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
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

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随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的消息发布,大家对缅甸的关注自然升温。
而缅甸果敢特区消息和镜头传入国内,许多人惊愕地发现当地武装从服装到口号都与国内相似。
这些在云南境外的“自治”队伍曾是缅共“人民军”旧部。
可叹的是,那个模仿中国革命模式的缅甸共产党在21年前已经瓦解,其兴起和突然覆没的教训,很值得进行反腐斗争的国人反思经过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内政治宣传的人,对报纸和电台上曾大力宣传的缅甸共产党武装都会记忆犹新,部分红卫兵还曾凭着一时冲动搞过“国际支左”。
改革开放后,国内报道对缅共不再提及,其灭亡情况也不为人所知。
1994年,本人曾到中缅边境考察,听当年“国际支左”的红卫兵谈过这段经历。
其实,从自己的影子中往往最容易看到本身的缺陷。
缅共的前车之覆,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是很好的镜鉴。
抗日斗争中兴起,学习中共革命道路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历史上交往很深。
明朝末年一些反清的内地人逃入缅境,成为“果敢”人的最早祖先。
1939年,在英国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德钦丹东等读过马列著作的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缅甸共产党。
他们在普遍笃信佛教的居民中起初并无太大影响。
1942年日本侵略军入缅,打出“帮助大东亚共荣圈内的国家独立”的旗号,当地主张民族独立的德钦党多数领导人竟欢迎日军,只有缅共提出抗日口号,并发起建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从而威信大增,连后来长期执政的奈温也曾参加缅共并成为候补党员。
1945年缅共组织反日起义时,曾建立起2万人的武装,在英国恢复统治后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1948年缅甸独立时,缅共提出“和平发展”口号,曾放弃武装走和平议会道路,却未获成功。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缅共主席德钦丹东提出要“面向东方,学习毛泽东思想”。
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待缅共,中共中央一时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列宁认为世界革命是连成一体的,按这一原则要求,一国共产党掌权后便有义务支援同一信仰的他国党进行革命,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便以此原则要求下属各党。
缅甸果敢战事升级的来龙去脉

缅甸果敢战事升级的来龙去脉作者:严金平来源:《海外星云》2015年第06期生活在缅北的“果敢民族”其实就是中国的汉族,他们学汉语用汉语,写的是方块字,传承的是儒家文化,使用的仍是人民币,甚至包括中国的通讯网络。
在历经各种现实阵痛之后,果敢当地人一度以“缅甸少数民族”的身份逐步融入以往陌生的缅甸主流社会,但是各种各样的纷争并未停息。
2月9日春节前夕,流亡在外五年多的果敢特区前主席彭家声,指挥所属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俗称果敢同盟军)突然偷袭果敢老街,与驻守的政府军激烈交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大批难民流离中缅两地。
2月17日,多次重申推行民族和解路线的缅甸总统吴登盛签署总统令,决定从当日起结束果敢的民族自治,暂定实施为期90天的紧急状态,由军方接管当地一切权力。
最新的果敢战事所引发的国际舆论越来越激烈,彭家声本人于2月11日发布了《告世界华人同胞书》;果敢同盟军又于2月16日发布了《致缅甸总统的公开信》,对被迫以战争方式返回家乡,争取民族权利进行了解释与呼吁。
“果敢特区”的特殊历史果敢地区于1897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才被划归英属印度;1947年2月果敢(汉族)土司杨振材在彬龙协议上签字同意加入缅甸联邦,使果敢人成为联邦法定土著民族;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果敢被正式承认为缅甸国土。
1968年后,果敢曾为缅甸共产党所控制。
1968年3月11日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发动兵变,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出任总司令,随即与缅甸军政府进行和谈。
军政府迅速批准果敢为政体上归属中央政府的“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又称“果敢特区”,正式承认其为缅甸特殊的“地方政府”。
但果敢仍被缅甸中央政府歧视,居民所获发的身份证仅限于特区使用,并不能到缅甸其他地方。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政治气氛等特殊原因,果敢一度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好去处。
在果敢,所有的电话、手机都是中国的号码,统一区号是云南省临沧地区的“0883”,四处张贴的移动通讯广告都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几乎全是华人的果敢,现在是啥样子?如今几乎已经不存在汉字了

几乎全是华人的果敢,现在是啥样子?如今几乎已经不存在汉
字了
说起果敢,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据称这个地方的民众大多都是南明时的明军遗民。
当时南明的永历皇帝逃难至缅甸,后来被缅甸出卖让吴三桂抓回去处死了,而这些明军则誓死抗争,最终在果敢落户,所以这片地区的人民都是用着汉字说着汉语的。
但在最近几年,这个几乎是华人的果敢,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了,他们现在是何样子呢?
