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推荐阿劳演奏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之17--20(强烈推荐第17暴风雨奏鸣曲)

合集下载

音乐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

音乐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

X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总计:毕业设计(论文)13页表格:0个插图:9幅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与演奏处理之我见音乐学专业[摘要]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贝多芬的一首著名作品,作于1802年,表达了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和勇气。

本文从《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出发,探讨其在曲式、和声、主题发展等创作方面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乐曲在速度、力度层次、踏板运用等演奏方面的处理发表个人的见解,使演奏者深入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涵,增强演奏的细节处理。

[关键词]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演奏View on Creating Features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Piano Sonata StormMusicology MajorAbstract: The piano sonata Storm is one of Beethoven’s most famous works which was created in the year of 1802. It expresses his high spirit and great courage to fight against fate. This essay is to discus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form, concord, theme and some other cre ation by analyzing it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then put forward self view on skills of speed, l evels of strength, and the use of the pedal that i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performer can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to better deal with performing detail.Keywords: piano; sonata; storm; performance目录前言 (1)1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1)1.1作者简介 (1)1.2《暴风雨》的创作背景 (2)2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创作特色 (2)2.1独特的结构布局 (2)2.1.1 大规模的展开部 (2)2.1.2 具有独立意义的尾声 (2)2.1.3 伸缩自如的连接部 (3)2.1.4 主题个性化、音乐一体化 (3)2.2戏剧化的主题形象 (3)2.3和声特色 (4)2.3.1独特的主题和声 (4)2.3.2和声语言的简洁性与和声手法的多样性 (5)2.4织体特色 (5)2.5 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 (6)3 《暴风雨》第一乐章的演奏处理 (6)3.1整体的演奏处理 (6)3.1.1 触键技巧 (6)3.1.2夸张的力度对比 (7)3.1.3 细腻的踏板运用 (9)3.2 各部分的演奏处理 (9)3.2.1呈示部的演奏处理 (9)3.2.2 展开部的演奏处理 (10)3.2.3 再现部的演奏处理 (10)3.2.4 尾声的演奏处理 (12)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前言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传世之作。

暴风雨第一乐章速度分析

暴风雨第一乐章速度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速度分析《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d 小调,4/4 拍,是快板与广板(Allegro与Largo)相互对立的奏鸣曲式,全曲速度变化丰富,从总体的曲式结构呈三部性原则: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呈示部(1-93)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主部(1-21)主题是整部奏鸣曲的核心,是一个不等长的二句式乐段。

在这个乐段中,不但有性格迥异的三种材料的强烈对比,还有三种速度的对比。

作曲家一个乐句中综合运用宽广的广板、跳跃的快板、抒情的柔板,使得音乐具有极大的张力。

全曲以广板(Largo)的属6和弦为引子,庄重徐缓的琶音将音乐引出,导入第3小节的主和弦,有一种安静、神秘且梦幻的感觉。

第2小节的延长音记号后,作曲家随即标上快板(Allegro)的速度记号,右手旋律由两个音一组的若干连线构成,上行与下行的交替造成了紧张不安的情绪,与左手双音相结合。

如同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6小节作曲家运用柔板(Adagio),将在sf上k64和弦突弱到属和弦上,进行半终止。

第7小节转调至平行大调F大调,同样以慢板(Largo)与快板(Allegro)的对比,将属6和弦与营造暴风雨前紧张氛围的旋律呈现。

副部的主题从第41小节开始出现,与呈示部主题相比,这一部分并不具有过分强烈的情绪和速度的对比,其速度相对比较稳定与统一。

副主题在a小调上呈现,后半部分由于加入 cresc和 sf的力度变化,使得情绪得到渲染,体现出作曲家激动不安的心境。

展开部(97-146)是对之前的音乐进行延伸和发展,戏剧性更加强烈。

作为整个作品的矛盾冲突的部分,展开部分为导入、中心与准备句三个部分,呈示部的中心材料在这里重新展开。

展开部与呈示部的音乐手法基本一致,这也是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统一性、主体性的手法体现。

