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及技术关键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及技术关键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及技术关键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及技术关键

隧道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4050700.html,(2005-6-29) 来源:隧道网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摘要: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关键词: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因此决定了中国既是一个严重缺水国家又是一个洪灾发生频繁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是可以的。”自此,在中国揭开了研究和探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序幕。

1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1.1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经过多年的勘测、规划、研究,按照长江与北方缺水区之间的地形、地质状况,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规划了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总体规划布局。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三条调水线路既有各自的主要供水目标和各自合理的供水范围,又是一个整体,可以互相补充。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自流,经位临运河、南运河到天津。输水主干线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60km,黄河以北490№。全线最高处东平湖蓄水位与抽江水位之差为40m,共建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m。东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苏北、皖北、山东、河北黑龙港和运东地区、天津市等。主要任务是供水,并兼有航运、防洪、除涝等综合利用效益。

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长l 246l∞,天津干渠长144l锄a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拟定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45~195亿m3,其中从通天河调水55~100亿m3,雅砻江40~45亿m3,大渡河50亿m3。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六省(区)。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和解决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畜用水。

按照目前规划,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都将建设并分期实施。目前开工建设的为东线工期和中线Ⅰ期工程,到2010年,东线Ⅰ、Ⅱ工期及中线Ⅰ期工程完工后,可向华北、苏北及胶东半岛调水200亿m3,其中新增供水150亿m3;2010年起,将计划实施南水北调东线Ⅲ工期、中线Ⅱ期工程,并通过西线Ⅰ期工程向黄河源头调水,到2030年,将为中国北方地区继续新增调水108亿m3,年调水总规模将达到318亿m3:2030年起,将继续完成东线Ⅲ期和中线Ⅱ期工程,开始实施西线Ⅱ、Ⅲ期工程,到2050年实现调水总规模为448亿m3。

表1总结了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线的供水范围、调水方式及分期特性。

表1 南水北调工程特性指标

1.2 南水北调工程大事记

南水北调论证与规划工作,持续进行了约50年,为世界同类工程中决策历程最长的项目之一。从图l列出的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决策过程中的主要大事,可以看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见分歧和工程难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的重视程度。

图1 南水北调工程大事纪图

从图1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论证,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后,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水源危机,加强了南水北调论证与决策。200 1年,在总结了50年论证方方面面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国务院批准了以南水北调三条线为总体布局,先行实施东线和中线Ⅰ期的方案。至此,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实施。图2为经50年论证后于2001年确定的南水北调规划总体规划布局图。

图2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图

2 重大意义

2.1 世界跨流域调水及其意义

在两个和多个流域之间开挖渠道和隧洞,利用自流或抽水等方式,把一个流域的水输送到另一个或若干个流域,称为跨流域调水。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土地、矿产、人口、经济规模的空间分布不匹配。有些地区耕地面积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然而水资源却严重短缺。因此,有必要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水资源丰富的流域调出一部分水到水资源短缺的流域。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是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它通过协调水资源与土地等资源空间配置不匹配的矛盾,实现水与各种资源之间最佳的空间配置,从而有效地促进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撑经济发展。

纵观全世界,采用跨流域调水,重新分配水资源,解决缺水地区问题的方法,由来己久。许多国家如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等,都曾进行过尝试,有些取得了巨大的效益。50年代以后,国内外相继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已建、住建和拟建的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己达160多项,分布在24个国家。表2列出了历史长河中、世界范围内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美国加州调水工程汇集萨克拉门托河、圣华金河、金斯河部分水量,沿加利福尼亚水道输送到尔南部气候干燥的平原河谷地区,年调水量52.2亿m3。该工程不仅满足城市供水,而且也提供1 5.2万hm2农田灌溉用水和环境用水,兼有防洪的作用;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从西三河向东三河调水,年调水量148亿m3,灌溉农田1 53 1 3万km2,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印度河平原的灌溉体系,使东三河流域广大平原地区的农、牧、工业等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并使巴基斯坦由原来的粮食进口国变成不仅粮食已能自给,而且每年还可以出口小麦150

