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0.09.21•【文号】国发[1990]56号•【施行日期】1990.09.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1990年9月21日国发[1990]56号)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于一九九O年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五日在北京召开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一九九O年修订)》(以下称《简要报告》)审查会议。
为了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参加会议的除领导小组成员外,还邀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流域内务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研、高校和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共三百多人。
国务委员陈俊生受领导小组组长田纪云副总理的委托主持了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领导小组顾问钱正英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简要报告》的汇报,进行了讨论和审议。
与会代表本着认真负责和科学、民主的精神,畅所欲言,广泛交换了意见。
绝大多数代表从各自不同的方面肯定了规划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会后成立修改小组,对《简要报告》作了修改。
领导小组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研究,原则同意这个《简要报告》。
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一、长江流域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沿岸地区是我国本世纪或更长时期内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订补充一九五九年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提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长江流域的江河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土资源保护提出全面综合安排,用以指导全流域的治理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简要报告》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协作下,进行大量综合分析研究提出的。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1.1流域概况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
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
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
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
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
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
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
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
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
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
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
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
长江问题及措施

长江问题及措施导言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水资源过度开发、水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一些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讨论长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长江水流量减少的问题。
主要原因水资源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包括:1.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2.水库和水电站建设:修建水库和水电站可以调节水流,但也会影响长江的水量。
3.河道改造和固堤建设:为了防洪和航道改善,进行了大量的河道改造和固堤建设,进一步减少了长江的水量。
解决措施为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
2.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鼓励工业和农业领域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3.加强水库管理:合理规划水库的运行,减少对水流量的影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鼓励科学灌溉:推广科学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率。
水污染长江水污染问题严重,给水生态系统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主要原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1.工业废水排放:许多工业企业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地将废水直接排放到长江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化肥、农药和养殖废弃物通过径流进入长江,对水质产生了污染影响。
3.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居民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中。
解决措施为解决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和处理工业废水: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收集和处理废水,减少对长江的直接排放。
2.强化农田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长江防洪体系与总体布局规划研究

长江防洪体系与总体布局规划研究郭铁女;余启辉【摘要】长江防洪体系与总体布局研究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长江防洪现状及长期研究与规划实践,阐述了长江中下游、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体系构成及防洪对策措施;介绍了长江洪水的蓄泄关系,重点阐明了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指出了三峡等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以及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长江防洪综合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3(044)010【总页数】6页(P23-27,36)【关键词】防洪体系;防洪能力;总体布局;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长江【作者】郭铁女;余启辉【作者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1 长江防洪基本情况长江中下游受堤防保护的11.81万km2的防洪保护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地面高程一般低于汛期江河洪水位5~6 m,有的低10余米,洪水灾害最为频繁严重,一旦堤防溃决,淹没时间长、损失大,特别是荆江河段,还将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