作曲家在第97小节以广板(Largo)的速度扩大引子再现开始展开,运用一连串快速跑动的琶音,在pp上营造出安宁的感觉。

6小节短暂的柔美之后,力度突然为 ff,速度也瞬间转变为快板(Allegro),右手一连串强奏的三连音与快板相结合,使安静的情绪突然进入到沉重的发泄,情感逐渐高涨。

贝多芬暴风雨

贝多芬暴风雨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比作《新约圣经》,可见这32首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的价值,《暴风雨奏呜曲》这部中期的作品不但在技术表现上显示出独树一帜的非凡技能,在贝多芬的人生中也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在分析这首曲目的作品风格与演奏技巧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对其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做一下了解,以便使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表现这首乐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这个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他的作品个性鲜明,既有势不可挡的气势,又具有深刻含蓄的心理刻画;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把奏鸣曲、交响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突破和发展了不适应表现新内容的旧的结构原则。

特别是他的32首奏鸣曲,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并成为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道路看出这32首奏鸣曲在他生命中是如何诞生的、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影响。

从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钢琴奏鸣曲32首在所有作品中的分量。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

而《暴风雨奏鸣曲》这部中期作品的诞生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

当时的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所侵袭,面临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所以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热情、狂暴、悲怆的基调,刻画了贝多芬的复杂心理状况。

《暴风雨奏鸣曲》这部作品的名称并非他本人所题。

而是在他的学生询问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与内容时,他的一番回答“去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中诞生的。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用诗写成的遗嘱,他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贝多芬自己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这也许是他创作的动因所在吧!这首奏鸣曲最显著的特点: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并具有幻想的意味,内在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多变。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同被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不仅是欧洲古典乐派的代表,同时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其自身的音乐才能,加上所处的社会环境,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钢琴创作方面,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机性的乐思发展,都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与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称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他的音乐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与无畏的英雄性格,更可以感悟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哲理。

二、“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誉为音乐界的“新约全书”。

这32首奏鸣曲的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1800年之前的作品(作品第二至二十二号),这些作品体现了古典乐派的传统风格与模式。

2.1800年—1814年(作品二十二至九十号),这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奏鸣曲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形式,出现了不少独创性的乐段。

3.1814年后,即最后5首奏鸣曲。

其晚期的音乐风格多以抒情性为主,为浪漫乐派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而“暴风雨”奏鸣曲正是其创作旺盛、成熟时期的作品,它完成于1802年,这一时期,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个人生活同时遇到了很多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想到过死亡。

可见,人生、艺术、理想、现实,必定都是他思索很多、很深的题目。

《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32首钢琴奏鸣曲集

32首钢琴奏鸣曲集

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巴赫平均率钢琴曲集以后又一个钢琴独奏作品的高峰。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八号“悲怆”奏鸣曲》、《第十四号“月光”奏鸣曲》和《第二十三号“热情”奏鸣曲》。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5年-1822年。