万t、大米120万t的国家;以色列国家调水工程,更是国家的生命线。从北部戈兰高地通过管道贯穿全境的有压调水,使以色列有了基本的供水保障,也使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和高经济农产品名扬世界,成为欧洲的花园、菜园和果园:中国的东深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更是城市解决缺水问题的典范,前者解决了深圳市、香港特区的生活、工业用水问题,后者解决了天津、唐山的缺水问题。

表2 世界跨流域调水工程一览

可见,跨流域调水带来的好处不言自明。它不仅支撑着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如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中国的天津、深圳、香港等地),也使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的开发成为可能(如以色列南部),同时还使受水区增加了广阔的水域、水带与大气圈,含水层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江湖水量得到补偿调节,有助于形成食物链基地,有利于鱼类生产与繁殖,为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航运事业发展。此外,各国调水大坝和渠道一带还成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

2.2 南水北调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种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国家和区域层次上,其重大意义超过美国加州调水工程,可以与以色列国家调水工程相比,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水资源网络布局,可基本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从此形成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可合理配置的格局,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北方地区的承载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导致水资源丰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与人口和土地资源分布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5%,是我国的丰水地区。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河川径流量不到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均属缺水地区,这三大流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苏北、皖北、内蒙古和西北几省区,特别是京津冀等省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10%和12%,而径流量不足全国的1%。海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比,长江流域人均径流量是海河流域的10倍,耕地亩均水量的17倍。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中东地区著名干旱缺水国家的水平,是全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不相匹配的水土资源组合必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黄河自古就是中国民族的象征。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曾经奔流不息的大河,1972年至1 998的27年中,竟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年年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km的河南开封附近。黄河断流引起国人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一条被中国人视为母亲的大河,一条创造了古老而辉煌文明的大河,会不会从此告别大海走向消亡?淮河流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然而,二十世纪后期淮河水越来越浑。淮河水“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浇地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变成公害”,出现了“居在水乡无水喝”的现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曾是九河下梢海河的真实写照。现在海河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与五十年代末相比,全流域已累计消耗地下水储量近1000亿m3,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未处理污水的使用,使人们不得不严重担忧供水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依靠超采地下水和破坏生态环境维持生产和生活用水,带来的不良后果将难以挽救。种种迹象昭示一个人们不愿意面

对、但却必须正视的现实:水危机已全面逼近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各经济部门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其中城镇生活与工业用水年增长率更是高达6.2%,水资源供应跟不上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下的需水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便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这种矛盾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全国年缺水量已接近400亿m3,造成工业产值损失近2000亿元,农业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400多座城市缺水,3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方地区依靠对当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维持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达95%,黄河超过了65%,淮河则也超过了59%,造成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恶化等现象,代价十分沉重。在被当今世界称作“全球问题”的人类生存危机中,三项属于人与自然关系范畴的问题,即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恶化,在我国的北方,全部可以看到。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解决水资源短缺,节水、治污、挖潜、改造、提高水价、合理配置都是重要手段,但其前提是:要有水可节、有水可管、有水可治。现实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城市用水在最紧张时要限量供应,农业灌溉用水几乎全是污水,生态用水更被挤占得一无所有。有分析表明,将所有节水措施用到极致,到2010年黄淮海地区也只能解决290亿m3的缺水量,还有3 19亿m3的缺口,远远超出了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跨流域调水势必成为解决这些地区资源性缺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大规模建设,曾经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网、电网、信息网等“瓶颈”己在较大程度上被一一冲破,唯独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水资源网还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无疑将解除这个“瓶颈”制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不利状况,构筑起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国内外许多已建调水工程的实践证明,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支撑缺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实施,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3 南水北调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不仅能缓解西北地区、华北平原中西部和华北平原东部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而且能给这些地区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3.1 南水北调工程社会效益

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金融和外交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将通过改善我国资源自然分布的空间格局,巩固和促进供水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质量。

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增加了工程周遍地区人们的就业机会。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后,由于缺水而使一些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的企业重新恢复生产建设,从而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了机会,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还可避免一些地区长期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3.2 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

除明显的社会效益外,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依然显著。据测算,在年均调水量380~480亿m3情况下,可直接计算的各项综合效益,按目前价格水平,东中线年均经济效益将到达600~800亿元,西线的经济效益粗略估算,超过480亿元。东、中线工程经济效益估算见表3、表4。

