛选

植物遗传工程 二、突变和突变体的筛选
植物遗传工程 二、突变和突变体的筛选

整理)慢病毒稳转细胞株步骤

稳转慢病毒 一、所需试剂 1、慢病毒载体(详细信息见附录及《质粒的扩增提取》)(大肠杆菌-80℃保存2-3年,质粒-20℃保存2-3年,病毒液-80℃保存1年) (1)载体质粒:两端的LTR、剪切位点、包装信号Ψ以及抗性或荧光基因、gag基因5′端350bp的序列及位于env序列中的RRE,含宿主RNA聚合酶识别部分 (2)包装质粒(psPAX2):包含了pol、gag包装成分 (3)包膜质粒(pMD2.G):用其他病毒的包膜蛋白代替了env基因. 三种质粒共同转染产生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 2、包装细胞:293T细胞 3、菌株:大肠杆菌,用于提取质粒 4、转染试剂:XTREME-GENE(-20℃保存,不可分装),一种脂质与其他组份构成的混合物 5、浓缩试剂(配好后4℃保存,原材料室温保存):5X PEG8000/NaCl溶液(聚乙二醇):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高压蒸汽灭菌 **也可直接从公司买来病毒液(-80℃封口膜封口冻存管保存,4℃保存3天):滴度一般为108TU/ml 6、10mg/ml polybrene(-20℃分装保存):溴化己二甲铵。是带正电的小分子,与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提高慢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效率,通常加入polybrene 能提高感染效率2~10 倍。有一定细胞毒性,需要摸索浓度(1~10μg/ml) 7、无血清培养基:optimen 8、贴壁细胞(复后3代以上的细胞) 9、puromycin:嘌呤霉素,用于筛选稳转细胞 二、具体步骤 <一>病毒包装与收集(中皿,转染步骤类似于瞬转) 第一天 1、种板,10×105个293T细胞,加入全培养基双抗DMEM 4-5ml,过夜 2、配制5X PEG8000/NaCl溶液 称取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121摄氏度 30min 湿热灭绝 30min;保存在4℃ 第二天 2、加入2ml全培养基DMEM 3、将1加入2,孵育10h,换成5ml全培养基

线虫的EMS诱变和突变体筛选2015

线虫的EMS诱变和突变体筛选 摘要: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式生物,其性状容易辨别,突变型多且容易获得。本实验用EMS诱变剂对同步化后的N2型怀卵成虫线虫进行不定向诱变,筛选出一系列的突变体,再通过对亲代突变体的子代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筛选出F1、F2、F3突变体,最后获得性状稳定的、能够稳定遗传的突变体,可以将突变体至于-80℃保存。本次试验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无菌操作技术,同步化技术,EMS诱变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将获得的突变体与野生型作对比,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性状明显的突变体,将突变体转移、传代、保留,最后获得稳定的突变体。 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同步化EMS诱变无菌操作技术突变体 1.引言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以细菌为食,居住在土壤中,无毒无害、可以独立生存的线虫。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其个体小,成体仅1mm长,雌雄同体全身共有959个细胞,雄性线虫全身共有1031个体细胞;②为雌雄同体:雄性个体仅占群体的0.2%,可自体受精或双性生殖;③染色体组简单:只有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④基因组便于研究:基因组大小仅为100Mb,并且内含子少,基因密度高;⑤生活周期短且随温度变化:线虫整个的生命周期仅3天(25℃)。野生型线虫胚胎发育中细胞分裂和细胞系的形成具有高度的程序性,这样就便于对其发育进行遗传学分析。温度越高,生活周期越短;⑥有大量突变株;⑦繁殖能力强:成虫一生可产300个受精卵;⑧易于保存:可以用-80℃冰箱长期保存 线虫作为模式生物,与酵母、果蝇、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一起,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与其他模式生物相比,有自身优势,如:①它只有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并且肉眼可见,容易研究;②它是目前最适合大规模药物筛选的多细胞动物,③它的研究成本低:既提供了一个完整动物实验系统,又避免了小鼠模型的高价费时等。但也有其缺点,如:①线虫的神经元细胞对RNAi不敏感;②线虫没有心脏、获得性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所以一些人类疾病无法在线虫中模拟;③鉴于线虫与人类种间距离太远,线虫的作用仍是在药物研发初期,快速粗筛,提供线索,需要再经过哺乳动物模型的“细筛”。 基于线虫的自身体积小并且结构简单的优势,国内外众多的科研机构都在以线虫作为研究材料,在RNAi、衰老、药物筛选、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线虫中大约有35%的基因是在人体中具有等同作用,并且有大量人类遗传疾病同源基因,只有大约58%是线虫特有的,所以,从理论上讲, 只要人类疾病的靶蛋白或调控途径是物种间保守的, 就可能利用模式生物来进行研究。 目前,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线虫病理模型,如:溶酶体病,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AD),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过氧化物体生物合成缺陷等。 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是一种重要的致癌物之一,生物学上可以用来创建突变体库。本实验就是将EMS作为诱变剂来获得线虫的突变体。线虫有单基因突变形成的表型,例如:运动不协调(uncoordianated,Unc)、短胖(dumpy,Dpy)、打卷(roller,Rol)等,造成这些表型的基因有很多个,分别分布于各条染色体上。这些易于观察的表型作为遗传标记,给线虫的经典遗传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线虫还有许多组织特异性标记的品系,如在线虫中负责协调前后运动的D型运动神经元。我们通过对排卵时期的线虫进行诱变,观察诱变后线虫突变体表形,对突变体后代进行筛选,探究影响突变型基因的显隐性,