当最后一首奏鸣曲完成时,“他看见木棉在雨夜里开放”。

这32首钢琴奏鸣曲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作品,如《黎明》《暴风雨》等主要诞生在中期,这些音乐或热情或磅礴,洋溢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曲拥有温柔悲悯的气质,甚至有些接近莫扎特那“含泪的微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音乐领域专业人士。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曾告诉他的学生可以借这部作品来理解这首音乐暴风雨奏鸣曲也正因此而得我们不难看出两位大师都是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坎坷与波折后才创作出来这样经典的艺术作品他们都表达了那种面对生活磨难依然坚定自己对艺术和理想的追求与热爱正是因为这种不懈的追求和热爱成就他们艺术上的辉煌
当代音乐 2 0 1 5年 2月 号
首音乐诠 释了贝多芬思索的整个 过程 : 第 一乐章 急切地诉说
甚至是呐喊 , 体现 出内心 的不安 与焦躁 ; 第 二乐 章陶醉 在平
谱例 2
静与美好中 , 自己的内心也 得到 了洗礼 和安 宁 : 第 i乐章洋
溢着欢快的氛围 , 这 正是参 透人生 后开 始变得 热 爱 , 境 界最
带 到 了大 自然温暖 的怀抱 中, 用手 轻抚 着满 是创伤 的心 灵 。
l 2 7
当代 音 乐 ・理论 版 2 0 1 5年 2月号
在 这 里 我们 的 内 心 不 再 不 安 , 不再挣扎 , 大 自然 用 她 那 独 特
青, 闪此他一定想象 过 自己生命 的终结 , 『 F 足这 种绝 望的心 境促使贝多芬不断地思索 , 思考着生命 , 思考 着艺术 , 思考着 现实与理想。残酷与绝望 的困境往 往能激 发一 个人 的创作 灵感 , 《 暴 风雨奏鸣曲》 就在此时 诞生 , 它正是 反映 了贝多芬 这个时期 自己内心的独 白。凶此 , 我们 可以看到 与 贝多芬 以 往悲怆型作品不同 , 这首 作品思 想 内容更加 丰富 . 可 以说这
这部作品来理解这首 音乐 , 《 暴风 雨 奏 鸣曲》 也 正 因此 而得 名 。我们不难看出两 位大师都 是在 经历 了人世 间 的坎 坷 与
波折后才创作出来这样经典的艺术作品 , 他们都 表达了那种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艺术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艺术
1 4处 , 续 2 / 连 4拍 结束 。
三 、 奏 体 会 演
准, 力度变化大 , 给人一 种 内在无 穷力 量 , 弦跳音要 干净 和 利落 , 19— 0 ) (9 24 小节 , 左手部分 弹奏 前要把指法 按排好 ,
注意升号 和还原号 。整个力 度是一个 渐强过 程 , 手指要贴
点、 重点 。可单独把某一个 小节 拿出来反复练 习, 双手配合 时要注意旋 律线清 晰 , 不管旋 律线 在哪个 声部。另外一 个
声部必须 弱下来 , 在练习分解 和弦时 , 注意手腕快速平行 移
传送到指尖 , 弹奏 时必须 放 松 , 和弦 连接要 快 , 动作 要 小。
27小节 , 手 和右 手 音要 下 沉 , 奏 出渐 强音 响 效果 。 1 左 并 (2 ) 23 小节最后低声部八分 音符 , 主和弦的低沉 、 闷哑 的嗡 嗡声作为终止 。左手贴健弱奏 , 要富有表情 , 斗争 的形式 消
主题 思想和音乐核心 , 注意手 指第 一关节站稳 、 键弹 , 贴 旋 律线结束后尾音迅速带起来 , 整个旋律 由弱到强 , 强落到 最
右手冠音样 G上 , 回音要柔 和 , 减弱到 A音上 , 在第 4小节 8 度跳跃时注意手指动作不要过大 , 力度要控 制好 , D音不要
突强 。第 (— 1 ) 9 5 小节 是一个 渐强 到渐 弱的过 程 , 此处 旋
在练习《 风 雨奏 鸣 曲》 一乐 章 时, 暴 第 必须 先分 手 练 习, 认真体会乐谱每一个音符 , 度、 力 速度变化标记 , 以及渐
强渐弱 的处理 。在弹奏中看 清指法 , 合理安排 指法 , 加强节 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 双手练 习时 , 需双手慢 练 、 先 遇到难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作者:董星汝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为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它的三个乐章都使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本曲成熟的音乐风格集中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作曲家和音乐家的浪漫主义情怀,民间乐曲的传统风格和悲剧戏剧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该曲是贝多芬在奏鸣曲体裁创作中的一个典范,具有极大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音乐语汇(节奏、旋律、曲式、和声)一、《暴风雨》奏鸣曲的創作环境以及背景创作于1802年的《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17首,也恰恰是1802年贝多芬不幸地患上了耳疾,失去听力对于一个听众而言意味着无法体会音乐的美,但是对于音乐家而言,几乎意味着音乐生涯的断送,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无情地摧残着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但是贝多芬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并没有绝望,一个安静的世界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下,这部震惊世界的《暴风雨》奏鸣曲横空出世。