表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量及经济效益表净

3.3 南水北调工程生态和环境意义

南水北调还具有较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可以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增加农林牧业灌溉用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地面沉降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通过合理调度,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补水,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3.4 南水北调对受水区海河流域的效益对比分析

海河流域经济发展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为例证,更好地证明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支撑作用。对比研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下,采用宏观经济水资源多目标分析方法,探讨了海河流域在有/无南水北调和遭遇/不遭遇5年连续枯水年情况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

研究对比了4个方案:“1100”、“1120”、“11 02”、“1122”。其中“1100”为基本方案,表述的为海河流域在实施高节水策略、从现在起到2010年逐步停止超采地下水和停止使用未处理的污水的情景:“1120”表述的是在基本方案下,从2010年起有南水北调水源补给,即有南水北调的情景:“1102”表述的为在基本方案下海河流域2006-2010年遭遇了连续5年枯水系列情景:“1122”表述了在遭遇枯水系列但有南水北调的情景。图3给出了不同方案下海河流域GDP 总量、人均GDP和GDP增长率的对比。

计算结果显示,海河流域在高节水策略、逐步停止超采地下水、停止使用未处理污水的基本条件下(“1100”),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将较大地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在实施南水北调后,这种制约将得到极大缓解,全流域在2010年以前,GDP年增长率可以维持在7.37%,人均GDP 达到1.7万元,较1998年水平增长1倍有余,到2030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达到5.38%,人均GDP为4.35万元,进入发达经济国家初级阶段的中间水平。

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若在实施基本方案的同时,海河流域遭遇5年连续干旱(75%频率来水)情况(“1102”),流域经济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在2006~2011年时间段(对应于发生枯水系列的时段)最为严重,2010年流域GDP年增长率仅为1.89%,较正常水文系列方案情况值低3.22个百分点,GDP总量也仅为基本方案的67%,到2030年此方案与基本方案的经济总量仍相差35%。同样是发生连续枯水系列,由于有南水北调稳定的水资源补充(“1122”方案),使得流域经济发展仍能维持平稳和高速的增长态势。这表明,南水北调能极大的提高流域水资源抗风险能力。

图3 南水北调东中线对海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影响

当然,南水北调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还会存在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 技术关键

同其它大型工程一样,南水北调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将存在许多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关键问题不仅影响着工程的布局和投资,有时甚至会成为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制约因素,成为选择工程方案的决策因素之一。南水北调技术关键主要围绕如下4个方面,有较激烈的讨论:工程技术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建设及运行管理问题。

4.1 工程技术问题

4.1.1 穿黄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都存在着穿越黄河的问题。东线工程需要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而中线工程输水渠道需要在河南境内跨越黄河自流到北京和天津。

东线穿黄工程位于山东省东阿与东平县境内的黄河下游中段,工程由东平湖内引渠自东平湖深湖区引水,通过东平湖出湖闸调控水位与流量,经南岸输水干渠输水至黄河南大堤——子路堤,子路堤以后为黄河滩地,采用埋管输水方式至黄河主河床连接穿黄隧洞,经穿黄隧洞穿越黄河主河床及北大堤之后建出口闸,并采用埋涵方式穿过位山引黄渠与黄河以北输水干渠相连接。

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由于穿越的黄河河段游荡性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河底以下几十米都是细粉砂或质地较疏松的粉土岩,两岸也没有坚硬的基岩,河床较宽,工程量较大。这些特点给中线穿黄工程线路的布置、工程的安全性、工程施工以及投资等都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中线工程根据总干渠的水位要求及黄河南北两岸地形特点,穿黄方案曾分别设计了渡槽方案和隧洞方案。渡槽实际为一个过水的桥梁,国内外的建桥技术己达到较高水平。但渡槽的荷载远大于一般桥梁荷载,其要求也比桥梁要高得多,如此规模的渡槽在国内外尚无先例。虽从隧洞施工技术来看。近数十年来国内外盾构法隧道技术日臻完善,已达到成熟的地步,但针对穿黄输水隧道而言.需承受高内水压力,其设计与施工难度在国内外亦属难题。