因此,中下游平原区是长江流域洪灾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长江防洪的重点。
通过长期治理,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等组成的综合防洪体系。
目前长江中下游3 900余千米干堤已完成了达标建设,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江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然而,由于长江防洪问题复杂,其防洪能力与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不相适应。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岸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对防洪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与现有防洪能力的矛盾愈加突出。
现阶段长江防洪仍存在以下问题:① 洪水来量超过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三峡工程虽有防洪库容221.5亿m3,但相对于长江中下游巨大的超额洪量,防洪库容仍然不足,遇1954年型大洪水,中下游干流还有约400亿m3的超额洪量需要妥善安排,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② 防洪体系尚未完建,长江上游、中下游支流及湖泊堤防工程未达到设计标准,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下游干流河道局部河势控制和调整工程尚未实施,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仍较落后,山洪灾害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等;③ 三峡及上游其他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导致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期的冲淤调整,对中下游河势、江湖关系带来较大影响,尚需加强观测,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防洪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防洪规划本章是关于防洪规划的规定。
本章从第九条到第十七条,共九条。
主要内容包括:防洪规划的定义及分类;防洪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防洪规划的编制机关及审批程序;编制防洪规划的基本原则;防洪规划的内容;受风暴潮威胁的沿海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防御风暴潮纳入本地区的防洪规划;山洪多发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易涝地区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除涝治涝规划,采取治理措施;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入海河口整治规划的审批程序;防洪规划保留区制度及防洪规划同意书制度。
第九条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包括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以及区域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规划的定义、种类、作用及各类防洪规划之间的关系的规定。
一、防洪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防洪规划是为防治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
其特点是:第一、防洪规划是一种安排或计划,它规定的是一个时期内的防洪工作。
第二、防洪规划是在深入研究有关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特点、水文气象资料、洪灾损失的历史经验和现有防洪能力等各种情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比较论证而制定的,它反映的是对某一流域或区域防洪工作的总体要求,对该地区的防洪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拟定防洪标准和选择优化的防洪系统,包括对现有河流、湖泊的治理计划及兴修新的防洪工程的战略布署等等。
第四、相对于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而言,防洪规划是一项专业规划。
二、防洪规划的种类。
防洪规划包括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及区域防洪规划。
流域防洪规划是指黄河、长江、松花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太湖流域的防洪规划;以一个行政区、经济区或地理区为对象制定的水害防治规划为区域防洪规划。
长江堤岸整治工程方案内容

长江堤岸整治工程方案内容一、前言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经多个省市,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江流域的河道整治一直是一个长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长江沿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长江经济发展,亟需对长江堤岸进行整治工程。
二、整治工程的必要性长江沿岸的堤岸已经存在多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长期以来,由于地质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长江堤岸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塌陷、决口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还对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整治长江堤岸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整治工程的目标1. 提高长江堤岸的防洪能力,保护沿江城镇和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2. 改善长江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
3. 促进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长江堤岸周边地区的综合防灾能力。
4. 保障长江沿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长江沿岸地区的社会稳定。
四、整治工程的内容1. 长江堤岸加固工程(1) 采用加固材料对长江堤岸进行加固,提高其抗洪能力。
(2) 对长江堤岸进行整体检修和维护,修复已有的破损部分,补齐缺失的部分,确保长江堤岸的完好性。
2. 长江堤岸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 修复和重建长江堤岸周边的湿地和滩涂,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2) 加强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改善长江堤岸的生态景观。
3. 长江堤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 在长江堤岸周边地区建设防洪墙、护岸墙等基础设施,提高长江堤岸的抗洪能力。
(2) 在长江堤岸周边地区建设休闲公园、步行道等公共设施,提高长江堤岸的利用率。
五、整治工程的实施步骤1. 调研长江堤岸的情况,制定整治工程方案。
2. 对长江堤岸的相应部分进行修复和维护,提高长江堤岸的抗洪能力。