最全的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总结4

(一)筛选结果鉴定: (1)基因组DNA提取→PCR鉴定外源基因 (2)SHG-44-重组pcDNA3阳性细胞、SHG-44-vect裂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鉴定P16蛋白表达(Western-blot)。 (3)测定外源性基因对SHG-44细胞增殖的影响 ①流式细胞仪分析: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NA3→单细胞悬液→70%酒精固定→裂解细胞→核糖核酸酶消化→碘化丙啶染色→上机分析G1期和G2/M、S期比例。 ②细胞生长曲线测定: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 NA3→5×104/孔接种24孔培养板→24hr后各自用苔盼蓝染色计数细胞→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百分率。 ③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分析:SHG-44、SHG-44-vect、SHG-44-重组pcDNA3→104细胞→0.3%低熔点琼脂糖培养→1-2周后计数不可少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计算克隆形成率抑制率。 三、注意事项 1、优化转染条件(脂质体的用量、DNA密度、细胞密度、脂质体和DNA 混合孵育时间)每种细胞和质粒均须进行。用于转染的核酸应高度纯化。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所用溶液滤过灭菌,以及随后的使用应在无菌条件下,这是细胞惯常的做法。但是,脂质体以及脂质体/DNA混合物无需滤过除菌。 2、预备脂质体/DNA混合物必须在无血清下进行。但是在随后的脂质体/DNA与被转染细胞共孵育的过程中,血清又是培养基的一部分。 3、在转染之前更换培养基,可提高转染效率,但所用培养基必须37℃预温。 4、脂质体/DNA混合物应当逐滴加入,尽可能保持一致,从培养皿一边到另一边,边加入边轻摇培养皿,以确保均匀分布和避免局部高浓度。 常见问题和解答: Q:我觉得套环法操作不如96孔办法效率高。 A:也不一定.依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而定.如果克隆效率较低的细胞,套环可能更好.用96孔板法,如果不是每孔单个细胞,就不能保证是单克隆.即使是增加到每