4.1.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西线调水方案的最大坝高在300m左右,虽然世界上已有不少大坝接近或超过这一高度,我国己建和在建的坝中,坝高超过100m的大坝有36座。从高坝建筑技术看,国内外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在长江、黄河源头的高原、高寒、强震地带,进行300m左右的高坝设计与建设,以及数十公里长的大尺寸断面隧洞开挖,仍将是世界级难题。

4.1.3 工程地质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跨过多个流域,有些地区地形及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在这些地区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将会遇到十分棘手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软土地基问题、膨胀土问题、湿陷性黄土状土问题、饱和砂土震动液化问题、岸坡稳定问题、断裂构造问题、渠道渗漏等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地质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对于工程地质科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4.2 环境问题

水污染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和发挥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50%水质断面超v类,中线输水区的引水河道也约有半数超Ⅴ类,这些污染物将对输水水质

造成严重的影响。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加大对南水北调沿线及受水区治污和节水的力度。

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调水工程,连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总输水干渠,不仅使四大流域的流量、流态(流速、水位、停留时间)、流质(泥沙、盐度、营养物、污染物)发生变化,还会因此对各大流域整体生态和环境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的评价需要从条件演化、数据观测、规律总结等方面深入研究。

4.2.1 东线工程

由于工程的影响改变了周围的气候、水质、生物等环境。因此必须考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 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及生态的影响。随着长江上、中游水电站相继修建,下游水量将发生变化,因此必然导致下游沿岸生态平衡发生变化:(2) 对长江口的影响。长江人海口地区受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使上海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受到侵害。初步研究表明,“南水北调”调出水量使长江水的氯化物的小时效增l 5%~35%,相当于盐水入侵时间增加了3~5天:(3)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调水以后,适应静水环境生长的植物相应减少,而适应流水的植物将会逐渐增多。由于四大淡水湖的相互波动,而使各种鱼类的生长也将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于水坝的建立,限制了部分回游鱼的生长习惯。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使鱼的种类发生改变。此外,调水工程使得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还应注意地方性疾病的蔓延,例如血吸虫病。

4.2.2 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 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由于汉江中下游干流来水量由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和丹江口以下至汉江河口以上区间的来水量两部分组成,因此,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将影响航运发展,不利于河流水质改善和水生生物环境,同时也将给汉江中下游千流河道演变带来一定负面影响:(2) 在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并调水145亿m3的情况下,将导致汉江中下游干流各江段的水环境容量的改变。在枯水年和平水年流量情况下,环境容量有所减少:(3) 对水生物的影响。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江段流量减少,水位稳定,会使汉江中下游沿岸城镇与工业排放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浮游藻类可能发生爆发性的生长繁衍形成水华,对渔业和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库区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移民问题、诱发地震、库区水质等。

4.2.3 西线工程

西线工程调水河流地区和调水工程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光照资源充足,与青藏高原腹地相比,降水较丰沛,水资源丰富,区内植被覆盖较完好。调入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和山西六省。目前对西线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总体上认为,调出区生态环境可基本保持自然状态,调入区环境将有较大改善。

综合以上,南水北调环境影响可以概括为:供水区的环境后效,其消极方面可能大于积极方面,而受水区的正效益十分明显;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导因素是水文情况的改变,控制不利的环境后果,应从控制水情的适宜变化着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及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南水北调效益及影响意义重大。

4.3 移民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取加高大坝的调水方案,淹没范围将涉及陕西、湖南、河南三省,必须动员当地居民迁移他处,成为移民。显然,这类性质的移民不是出于自愿的,加之这些地带人口密,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因此,迁移和安置的难度很大,它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几乎所有的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外,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还存在永久性占地和临时占地,也存在着大量移民问题。