3. 对长江堤岸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改善长江堤岸的生态景观。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印制目录国务院批转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1) 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3) 前言(10)第一章长江流域概况(15)1-1 长江上游地区(16)1-2 长江中下游地区(18)第二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21)2-1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布局设想(21)2-2 长江流域各部门经济发展的轮廓设想(23)第三章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7)3-1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方针任务(2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29)3-3 防洪规划(31)3-4 治涝规划(42)3-5 水力发电规划(45)3-6 航运规划(57)3-7 灌溉规划(64)3-8 水土保持规划(68)3-9 南水北调(71)3-10水产(73)3-11沿江城镇布局(75)3-12城市供水规划意见(77)3-13水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78)3-14旅游(82)第四章干流治理开发规划(84)4-1 干流规划任务与工程布局轮廓(85)4-2 金沙江河段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87)4-3 宜宾至宜昌河段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水利枢纽规划(91)4-4 干流中下游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目标的河道整治规划(94)第五章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100)5-1 主要支流与长江干流在规划任务上的协调安排(100) 5-2 主要支流分类及其开发任务(101)5-3 主要支流治理开发意见(102)第六章结语(125)6-1 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方案(125)6-2 长江流域近期治理开发工程(132)6-3 下一步规划工作意见(137)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言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 年入海水量约9600亿m3, 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流域面积广袤, 跨越多个不同季候区, 降雨时空分布变化很大, 洪、涝、旱等灾害在各不同地区时有发生, 有时灾情分布很广, 面积很大, 历时长, 受灾程度很严重。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暴雨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雨量的70%~80%,长江流域除金沙江中上段,雅砻江、岷江上游基本无暴雨外,其余150万平方公里广大地区均有暴雨出现,因此长江流域受洪水威胁的范围很广。在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为害。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有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干流中下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有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灾害,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又受风暴潮的侵袭。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洪,虽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洪水来量,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兹将建国40余年来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概述如下: 一、防洪规划工作开展情况 (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会”,1956~1988年期间又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1989年又改为“长委会”)成立后,在水利部直接领导下,即大力进行堵口复堤和堤防的整修加固工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基本资料整理搜集和分析研究工作,由于认识到消除洪患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因而即着手进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排渍规划工作。当时根据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长江防洪工程极为薄弱的现状和建国初期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提出:(1)当前长江防洪的最高目的是“保证在1949年同等水位的情况下不发生溃决,争取1931年水位不发生溃决”。(1949年或1931年的最高洪水位是在沿江两岸溃口后,平原区蓄纳了300~400亿立方米或500~600亿立方米的洪水后的水位)。(2)在还没有合理解决长江河槽所不能安全承泄的300~400亿立方米洪水以前,必须按照中央“重点防护,险工加强”及“临时紧急措施”等原则去尽力减少灾情。据此,保障荆江大堤,武汉市区,两湖平原及沿江重要市镇的安全即成为当时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1951年春拟订了“以荆江分洪建闸工程为中心,结合洞庭湖整理,荆江河床治导及中下游沿江全部湖泊控制的整体规划”。并从1951~1953年先后提出和完善了治江三阶段的计划,即第一阶段以加培堤防为主,整顿平原水系,有条件的地方陆续兴建分蓄洪工程;第二阶段继续兴建分蓄洪工程,并加培堤防,在条件成熟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库,承担部分防洪任务;第三阶段结合兴利大力修建山谷水库,逐步代替分蓄洪工程的防洪任务,以减轻修堤防汛的工作量。在此期间于1950年举办了大通湖蓄洪垦殖试验区工程,1952年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1953年初长委会成立了长江汉江流域轮廓规划委员会,除积极开展长江中下游防洪,排渍工作外,并对汉江流域以防洪为主的规划工作进行了研究,对长江上游山谷水库蓄洪的规划工作进行了准备。 1954年大水后,长委会集中了相当大的力量对九江以上地区进行了较全面的规划,并于1955年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区防洪排渍方案”上报水利部。事后根据水利部及有关省市对方案的意见,并结合下游地区防洪排渍问题。在1955~1959年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期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修订,并作为“要点报告”中防洪篇的主要内容列入。 荆江河段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点,为了把这一地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应有的标准,曾进行过较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比较方案,不断和湘、鄂两省交换意见,1958年提出了荆江地区防洪规划报告,并经中央于1958年召开的湘、鄂、赣三省近期水利工程安排会议上审定。1960年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和《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规划报告》。同年11月长办邀请湘、鄂两省代表对荆江河段防洪问题进行了座谈。