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  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  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

1) 严复的“信、达、雅”:

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

“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

一下就把读者引入一戏剧性场景之中,将原文“信息型”功能巧妙转换成一种“呼唤型”功能,极大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天演论》在中国读者中的广泛流传。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严复的“ 信、达、雅”作出过各种新的解释。林语堂认为,这“三字诀”就是指“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例如译文译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文求其必信必达之外,“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信达雅'三字的含义,尤其是‘雅'字的含义,根据这样解释,已不完全是严复的本义,而取其变义了。事实上,后来一直说信达雅,已很少在拘泥于严复的本义,尤其对‘雅'字,似乎人人能解,但是解各不同,如释为雅训,典雅,文雅,优雅,优美,文采,风格,讲究文笔,注重修辞,强调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得翻译理论,《翻译通讯》 1983/8 )。还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 雅” 实则是讲究“ 修辞” ,讲究译文表达要有精神和美感“ 文采” ,但现在通常把它阐释为“ 保存原作的风格” 。

2) 鲁迅的译观:

鲁迅共翻译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捷克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

(1) 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2)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实秋),提出了“ 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3) 他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 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须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雾,怎么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鲁迅· 几条“顺”的翻译)。”(佘协斌:略论鲁迅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1983/4 )。所以,鲁迅所讲的“宁信”,是强调要忠实于原文,“这所谓‘不顺',绝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盖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二是指要从外国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徐新民,鲁迅与科普翻译,《翻译通讯》 1983/9 )。“不必否认,这些充满‘洋气'的外来语,中国读者起初

看起来确有些不顺眼,念起来不顺口,但见得多用得多了,‘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鲁迅:翻译的通信)。……诸如‘我想今晚去拜访您,要是您不觉得有什么不便的话'这类外来句法,今天不是已经说得顺、听得懂,而且完全‘融入'到汉语中去了吗?”(佘协斌, 1983/4 )。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终坚守着直译方式,坚持直译甚至硬译来打破传统的封建文化,输入异样的句法来创建新文化。通过翻译,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先进文化因素输入进来,借助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进行批判和改造,用文艺来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唤醒麻木的国民性,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初衷和动机。

3)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 因此,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提出了中西语言上的 10 大不同点: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等。

因而,“ 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主张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做到“ 神形兼备” 、传神达意。

4) 钱钟书的“化境”说:

所谓“化境” (Sublimation) ,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象“ 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翻译出的东西的:“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因此,他赞同西方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 Trandutttore traditore ”——“ Translator, trator ”)的说法,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在

艺术上胜过原文:“译者运用‘归宿语言' 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傅雷与钱钟书都是从美学 (aethetics) 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而当代许渊冲先生也从这一角度提出了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 (1979) ,并且指出这三美标准并非同等重要:“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三美”原则强调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重点。

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译,因为“落木萧萧”三个草头,“长江滚滚”三个三点水,“萧萧”、“滚滚”又是叠字,这种形美和音美如何能转达呢?其实,创译法就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如下面的译文:

The boundless forest sh eds its leaves sh ower by sh ower ;

The endless r iver r olls its waves h our after h our .

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 boundless 和 endless 也是遥遥相对;原诗“萧萧”是叠字,译文也重复了 shower ,并且和“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是三个“ sh ”的头韵,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 r ”的头韵。但是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只译了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音美和行美,这是有所失,但加上了“ hour after hour ”(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含义,在空间方面是无穷无尽,在时间方面就是时时刻刻,所以加上这个片语,就是以创补失,创造一个叠字片语来弥补形美方面的损失。(许渊冲,翻译的艺术,2006 : 14 ,五洲传播出版社)

4 . 3 几家西方译论常识(计划学时 6 学时)

本节重点:常识性概念: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纽马克文本分类说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赖斯的文本分类说,费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的纪实翻译法和工具翻译法,奈达的功能对等

4 . 3 . 1 西方古典、近代译观摘要:

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直接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 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 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的主要译者哲罗姆(或杰洛姆)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 1483 —1546 )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标志着这个时期结束的是近代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47-1814 )于其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 1791 )。