最全的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总结5

Q:G418怎么配制? A:我觉得不能用水配,因为这样PH会变化很大,至少要用PBS。我是配在HEPES 溶液中的,具体方法如下:1g包装的G418瓶子中,加入10ml HEPES溶液,浓度为100 mg/ml完全溶解后,0.22 um过滤,-20度保存。HEPES缓冲液配方如下:90 ml 水中,0.8 g NaCl, 0.037 g KCl, 0.0135 g Na2HPO4.2H2O, 0.1 g 葡萄糖,0.5 g HEPES,溶解,NaOH调PH至7.05,定容至100ml。 Good answer: 推荐用HEPES。特别是当细胞对G418不敏感,G418使用浓度高时,如果用水、PBS配置,会极大的改变细胞培养基的pH值,影响细胞的生长。1mol/L HEPES 的简单配置:HEPES 11.91g,溶解于40ml的ddH2O,用10mol/L的NaOH调节pH至7.5-8.0,定容至50ml,0.22um小滤器过滤。HEPES最终使用浓度 15-20mM。 Q: 我想一步筛选出高拷贝整合的高表达的细胞克隆,如果我用很高浓度的G418直接加进培养瓶直接筛选,这样做可以吗?我做过G418杀伤曲线,300ug\ml 就基本上可以杀死细胞,我想直接用1000ug\ml来筛选,不知是否可行?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A: G418筛选要做预试验确定最佳浓度,将细胞稀释至1000cell/ml,每孔100ul 加入有培养基的24孔板,将每孔中的G418浓度稀释至0,,100, 200,300, 400,500, 600,700, 800,900, 1000,11 .00ng/ml等12个级别, 培养10-14天,以最低细胞全部死亡浓度为基准,一般400-800左右,筛选时比该浓度再高一个级别,维持使用筛选浓度的一半。 G418浓度太高也不好,会对细胞的损伤太大,影响增殖。我用过Zeocin,为了加速筛选,用了最低剂量的两倍浓度,结果一个阳性克隆都没筛到,欲速则不达。 Q: 我用24孔板做了G418筛选的浓度梯度,确定最低致死浓度为600mg/l。我现在用这个浓度筛选我转染后的细胞,我应该保持这个浓度多少天才能确保我筛选完成呢?在这期间可以换液吗?筛选完了之后存活的细胞再培养传代的话,培养基中是否还应该加一定浓度的G418?如果要加的话什么浓度比较合适?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技术
编者: 赵 燕
主审: 张学文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月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 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及其它生物学相关专业 学生都很重要. 基因工程本身是由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组成的系统性技 术体系,本实验指导侧重于 DNA 重组操作,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常用 和核心技术组织起来, 以为我校生物技术本科生及有关专业研究生基 因工程实验提供简单而明确的指导. 为适应基因工程的飞速发展,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匠心独运,开发 出专门的试剂盒,使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简单化了.这对于实验者来 说自然是好事,但也使实验者动手胜于用脑.对于实验人员来说,一 定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才会在实验中运用自己的知识予以创新性 的发展.期望本实验指导不成为实验中的教条.


2007 年 4 月
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附录:

大肠杆菌的对照培养,单菌落的分离及菌种保存 ...............3 强碱法小量制备质粒 DNA.....................................................5 琼脂糖凝胶电泳......................................................................7 植物总 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9 DNA 的 PCR 扩增................................................................. 11 植物总 RNA 的分离 .............................................................15 RT-PCR..................................................................................17 体外重组分子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筛选及检测.....................................22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23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与器皿 .....................................................24
2