果敢在以前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说汉语写汉字,那是因为果敢有着一种高度的自治权及防卫力量,且在之前就是中国的领地,所以他们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但在2015年的时候,缅甸方面宣布已经控制了果敢全境,从这一年开始,他们也开始强行在果敢地区推行融入缅甸的政策,大力的推广缅语的教学等。
所以现今这个地方,若是再去游玩观看,会发现少了一些亲切感,因为这些曾经和我们说着一样的话,满大街都是我们汉字的一个地方,在现如今已经开始说起了另一种语言,而且满大街的汉字元素也大部分被转变成了缅甸文字,看上去多了一些陌生的感觉。
现今的果敢,也不再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地方了。
不过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虽说在曾经缅甸也是我们国家的附属国,但他们现今也是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权,他们想在自己的国土内推行什么政策也都是自己的自由。
所以对于现今的果敢,大家觉得再不久的将来
还能保有多少的汉家文化呢?。
缅甸果敢战争及中国的应对

视频导入:凤凰深入中缅边境独家采访果敢冲突目击者来源:凤凰视频发布:2009-09-02 01:16:00 时长:02:00/news/world/200909/a8fc1cac-bd4b-4b85-bae5-d6*******db0 .shtml背景资料:果敢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通过与缅甸中央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成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
果敢与中国没什么两样南伞,位于云南西部临沧市镇康县境内的边境小镇,是临沧地区与缅甸的重要边境贸易口岸之一。
距南伞百米之遥就是果敢。
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通过与缅甸中央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成为缅甸掸邦的第一特区,实行高度自治,拥有军队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
果敢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
果敢近15万人的生活必需品全靠从中国进口,可谓与中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果敢与毒品位于金三角北部的果敢,是缅甸掸帮的特区,它与中国云南的边境接壤。
近百年来,果敢不可避免地卷入到金三角的武装冲突也因为出产优质大烟而闻名于世。
果敢从1952年起种植鸦片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种植鸦片的。
《果敢志》记载:20世纪初期,每至春节后三四月鸦片上市时节,中国川、滇赶来的马帮和印度、泰国来的商贾,都云集果敢老街赶“烟会”,时间为10天到半个月不等。
培养出了金三角两代毒王基于专业贩毒的传统,果敢因此产生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国际通缉的大毒枭。
“鸦片将军”罗星汉就是使金三角毒名扬天下的果敢标志性人物,其祖上是亡国的南明永历帝身边的一个副将,传到罗星汉这一辈刚好是第10代;前些年中国抓获的泛金三角地区新一代大毒枭谭晓林,原来就是盘踞在果敢,后以果敢地区的勐固为基地活动。
缅甸果敢地区人民真实生活状况

缅甸果敢地区人民真实生活状况
果敢的一个小男孩,中国俩个字俩个字格外显目,也许他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是果敢一些人民一直有着一颗热爱中国的心。
果敢,位于缅甸与中国之间的掸邦高原,紧邻中国云南省,在籍人口约25万,其中90%人口为华人,所以缅甸人称之为果敢人。
果敢人精通汉语,缅甸称之为果敢语,学校都是用简体中文授课。
流通人民币。
通讯采用中国移动号码。
果敢街道,门面全是汉语,果敢的居民以汉族居多。
果敢女兵服装,也很相似。
这里很久以前是大毒窝,以种植罂粟闻名世界,后来在世界禁毒的压力下,他们被迫放弃罂粟种植,但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本民间组织一直在援助果敢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想让他们完全转型还非常难。
很多中国人其实对果敢一点都不陌生,经常也会有人去那里做生意。
很多名字类型和我们相似。
果敢士兵放哨。
曾经缅甸多次派政府军围剿,但都无果而终。
经历了太多苦难、刚刚从炮火硝烟中、罂粟的魔障里走出来的果敢民族,开始踌躇满志追求新的生活篇章。
缅甸果敢冲突对中国的影响

缅甸果敢冲突对中国的影响文章介绍了缅甸果敢特区基本概况,阐述了2009年8月至2015年缅甸政府军与缅甸果敢特区自治武装爆发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论述了果敢冲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导致中国的外交困境;对中国战略地位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成效产生影响;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边境贸易产生影响;难民对中国边境安全产生影响。
标签:果敢冲突;中国;影响2009年8月8日,缅甸军政府以制造毒品为由强行搜查果敢枪械修理厂,继而引发缅甸政府军和果敢同盟军的军事冲突。
随着冲突的不断激化,果敢地区过万居民被迫逃向中国边界,战火不断向中缅边境延伸,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此次事件是时隔20年来的首次军事冲突,也正是此次冲突,缅北以及果敢地区不再太平。
时间转到2015年2月9日,缅甸果敢地区硝烟再起,彭家声宣布再战果敢,实行“光复果敢计划”,战事不断升级,持续至今。
“目前缅甸国内主要存在着军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势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数民族武装及其政党这三股政治势力。
其中后两者与军政府因利益问题而冲突频发,导致国内战乱不断。
”[1]当下爆发的果敢冲突,正是军政府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
据缅甸中文网报道,2015年2月9日这次果敢冲突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冲突爆发不到3个月里已造成10万多人沦为难民。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于3 月7 日表示:此次果敢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已累计有 6 万多人次缅甸边民为了自身安全进入云南省边境地区。