4.4 经济及运行管理问题

4.4.1 水权

南水北调工程是人工调水工程,水权分配是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第一难题。由于工程性质、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其水权分配不能照搬国外的一些做法,而需要根据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情况,运用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确定水权分配基本原则,然后在该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适当的水权分配方案。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水权分配的主导思想是:“以各省(市)的需水量为基准,以基金投资入股为条件,在确保社会安定、公平公正和高效用水的基础上确定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市)的调水使用权,以促进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分配思路是:(1) 根据工程沿线各省(市)计划调水量(初始水权)确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规模;(2) 依照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政策确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需要筹集的基金数额:(3) 基于工程沿线各省(市)计划调水量(初始水权)以及各省(市)对调水干线的利用程度,将需要筹集的基金总数按比例分摊到工程沿线各个省(市);(4) 各省(市)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缴纳了所分摊的基金(水资源费),并取得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使用权,该使用权的量化指标就是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用水量。对于各省(市)应缴纳的这部分基金,可通过在现行供水价格之上加价的方法进行筹集,将因加价而增加的那部分供水收入纳入“基金”,由供水企业收取后,统一入缴省(市)级财政专户。

这一水权分配与建设运行资金筹措挂钩的办法,仍有许多细部问题需加以研究,并有待实践的检验。

4.4.2 水价

合理的水价是南水北调运行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由于工程投资大、工程路线长等原因,调水水价高于当地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如果水价结构不合理,用水户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出发,愿意多用当地水源,这不仅不利于改善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会造成南水北调工程投资的浪费。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要通过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包括水源工程和水源到各省分水口门的输

水工程两部分)、专用配套工程、城市制水配水环节到达用户。因此,最终用户水价由水源工程、主体输水工程、专用配套工程、城市制水配水工程四个环节发生的成本、税金和利润,再加上污水处理费组成。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水源工程供水水价和主体输水工程口门水价,将来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制订,并由水源工程管理单位和南水北调主体输水工程管理单位收取:配套工程口门水价和城市用水水价由所在省、市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制订,并由有关单位收取。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为了保证受水区内原有水资源和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调控,提高用水效率,实现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企业和居民水费合理支出,以及水价平稳过渡的目标,因此,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项目区水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投融资政策,制订并实施合理的水价,用经济手段促进用水户合理使用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必须按照水资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目标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用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遏制地下水的超采和地表水的过度开发。

国内一些己建成的大型调水工程运行实践表明,水权与水价的结合、当地水与外调水的统一管理,是跨流域调水可持续运行,实现既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南水北调工程也将接收这一检验。

5 结语

南水北调工程的是实现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土整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用整体提升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其意义及效益巨大。南水北调工程也必然涉及到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这些难题既有自然因素和技术问题,如对地理条件、地质条

件的不了解,也有我们从未遇到的学科难题和从未涉足到的学科领域,需要今后持续的努力攻关,加强探索和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

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总体布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调水线路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多年平均调引长江水500~600亿m3。这将缓解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促进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供水条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1 、社会效益 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由于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遏止氟骨病与甲状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2 、经济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实施后,年平均调水量500~600亿m3,有效利用水量约400亿m3。东线和西线的调水量按40%供工业和城镇用水,60%为农业及其它用水;中线调水量按70%供工业和城镇用水,30%为农业及其它用水。按照工业产值分摊系数法推算工业及城镇供水效益,按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测算农业及其它供水效益。综合各项效益,按1995年价格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年平均经济效益为600~800亿元。 3 、生态与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好,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增加农牧业灌溉用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还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4、调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6%左右,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和对策措施简述如下。 a.东线调水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1000 m3/s,为长江平均流量的3.3%,多年平均调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2%,比重都很小,对长江下游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长江口盐水入浸影响将有所增大,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影响。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沙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必须按国家有关法规,实行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防治水污染。 b.中线调水工程。调水量约占汉江水量的25%,占长江汉口站水量的2%,调水量对长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工 程 的 意 义

简 述 南 水 北 调 水 工 程 的 意 义 姓名:裴守强 班级:微机1102 日期:2013.11.20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工程简介 (3) 二.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4) 三.中线主体工程 (5) 3.1 水源区工程 (6) 3.2 输水工程 (6) 3.3 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8) 四.关键的工程技术 (8) 4.1穿黄工程 (8) 4.2 高原强震区高坝及隧洞设计与施工 (9) 4.3 工程地质问题 (9) 五.工程的重大意义 (10) 5.1 社会意义 (10) 5.2 经济意义 (11) 5.3 生态意义 (11) 六.工程的利与弊 (12) 6.1 工程效益 (12) 6.2 负面影响 (12) 6.2.1 对环境的破坏 (12) 6.2.2 不利生态因素 (13)