如何选择合适的细胞稳转株

如何选择合适的细胞稳转株 细胞稳转株是一种经过特定基因修饰的细胞株,可根据实验所需表达外源基因、进行基因敲除、敲入、以及精确改变基因序列(如点突变)。对比一般瞬转方法,利用细胞稳转株开展实验能够获得长期而稳定的特定性状,因此有助于增强实验的可重复性。细胞稳转株除了可用于基因调控研究,也非常适合于长周期的药物筛选和药理学研究、重组蛋白和抗体生产等实验。载体家凭借其资源完备的载体定制平台,通过病毒转导常规肿瘤细胞的方式可构建多种应用类型的细胞稳转株。 过表达模型细胞稳转株 通过慢病毒系统或转座子系统将外源基因表达框稳定整合进靶细胞基因组,实现外源基因在靶细胞的长期稳定表达。对比瞬转方法,构建过表达稳转株可避免瞬转中因转染效率导致的表达效率不一致的问题。构建好的细胞株中的外源基因不会因为细胞传代而丢失,可以持续表达特定的基因或ncRNA序列用以基因功能研究,重复实验时不需要对细胞重新转染质粒,大为节省了实验时间。 诱导表达模型细胞稳转株 采用Tet-on系统进行诱导表达目的基因,虽然可以直接进行质粒瞬转,但是载体家亦提供该类载体的慢病毒包装以构建相关的稳转细胞株。构建好的Tet-On系统细胞株同时表达tTS和rtTA 两种转录调控因子,而目的基因的表达可受四环素调控。其中tTS在四环素不存在的情况下会结合目的基因的上游TRE启动子,抑制目的基因表达。在细胞体系中添加四环素或其类似物后,rtTA进行响应并结合TRE启动子,激活目的基因表达。 shRNA干扰模型细胞稳转株 shRNA稳转株一般使用慢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在靶细胞基因组中导入shRNA表达框,实现shRNA在细胞系中的长期稳定表达。不同于siRNA瞬转,shRNA稳转株可内源性地稳定表达siRNA效果,不受转染效率影响,从而获得更稳定的基因敲低效果 CRISPR基因编辑细胞稳转株 构建CRISPR基因编辑细胞稳转株是当今研究基因和细胞功能关系的流行工具。通过gRNA引导Cas9靶向靶细胞基因组特定序列的CRISPR基因编辑,如基因敲除、敲入和定点突变,可以从DNA水平修饰靶细胞的基因序列。载体家提供两种gRNA表达模式,第一种是转导gRNA/Cas9共表达载体,gRNA和Cas9在细胞株中同时表达。第二种是构建Cas9表达稳转株,再根据实验需求导入gRNA表达载体。使用单Cas9表达稳转株可以获得更大的实验灵活性,如导入多个gRNA打靶GOI,或者多个gRNA与多种Cas9(野生型Cas9, Cas9n, dCas9等)之间进行搭配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实验指导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低温离心机、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仪器的使用。 2 学习真核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原理;掌握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实验方法,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 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实验一培养基配制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 2、药品: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5g/L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1g/L ,Peptone (蛋白胨) 5g/L ,Sucrose (蔗糖) 5g/L ,MgSO4.7H2O 0.4g/100ml ,Agar (琼脂)1.5g/100ml,MS粉,有机溶液,肌醇,Fe盐,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腺嘌呤),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 ),链霉素(str )。 二、实验方法 第一组配制YEB固体培养基 1、配制250mlYEB固体培养基:先称取1.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 1.25g Peptone (蛋白胨);0.2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1.25g Sucrose

(蔗糖);1g MgS04.7H2O琼脂粉3.75g ;将上述药品置于25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 20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25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25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倒板:将抗生素与培养基混匀,每个平皿倒15ml 培养基,可以倒16个平皿,倒完后打开平皿盖,在紫外灯下照10min,等待培养基凝固,盖上平皿盖,封口备用。 第二组配制YEB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YEB液体培养基:先称取2.5g Beef extract (牛肉浸膏);2.5g Peptone (蛋白胨); 0.5g Yeast extract (酵母提取物); 2.5g Sucrose (蔗糖); 2g MgSO4.7H2O将上述药品置于500ml三角瓶中,用量筒称取45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混匀,然后再定容至500ml,用NaOH调pH=7.4。 2、灭菌:将盛有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封口,在三角瓶表面写清培养基名称,用高压灭菌锅进行灭菌。 3、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到50-60 C时(手可触摸)加入已经过滤好的抗生素(100用/ml kan+50⑷/ml Str+ 50旧/ml rif ),以免温度过高导致抗生素失效。 4 、分装:将培养基分别分装到试管和三角瓶中,每个试管中分装5ml,分 装12个试管。每个三角瓶中倒入35ml,共12个三角瓶。 5、分装好后,封口备用。 第三组配制MS液体培养基 1、配制500mlMS液体培养基:先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400ml蒸馏水,称取2.15gMS 粉置于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5ml 100倍Fe盐浓缩液;5ml100倍肌醇浓缩液;5ml有机溶液的混合液,然后混匀定容至500ml,用NaOH 调pH=5.8。