”[2]发生战争的短短7年间,让果敢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角落成為了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笔者将首先简述下果敢特区的基本概况。
一、缅甸果敢特区基本概况果敢,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紧邻中国云南省镇康县南伞镇,“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大约有20万人口,其中80% 以上为汉人(缅甸官方称为果敢族)。
”[3]首府老街市,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行果敢语。
缅甸果敢冲突对中国的影响

缅甸果敢冲突对中国的影响文章介绍了缅甸果敢特区基本概况,阐述了2009年8月至2015年缅甸政府军与缅甸果敢特区自治武装爆发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论述了果敢冲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导致中国的外交困境;对中国战略地位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成效产生影响;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边境贸易产生影响;难民对中国边境安全产生影响。
标签:果敢冲突;中国;影响2009年8月8日,缅甸军政府以制造毒品为由强行搜查果敢枪械修理厂,继而引发缅甸政府军和果敢同盟军的军事冲突。
随着冲突的不断激化,果敢地区过万居民被迫逃向中国边界,战火不断向中缅边境延伸,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此次事件是时隔20年来的首次军事冲突,也正是此次冲突,缅北以及果敢地区不再太平。
时间转到2015年2月9日,缅甸果敢地区硝烟再起,彭家声宣布再战果敢,实行“光复果敢计划”,战事不断升级,持续至今。
“目前缅甸国内主要存在着军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势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数民族武装及其政党这三股政治势力。
其中后两者与军政府因利益问题而冲突频发,导致国内战乱不断。
”[1]当下爆发的果敢冲突,正是军政府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
据缅甸中文网报道,2015年2月9日这次果敢冲突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冲突爆发不到3个月里已造成10万多人沦为难民。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于3 月7 日表示:此次果敢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已累计有 6 万多人次缅甸边民为了自身安全进入云南省边境地区。
”[2]发生战争的短短7年间,让果敢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角落成為了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笔者将首先简述下果敢特区的基本概况。
一、缅甸果敢特区基本概况果敢,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紧邻中国云南省镇康县南伞镇,“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大约有20万人口,其中80% 以上为汉人(缅甸官方称为果敢族)。
”[3]首府老街市,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行果敢语。
“果敢王”的历史传奇

“果敢王”的历史传奇要了解彭家声,得先了解果敢。
果敢原本属于中国,1987年被划归英属缅甸。
果敢毗邻中国云南省。
现在的果敢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
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
彭家声祖籍中国四川,清末落籍果敢。
1931年出生于果敢。
1949年,在当时的果敢土司杨振材开办的进修班里恶补了不到一年的军事知识后,年仅18岁的彭家声开始在土司公署自卫队担任分队长,数年后升为副大队长,直至1965年缅甸政府军进驻果敢、土司政权结束才解甲回家。
果敢在缅甸政府军进驻后陷入混乱。
1965年6月底,34岁的彭家声带着几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军”,与政府军打起了游击。
与政府军作战的那几年,彭家声和其兄弟以骁勇善战之名驰誉缅甸。
1967年,缅甸共产党邀请彭家声加入。
次年1月,彭家声的部队以“缅甸人民解放军”的名义进入果敢。
1969年4月,果敢立县,彭家声任县长。
占领果敢初期,他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收,对部下和平民百姓都比较爱护。
所以这段时间果敢社会较为安宁。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缅甸共产党内部分化严重,彭家声也随之沉浮,从1977年开始,一直隐居贺岛。
直到后来旧部逐渐控制了果敢的局势,他才复出主持局面。
1989年,彭家声成立民族民主同盟军,与缅政府达成停战协定,成立了高度自治的缅甸掸邦第一特区。
特区有自己的武装,成立自己的政府,成为缅甸的国中之国。
缅甸境内其他17支武装纷纷效仿。
“果敢王”彭家声一时成了缅甸的“民族英雄”。
1980年,任特区政府主席的彭家声同意在果敢禁毒。
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罂粟种植。
有人说彭家声是毒枭,是继坤沙之后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却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张的第一人。
?笪(宗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6月第10卷 第2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J un.2001Vol.10No.2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梁晋云 本文对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缅甸果敢地区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论及了在该地有较大影响的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果敢同盟军等地方势力的兴衰过程,认为历经磨难的果敢已经走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关键词 缅甸 果敢 历史 现状作者梁晋云,1958年生,云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禁毒研究所副所长。