摘要 南水北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对北方的可持续供给,并可经黄河调配,将在较大程度上突破制约我国北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整体提升我国北方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 一.工程简介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

了规划阶段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东区亦庄水厂工程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兴东区亦庄水厂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2012年10月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991年以来,亦庄地区经历了开发区、卫星城、新城三个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北京市重点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年底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在北京市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 但是,随着亦庄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峻。一方面由于亦庄地区人口数量增长,高新产业基地快速发展,需水量逐年增加,而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十二五”期间,站前区、路南西区和亦庄新城路南区以南地区等地区还将进行重点建设,需水量将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政管网向亦庄地区供水能力有限,许多地区限量开采地下水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的供需矛盾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亦庄地区,乃至整个大兴区的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和人民水平提高。 根据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南水北调来水将于2014年底入京,亦庄地区规划水源为南水北调来水。亦庄水厂属于南水北调亦庄枢纽的一部分,亦庄枢纽及水厂是连接东干渠、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和南干渠的重要节点,是北京市供水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中心城主要水厂具备双水源,构建安全供水格局的重要条件。同时,亦庄水厂的建设也是亦庄新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亦庄水厂工程的实施,将缓解北京东南部地区供水压力,大大提高北京市城市供水的安全性,保障供水量并改善供水水质,同时可置换出大量的地下水自备井用水,对涵养严重匮乏的地下水具有重大意义,可为首都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利弊分析

班级:14级投资三班姓名:詹喜兴学号: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全面缓解北方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惠及3亿人口。 2、促进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3、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汉水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南方输水区而言,有利影响集中体现在汉水中下游饱受洪患之苦的数十万群众将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而受益。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是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解决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地区防洪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 4、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不利因素 1、大量移民的严重影响 大量的移民的安居问题以及移民以后的乐业问题,又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移民安置一是要安居,即盖房,二是要乐业,即种地,这两项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开发与原有植被破坏,同时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在库区造成新的面源污染。 2、增大了水源地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 调水的实施给水源地带来了更高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大部分本来就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要求迫切,伴随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有较大增长。 3、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南水北调工程使得区域河道渠网密度加大,从而引起单位水体所承受的污染密度加大,这必然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过程。再者,由于上游被调水,下游的水量减少,将使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下降,从而使调水过程中水质下降。 4、严重影响了汉江中下游两岸的灌溉、航运 汉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是湖北的富庶之地,更是国家的大型商品粮基地,大量的汉江水被调往北方后,虽然可解除洪水的威胁,但不可避免地会对汉江中下游两岸带来灌溉、航运方面的不利影响。 5、传染病的传播、物种的迁移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给受水地区引发多种传染病,这是因为在调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南水北调的意义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国土整治的关键性工程,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系列因水资源短缺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 尤其是北方地区 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个方面专家的反复论证,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现在,该工程已开工在即,这是本世纪初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丰富,但人均拥有水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加剧了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的严重程度。我国幅员辽阔,降雨的时空分布和年内分配的差异,导致水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丰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七大河流总径流量的81%,人均 水资源和亩均水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目前,北方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5%,耕地占全国 的65%,GDP占全国的47.5%,但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人均水资源占有 量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4。北方地区河流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大面积地下 水位下降现象日趋严重。联合国亚太经合会在《2000年亚太地区环境状况》的 报告中,将我国的北方地区与中亚的里海盆地并列为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 由于上述人均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特征,使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和必须妥善处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前面的两步战略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地区协调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明显改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在日渐突出,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表现在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的差距还在逐步扩大。我国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地域之间,造成这种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华北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解决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保障该地区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要求,必将有助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