维真生物-稳转株的制备

稳转株的制备 实验原理: 利用哺乳动物系统生产蛋白的方式有两种:瞬时转染和稳转株筛选。通过稳定细胞系构建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针对瞬时转染,外源基因在短时间转录翻译得到的蛋白量较少,能够满足小量蛋白制备,大量生产成本很高。相对于此,稳定转染的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细胞自身的基因组上,随着细胞的生长分裂外源基因可以稳定转染表达,同时经过抗生素加压筛选,最终得到能够稳定转染表达蛋白的细胞株,稳转株生产蛋白稳定性更好,批次差异性更小。 稳定转染的应用

影响稳定转染的因素 1、外源基因整合的几率 决定了稳转株筛选的简易程度,有利于稳定转染细胞的获得; 2、插入外源基因片段的拷贝数 一般情况下,低拷贝或者单拷贝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3、整合位点转录活跃度 整合位点转录活跃度决定了稳转株筛选细胞后稳转株中外源基因片段的表达质量; 4、外源基因片段整合到细胞后的稳定性 不同的整合位点决定了外源片段在染色体中的稳定性,有些区域易发生重组或者丢失,从而使稳转株筛选后出现丢失的现象。 制备稳转株的实验步骤

一.准备及预实验 1、确定细胞系相关信息:需包括如下内容 注:务必保证细胞无支原体污染,方可进行稳转株构建! 2、查阅慢病毒感染该细胞的MOI值 3、预实验确定筛选药物用量: (1)查阅Puromycin/Blastincidin在目的细胞中稳转株筛选的致死用量信息;参考查阅得到的数据,确定3个药物浓度梯度(如没有相关信息,则需将药物浓度梯度范围增大,数量增多至6个); (2)D0将细胞铺于6孔板中,使D1细胞融合度约90%;D1按(1)中设置的药物梯度,加入药物; (3)D4换液,并重新加入药物; (4)D7观察,找到致死率100%的孔,该孔使用的药物浓度,即为药物筛选浓度。 二.稳转株筛选及构建 注:以下实验参数,按1株稳转株为例描述,实验需考虑有无对照稳转株! 1、细胞铺板:D0将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4个孔),使D1细胞融合度约70%

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综述

本科生文献综述题目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综述 系别林学与园艺学院 班级园艺102班 姓名唐辉 学号103231228 答辩时间年月

新疆农业大学林园学院 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综述 唐辉指导老师:王燕凌 摘要:本文归纳了拟南芥抗旱、抗氧化、耐低钾、耐硒、耐盐、晚花突变体筛选的研究内容。在拟南芥抗旱突变体筛选中将用到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来进行试 验。在抗氧化、耐低钾、耐硒中将用到Na 2SeO 3 、钾、硒、NaCl等化合物或者化学 元素对拟南芥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影响来进行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概括了拟南芥突变体在甘露醇模拟干旱中的生长影响以及拟南芥突变体在抗氧化、耐低钾、耐硒、耐盐等逆境环境中生长研究方面的观点。总结了拟南芥突变体在先如今人们研究中常用的几种筛选方法,指出了拟南芥突变体筛选的研究需求,并提出筛选拟南芥抗逆突变体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拟南芥;突变体;筛选;研究 Screening Summary of Arabidopsis Mutants Tang Hui Instructor:Wang Yan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abidopsis drought, oxidation resistance, low potassium, selenium-resistant, salt, late-flowering mutants creening research.And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various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Arabidopsis mutants creening methods needed in the screening process.In the anti-oxidation, anti-potassium, selenium resistance will be used Na2SeO3, potassium, selenium, NaCl chemical elements or compounds such mutations affect the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to be screened Arabidopsis thaliana mutants.Thus summarizes the growth of Arabidopsis mutants mannitol and simulated drought in Arabidopsis mutants in anti-oxidation, anti-potassium,selenium resistance point of view, salt and other adverse environments grow research.Arabidopsis mutants summarized earlier research that people now commonly used inseveral screening methods, pointed out the Arabidopsis mutant screening research need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creening