地址:昆明市教场中路11号,邮编650523。
缅甸果敢县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面积约为5200平方公里。
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国境线达250公里。
缅甸果敢地区数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以经营毒品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武装割据势力的历史,也是缅北数支地方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史的缩影。
果敢地区与云南边疆地区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关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西南边疆史地的学术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云南境外毒品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果敢历史回顾如果追溯果敢历史的源头,它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即使在今天,许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
明代中期,国势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接受明王朝的统治。
在当时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进行统治。
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2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
当时,明朝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
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其誓词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孟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78—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
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1602年—1606年间,缅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
1658年3月,南明“小朝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为“大西军”拥戴而举旗反清。
同年10月进入云南,终因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
虽然战事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出现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这就是后来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罗星汉的先祖。
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10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缅王莽白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军。
永历帝于同年6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
在此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
果敢地区的汉人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的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这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
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
此外,“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被迫流落缅北,辗转来到果敢。
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罗星汉家的祖籍,就是中国南京人,传至罗星汉正好是第10代。
永历帝事件不久,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其世守其地。
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多时是统而不治,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
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
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多为山区、丘陵,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坝”。
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传统。
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
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也与中国别无二致。
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
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始终与缅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利,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二战时期,这里山高皇帝远,同时日本人对掸邦网开一面,同英国人一样,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使区内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掸族、旅缅华人以及许多土司武装,奋起抗战,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在果敢地区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果敢同盟军等。