这首奏鸣曲情感丰富,震撼人心,也正是贝多芬创作期间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暴风雨》奏鸣曲全篇包含三乐章,描写了暴风雨经过的完整过程,即暴风雨来临前、暴风雨进行中以及暴风雨过后三个阶段,曲子的感情表达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幻想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感知空间,作者稳重而成熟的独特个人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情感特征及艺术风格(一)曲式结构以及分析A 连接B A’(1-90)(91-96)(97-146)(147-232)1.呈示部[1-90]呈示部中的[1-6]小节具有比较明显的控制,属于扬抑格,第[7]小节以后的乐句同样也是抑扬格,进而稳定地发展到第[21]小节由主部主题自然地进入。

根据平衡原则要求,要恰当控制渐强和渐弱的比例,弹奏时力求准确无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推荐阿劳演奏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之17--20(强烈推荐第17暴风雨奏鸣曲!)
精心推荐阿劳演奏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之
17--20(强烈推荐第17暴风雨奏鸣曲!)
第十七钢琴奏鸣曲
(暴风雨)
d小调op.3 No. 2
《暴风雨奏鸣曲》是完成于1802年,它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

这首富于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戏剧性,那民间歌曲的纯真悲哀,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

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肉体与精神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
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忍的意志进行紧张的工作。

《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
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暴、悲枪,但标题并非贝多芬所亲题的。

众所周知,当贝多芬的弟子辛德勒探询贝多芬有关奏鸣
曲op.31 No.2和op. 57音乐形象内容时,贝多芬回答
道:“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子是这首乐曲就因此而得名了。

实际上,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这首奏鸣曲的内容有什么具体关系,贝多芬并没有明确地指示出来。

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把这首奏鸣曲的形象与贝多芬一生转折阶段相联系,贝多芬可能把这首奏鸣曲献给了“他本人。

”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曲趣也变得十分大胆,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内在的告白意识甚为浓厚。

事实上,,这首奏鸣曲是《月光》的继续和在伦理上
的完成。

第一乐章的紧张度和激情都超过了《月光》终曲中相应的特性。

第二乐章是明哲的、凝神的安静。

第三乐章是急速和不安,但更多的是客观的特性。

这种乐章之间创造性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方面主动地向我们预示了贝多芬整个钢
琴创作的顶峰—《热情奏鸣曲》的构思。

《暴风雨奏鸣曲》
是有感于莎士比亚的哲学戏剧《暴风雨》而作,但它绝不是作者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音乐译文的结果,它所表现出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

可以说,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的一大里程碑。

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这是本奏鸣曲
最突出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是由作品构思的戏剧性所决定的,由内容确定了形式的新类型,也是贝多芬创作中的一大独到见解。

本曲在速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

罗曼
‘罗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成熟时期的贝多芬艺术独
具一格地表达了《暴风雨》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
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高瞻远瞩思想的统治”之间的对立·这首奏鸣曲在构思上是声学和伦理学上的胜利,它摆脱了《月光》音乐发展中达到高峰时感情的动荡不安、心灵的苦难,它肯定了人民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社会的悲欢相融合,难怪是列宁所喜爱的音乐作品之一。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01Largo Allegro.wma(点击下载)(下载到手机)
02Adagio.wma(点击下载)(下载到手机)
03Allegretto.wma(点击下载)(下载到手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