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经验总结

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经验总结 我做了稳定转染,从G418浓度确定到最后的单克隆化鉴定。有自己的体会也有其他战友遇到的情况, 和大家分享. 没有总结好的地方,大家补充。 筛选之前确定G418浓度: 1、由于每种细胞对G418的敏感性不同,而且不同的厂家生产的G418有效成分的比重不同,一般1g的粉剂中有效的G418含量大约为0.722g。 2、G418是新霉素的类似物,两者都是通过抑制核糖体的功能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杀死细胞的。但是新霉素对真核细胞无作用而G418对细菌和真核细胞都起作用。neo就是编码3‘磷酸转移酶的基因,它表达的蛋白能够分解新霉素G418。在进行转染时细胞膜受到影响,抗生素可能对细胞产生较大影响,加上G418有杀菌作用,所以有人主张转转染时不加其它抗生素。 3、汇合度对G418筛选结果的影响很大,一般筛选时汇合度不宜超过50% 4,G418的活性不尽相同,所以在筛选之前,一定要确定G418的最佳筛选浓度。具体如下:将细胞稀释到1000个细胞/ml,在100ug/ml~1mg/ml的G418浓度范围内进行筛选,选择出在10~14天内使细胞全部死亡的最低G418浓度来进行下一步的筛选试验。6个细胞电转后,分别接种1/4000,1/1000,1/300细胞到一个具体试验:3x1024孔板中,48h后加药筛选,此时1/300细胞孔内大约50%汇合度。理论上1/4000孔内应有4%的汇合度。筛选9天后,观察1/4000孔内有两三个克隆,按比例1/300孔内应该有几十个克隆,事实上,它们几乎全死光了,只有几个克隆。 加药时间和维持浓度 1,由于基因转染到细胞内之后要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蛋白质。所以筛选不能太早;但是也不能太晚,因为转染了外源基因的细胞代谢负荷较大,增值较慢,时间长了就会被没有外源基因转入的细胞所淹没,最终导致筛选不出阳性克隆,一般要在转染24小时之后才开始加G418筛选。随着细胞的代谢G418的浓度和活性都会下降,所以每3~5天都要更换一次含有G418的筛选液。这时药物浓度可以降至200ug/ml。 2,加抗生素的时机,主要是考虑插入到细胞基因组的抗性基因是否已经得到表达。一般是转染48小时后加入抗生素。挑出单克隆后就可以用维持浓度,一般是筛选浓度的。1/2. . 关于维持浓度,有人说细胞会出现对抗生素的抗性,应不断提高其浓度。而且,如果你要挑选到几个阳性克隆中较高表达的克隆的话,可以调整抗生素的浓度。当然,抗性基因高表达,目的基因不一定就跟着高表达。 筛选时的培养液 加药筛选约6天左右,细胞会大量死亡,孔中只剩下的细胞寥寥无几。这时会出现两个问题: 1,死亡的细胞会裂解释放出有害物质,导致那些有neo表达的阳性细胞死亡,

模式植物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模式植物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摘要: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的原理,掌握了DNA提取技术、PCR技术以及电泳鉴定技术,对拟南芥的基因型做出判断。实验首先提取拟南芥的DNA,将获得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好的DNA加入上样缓冲液后与DNAmarker一起进行电泳,用凝胶成像系统对凝胶进行处理,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DNA条带分离。通过这种方法鉴定出拟南芥是否为突变体。 关键词:T-DNA插入突变体、DNA提取、PCR、电泳鉴定、凝胶成像系统 1.前言 拟南芥作为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于其易于种植、生活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晰、易于转基因操作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的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中。同时,拟南芥T—DNA饱和突变体库的建立和T-DNA侧翼序列的确定,为功能基因组学提供了丰富、有效的遗传材料。 2.实验 2.1实验目的 (1)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 (2)PCR操作方法; (3)琼脂糖凝胶分离核酸方法。 2.2实验原理 Ti质粒是土壤农杆菌的天然质粒,该质粒上有一段特殊的DNA区段,当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该DNA区段能自发转移进植物细胞,并插入植物染色体DNA中。所以Ti质粒上的这一段能够转移的DNA被叫做T-DNA。 将Ti质粒进行改造,将感兴趣的基因放进T-DNA区段中没通过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实现外源基因对植物的遗传转化。