南水北调工程

Engineering 2 (2016) xxx–xxx News & Focus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jou r na l hom e pa ge: w w w.elsev https://www.360docs.net/doc/de4050700.html,/lo cate/en g Engineering 南水北调工程 Offic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 State Council, PRC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世界上距离最长、受益范围最大、受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互连接,构筑“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图1)。 东线工程主要为缓解苏、皖、鲁、冀、津等五省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图2)。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主要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供水。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图3)。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主要是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的缺水问题。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黄河上游。规划分三期实施。 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规划调水总规 2095-8099/? 2016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on behalf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Limited Company.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360docs.net/doc/de4050700.html,/licenses/by-nc-nd/4.0/). 英文原文: Engineering 2016,2(3):265–267 引用本文: Offic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State Council,PRC.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Engineer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de4050700.html,/10.1016/J.ENG.2016.03.022 图1. 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线路示意图。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有何重大意义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旨在缓解北方水危机,实现南北经济齐飞,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华北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将带来巨大的改善,并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南水北调工程的环境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着。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4~5%,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其影响。 东线调水的影响 1、东线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800~1000m3/s,年调水量150亿m3左右,分别占长江年均流量和径流量的%和%,比重都很小,对引水口以下长江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长江口的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枯水期长江口感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影响。 2、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 3、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北纬33°15′),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005年8月16日 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 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中的不利影响分析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水文历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的农业、水利、经济建设等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南水北调工程自提出之日也饱受社会争议,本文将从环境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南水北调的不利影响,以及面对南水北调当前的形式,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不利因素、建议 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南涝北旱的状况,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此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以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以达到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为改变水文环境,破坏水文平衡 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是由于亿万年来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变,才得以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自然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的活动在有文明的几千年前得以扩大,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短短两百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人类用其所掌握的大机械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大规模改变,以达到“让自然适应人类”而非“人类适应自然”的目的。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补充北方相对缺乏的水资源,但是北方缺水,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所决定,在南方,虽然有着长江、珠江、湘江、澜沧江等一系列大河,但是我们的水资源真的就很丰富吗?其实不竟然,所谓的丰富,其实只是相对而言罢了,南方虽然表面上看似水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南方对于水的消耗同样巨大,换而言之,那就是南方需要维持目前的水量甚至更多的水,才能维持现在的水量平衡。我国南、北方同属夏季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雨量减少,如此一来,南北方缺水在同一个时期,北方紧缺水的时候,南方也未能提供足够多的水来支持,如果所调水量过大,势必造成南方缺水了。 近几年来,南方城市缺水屡见于报端,而且呈逐年加剧状况,与此同时,南方大面积干

南水北调的影响

南水北调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社会意义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意义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的经济增长; (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振国内GDP。 3.生态意义 (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二、负面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危机。目前在建的“三线”同时引水方案,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仍可能超出了中国“专家”们的想象。 2、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蓄洪、发电作用出现了较大争议。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同时作用,可能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包括生态和航运),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3、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刘说。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河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机会馈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 5、南水北调成本已经高于现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约为3元,南水北调目前成本约为10元,另有报道称已经达到18元。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利:1.解决北方缺水,缓解北方缺水的状况,为北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资源紧缺,南方洪水频发。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能实现现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保证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又有效地缓解南方洪涝灾害。 3.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于工程建设需要,如交通、水利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带动当地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4.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改善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质量。南水北调能让北方缺水的尴尬状况有所改变,让北方部分地区的饮水问题改善。 5.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拉大内需和扩大就业。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的工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让北方工农业急需用水缺水的问题得以缓解,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南水北调工程十分浩大,这就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拉动内需。 弊:1.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回收成本缓慢,对我国的财政是个负 担。 2.南水北调需要大量的移民工作,让许多人被迫离开熟悉多年的家乡,这对很多人都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家乡情怀浓重的老人家。 3.对少数民族居住区文化、宗教信仰的冲击。西线一期工程涉及藏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藏族同胞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基本都信仰藏传佛教。工程的实施对藏传佛教教义宣传内容产生冲击与影响,并进而引起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反应。 4.工程涉及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减少森林植被面积,植被涵养水能力减弱,干旱、沙漠、荒漠化的面积扩大。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造成影响,使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汉江中下游水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汉江中下游水生生物与鱼类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环境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080260195 张军辉 南水北调总括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³。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南水北调河南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南水北调在河南省主要有安阳段工程,新乡段,穿黄工程,南阳段工程和焦作段工程:安阳段位于京广铁路西侧,起点位于安阳县与汤阴县交界的羑河北岸,经安阳县、安阳市,终点与穿漳河建筑物起点相连接;新乡段工程渠线长度77.73公里,分为辉县段、石门河段、潞王坟试验段、新乡和卫辉段4个单元工程,各类建筑物109座,工程量9109.02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62.46亿元。该段是我省承建的线路最长、建筑物最多、地质最复杂的工程项目;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中的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总长19.30km。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穿黄隧洞长4.25km,双洞平行布置,隧洞内径7.0m,采用盾构法施工。该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总工期为56个月,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3月竣工;南阳段起于淅川县陶岔渠首,途经邓州、镇平、宛城、卧龙、方城等县(市、区),全长185公里,沿线有各类交叉建筑物270座,工程静态投资约125亿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焦作2段工程位于焦作市及修武县境内,渠段起点位于焦作市苏蔺西李河渠倒虹吸出口,向东北方向穿越焦作市,至修武县土高村南纸坊河渠倒虹出口与辉县段相连。 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缓解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中原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着重分析南水北调对河南的影响。 一、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1.巨大投资将拉动河南经济发展:投资拉动、需求拉动、出口拉动是推动我省经济