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于我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
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构成了果敢历史的主干。
二、罗氏家族的发达作为南明永历帝副将的罗氏后代,因永历帝的落败也随之沉落,到了罗家第四代即立下祖训,隐瞒其祖上曾是永历帝宠爱副将的历史。
所以,虽有家谱照世,但由于家人严格守训,致使其家世愈加鲜为人知。
—8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年第2期到20世纪初叶,罗家已传至第8代,1916年冬,罗家第4个儿子降生,这就是后来在缅北地区赫赫有名的“罗四老板”———罗朝兴。
1934年,年满18岁的罗朝兴娶妻段氏,共生有4男1女,长子即1935年出生的罗星汉(缅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明,四子星杰,长女星蕊。
近代缅北由于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大量的商品交换几乎完全靠马帮运输。
这与当时中国西南的情况是一致的。
至20世纪40年代,果敢与莱莫山一带大多以马帮大小来衡量家族财富的多少。
马匹愈多,说明越是富有,马群成为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在以鸦片贸易为主的马帮运输中,罗朝兴很快改变了其世代务农的传统,做起了走马运货的生意,并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这一商潮中的佼佼者。
二战期间是缅甸掸邦最为自由的时期。
当地华人与少数民族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着。
种植鸦片已经是一种产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步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种植为主,旅缅汉人以收购、贸易为主的格局。
自然,汉人所赚得的钱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土著民族。
果敢土司杨家与罗家、苏家因此而暴富起来。
罗朝兴在婚后将家产的大部分投入到马帮的运输业之中,他先后添加了200多匹骡马,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武装,干起了从腊戍、当阳、东枝等地向泰国清莱、米赛、米梭罗运送鸦片的买卖,有时也帮人运输一些土杂干货之类。
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罗朝兴已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罗四老板”。
罗四原配夫人段氏,因心脏病卒于1949年,罗又续弦陈氏,生儿女多人。
1976年年仅60岁的罗朝兴殁于缅北重镇东枝的宅中。
取缅名“畏蒙”的罗星汉,出生在果敢的大竹菁。
由于是长子,其父对他宠爱有加,罗朝兴专门请了一个云南的私塾先生为罗星汉的教师。
在罗星汉10岁时,罗家迁移到了一个叫干猛的寨子,它是果敢三个坝子中最富庶的一个。
二战中,多国部队决战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遣散的国民党老兵中,有文化的流落在缅北各地,依靠华人的力量,办起了各种华文学校和训练班。
日本战败后,英人重返缅甸。
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国内展开了风起云涌的独立斗争。
以民族英雄昂山将军为首的“自由同盟”,推动了人民的反英浪潮。
掸族、克伦等少数民族,是英国统治的获益者。
在缅人奋起反英之时,整个掸族居住的掸邦,也由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果敢土司杨振材等人招兵买马,扩充武装,以防不测。
果敢华人纷纷响应,捐款捐物,拥戴杨振材和“果敢地区自卫队”,许多青壮劳力也加入其行列之中。
在罗星汉就读的官立小学内,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军事培训的小组。
罗星汉时年13岁,彭家声也未满15岁,但也加入其中,教官是国民党黄埔军校早年毕业的老兵。
在这个训练班快结束时,罗、彭等人已经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走马使枪,游击作战,几乎无所不精。
军事培训班结业后,所有22名学员均被授予“少尉”军衔,罗星汉是最小的一个,当年只有14岁多一点。
他和彭家声均被分到果敢自卫队中任分队长、小队长,开始了在“金三角”地区的滚打。
而彭家声更是由此开始了在果敢起伏47年的历程,最终赢得“果敢王”的称誉,成为近代历史上控制果敢时间最长的人物。
—98—缅甸果敢的历史与现状三、杨氏家族的发展其实早在罗星汉之前,就有著名的杨振材7兄弟,即源(夭折)、材、声、祥、徽、勋、烈。
明清时期,在宣抚司下面,根据不同的情况,又有一些部落式群体的土司。
其中木邦宣慰司下辖33个土司,果敢土司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果敢一杨姓大户,每年替代当时叫“大伙头”的陈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职,捐交一年的“门赋”、“烟课”。
后来木邦宣慰使将这一杨姓青年任命为果敢土司,陈氏被闲赋一旁。
大约至晚清光绪初年,麻粟坝有了被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职,首任姓杨名国正,他就是果敢最后一任土司杨振材的先祖。
杨国正主政的年代,正值“麻粟坝烟”声誉雀起之时,当时因出产鸦片,商业兴盛,社会繁荣,人口日增。
麻粟坝“烟名”远播,并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也就在这一时期,果敢地区传统的“烟会”应运而生,成为当地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盛事。
1942年以前,果敢土司署未设自卫队,管辖本地区治安与司法的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红包头”。
这是一支服装怪异的“警察”队伍,头上的红布,据说是从英人雇用印度巡抚的头饰而来,身上皂白相间的服装与腰中的弯刀,是清代衙役的装束。
这支队伍,由果敢地区的“门赋”与“烟课”等税捐供养。
日本人侵占缅甸后,果敢的红包头被改名为“自卫队”。
1942年3月,杨振材之父杨文炳宣布抗日,并入境至重庆被蒋介石召见,后被授以“果敢地区抗日自卫队”少将司令一职。
远征军入果敢后,又编为“二十集团军果敢自卫队”,配发了枪支弹药,自卫队曾发展至1千余人,并与日军作战上百次,牺牲150余人。
因此,自卫队留下了较好的口碑。
由于抗日有功,1947年英国王向杨文炳颁发了OB E 勋章。
之后,仅留下百号人的队伍,以备守土安民之用。
自卫队的称谓,也就延续下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自卫队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为果敢领导层内斗的工具,或为缅甸政府所利用,甚至演变为护卫鸦片运输的一支武装。