T-DNA插图到植物染色体上的什么位置,是随机的。如果T-DNA插入进某个功能基因的内部,特别是插入到外显子区,将造成基因功能的丧失。所以利用农杆菌Ti质粒转化植物细胞,是获得植物突变体的一种重要方法。 用PCR方法鉴定T-DNA插入船和突变体。农杆菌Ti质粒转化植物细胞后,在获得的后代分离群体汇总,有T-DNA插入的纯合突变体,杂合突变体和野生型。在突变体研究中,需要的材料是纯合突变体,所以必须从分离群体中将纯合突变体鉴定出来。 “三引物法”的原理如图1所示,即用三种引物(LP、BP、RP)进行PCR扩增,野生型植株目的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上均为发生T-DNA插入,所以其PCR产物仅有一种,分子量约为900bp(即从LP到RP);纯合突变体植株目的基因的两条染色体上均发生T-DNA插入,而T-DNA 本身的长度约为17kb,过长的模版会阻抑目的基因特异扩增产物的形成,所以也只能得到1种以LB与LP(或RP)为引物进行扩增的产物,分子量约为410+N bp(即从LP或RP到T-DNA 插入位点的片段),长度为300+N bp,再加上从LB到T-DNA载体左边界的片段,长度为110bp);杂合突变体植株只在目的基因的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了T-DNA插入,所以PCR扩增后可同时得到410+N bp和900bp两种产物。上述3种情况的电泳结果差异明显,能有效区分不同基因 型的植株。此法的有点事可同时鉴定出纯合突变体并确证T-DNA的插入情况。 “双引物法”的基本原理与“三引物法”相似,即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和T-DNA插入片段,通过比对扩增结果进行突变体的鉴定。具体方法图2所示:首先以基因组 DNA为模版,用一对特意产物(LP和RP)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初步鉴定出纯合突变体(图

植物基因工程操作论文.

瓜叶菊Mlo基因片段的克隆 摘要 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 B. Nord.)是菊科(Compositea)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元旦、春节重要的观赏盆栽早春花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白粉病(Powdery Mildew)逐渐成为制约瓜叶菊商品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瓜叶菊白粉病的传统生物防治方法不仅使病原产生抗药性,还会造成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广谱抗白粉病的瓜叶菊种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lo基因是一种新型的抗病基因,可能参与瓜叶菊白粉病的调控过程。它与显性R基因控制的抗病基因不同,它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抗病基因,具有非小种专化的持久抗性,其功能类似于G蛋白偶联受体。Mlo基因可能对细胞坏死具有负调控作用,即抑制细胞坏死,类似于其它突变体基因以寄主死亡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Mlo基因突变为mlo基因后,对细胞死亡的负调控作用被解除,被侵染细胞可能更易死亡,由此引发广谱的抗病性。任何感病的野生型都可以通过对Mlo基因进行诱变而获得抗性。这种抗性,即便是在粗放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也可以在田间得到持久保存,即便没有病原菌的侵染,突变的mlo植物也表现出自身细胞壁加固(cell wall appositions,CW As)和叶细胞的自发死亡现象。因此,对该基因的克隆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瓜叶菊的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以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 B. Nord.)为试材,通过PCR方法克隆了Mlo基因片段的cDNA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预测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瓜叶菊Mlo 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瓜叶菊;Mlo基因片段;PCR扩增;

菌种筛选方法

菌种筛选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 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5.6.1。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5.6.1 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 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淀粉酶、产蛋白酶或产酸能力的大小。 4) 生长圈法利用一些有特别营养要求的微生物作为工具菌,若待分离的菌在缺乏上述营养物的条件下,能合成该营养物,或能分泌酶将该营养物的前体转化成营养物,那么,在这些菌的周围就会有工具菌生长,形成环绕菌落生长的生长圈。该法常用来选育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生产菌。工具菌往往都是对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最全的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总结2