论“南水北调”的利弊

论“南水北调”的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班级:旅游管理1202班 姓名:成乐乐 学号:1207044075 指导老师:杜建括

论“南水北调”之利弊 摘要:南水北调是我国21世纪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它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南北城市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同时,南水北调工程再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关键词:南水北调(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 提起中国,人们大多都回想起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现在还要加上一个人口众多。但是,仔细观察中国地理版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大多资源,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布不均衡。其中,尤其以水资源为甚。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呈新出南多北少的水文分布格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正式动工。 一、“南水北调”工程 水资源问题时21世纪之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衡,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中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严重不协调。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且

大多为北方旱灾频繁,南方水涝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南北水资源,解决旱涝灾害,就成了水利学家和相关专业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战略性工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可能,借点水来用也不是不可以的。20年后,中国政府投资在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上游,兴建了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了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时半个世纪,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勘探、科研和规划设计等工作,于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从宏伟构想进入实施阶段。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的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意味着中国实施跨流域、大规模调水的尝试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通过输水系统引到北方缺水地区,分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引水线路,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面抽引长江水,主要解决苏北与山东缺水问题,并可为河北、天津提供农业与生态环境用水,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的输水道;中线方案规划采取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市政府及省南水北调建委会要求,筹备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根据南水北调市配套工程示意图,沧州支线(沿大田南干一分干)从县中部穿越,原定从深州市和乐寺引水,供水管道长56.4千米。县相关部门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初步确定从沧州支线(县周窝镇北王庄村位置)经十一支向北引至县城内地表水厂,供水管道长降为9.9千米,目前已经报省南水北调建委会同意在县周窝镇北王庄设置引水口,工程估算投资4881万元。目前已完成水厂选址、引水线路确定、成立组织机构设计预案等前期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作为当前促民生,构和谐的重要工作,主要领导要求:要求全县通力合作,举全县之力打好南水北调攻坚战。同时,县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等方式推进工程进展。XX年1月18日至19日,由政府副县长同志带队,与市设计院参观了等三个集中供水先进县的供水模式。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开拓了思路,增加了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信心。 二、成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南水北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拟定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等其他问题。主任由政府县长同志来担任, 第 2 页共 4 页

副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副县长等同志担任,成员由水务局、发改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县农牧局、县环保局、镇、豆村乡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局长张景春兼任,下一步将抽调技术人员健全办公室机构及组成人员。 三、制定规划方案 引水线路确定后,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保障和城市建设局等部门多次进行实地勘察,经县委、政府研究,地表水厂厂址选定为迎宾街与永兴路(规划中)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60亩。在水厂选址的同时,委托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我县地表水厂做设计方案。XX年12月,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徐庄净水厂设计方案预案》,确定我县采用模式化建设方式,建设规模一期3万吨/天,二期6万吨/天。 四、资金筹措方案 按照华泽工程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徐庄净水厂设计方案预案》,估算工程建设资金总投资4881万元。我县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已经和金融部门多次沟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第 3 页共 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