1) 西塞罗(Marcus T. Cicero ,前 106-43):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雄辩家。他对翻译的看法是:“ (In translation),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 For I did not believe it was my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 but rather to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 ” ( 翻译不必逐字直译,应保持原作总体的风格和语势。译者的职责不是像数硬币那样一个词一个词地给读者译出,而是按原数量以斤两支付给他们 ) ,这段话后来成了西方翻译界的传世名言。很显然,西塞罗主张活译,反对直译,其翻译理论要点大致如下:

(一)译者在翻译中应象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二)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字死译,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 genus omne vimque ),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三)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古希腊演说家)的人都必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

(四)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种词语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详见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2004 : 19 , 20 )

2) 哲罗姆(Sanit Jerome:347--420):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他在总结古罗马戏剧翻译大师们的译法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But do they stick at the literal words? Don't they rather try to preserve the beauty and style of their originals ? What men like you call accuracy in translation, learnd men call pedantry….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 ” ( 他们是否死扣原文字面?不是更致力于保存原作的美感和风格吗?你们所谓的翻译之精确,哲人们则谓之为迂腐。(因此),我一直着眼于这样的观点:翻译应译意,而不是孤立的词。 )

哲罗姆陈述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摘要如下:

(一)翻译不可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由于各种语言在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以及语义、内容等方面都互为区别,因此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法。

(二)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应当采用直译。并指出,在这种“直译”中,对《圣经》原文的句法结构不得有半点改动,否则就会损害《圣经》的“深刻含义”,降低译文质量。

(三)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句子要靠译者的博识与精通语言才能理解、翻译”,而不是靠所谓“上帝的感召”。

(详见谭载喜: 26-27 )

3)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德国基督教新教哲学家、神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其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要点如下:

(一)翻译分笔译和口译。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述的人。口译者主要从事商业翻译,笔译者则主要从事科学艺术翻译。

(二)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作品翻译,后者指实用性翻译。笔头翻译属真正翻译的范畴,口头翻译属机械翻译的范畴。

(三)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略)

(四)翻译可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一是尽可能地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这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谈论的直译与意译之分。施莱尔马赫没有正面提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坚持译作顺从原作,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译,坚持原作顺从译作,采用的方法就是意译。

施莱尔马赫的上述理论在 19 世纪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至今仍有其重要意义,尽管他对口译的观点是错误的,口译不仅是一门机械的活动,同样是一门技艺,特别想即席传译甚至同声传译,其难度较之笔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详见谭载喜: 106-108 )

4) 泰特勒( 1749-1814 ) 翻译三原则( Tytler's 3 principles ):

在其《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泰特勒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于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

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据此,他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

A.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 译文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 / 复制 ) ;

B.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 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种性质 ) ;

C.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 译文应该有原作一样通顺流畅的文笔 ) 。

值得指出的是,泰特勒的原则没有考虑到“可译度”的问题,实际上,译文在意义和风格笔调方面的损失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思想,即便在理论上可能做到(比如不加限制地附加译注),在实际翻译中也是难以实现的。

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详见谭载喜: 129-132 )

4 . 3 . 2 几家现、当代西方译论要点:

本小节将简要提取少数几家西方现、当代译论的要点,并着重简述一下西方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几点要旨。

1) 沃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

德国 20 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他的翻译研究观点新颖,自成一家,在西方翻译史上稳占一席,主要观点如下:

(一)原文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

(二)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应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也不必考虑读者的要求。

(三)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即逐词对译。要再现原作形式,就只有死抠原文字眼。凡伟大的作品,例如《圣经》,其字里行间实际就包含着翻译,如用另一种语言逐词把原文写在每一行的下面,伟大的作品就能完美地再现于译文语言中,原文的效果也就会在译文语言中引起反响。

(详见谭载喜: 177 )

2) 波斯盖特( J. P. Postgate,1853-1926 )

既是英国文学家、翻译家,又是文学评论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著名的“ 后瞻式” (retrospective) 和“ 前瞻式” (prospective translation) 翻译法:

“ 后瞻式” 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着眼于原作者,所谓“ 向后看” ,而不是考虑目的语读者“ 向前看” ,因而方法上处于被动,拘泥于原文,译文效果如何、能不能被读者接受则不考虑,全是读者自己的事。译者采取的步骤是先理解,后表达。