Protocal 1.G418的配制:取1g G418溶于1ml 1M的HEPES液中,加蒸馏水至10ml,过滤消毒,4度保存。 2.细胞培养:取待测培养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按等量接种入多孔培养板中,培养6小时左右开始加药。 3.制备筛选培养基:在100ug/ml~1000ug/ml范围内确定几个梯度,比如先做个100ug/ml、400ug/ml、800ug/ml、1000ug/ml,按梯度浓度用培养基稀释G418制成筛选培养基。 4.加G418筛选: 吸除培养孔中培养基,PBS洗涤一次,每孔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筛选培养基。 5.换液:根据培养基的颜色和细胞生长情况,每3~5天更换一次筛选培养基。方法同4。 6.确定最佳筛选浓度:在筛选10~14天内能够杀死所有细胞的最小G418浓度即为最佳筛选浓度。在第一轮就筛选出最佳G418浓度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是出现这种情况:用某一浓度G418的量在筛选14天后还不能杀死细胞,而用下一个梯度的G418的量在10天前就看不到活细胞了。假如是400ug/ml不能杀死细胞,而800ug/ml在第5天就把所有细胞都杀死了,则可以再用 500ug/ml、600ug/ml、700ug/ml进一步筛选,以确定最佳筛选浓度!心得:由于特性明确的细胞系G418的最佳用量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在这么大范围内进行筛选。比如说你要转染NIH3T3细胞,现在我告诉你我测试过NIH3T3细胞对G418的敏感性,我用的筛选浓度是200 ug/ml。这时你就可以做150ug/ml、200ug/ml、300ug/ml三个浓度进行筛选。 通过预实验确定了最佳筛选浓度后,就可以做稳定转染了。 a 转染:转染后培养24小时或者更长,到细胞增长接近汇合时按1:4密度传代,继续培养,待细胞密度增至50%~70%汇合时; b 加G418:去掉培养液,PBS洗一次,加入按最佳筛选浓度配制好的G418筛选培养基。 c 换液:根据培养基的颜色和细胞生长情况,每3~5天更换一次筛选培养基。当有大量细胞死亡时,可以把G418浓度减半维持筛选。筛选10~14天后,可

稳定细胞株筛选

稳定株构建 FAQ 转自微博思路迪慢病毒包装 1,什么是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 答:瞬时转染:顾名思义,外源片段的表达时间短暂。这主要是因为外源导入的裸露的载体整合入基因组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以染色体外(episomal)形式存在,不能随细胞分裂而一同复制导致最后拷贝数被稀释导致的。而且考虑到细胞分裂会稀释质粒的量,所以起初转染的质粒拷贝数极高。这就导致瞬时转染呈现一个高拷贝到低拷贝迅速降低的过程,且无法在这个系统上实现可诱导表达。稳定转染:是相对瞬时转染而言,进入细胞的质粒整合入细胞基因组中,并能随细胞分裂稳定传递下去。在这个系统中,质粒表达稳定,拷贝数低,且能实现诱导表达。稳定转染并不是一种与瞬时转染不同的方法,只是对瞬时转染的细胞进行筛选,得到稳定整合的细胞株。稳定整合的几率因基因传递的方法而异,跨度可以从10-8到10-1。因此,对于有的转染方法,比如化学试剂介导的转染,其整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质粒载体整合的位点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依据不同的基因传递方法,呈现不同的靶向倾向性,所以是一种半随机整合。不同基因传递方法对质粒稳定表达的影响见表XXXX。 2,设计稳定株构建实验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稳定整合试验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有: ?1),外源插入片段的拷贝数。多数情况下,低拷贝甚至是单拷贝可以减少人为实验因素的干扰。 ?2),整合的几率,这不仅决定了稳定株筛选的难易程度,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得到混合稳定株。 ?3),整合位点的转录活跃度,决定了稳定株中外源片段的表达质量。最理想的状况是单拷贝,但转录活性比较高。 ?4),整合后的稳定性。不同的整合位点决定了外源片段在染色体中的稳定性,有些区域易发生重组或者丢失,从而导致稳定株再次丢失的情况。 ?5),最好使用混合稳定株或者获得多个不同单克隆稳定株。因为稳定整合往往伴随这插入失活宿主内源基因,所以实验时通过使用混合稳定株, 或者对多个单克隆稳定株进行比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更精确的实 验数据。 3,什么时候需要稳定细胞株? ?答:以下实验,构建稳定细胞株而不是瞬时转染更能满足实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