一致认为在三峡水利枢纽未兴建以前,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认为自1954年以来,荆江河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荆江四口不断淤塞,围垦面积不断扩大以及堵支并流等一系列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必要重新作一些补充研究。为此长办参照上述座谈会精神和提出的问题,拟订了一个轮廓性的方案于1961年报送中央和两省选择,随后又进一步把该轮廓方案予以具体化,于1963年提出了《荆江地区防洪规划补充研究报告》,经与两省协商和中央审查后,1964年根据中央审查意见进行了补充修订。1966年4月根据水利部的指示,长办在汉口召开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工作会议,湘、鄂、赣、皖、苏五省及武汉市,太湖水利局,中南局计委,水利部等单位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对干流堤防培修标准,设计洪水选型,大水年分蓄洪原则,特大洪水年紧急措施方案;重点河段的整治以及规划工作的分工协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 1968年长办组织了长江中下游五省水利部门有关人员,对长江中下游各河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长办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1954年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干流重点地区的防御标准,并建议干流各主要站设计水位:沙市提高到45.00米,城陵矶提高到34.40米,汉口维持29.73米不变,湖口提高到22.50米。遇1954年洪水时,荆江地区分蓄54.0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区分蓄洪320亿立方米(洞庭湖及洪湖各承担16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区分蓄洪68.0亿立方米。湖口附近区分蓄洪50亿立方米(鄱阳湖与华阳河流域各承担25亿立方米)的方案,向水利部作了汇报。1969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沪五省一市参加的防洪会议,讨论了长办所提上述方案。1971年11月~1972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再一次召开了上述五省一市及四川省代表参加的“长办中下游规划座谈会”,会议除同意长办1969年所提上述方案外,并要求在“四五”计划期间付诸实施。此外会议还对各地区分别提出了具体规划意见。会后长办又分别协同地方开展了荆江地区、洞庭湖区、洪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华阳河流域、滁河流域等有关的规划工作。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物力财力的限制,各地区防洪建设发展很不平衡,进展也很缓慢。 1980年6月水利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在北京召开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会上长办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区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中游平原区近期防洪规划方案”此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在三峡工程至少十年不能依靠的情况下,长江防洪如何部署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长江中下游近十年的防洪任务应当是:遇1954年同样严重的洪水,确保重点堤防安全,努力减少淹没损失。大家也认为1972年长江中下游规划座谈会的意见体现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仍可作为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基本依据。会后水利部向国务院写了“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报告,报告根据上述任务,在各省市提出的34个项目,48亿元投资的要求中,确定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18个项目,建议由中央专项安排10亿元,在十年内完成,主要的工程是:湖北省荆江大堤加固,武汉市堤防加固,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堤防工程,洪道整治工程和分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安徽省无为大堤、同马大堤加固,江西省鄱阳湖区圩堤加高加固工程及圩区安全建设。对于江苏、上海的防洪工程,各省、市的中小型防洪和围垸内部的机电排溉设施,均由地方水利投资中自行解决,对于各省提出的一些支流水库也另行考虑。 上述报告提出后,适逢国家经济调整,未得批复,但水利部在“六五”期间水利基建投资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仍按1980年拟定的部署,每年安排长江防洪工程投资约4000万元,主要进行荆江大堤、武汉市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重点堤防的加高加固及洞庭湖、鄱阳湖治理等工程建设。“七五”以后,水利投资规模增加,长江防洪工程投资水利部每年均安排1亿元以上,1980~1991年期间,国家已安排投资100764万元,原计划的18项工程中除上荆江河势调整,沮漳河改道、洞庭湖区洪道整治工程外,其它15项已陆续开工,已实施的15项工程虽尚未全部完成,但对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已有较好的作用。 1980年防洪座谈会以后,长办结合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和“长流规”要点报告补充修订工作,对长江防洪规划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列入该两项工作报告之中,该两项报告均已经中央审查认可。1991年即着手编制“长江中下游蓄洪防洪工程规划报告”及配合地方和有关单位进行沿江城市防洪规划,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滁河防洪规划以及中等洪水防洪调度方案,长江中游防洪实时调度整体数学模型研制和防汛通讯调度现代化等工作的研究。 (二)长江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除四川有大片平原、丘陵外,其余均属山区和高原,因此上游地区的洪灾,主要是四川盆地的洪灾;盆地边缘山区和丘陵区内一些小支流、溪沟的山溪洪灾以及盆地边缘山地和四川西部山区的滑坡泥石流为害。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四川省每年受洪灾耕地面积一般年份约100~350万亩,而受旱灾耕地每年常达1000~3000万亩,一般旱年即有30~70个县受旱,因此四川省在洪旱自然灾害中,从范围和灾害程度来看,旱灾更为严重,洪灾是次要的。为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旱的问题,而对洪患治理未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河流规划也大都以水能开发为主,对防洪研究得很少,只着重于水文,气象的情报预报工作,目前全省已有水文、气象报汛站680处,主要江河均已开展了短期洪水预报,近年来还开展了中长期水文趋势预报,对减免洪灾损失,争取防洪工作的主动性起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7月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波及119个县(市),减产粮食10余亿公斤,成渝、宝成、成昆铁路中断10~20天,工农业总损失约15亿元,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洪水灾害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影响会越来越深远,尽管四川省旱灾仍是主要的,但把防洪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自1981年大洪水以后,四川省为了加强江河管理,成立了江河管理指挥部和常设办公室(目前已与省防办合并)积极开展清障工作和沿河县市划定“三线”(警戒水位线,保证水位线,江河管理范围线)工作外,并开始对重点河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