“ 前瞻式翻译” :简言之,指译者着眼于的语读者,用自由的方法和常见的表达方式处理译文,以保证的语读者原有的思想认知不受冲击和预测不受干扰,翻译着重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因而理解是先决条件,译者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表达上。

特别是翻译古籍和文学名著,一般采用后瞻式翻译,以便把重心转向原作。因此,对后瞻式翻译者,水平要求更高。而在前瞻式翻译中,为了不使读者感到生疏,译者倾向于采用熟词熟语,对原文意思不会抠得很紧,但在后瞻式翻译中,却要求译者( 1 )理解原文的每一个词;( 2 )选用最切近原文的译语对等词;( 3 )巧妙安排这些对等词,使译文在整体上是原文的准确的对等形式。

当然,他还提出了诸如“译文效果要有学者判断”而不是一般读者判断、“忠实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译作的生命在于更新”等观点。

( 详见谭载喜 :181)

3) 西沃多·萨瓦里( Theodore Horace Savory,1896-? )

英国重要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翻译艺术》( The Art of Translation , 1957 年出版, 1968 年增订再版)一书中,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进而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把翻译分为四类,即完美翻译( perfect translation )、充分翻译( adquate translation )、综合翻译(composite translation )和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f learned,scientific,technical and practical matter )。此书论述了翻译原则和方法,涉及古典作品、诗歌、《圣经》、教育与科技作品的翻译,被人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完美翻译:指广告、布告等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由于几种不同文字写成的布告,内容一模一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向旅客传递信息,所以译成译文语言时可达完美程度。

充分翻译:指不拘形式、只管内容的翻译。换句话说,只要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文字上有出入无关紧要。这类翻译的服务对象是一般读者。由于读者感兴趣的不是原作风格,也不是原作语言,而只是故事情节,所以对译文往往可以放手增补删节甚至更改。因为在“充分翻译”中,“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综合翻译:指从散文体到散文体,从诗体到诗体的文学翻译,主要包括古典作品的高质量翻译。这类翻译难度最大,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甚至比内容更为重要,因此往往采取逐词对译。从诗此类翻译的多为饱学之士,服务对象也不是一般读者,而是严肃读者。

科技翻译:特点与“充分翻译”有相似之处,内容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性。(详见谭载喜:205-206 )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 Peter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Guided Reading Peter Newmark (1916) is an accomplished translation scholar as well as an experienced translator. He has translat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nd published extaensively on translation. His publications on translation includ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About Translation(198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段落翻译(1985),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1988), and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 In his wo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mark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wherea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This distinction results from his disapproval of Nida's assumption假定,假设,设想;假装;承担,担任that all 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and the overriding最主要的,最优先的principle of any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 For Newmark, the success of equivalent effect is "illusory", and that "the conflict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 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 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 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 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 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 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 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 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 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 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 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 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 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 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 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 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 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 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Chapter 2 Peter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Guided Reading Peter Newmark (1916) is an accomplished translation scholar as well as an experienced translator. He has translat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and published extaensively on translation. His publications on translation includ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About Translation(198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段 落翻译(1985),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1988), and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3). In his wo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Newmark propos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wherea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ocuses essentially up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sponse of receptors. This distinction results from his disapproval of Nida's assumption假定,假设, 设想;假装;承担,担任 that all translating is communicating, and the overriding最主要的,最优先的 principle of any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equivalent effect". For Newmark, the success of equivalent effect is "illusory", and that "the conflict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 关于理论 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 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霍姆斯、图瑞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杜建慧将翻译理论分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即外部结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翻译理论的本体系统即内部结构(原理、程序、技巧、风格、批评和美学);罗新璋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我译论及其发展历史;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跨学科理论;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3)将翻译理论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内部研究)即本体研究,为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思维方式,可译性问题,原理,标准,翻译的方法论(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程序论,翻译美学,翻译的艺术,风格,技巧,等等。外篇(外部研究)研究翻译与外界的关系。如翻译在横断学科网络中的位置,翻译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关系,还包括对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